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冲突的逻辑

群体冲突的逻辑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群体冲突的逻辑
    燕谨
    推荐

    如果有什么可以概括这本书里的勇气:这是一个经历二十一个小时和四次引擎熄灭,独自飞越大西洋的传奇女飞行员。 野性有野性的美,温顺有温顺的美。女孩子全身上下无数的伤口,狮子的齿痕疣猪的撞击马蹄的践踏,没法想象这样的野性穿着晚礼服的样子,可能要在香槟里加满温热的血液,才足以表达魅力的程度。这么一看好像和所有羡慕野性自由的人一样痴傻或聪慧?每个人有每个人其心动念的珠钗,那是心动是一种幸运,要不一辈子就在不痴不慧里立住,就一点滋味都没了。其实保持不痴不慧也是难事,反倒是觉得她做到了,包括别人不记得黑水热病人这件事也值得举起酒杯。人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审视,要不要把这种审视说出口就是教养,包括对已经说出口的偏见负责。换个可爱的说法吧,喝醉了摇摇晃晃栽到躺椅上,扭捏翻身打个嗝,云里就混进了踉踉跄跄的酒云,谁都不怪谁。 被救助的飞行员说“他们怎么可以在城里日复一日的劳作,那样太无趣了,会死的。”浪子的心碎时刻,人都可以欣赏那些截然不同而又无能为力的事物,包括平凡和伟大。深知有什么会被黑夜给酝酿出来,如同新丰美酒被相逢意气痛饮,被按在水里闭气上来大口痛快呼吸,独身见阖家团圆,痛快淋漓却又不可能被随意复制的独特体验太迷人了,每一段危险读起来都有心脏被轻轻攥住一下又放开的感觉。又好似睡意朦胧时一下惊醒又陷入沉睡。 好似如此,便一直如此,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世界破碎的痛苦让人清醒,不是那样的少年,不是那种的少女,亲密会离去,欢愉不长久只会宿醉,为了钱工作,为了家人生活,自我无存在的意义,分别,生死。每一次清醒都让人学会痛苦的解法,也理解有人的解法是沉沦痛苦,也理解自己不选深渊,无论怎么样都好,恶毒的飞行员会祝你尸骨无存,那是他们最美好的祝福。有个解法是书里反复出现的:“生活是生活,快乐是快乐,当金鱼死去,一切都没意义”,反正没有唯一解,世间四万八千解法,无一得解! 无疑,特别满意结束语的后半句,如果有人也满意,那可真满意:学会了让世界来到面前。

  • 群体冲突的逻辑
    茫茫大士tong
    推荐

    非常感动 也很激动 不知道在这寂静的半夜要怎样才能抒发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强烈共鸣 总是不停追问自己,这一生,该如何度过?怎么才算是活出生命的意义?首先得是独特的。还有,要遵从自己的心愿,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不就是说,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尤其钦佩作者的一点是,一旦明确了喜欢,就毫不犹豫去做,无论是驯马还是飞行。 活泼 勇敢 冒险。坚毅 沉着 沉默。我喜欢作者的性格,随心所写,不曾矫饰,舍去了零落的无关紧要而非刻意隐瞒,并且毫无“吃到了第一只螃蟹”的猎奇夸耀,有种潇洒平和的气概,对她那些动物朋友的喜爱也远超出对人类的兴趣。既自由蓬勃,充满了非洲野性的生命力,那种置身人群之外的静默也十分贴近这崎岖、巍然、古老的大地的脉搏。 沉沉夜色里,独自一人操纵飞机,被引擎的轰鸣声包围。机翼下的星球覆盖着点点灯光,或大片的暗色海洋,她像是一位天外来客🌍 我喜欢地理和天文,立志闯荡四方,走遍世界。坐飞机永远选靠窗,迷恋蓝天,向往太空,成为飞行员也是我清单计划之一,目标30岁前考出飞行驾照,还有10年。 不断翻越、攀登,无数的地平线在我身后隐去,但永不会终结。

