看过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来看这一部,完全不理解作者带着什么心情写出的作品,来自现实一种,血腥、暴力、希望一切都是糊涂地在虚构
不得不说余华的小说读一本少一本,初次看时,文字对话毫无逻辑,荒谬无比,且气氛压抑。不论是《现实的一种》一个畸形的家庭亲人间轮番杀戮,还是《河边的错误》法律形同虚设,毫无用处被排斥在外,抑或着是《一九八六年》“疯子”被母女无情遗忘,亲情如同沙子一般风没吹就散了,赤裸裸的文字全都展示了一个荒诞畸形的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无禁忌的题材和冰冷的文笔向当时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巨大的挑战,余华敢于拾起文革年代黑色的记忆,用这一系列中篇小说抨击讽刺文革那个全民麻木的社会以警惕未来。其实对于读者来说看的过程很艰难,可能这也是严肃文学的一个特征吧,不刻意取悦大众附和大众口味(这也局限余华中短篇小说终将只能影响小众罢了)而是单纯的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启示人类。
很遗憾,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这才拜读余华先生的第二部作品,《现实一种》里三个故事我读来就像看了一部恐怖小说,不过现实的确是恐怖的,事实如此。我对那些看客也只能冷眼旁观,而对主人公寄予的点点希望却一点点被消磨殆尽,最终是悲惨的是伤痛的,也是震撼心灵的。
-- 荒诞不经的现实闹剧,啼笑皆非的人间失格。 小说中处处可见的人情冷漠,人性缺失以及道德失范的世态炎凉,人人都把自己当做“看客”,我想余华先生取名《现实一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是现代社会真实存在的一种现实。看书评有很多书友认为余华先生在本书描写的过于的夸张与暴力,亲人之间怎会发生互相报仇的事云云。可真的当自身的利益与亲情发生冲突时,你真的可以在利益面前表现的无动于衷吗?永远不要试着去考验人性,它会将你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个悲剧产生另一个悲剧,一个不幸带来一群不幸,这也许就是余华先生要探索的生活内在真相,这就是现实一种的真正意蕴。
我想,这是一本用现实来讽刺现实的小说。 甚至都不需要艺术化加工,只需要把现实原原本本地描述一遍就已经很讽刺了。 或许会有人觉得,这书里的故事都太过阴郁和冰冷了,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但其实只是你观察的角度不够多罢了。 单拿现实一种来说吧,你觉得这个故事很夸张吗? 现在,冷漠的、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家庭少吗? 被忽略 不管不顾甚至虐待的老人少吗?看看之前七旬老人被自己的儿子虐打的视频,看看在街上无缘无故被年轻人打的老人。 小孩子令人震惊的恶少吗?看看熊孩子用火锅泼女孩脸的案件,看看五岁男童故意使2岁女童坠亡案。 我不是想说这个世界真的很糟糕很坏,只是,请你心明 眼亮 目达 耳通。不要只看到别人想让你看见的世界,也不要只看到自己想看见的世界,知道在被阳光照耀的另一面是黑暗,世界再怎么发展也总是还有不足的地方。 “十多年前那场浩劫如今已成了过眼烟云,那些留在墙上的标语被一次次粉刷给彻底掩盖了。他们走在街上时再也看不到过去,他们只看到现在。” 我们要,看到现实,记录现实,记住现实,不管是好的,坏的,亦好亦坏的,统统记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铭记痛楚,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伤痕文学的意义,正是在此。
下一次再看余华转型前的作品,一定是我崩溃到想死的时候。 死呵,来吧——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我不加任何修饰,赤裸裸血淋淋肢解给你们看。 出场人物:两兄弟山岗、山峰,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子,母亲老太太。 山岗四岁儿子皮皮摔死了山峰儿子,山峰踢死了皮皮,山岗弄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害死了山岗。哦,发霉的老太太自己死了。 故事就这样,没了。 零度叙事是吧,我体会过了,我不喜欢。变态,扭曲,暴力,血腥。 完。
第一次读到这么沉重让人恐怖窒息的文章。不忍卒读。不忍卒读。 作者驾驭文字、编写故事的能力是超人的。犀利。冷酷。血腥。血淋淋地剖解人性的弱点。 不能细细品味。真的不敢。。。 三十年前的社会,真的是这样一种现实吗? (2019.3.11.)
