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余华的书,犹如当头一棒,晕๑_๑!三个故事,都很惨烈,都很赤裸裸!虽然有些直白,有些意识流,有些梵高的模式的晦涩难懂,我还是磕磕碰碰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亲兄弟之间的冤冤相报,有相互猜嫉导致的一错再错,也有时代把人逼迫疯了亲人再也不能相认,扭曲的时代酿出扭曲的人性,忘记那个时代吧,但也记住时代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赶快逃离这本灰暗的,下一本一定选择阳光明媚的书来读,深冬不适合看这个类型的!
整篇看下来是十分压抑的,整本书描绘了一幅阴暗、惨淡、令人绝望的人世图景。 余华选择以家庭内部的残杀作为揭露“人性恶”的切入点,使得现实的丑陋与残酷暴露无疑。而又一直都是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描写一切残酷的场景与活动,充斥着冷漠、麻木,残忍、血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残酷也是现实中的一种。现实从不会因为个人的认识而改变。 文中多次提到刺眼阳光,这何尝不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呢?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始终会存在着那无比阴暗潮湿的角落,也许这就是现实吧…… ——2020.03.31來自十九歲的張淼同學
书中收集了三篇余华的中篇小说《现实一种》《河边的故事》《一九八六》。三个故事写的很深刻,需要慢慢咀嚼才能读懂其中的道理。余华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暴力、血腥、死亡,在这本书中更是表现的淋漓极致。虽然三个故事看似荒诞不合情理,但是余华先生以近乎冷酷的理智,把人性的肮脏与麻木、内心的扭曲与变态、人类的血腥和暴力,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人性最深处埋藏的阴暗与龌龊,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人毛骨悚然,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这部书留给我的是阴森、恐怖、黑暗、血腥和死亡,是思想的沉沦、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我的天,得读读其他类型的书了。 之前读了余华的四部长篇小说,还是感觉长篇写的耐人寻味,感觉超棒。
读余华的作品,又一次直击到心灵的最深处!让人探索和重构对于善良,对于人性,对于宽容的又一次解读!他表达的很淡,但那种平淡中透露着剖析人性的坚韧力量,可能这就是先锋作品的表达吧,透着血腥味的作品同样让人喜欢!余华是不一样的表达者!!
这本书,好压抑,看的几乎都不敢呼吸。 这仿佛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余华,仿佛又不是。 第二篇,那十年,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怕是体会不到那种痛。所幸,我没有经历过。
难怪这三本编成一本合集,字里行间,原是都写着疯子二字。 现实一种: 死亡似多米诺骨牌一般蔓延开来,扩大,无法收拾。生的欲望由种种不为人知的色块组成,汇杂为鲜红的血,在被剥去了道德的世界,肉体的疼痛还原为疼痛本身,死亡就只是成为一摊由皮肉和器官组成的垃圾。 河边的错误: 死亡在“疯子”与“装疯”中变得机械,似磨灭的人性,似合谋开的一个没有尽头的玩笑。 一九八六年: 死亡是癫狂,死亡是自残,死亡是死前的清醒,是特殊心理印痕。 它们像一部部黑白默片,明明在夏季,阳光让我不寒而栗如细雨般掉落下来。街道在梧桐树的阴影里躺着,很多人在上面走着,发出的声音很零乱,夏夜的凉风正在吹来又吹去。默片满是荒诞,荒诞使电影呈现出一种黑白混杂的胶片感,伴随着刺啦刺啦的杂音。相信又是什么,相信是荒诞的根源,当我不相信一件事,我会认为它荒诞,而当我相信荒诞时,一切就常态了。哦,不对,并不是黑白默片,因死亡和疾病是有色彩。 疯子,是一个黑影,时隐时现,他穿透了我世俗的眼睛,掩藏于我的真实,我抓不住他。正是他,扭曲了整部小说,把电影拖进了一个相信的漩涡中,一个又一个人死去,他却一直存在着。死亡一点点把我吞噬,巨大的无力感让它在身体上作画,有的被画作起伏的山峦,有的则被画作连续的水波。伸延、逗留、涌过、蔓延,最后只剩下被包围的心脏。 孩子在荒诞、疯狂、压抑的氛围当中是本能的真实。他们看到并诉说真实,也代表着真实。而却不被人相信,这意味着真实被回避。 挺喜欢余华式的暴力美学,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情感的文字。
《活著》固然是很好的,它也是我第一次讀的余華的作品,但《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世事如煙》,後來的每一本,都比它要再好一點。
现实一种,果然是现实,不仅现实还有点惊悚,大概人性的黑暗就是如此,去过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人,应该更能读懂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极致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
荒谬是荒谬的,而现实是现实的。 当我冷漠的辨别荒谬和现实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荒谬,也许荒谬正在现实之中。与其说现实是荒谬的,不如说荒谬是现实的。 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泥土,与我无异!这就是现实一种。
三篇短篇:《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一》 《现实一种》绝对是我看过最恐怖的小说了,超过以往任何悬疑小说。它可以把死亡,杀人,解剖写到看文字都想吐(不是恶意的那种,是真的不舒服),可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冷漠,把扭曲和血腥轻描淡写,真的无敌。 切切实实感到头皮发麻。 温馨提示⚠️不要在睡前阅读这本书,会后悔的。