  • 群体冲突的逻辑
    Song
    推荐

    作者纯纯的大女主,但又不会让人过度注意她的性别,我跟着她的每一次行动心潮起伏,搜救时为了一线微光双手忍不住合十祈祷,看到小狗被剖开肚肠感到无助心碎,猎象行动又让我作为现代人无奈而愤怒,而飞行中引擎短暂的停止让我屏住呼吸。可是最终让我眼眶湿润的竟然是后记,译者多次提到了“夜航”、“黑暗”、“孤独”,我想到那些在疫情爆发之前坐过的红眼国际航班。机舱内温暖昏暗,也许有着令人不快的气味,机舱外繁星满天,黑暗淹没地平线,显示屏上的地图告诉我目的地还在比黑暗更远的远方,舷窗玻璃的夹层中生出小小的霜花,把头靠在舷窗上,能感受到远离地表的钢铁巨鸟的震动……这是我关于“逃离”最鲜活的记忆,回过神来,我发现原来自己短暂地被这本小书解放了,我去了非洲,跨了大洋,也穿过黑暗,回到生活

  • 群体冲突的逻辑
    David XIE
    推荐

    West with the Night:夜航西飞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作为一个旅行文学的忠实拥趸,前前后后大概看了不下三四百本各种风格的此类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旅行文学无疑是一扇可以近距离,多角度,深层次观察一个地方的好帮手。 比如谈到神秘而广阔,多元而迷人的非洲,便有不少优秀作品值得一读。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理查德·弗朗西斯·波顿的《中非湖区探险记》,约翰·亨利·帕特森的《察沃的食人魔》,麦克·库森的《在非洲》,阿尔伯特·史怀哲的《行走在非洲丛林》,凯伦·布利克森的《走出非洲》,堪称李文斯顿自传的《深入非洲三万里》,当然还有最初的启蒙作品《哈尔罗杰历险记》,更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在这些所有如雷贯耳的名字里面,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West with the Night》无疑应当拥有一个显眼的位置。 说起来,柏瑞尔·马卡姆的身份可谓是妥妥的多姿多彩。一个出生在英国莱斯特郡但是长在非洲,活在非洲,最后死在非洲的白人女性,她是第一个单人独自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从英格兰到加拿大布列塔尼岛。她还是一名优秀的赛马训练师,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有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并且拿下了内罗毕赛马大会的第一名。如果稍稍八卦一点,这位金发碧眼,容貌娇美,身材傲人的传奇女性不乏众多声名显赫的裙下之臣,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三儿子亨利公爵,二人的你侬我侬,风风雨雨当时着实把白金汉宫上上下下折腾的够呛,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敢于手持长矛,冲到草原上和狮子疣猪搏杀的勇士,果然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然而在所有这些变化莫测的身份中,以一名作家的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大概是她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一生之中,柏瑞尔·马卡姆一生之中只有一部作品,便是这部在《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再三规劝之下才完成的《夜航西飞》。 大家都知道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中外同理。但是这么一部出自纯·业余选手的旅行类散文,却让一向眼高于顶,桀骜不驯的欧内斯特·海明威甘拜下风,自愧不如。同样正是有了海明威的大力推荐乃至背书,原本小众的本书才得以广为流行,为大众所传阅。 对于专业作家来说,擅长的是写作技巧,尤其是当书写他们并不熟悉的题材,最高的评价莫过于“写得真像,和真的一样!”但是对于像柏瑞尔·马卡姆这样的业余作家来说,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页纸就是她自己每天的真实生活。狩猎,飞行,赛马,和当地人交朋友,在非洲像一个非洲人一样生活,无需任何修饰,就这么直喇喇的一股脑倒出来,便已经是精彩纷呈,令人艳羡不已,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把别人的梦想过成了自己的日子吧。 从以上经历不难看出,柏瑞尔·马卡姆无疑是强悍而傲然的,作为女性,她又是敏感而细腻的,这些看上去截然相反的气质却在她的身上完美的融为一体,然后又自然而随意的流淌在她的文字中,作为读者,遇到这样的作者,自然是开心到要跳起来,恨不得立刻安利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果给女权主义者找一个形象的icon,我想柏瑞尔·马卡姆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因为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不是为了给自己的金丝雀幻梦找一个蹩脚的借口,而是她们发自内心的认为男女平等,天经地义。如果去飞行,那就比比谁的飞行技术好,如果去赛马,那就比比谁的驾驭本领强,这些都与性别无关,更不是以性别平等之名,谋求竞争之不平等,这才是令人肃然起敬。 《夜航西飞》虽然出自一位业余作家之手,但是文字之优美,刻画之生动,格调之优雅,内涵之隽永,不得不让人慨叹,写作这玩意儿,果然是有天赋的。 “如果必须离开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决绝地离开,永远不回头。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它们已经消亡了。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合上书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你知道,曾经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和那样的人,于你而言,一切都已经不同,改变俨然已经不经意间悄然发生。