此书中收录了《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和《一九八六年》3篇中篇小说。整体感受就是麻木,压印,血腥,遗忘,在夸张的描述中却又看到了真实的存在。 其中《现实一种》给我的感观冲击最为刺激,人物是一家人,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弟弟山峰将其妻子一顿暴打后又踢死了皮皮,山岗后又利用骨头汤和狗让弟弟山峰发笑而死,弟媳告发山峰另其难逃法律的制裁被枪毙,还执念的将其尸体捐给了国家,医生们也麻木且贪婪的分解着山峰的尸体,一家人麻木的生活在一起,没有任何亲情存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注定了灭亡的结局。皮皮在扇打表弟耳光时内心的快感,因感受手里很重就将表弟放开扔到地上,在皮皮来看,他只是模仿大人的麻木和暴力,这里的描述还是告诫我们,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的氛围影响相当厉害。老母亲一心只在意自己身体,对外界事物的逃避,其实在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的家庭还是非常有爱的,但是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和离家的奔波,对他们的关心和陪伴也是很有限的,其实谁的内心不是自私的,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河边的错误》主要是写一个疯子杀人却因是疯子而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正直的刑警马哲无法忍受而将其杀死,然而在妻子和上司的担忧和关心下,最后也是利用装疯脱罪。看到最后我有一个很深的疑问,疯子真的是疯子么?究竟是不是疯子在杀人?小说用暗讽的方式表达,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疯子,不是在疯狂中沉沦就是在疯狂中解放,而文革时代就是一个牢笼,囚禁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 《一九八六年》让我看到了文革对人的残害,小说中有很多对于暴力和血腥的赤裸裸的描写,文革后的人们活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下,却也是会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安慰后遗忘,然后再寻找新的慰藉,遗忘是那个时代生存下去的必备,其实也都是可怜可悲的人生。主人公是一名老师,本来家庭十分美满,却被文革逼疯,妻子带着女儿改嫁,女儿甚至根本记不住这个父亲的存在,疯子每天都活在身体被残害的恐怖想象中,忍受着精神的各种酷刑,却还是想去找寻以往生活的那点光,而妻女却只想守住他们现在的幸福,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被遗忘的现实,是妻女将疯子遗忘了么,还是时代将疯子遗忘了,我无法去鄙视其妻子的所作所为,她也曾被良心,感情不断折磨着,只有遗忘,才可以新生吧。这里还用了很多新颖的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太阳:他看到了一颗辉煌的头颅,正在喷射着鲜血。描写白云:那是一块慢慢要燃烧起来的棉花。 感觉挺有趣。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很云里雾里,夸张的描写,血腥的场面,淡漠的关系,麻木的感情,而且随处都可以看到写作技巧的修饰,不论是凸显文革或者讽刺手法,以往余华的文字都是更朴实平滑的,也许这个时候他正尝试自由的表发方式来进行创作,但还是让我十分不适应,这并不能作为余华的代表,只能是一个阶段,他对自己写作技能的锻炼而做的练笔吧。这本书还是引起了读者们挺大的争执的,很多人接受不了这样血腥,淡漠,扭曲的文字,虽然我觉这本书不可以代表余华的水平也不是很喜欢,但是还是很享受细节的描述的,不知道这说明我内心也很变态。
