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篇短篇小说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读过余华的其他作品,虽然也有诸如此类的暴力,血腥,荒诞的场面的描写,但整体的色调还是温暖的。 《活着》中富贵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希望,可他仍然选择活着,纯粹的活着。 《兄弟》中李光头和宋刚兄弟二人经历过苦难、平凡、辉煌,家庭的组合和破灭,背叛,但“即使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还是我的兄弟”。 《许三观》中许三观多次为了不同的人而卖血讨生活,“家”毕竟被他的血滋养起来了。 《第七天》中的“死无葬身之地”也不算是个糟糕的地方。 可是这三个故事,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现实一种》里还是个孩子的皮皮虐待弟弟,摔死弟弟,山峰山岗两兄弟的“斗法”,枪决,解剖都非常凌厉,杀眼睛。 《河边的错误》中幺四婆婆收养疯子,疯子的屡次行凶,性格迥异的“嫌疑人”们的自述和表现,疯子行凶而难受惩罚这件事对所有人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时这些人的反应,上级、妻子和医生在“私决”事件后的应对办法等都让人觉得这是一群不正常的人,全文只有鹅是正常的。 《一九八六年》,人人都疯狂的年代的幸存者——疯子,对自己施行一系列酷刑,围观者的冷漠,女孩一家的心理折磨。因为一个多年毫无音讯的人而组合新家庭实在无可厚非,认出疯子而不采取措施,封闭自己来麻痹自己,疯子死后心理大关得过,生活恢复正常也是现实的选择,可这种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的正常的选择在伦理上又是不正常的。 正常人做出的心理上的和利益上的正确的选择,也就是人的利己性引导的正确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往往是有背道德伦理和法律的。这实在很荒谬。
我个人比较喜欢余华的书,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悲痛万分的经历他都可以轻描淡写的写出来但是给读者的感受确实“字字诛心”,他还可以把死的状态写的极其透彻,淡然的文字却能让我们清楚的感受到里面每个人的痛苦,所以要有强大的勇气去继续读下去 这本现实一种其实就是讲的种种现实: 1.文章中两节大的故事都以小孩子作为开端,都着重描写了小孩子内心那种不被大人重视的感觉,导致他们最后的结局都让人心疼且失落。反映的现实就是目前小孩子的话我们大人很少去认真听认真对待,其实他们很想被重视,不想被当作空气一样无人回应无人相信。 2.故事一中家庭的氛围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根本,小孩的内心已经扭曲他看到妈妈平时哭爸爸就会打母亲,所以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解决方式,小孩子得不到重视又倍受母亲的宠溺所以对自己的弟弟扇耳光掐脖子觉得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最后导致整场悲剧发生。 3.疯子杀人法律没办法加以制裁,但是一位警察亲手扣动扳机杀了一位已经杀掉三个人的疯子,法律却要将警察绳之以法,他保有警察的纯洁不想去玷污警察的忠贞,所以他不愿意去装成疯子逃避法律的制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但是最后最可笑的是他还是说了几句疯言疯语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清醒的人也不得不变成疯子,最后重蹈复辙又多了一个疯子…… 3.“文革”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跟文革类似的折磨发生,摧毁着一个个正常人的心智和灵魂让他们从正常的世界走向疯狂走向抑郁最后走向死亡,例如网络暴力,同样是将一个人的痛点拿出来不停地说,不停的打击剥开他们的肉体一样的痛斥,这些备受折磨的人只能默默忍受最后精神恍惚,因为他看到的周围的人都十分冷漠无情,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更没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像文中的那位历史老师变成疯子后被丢在邮局旁身体被剥开后鲜血直流的样子,路人却冷漠无情,乃至在路中间用刀分割自己的肉,切下自己的鼻子,这么残忍的画面,路人都是觉得恶心而走开,而没有一人上前制止…可见人心的冷漠是现实的一种…前段时间直播要喝农药自杀的女孩也是被一群人围观,先前是语言暴力言语冲击,这女孩子得了抑郁症,然后在直播间被围观像极了疯子坐在马路中间自残被围观的样子,可恶的是直播间底下一直有人在说“快喝掉、快死啊”这些语言看似简单却如刀一样亲手杀掉了她…胜似文革时候的那些红卫兵杀掉一个又一个的年轻分子,看着他们成为头颅与身体分开的厉鬼…可怕至极,所以希望现实中多一点温情少一些无端的语言暴力。 最后总结就是这本书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去读,很残酷很现实同时把死写的很透彻,把痛苦写的很淡然。