虽然很多人吐槽余华前期的书太残忍,但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喜欢看他前期作品的。 当然啦,从《活着》开始余华转型后的小说更贴近现实,但我就是喜欢他先锋期的那支笔,反意识形态反文化反崇高~ 《现实一种》不管是第几次看都能让人看起一身鸡皮疙瘩呐。。。。余华最近的书说他终于能对现实发言了,那我想我们这些读者读完了他的书终于能接受这个并不完美的人间了吧
暴力的快感 无休止的复仇 暴力基因的保留 寻找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 叙述者好像一台冷漠的摄影🐔 用暴力和混乱象征世界的艺术模型 _ 茉琳老师上课讲的
《现实一种》演绎了一系列的连环复仇,这种荒诞的存在,它不同于传统价值对真善美等人性光辉的简单推崇,余华的创作是对生命的无常和人的必死进行的一次独特的建构,他让暴力死亡占统治地位,从而引出的人物命运的无常,理性让位于非理性,现实如梦境,恍惚、破碎。
一本典型的先锋文学作品,其本质就在于独创性、反叛性、不可重复性。三个故事组成了整本书。『现实一种』讲述的是一个大家庭,一对兄弟的恩怨。这个家庭里显然没有爱,两兄弟的母亲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发了霉,胃里长满青苔,而每当母亲说这话时,两兄弟是默然甚至是嫌恶。山岗的儿子皮皮效仿父亲平日殴打母亲的样子,抽还是婴儿的堂弟几个响亮的耳光,听到孩子哭声时他感到开心,将孩子从自己手中脱手时,是轻松,是释然。这样无感情的描述反而将这种暴力美学的效果调到了最大。山峰的妻子回到家看到在地上躺着的儿子躺在一片开得正艳的“红色大花”中,惊慌地寻求丈夫的帮助。但当确定儿子已经离世时,他责怪妻子,向她施行暴力。这种行为荒谬地令人发指。随后得知是山岗的儿子皮皮所为时,又要拿皮皮的命抵,说好不动皮皮,最后也还是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拳脚相向。此时山岗像一个幽灵,精神已不知迷失在了哪个角落。当夕阳落下,我们再次见到山岗时,他带回了一条狗和肉骨头。这里给人一种仿佛山岗不会再报复的假象,然而他恰恰正在谋划一出复仇计划。将山峰绑在树干上,把熬制好的肉骨头糊涂在山岗身上,让小狗舔食,这样,山岗就会狂笑不止,然后由于捆绑过紧,呼吸功能减弱而窒息。山峰的生命付之一炬。山岗逃之夭夭,最后还是绳之以法,枪毙处决。这个故事用一种荒谬的手法让情节不断推进,成功吸引读者继续猜测故事走向,投入阅读。从这个故事,我看到了兄弟一家道德的缺失,教育的错位以及人性的冷漠,追根究底在于环境影响,精神贫乏。 第二个故事『河边的故事』,整篇文章的线索是疯子,写作技法有种欲拒还迎的感觉,抛出一个小细节,一个不相关的人物,让你以为那就是事情的真相及全貌,却并不是读者所想,欧亨利式结尾伸展开来,运用到了整个故事中。其中一些人物的台词解释了一种惧怕被怀疑的慌乱,甚至不得不付出生命的证明。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一个案件竟会如此难以破解的原因——干扰信息频频出现。幺四婆婆将疯子当做亲儿子一样宠溺,故事本该是疯子报答幺四婆婆,然而却出人意料地,疯子杀害了幺四婆婆,继婆婆之后杀人案件频发。经一番调查,最终确定疯子的罪状,然而由于精神失常,疯子总是能逃过法网,刑警队长马哲实在不能容忍疯子的行径,不能容忍这该死的家伙竟能逍遥法外,最终私自开枪结束了疯子的生命。局长知道后让马哲装疯卖傻,扮演精神失常的病人以逃过牢狱之灾。讽刺的是,在连续数十天的诊断之后,最终确定马哲不具有杀人动机,其为精神病人。对于读者来说,这是美满的结局,但是这不正是身为警察的马哲所抵制、厌恶的事情嘛。这激发了我们对法律的再度审视,是否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得意地站在法外之地。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讲述了一个:死刑法有漏洞,倡导死刑废除者亲身实践,证明死刑不合乎情理的故事。这些都显示了边界的模糊性。 最后一个故事『一九八六年』讲述文革背景下产生的千千万万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毁灭的精神。余毒未退,其中一位受害者是研究酷刑,经历精神风波后,与家人中断了联络,变成了疯子,最后通过肢解自己的身体来获得解脱,然而曾经的妻女却对他的现状默然不语,视若罔闻。可悲的生命换来的只是周围人的嘲笑与不解,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同情。 三个故事的文字所透漏出来的是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没有评价,只有客观的事实,但每一个朴实平淡的字却被赋予了凝重的意义,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余华,曾被编辑要求改稿,希望其将小说结尾转变成光明的结尾。这是余华早期作品的特点——暴力、血腥、麻木、冷漠,那时的他好像对世界充满了愤懑,非要平一平内心的怒火才算罢休,因而早期作品虽不够成熟,但足够惊艳。后来,余华的“眼里”多了温情,小说风格转变,例如《活着》写出了生的希望。“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任何目的而活,而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早期先锋文学有更多创新、挑战自我的元素,新奇新颖;而后来的作品成熟果敢,笔法更加锋利,指出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无论哪种风格,这位大家的作品都值得认真品读。
感觉自己也接受了一次酷刑,很多次都要不忍心再读下去了,但还是读,这就是余华的魅力,确实,也很值得读。他用冷漠的笔触,第二第三人称的视角,精确又残忍地描述着我们因为身处其中太久而变得迟钝、已经习惯的现实,描述逝去的(当时那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