【2019.10.7/274】看得头皮发麻慎得慌,余华笔力了得,要说写得血腥暴力好像又不太贴切,这种感觉很阴寒很空洞,在太阳光下都会觉得背脊发凉的那种阴冷!尤其是第一篇,那个病态畸形冷漠的家庭,读起来感觉就非常的不适,其他两篇也差不多,笔触冷厉,故事诡异混乱,没有颜色,死灰死灰的~[流汗]
书中由三篇中篇小说组成,看的时候像贾宝玉神游太虚幻镜,梦幻又真实。这部书留给我的是阴森、恐怖、黑暗、血腥和死亡,是思想的沉沦、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余华的文字总是有着神奇的力量吸引我读下去,虽然故事的基调大多是沉闷阴暗的。 《现实一种》描写了一个冷漠的大家庭,哥哥山岗的儿子皮皮将弟弟山峰的儿子摔死,弟弟又将皮皮踢死,哥哥借狗的手将弟弟杀死,最终哥哥难逃法律的制裁,挨了枪子还被分尸(遗体捐献)。这种亲情的淡漠从老母亲身上就能看出来,孙子相继死去,老母亲却无动于衷,她时常唠叨着身体内的骨头在一点点碎掉,身体在一点点腐朽破碎,但儿孙们根本不在意,导致她最终死在床上而无人问津。问题的根源来自于皮皮抱堂弟去外面晒太阳,文中出现了多次刺眼的阳光,算是一种反讽,对比这个阴暗的家庭,阳光的存在总是不受欢迎的。相比于情绪总是表现在脸上的山峰,有着亲切笑容的哥哥山岗更为可怕,笑里藏刀,将亲弟弟一点点折磨死,未见一丝犹豫与悔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残酷,而这亲情淡漠的现象,根源来自于一种麻木,对情感与疼痛的麻木。私以为这样的家庭,毁灭如同解放,比存在幸福。 《河边的错误》读起来让人泛一身冷汗,堪比恐怖片,我只是有几处疑点:无头尸案的凶手真的是疯子吗,那他作案动机是什么,他又为何总是在河边洗衣服?负责这个案件的刑警队长马哲秉公执法兢兢业业,为了职责时常早出晚归,但由于凶手是个疯子,便可以钻法律的空子,逃脱法律责任,法律无法制裁他,便要用非正常手段,马哲这样做了,他知道后果,但却不后悔。可笑的是,他曾鄙夷的脱罪方式,竟不得不用在自己身上,在局长与妻子鼓励的眼神中,马哲故意语无伦次装作精神病人,他最后那句“真有意思啊”充满了讽刺,暗示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 最后一个故事《一九八六年》,满满的悲伤,又是文革时期的伤痛。一名历史老师,本来有着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因为文革导致自己变成疯子,妻子改嫁,女儿根本不记得有这样一位父亲。疯子在臆想中经历了劓、斩、宫、凌迟以及五马分尸的酷刑,余华用近乎冷酷的强调这疯子快意的表情、动作与凄厉的呻吟、惨叫。中国古代刑法历来残酷,文章开始便引出了先秦、战国、辽初等不同时期的酷刑,解放后的中国虽无这些刑罚,但在人思想上留下的惩罚却比肉体更恐怖,文革便是一个例子。疯掉的人还活在过去,正常的人已走向未来,不知道是谁抛弃了谁。疯子在弥留之际恢复神智想要回家,找寻记忆中的妻子和三岁的女儿,可惜肉体已经坏掉,他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家了。疯子的妻女回归正常的生活,他被彻底遗忘,好似从未存在过。
不管是河边的疯子还是自残的疯子,以及两代人兄弟相残的“疯子”,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常理。人之善、人之常情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兽性魔性在四处肆虐。非常年代造就非常之人之事!