惊悚残酷的魔幻现实主义,绝望得似乎所有人都没有温度,而有温度的最终也将被逼疯。
转 一场文革导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知识分子倍受屈辱,或精神错乱,或遗憾死去,活着的人为自保,装作陌生人,疯的人还活在过去,正常的人已走向未来,不知是谁抛弃了谁。
读余华的《现实一种》,已经无法用现有的词来形容本书的魔兽性。像是一个疯子拿刀毒辣地解剖荒诞的世界观,平淡的语句,毫无感情的画面,置于旁人的视角,戏谑的味道,这个昏昏沉沉的晚上,只感到一股肮脏、混乱的恶心在胸腔里流淌。
在纸质书上看的差不多,来微信读书上看了结局。我目前对先锋小说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只觉得文章人称交替变换,晦涩难懂,让人难以下咽,一来可能是因为未经历那段灰暗的时光,二来看这类小说比较少的原因。 转 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变疯自残的情节固然令人唏嘘,然而最苦涩的情节设置在于他最挂念的两个人不敢认、也不想认他。 我们没有理由站在无忧的视角上去指责母女俩,毕竟被逼疯的不仅仅是受害者本身,处于那个年代里的人多多少少都间接受到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人们的冷漠并不源于人性本恶,而是一种灾难后的麻木。 割掉鼻子、剐去膝盖、刮离血肉,当春风吹过,有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冬天。 日光之下,黑暗的罪恶不应当被抹去,而该被铭记。
【20211225】微信读书上的第8⃣️本书,说实话,最后一篇故事我一周前读了两三页,实在读不下去,今天一口气读完,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谅我读书少,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书是好书,到轻易还是别看余华,这家伙太残忍了☹️ 无论是山峰山岗的互相残杀,疯子杀人,又或者是疯子自残都充斥着残忍,血腥,暴力,很想知道余华的手究竟是什么样的,竟然能码出如此残酷的文字😥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读懂了,第一篇所表达看似 冤冤相报何时了 的意味,实际又是一种暴力的延续;河边的错误,疯子杀人,可是法律却制裁不了他……可这个疯子他又为什么疯了呢,是不是也和刑警队长一样,兜兜转转好像又是一个圈;一九八六读完,结尾五味陈杂,全篇感触最大的就是 忘记意味着背叛,历史已然成篇,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记住先辈们流的血和累,是的历史书上的草草一句话,很多时候就是他们的一生,然而很多人都没有被写进历史。
由此及彼,时至今日我们仍在无目的地探寻。而处在其中的人,当她试图唤醒我们对此的记忆,我们是否会如此不愿回头?
我很少读书这么快而且读完后马上二刷。那天是抱着“让我受点刺激吧!”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我确实受到刺激了,越读越兴奋,血液随着字里行间加热之后达到了沸点,最后彻底平息了下来。 一、《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里充满了血腥,暴力,死亡,报复,麻木,反伦理背人性,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觉得这很刺激,让我,很爽。但是第二天再看完反而觉得,淡淡的,而且有些许的空虚。整个过程我原本不觉得压抑,事后回想,是有些压抑的,压抑住的是我隐秘的快感。 这个故事里流淌出的恶意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恶意,他们每个人的死亡都没有引起我过多的触动反而觉得,死了挺好,我挺想笑的,最后。事实上我也确实笑了,我觉得最后一节相当幽默,尤其是最后一句,我反复阅读,真的很好笑。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以及事件在我眼里只是符号。或者某一些人性或者兽性的极端放大后的载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一些细微的地方看到了我自己,又想到了别的什么人,最后想到了“人类”这个群体。 人类的性格成分里天生就有恶,但是正由于是人,所以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懂得控制,而任由 恶 肆意横行不加控制地扩大,比如最近社会热点新闻里制造人口与铁链事件的那些东西,它们就和这个故事里面的那些符号一样,怎么能叫人呢?它们是人吗?不会吧! 二、《一九八六》 《一九八六》里也有大量的血腥场面,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兴奋,也没有那种被刺激到的感觉,我只是心里非常非常难过。 我向来都回避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我承受不住。