  • 群体冲突的逻辑
    疏篱
    推荐

    女性版本的《小王子》三部曲合卷本。笔法克制,绝少抒情。 对于一个长时间生活在八千米高空的人来说,柏瑞尔.马卡姆很早就明白什么有意义,什么毫无意义。 她在书里写道: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 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读者去往一个不复存在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除了增添些许伤感的情愫,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为什么我仍然感觉有一些肉眼不可见的东西改变了?比如时光,孤独,命运,无常……

  • 群体冲突的逻辑
    🌸Miss Gu ゜👠💄
    推荐

    书中文字的灵动,诗意的想象,以及不时透露出来的文化素养,觉得作者天生就是一名奇女子。羡慕及佩服作者始于非洲的传奇的一生。她在那片缓慢而坚韧的土地独立地生活过,长时间搜索象群,打猎,从十几岁到八十岁依旧驯马,独自飞越两千英里连绵不绝的海洋,在自己的孤独星球夜航。看着她的文字,感受着19世纪的前20、30年,非洲平原上原始与现代文明交织碰撞的状态。 不知道我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去非洲瞧一瞧。

  • 群体冲突的逻辑
    王哲
    推荐

    我很难说这本书写本身好不好,但它内容是那么真实,也包含了许多对环境和人物动物周边的丰富情感,所以看起来那么美,画面感特别强。显然是本好书。

  • 群体冲突的逻辑
    无问西东
    推荐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

  • 群体冲突的逻辑
    山东大汗
    推荐

    在天空中,驾机飞行。 所到之处,逐一记录。 人物故事,十分有趣。 独特经历,传奇人生。

  • 群体冲突的逻辑
    Helen
    推荐

    2022#8,这本一定是年底总结2022 top3之内的!1940年,“你该写写这些事,你知道吗,你应该写!” 圣埃克絮佩里的敦促成就了这部女性与飞行、与非洲岁月的传奇作品。一位杰出的女驯马师、女飞行员,这本书讲述她在童年以及青年时期在非洲狩猎、赛马以及后来独立驾驶飞机寻找象群,又独自一人从英格兰夜航飞越北大西洋的传奇经历。那样波澜壮阔的一生,我实在,太向往了,羡慕她拥有的勇气和意志力,永远走她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也羡慕她拥有海明威都自叹不如的文笔…一瞬间甚至觉得,硬汉海明威所谓的打猎未免有装腔作势之嫌,圣埃克絮佩里关于飞行的书写毕竟太文艺,而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也显得过于诗意,在他们笔下,飞行也好,非洲也罢,都更像专业写作者的一场业余生活体验,同为一个女人,我愿意多看几遍这本书,因为就好象柏瑞尔演绎的人生,在任何时候来一次突破都不算晚,希望自己不屈不挠,又永远对未知有好奇,有勇气迎接孤独、沉默,不被无聊和虚无掌握;最后,敢于冒险,不被这个钢筋水泥、过度现代化到破碎的世界压垮

