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一种》到《河边的错误》再到《一九八六》三个小故事,余华笔下“玩转”了人的好多扭曲性格,因此当我觉得我有点看不下去了,我接受不了他笔下与现实生活简直不能用“现实”描述,但又被他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吸引。我每天去看30页,200多页书,3个小故事真的不够看(好扭曲的想法💡)[苦涩] 先说说《现实一种》,两兄弟互残的故事线索由弟弟家的小儿子被哥哥家的皮皮因无知、不懂事理、到底还是太小真的不知道怎么讲就把堂弟给“皮”死了(救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接连才发生一系列的“诡迷”事件(我是这样理解的),山峰刀了山岗的儿子皮皮,山岗又用奇异的死法让弟弟山峰痛苦致死……反正我这里我没有懂为什么要写家里的老太太是为了突出背景还是写出当时故事的性质呢?我不懂我不懂奇怪的写法[Emm] 再讲《河边的错误》,怎么讲我有点理不清楚这个故事的逻辑推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头到尾推动故事的马哲这个警察👮,最后因为杀了嫌犯而自己又不能解释清楚至此被关押,妻子与领导为将其解救,最终逼迫其说出与现实相悖的“谬言”,我认为这是一个残忍将正常人强制变为精神病患者的过程,反正就是极其无语了。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皱眉] 最后的《一九八六》,这个也离谱,真的离大谱了,孩子读了两边没能理清里面的关系,我要怎么讲,算了我讲不清楚哦买嘎的……靓仔落泪[苦涩][苦涩][苦涩][苦涩][裂开] 啊啊啊啊这本书真的让我又爱又恨的真让人头疼,反正就是一个字“推”!!入坑吧家人们[旺柴](我虽然讲不清楚,但是不代表你们看不清楚啊哈哈哈哈[啤酒])
现实一种是我连续看了两个下午久久不能平静的书! 一部会让人百感交集的作品,吃惊讶异,胆颤心寒.整个故事下来,凉意会一点点渗透到你的心里,很阴暗,很现实,这篇作品里没有一丝温暖和光. 余华本人说,这些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我们并不是不能接受亲人相残的悲剧,可当这样可怕的故事如-现实一种-中那样冰冷却平静地发生的时候,我更情愿看到人的嘶吼,哭泣以及歇斯底里!或许那样的激动才能显示人的血与肉,人才像人. 文学作品的描述总是夸张的,可现实中血亲形同陌路,甚至手足骨肉相残的例子却并不罕见,生活的悲剧的确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文章里的亲人间从冷漠发展到偶然或必然的互相残杀 ,活着中福贵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死去,两相对比,我竟分辨不出何种情形更为悲惨! 其实人生本来艰难,痛苦才是现实. 世间百态,痛苦有千万种,经历着痛苦的有千万人.有人孑然一身,流落街头. 有人至亲反目,离家出走. 有人失去希望,无奈自尽. 有人狭缝生存,卑微如狗. 有人在夜晚十分爬到天台毫不犹豫一跃而下,也有人站在那里咬紧牙齿痛苦挣扎. 有人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也有人坚信好死不如赖活.人很难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毕竟并非人人都是罗曼.罗兰口中的勇士. 一天天成长的我们越来越懂得人性有多残酷,现实有多荒谬,现实一种. 人的现实便是悲惨的一生! [咖啡]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余华的这部作品,如果沒有经历过或听到过那些岁月的痕迹,很难理解其中对过去现实的鞭达和影射。对灵感迟钝些的人,就更有难度了,以至于害怕和读不下去。但对于想了解心理学和疯病的因由很有帮助[呲牙]给四颗星🌟
读完余华先生《现实的一种》,让人感觉死亡、杀人、枪毙、解剖,毫无感情的文字画面气氛,原来比各种惊悚、恐怖电影来得更加恐怖;以至于看完的那天晚上噩梦连连,现在才有闲余时间来写书评。 本书三篇短文,第一篇《现实的一种》由两个亲兄弟为了各自的儿子报仇互相自残,然而当一切结束时哥哥山岗行尸走肉般走在街上他完全感觉不到报仇之后的快感,他游离在人来人往的街上却觉得他人可笑。他的冷漠无情离不开他那个家庭的影响,如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迂腐,迂腐到觉得吃饭都是个危险的事情,干脆不吃不喝不管不顾的等死。而无知的第三代山岗的孩子皮皮不小心把山峰的儿子抱起来最后摔在地上死了也没意识到,更可怕的是小孩子的哭声既然吸引不了同样在同一屋檐下他亲奶奶的注意。鲁莽的第二代为了各自的儿子报仇互相伤害,最终这家也就只剩下两个女人。我想因为陈腐的第一代,有了鲁莽的第二代,产生无知的第三代,而后毫无责任心地培育,导致希望(第三代)的灭亡之后,第二代的倒塌,第一代的死无葬生之地。余华文字最经典的黑暗连阳光都刺眼的难受,可是有阳光的地方必定会有阴影,甚至还会有糜烂,腐朽的污秽。 《河边的错误》更是由疯子犯下一桩桩命案杀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最后既然受不到法律的制裁,于是民警马哲开枪打死了疯子,而马哲的上司与妻子叫来了医生给他开具精神病证明是为了不让打死疯子的他受到制裁。讽刺的是难道神志不清的疯子与无民事行为的成年人杀死了人就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嘛?上次看到新闻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把一个六岁的小孩杀死后放在自家楼顶的阳台上,不知是冷漠到何种境界既然下得去这样的毒手。真是法外狂徒张三,但愿你我都不要做那个张三,因为真相总会有大白的那一天。 《一九八六》讲述了一个喜欢研究刑罚的历史男教师在文革时所遭受的迫害,以至于最后被逼疯。研究的各种刑罚酷刑在自己身上演练了一遍,疯子大街上面用锯子锯自己的脖子,用石头砸自己的下体,最后用破菜刀割自己身体,吓坏了路人,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觉得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批疯子,他们活着却像死去,忍受着社会的冷眼与酷刑。文中以一种病态的视角和细腻的语言,撩拨着放大着人们的感官,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文革的残酷,无论是对他们还是他们的家人都是一种折磨。当恢复自由,世事变迁。他们也无法重新拥有爱。只能以自己的陨灭救赎心中的幸福,温存自己的过往。可他的妻子女儿有了自己的生活,而他却被折磨而死,文革造就了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或许一天天成长的我们越来越懂得人性有多残酷,现实有多荒谬。但余华先生作品的特色,最后都是一个希望的开始,和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无论你以前经历什么或以后遇见什么,我们既然无法改变什么,唯一能改变的或许只有自己,对生活对工作依旧万般光源无限热爱才不妄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