不管是河边的疯子还是自残的疯子,以及两代人兄弟相残的“疯子”,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常理。人之善、人之常情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兽性魔性在四处肆虐。非常年代造就非常之人之事。。。
这本书我只敢在阳光下看。昨天晚上看了一小段,好家伙,失眠了! 现实一种,变态麻木冷血的情景不断在脑海里上演,窒息 作呕的感觉,文中多次出现阳光,因为内心变态扭曲阴冷,因此灿烂的阳光也觉得刺眼,一出现太阳 就伴随着悲剧。 引用一句,“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太阳下也令人战栗。” 河边的错误,谁是疯子?有没有正常人?谁是凶手?开篇就极具推理性,很迫切想要知道凶手是谁。整个案件扑朔迷离,末尾戛然而止,很讽刺。第一感觉,就这?就完了?意犹未尽。思绪恍恍惚惚之间恍然大悟,余华的真正用意不在推理,凶手是谁或许不重要,是谁都有可能。我自己的一种理解,或许是引发读者深思,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以及老人的特殊保护是否合理?一些高智商坏人钻法律漏洞,后果可怕。正如《彷徨之刃》,或迟或早,真正的正义一定会得到伸张。 一九八六年,饱受文革摧残的历史老师,变成了一个疯子,一切充满活力和青春的人,事物,在他眼里,却是黑暗,血腥。刑罚,自残,看的我全身发抖,文字的力量果然是强大的,脑袋里嗡嗡的响个不停,头皮发麻,心跳加速...唯有余华笔下的文革,能让我心情如此沉重...
写在前面的话:《现实一种》大部分时间是晚上读的,浑身发抖,毛骨悚然。甚至感觉连这本书的封面的都很可怕,拱桥像极了人们看戏的淡漠眼神,人们悲哀地划船驶向深渊。《现实一种》包含「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以及「一九八六」三个中篇小说。余华先生以近乎冷酷的理智,把人性的肮脏与麻木、内心的扭曲与变态、人类的血腥和暴力,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 「现实一种」本该阖家幸福的一家人互相残杀,麻木不仁,冷血无情。皮皮无心杀害堂弟,山岗处心积虑杀害山峰,一个孩童在心里种下的冷血麻木,甚至从虐待堂弟的暴力中获得安慰和快乐。昨夜我读的时候浑身发抖,这荒诞的一切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祖母只关心自己日渐干枯的身体而不顾皮皮需要关怀的感受,夫妻之间的暴力给皮皮留下巨大的阴影,父亲山岗对皮皮的漠视,兄弟媳妇之间近乎病态的连环报复,悲剧一场。 「河边的错误」讲述了一个所谓的“疯子,他用极其血腥的方法制造了三场血淋淋的凶杀案,而法律却对他没有丝毫约束力;一位正义的警官为了制止悲剧的再次发生,一枪断送了“疯子”的生命,与此同时也把自己送到了法律的制裁之下。他的妻子和局长为了挽回他的生命,要求他面对医生胡说八道,结果不得已把他变成了“疯子”。荒诞讽刺,又合情合理,这是对代表公平正义法律的嘲讽,还是对人生存本身的无奈与难堪? 「一九八六」讲的是一个关于中学老师深受文革迫害最终变成疯子的故事。他自身的经历以第三者口吻叙述故事,让人觉得麻木不仁,置身事外。十年之后,他一瘸一拐,衣衫褴褛,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受尽折磨,唯一没有忘记的是那些刑罚和她辫子上飞舞的蝴蝶结。作为一名受害者,疯子已经陶醉在刑罚自残之中,一种仪式,执念,或是一种报复性行为(因为时代曾经不认可他做的刑罚研究,认为他旧封建)但在他重回小镇之后,他的妻子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噩梦一般令她瞬间苍老,胆战心惊,继父头发全都花白,女儿也憔悴不堪。最后他死了,“噩梦”结束了,他的妻子又欢快起来,全家充满了欢声笑语,小镇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生活似乎变成了一块蜜糖,到处都是快发腻的甜味。小说的最后,夏天来临了,晚风从田野吹过,街上的年轻人从一个个商店的大门涌入,再从别的大门涌出。疯子似乎从来没在小镇上出现过,一切仿佛如最初。本该有的同情全都没有,我们只看到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人性最深处埋藏的阴暗与龌龊,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人毛骨悚然,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