  • 群体冲突的逻辑
    九月菊
    推荐

    柏瑞尔·马卡姆是英国莱斯特郡的白人女孩,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在非洲度过了有趣又冒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一次夜晚飞行开始,作者为垂死的病人运送氧气瓶,并寻找失踪飞行员。回忆慢慢展开,非洲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发达的交通、难以治愈的黑水病、原野上肆意奔跑的动物群、原始的丛林。 第二部分关于作者在非洲的童年生活,“假小子”带着自己的猎狗布勒,参与纳迪族的狩猎,或者与土著小伙伴们在农场上快乐地玩耍,料理农场上的马匹。即使曾被狮子袭击,也不曾从文字中感受到她的胆怯,她是一位在非洲农场快乐奔跑的白人小孩。 第三部分讲述她独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赛马训练师。她训练的马匹,屡屡赢得比赛的冠军,但相较于拿冠军,她更珍惜马匹,不愿高强度的比赛耗尽它们的生命,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第四部分是作者的飞行生涯,从初识飞行、驾驶飞机搜寻大象踪迹、到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抵达美洲的壮举,她遇过险境,曾死里逃生,但也只是娓娓道来,没有夸耀,没有渲染。而更多地是享受其中的乐趣,描述生命在世间的各种奇妙。 柏瑞尔的一生就是传奇本身,她的身上有太多荣誉的标签——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首个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飞行员。柏瑞尔每一段经历,甚至是她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都会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遥远缥缈的梦,也只能成为一场梦。 读本书,使我见识了非洲的风土人情,领略了作者非凡的人生经历,钦佩她所做出的贡献!这是一本令人眼界大开的书。

  • 群体冲突的逻辑
    💋🌴么么魚🐠🐚👙🌴🦁📿
    推荐

    羡慕作者小时候那种放归大自然的生活。虽然险遭獅口,但是那种徒手打猎的现场却很刺激。

  • 群体冲突的逻辑
    阿朱
    推荐

    从译者陶立夏的书《此刻的温柔》中发现这本《夜航西飞》,立马搜来阅读,果然没有失望。 一九三六年九月,柏瑞尔·马卡姆成为首个独自驾驶双翼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飞行员。自东向西飞,是逆风。九月的时候,天气就是这样。没有无线电,航线只要偏离几度就会大相径庭,逆风带来的艰难让这次创纪录飞行为世人瞩目,柏瑞尔·马卡姆一时成为媒体焦点。 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钟。飞越大西洋。从英国阿宾登到某处无名沼泽,一路马不停蹄,最终,她成功了。虽然不是从“银鸥”号上走下来,但是,她完美地完成了梦想的飞行。 这个被非洲领养的白种姑娘,是个灵魂的混血儿,这个特殊身份让她逃脱了西方世界的规范束缚,又拥有非洲无法给予的现代教育与飞行技术。这些优势让柏瑞尔·马卡姆在两个世界里都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她晚年作为驯马师,过着贫寒的生活,但是,她确实是一个精神贵族。 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这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你去往一个不复存在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 向往她的精神世界,单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群体冲突的逻辑
    kuang
    推荐