如果说第一个故事里的所有人在我眼中不过是符号,他们的恶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恶,那么我不会带入也不会当真,尽管现实世界里比起那些更残酷的都有。 但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恶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真实的人造成的,他们邪恶变态扭曲而不自知让我感到不寒而栗,让我很害怕,我没法把那些人和事件看作符号,再残酷,再夸张,再极端我都会当作真实发生的事件,然后借此发现我心脏的承受力是如此之小。 我很难过,我太难过了,我不能接受,除了流一些眼泪之外,我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读完了!前两个故事,读完后我都怀疑这是余华的笔风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实中又有点魔幻,离谱! 我喜欢第一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又不在意料之中! 原来余华先生还有如此~~“”
《现实一种》是余华先生对自己另一种人生的记录, 并且这些小事很有还原的可能,是他对自己记忆里的一种提取,经过加工,得以呈现。 《现实一种》是两年以前阅读的,今天再次阅读,内容还是那样的内容,心情已不再是那样的心情。初次阅读,无限反感,几乎看不下去,是逼着自己看完的,因为老师上课要提问,而我们要回答问题。再次阅读,已能平静地接受文字里溢出来的冷漠、麻木、无情、恐惧…只不过那种病态的人、病态的心理依旧让我惊骇,让我颤抖,让我悲伤。亲情的冷漠,教育的缺失,让整个家庭处于机械般的状态,虽然还能运转,可是一个个人都麻木不仁,没有交流,没有关心,没有温暖。奶奶只会关心自己的身体,见到两个孙子的脑瘫血也不关心,也不过问,看到自己两个儿子大打出手也不在意,也不劝止,阳光有多灿烂,人性就有多冷漠。山岗的孩子皮皮摔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大怒踢死了皮皮,山岗为了报复,让自己的弟弟山峰也在狂笑中死去。后来,山岗被警察抓走,被执行枪决,山峰的妻子冒充山岗的妻子,把山岗尸体捐给医生,山岗的尸体在解剖里完全死去。 《河边的错误》写的是疯子的三次杀人,感觉周围的群众都像有心理问题一般,害怕讨厌警察,答非所问,似是刻意隐瞒真话。可怜的幺四婆婆一生无子,把疯子当儿子一般悉心照料,换来的不仅是遭受疯子的毒打,还受疯子的残忍杀害,最终只剩一个人头露在河边。疯子被捆绑了一个星期,松开后又用柴刀杀了一个人,依旧是把头割下,接着,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长达两年。疯子从精神病院出来后,又以同样的方式杀了一个小孩。对此,大家一听到疯子的名字便闻风丧胆,惶恐不安。因为他是疯子,警察和法院都无法对他怎么样,身为刑警队长的马哲在人心惶惶的日子里选择一枪打死了疯子。最后,马哲被当成疯子住进了精神病院。 《一九八六》讲的是一位历史教师在文革失踪了十几年,成为了一个疯子,当疯子回来时,女儿是别人的女儿,妻子是别人的妻子。因为疯子研究过刑法,所以他用这些刑法在大街上给人们展示割鼻子,锯大腿,砸生殖器官,而身边的人只是病态地看着,顺便把此事当成饭桌上的谈笑。他的妻子和女儿害怕他的回来,因为她们已经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的妻子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而疯子的回来只能给她带来恐惧和无助,最后疯子承担了过去那段历史的伤害,也承担了现在回来后无亲可认的痛苦,尽管他已不记得。 时间不会倒退,历史的长河也不会落幕。错已犯下,结果也要承担,虽然承担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但我们要去了解,要去铭记,别做愚昧的一代,无知的后代。心怀感恩,怀揣希望,继续前进。
看得头皮发麻慎得慌,余华笔力了得,要说写得血腥暴力好像又不太贴切,这种感觉很阴寒很空洞,在太阳光下都会觉得背脊发凉的那种阴冷!尤其是第一篇,那个病态畸形冷漠的家庭,读起来感觉就非常的不适,其他两篇也差不多,笔触冷厉,故事诡异混乱,没有颜色,死灰死灰的。。。
余华真是恐怖作家,擅写荒诞梦境,人人都缩在自己的壳里,游魂一样活着。似乎与现实割裂,但那血腥暴力又明明是一种现实。 近来看了许多余华的视频,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与这本书的风格迥异。可能苦难是有形状的,起初是《现实一种》这样的尖锐,被关在文字里也要横冲直撞地破口呐喊,直击脑髓和灵魂,后来变成《活着》般的活着,柔顺地活着。《现实》就是《活着》,什么都会过去。
明白的文字直指人性的现实还有时代的伤害,真实得令人发怵,倒逼读者反复确认描写的究竟是不是现实,在亦真亦幻中揭示现实和丑陋或许也是余华的厉害之处。
优秀的作品具有超时空性,以那一个时代为基础,但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引起共鸣。文明社会,压制人本质的冷漠,本质的野蛮,可一旦放开闸门,便是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