    《夜航西飞》终于上架了,与之前的书评不觉已经相隔了数月,然而眼前的生活却依然如故,平淡得就像莲花山公园里的水塘一样,就连蜻蜓点水泛起的涟漪都显得奢侈,仿佛这数月时间的流动比水塘还要缓慢。还好,一直以来心念念许久的事情并没有忘记,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小心翼翼的怀揣在心底,我知道我虚伪而又虔诚地称之为一个英雄梦想。不知道在湖边垂钓的老翁,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不想湖面底下的鱼早早上钩,因为他害怕上钩的只是一条不比手指头大的小鱼儿。我现在的心情大概就是如此吧,与当初写下书评的心境相去甚远。或许水塘和我都需要一场大雨,来冲刷沉闷的一切,天气、水塘和我。我们都是一样的,在水塘边上垂钓的老头、在公园漫无边际地漫步的我、在大西洋飞行的马卡姆抑或在草原上驰骋的马卡姆,我想我们都是一样的,马卡姆也一定或多或少有我现在的相似的惶惑,尽管她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自信和勇气。我知道,太阳落下天就会黑了,黑色的夜自有黑色的美丽啊!马卡姆也会在漆黑的夜空中恣意的飞行甚至做出高难度的旋转吧?我现在也一人在黑夜里,但我不惧怕,我想我一定会再读一遍夜航西飞的,我还会从三米高的跳台落入水中,还会从莲花山顶大声呼喊,还会脱开把手自由的骑行,还会在平静的水塘边写在迷宫一样的山林里写在马路边的栏杆上在写微弱的灯光下写,就像波拉尼奥那样写,中世纪的风飘过,有风,你就写风。 此刻,晚风吹过。20200320 --------------分割线-------------- 可能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 这是《夜航西飞》里最出名的一段话,并且写在了纸质书的腰封上。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害怕孤独就是逃避自己,于是我们“忙碌”起来,忙到自以为并不寂寞。只是时间长了,你也会开始在机械的忙碌中慢慢发现,孤独感已经如漏沙一样一颗颗累积下来,不知不觉堆满了你空虚的心间。然后,你塌了。 那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你要承认孤独,并且与之为友。因为孤独是一个人生活的常态,不止你一个人,诚如尼采、罗素、卡夫卡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普通人尤甚,在耶茨的《十一种孤独》里每一个平凡的人也各有各的孤独与哀伤,但他们努力的活着。这样想,你是否感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并不寂寞呢? 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里讲的更多,他说,我们要忘记过去的悲哀,迎接即将的未来,安于当下的寂寞。面对寂寞,我们被要求的唯一的特质,是勇气。是哦,说到底我们是因为怯懦才会恐惧寂寞。我和你,都需要艰难的学习这种能力。 如果你正努力的生活,忍耐其中的艰难与寂寞,那我请你时不时给自己奖赏一颗糖吃。

  • 群体冲突的逻辑
    Ver 👾
    推荐

    太爱这本书以至于写了超长的读后感。 本来我对它的期望是一本非洲旅游种草书。看着一个个足够陌生又神秘的地名,只是想象飞机滑翔时有十万计的火烈鸟之海腾空而起,草原上奔跑的象群和拥有一层冰盖日出时泛着紫色光晕的乞力马扎罗,就足以让人领略非洲的魅力与狂野,浪漫与原始,静默与热烈。 然而这本书有太多太多『营销卖点』,单拎出来哪一个都足以被大书特书,吹上一辈子。比如海明威的盛赞(『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圣埃克絮佩里(大家都爱的《小王子》的作者)的力劝成书(『你应该把这段经历写出来!』),柏瑞尔与《走出非洲》男女主以及亨利王子的八卦段子,这本书甚至文笔好到被人怀疑是代笔,有人怀疑这种作品不是一个受过两年半正统教育的人所能写出来的。 一般这种营销卖点颇多的书,都很容易叫人失望,毕竟我被熊猫X书宣发骗了买下的冤枉书还少吗。 然而它则不然,属实对得起每一句溢美之词。无论是最危险的情况仍然翩然绽放的冷幽默,还是对事件视点独到的观察和奇妙的表述,柏瑞尔行文的方式和传奇的人生,最终让这本书,单看是散文,串联是小说,每一篇都能拆出来单独欣赏毫无阻碍。 在一张柏瑞尔从英格兰穿越大西洋的庆祝照片里,一片黑衣人中,白衣的她像鹭鸟一般引人注目。一本书其实就像一个人,他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而每一面都有迷人之处。就像柏瑞尔,天生的冒险精神与无所畏惧,让这本书无愧传奇。 柏瑞尔其人 在聊正文之前可能还是要简单聊聊这个奇女子的生平。值得一提的是,被各路营销号讹传并互相引用后,各种歪曲的噱头不算少,我只能尽可能避坑和找到记载的出处,并全力保证所述之正确性。 柏瑞尔马卡姆(Beryl Markham),该死的喜爱冒险而憎恶无聊。4岁时随父亲来到非洲,过着驯马及和当地人一起猎疣猪(是你吗,彭彭)的日子,被狮子(是你吗,辛巴)啃过差点丧命,养一只叫做布勒大难不死的传奇狗。 18岁时,带着一匹名为珀伽索斯(Pegasus,也就是希腊神话里的天马)的小马驹来到莫洛开始独自驯马的生涯,成为了非洲第一个获得驯马执照的女性,在此期间,也就获了几个肯尼亚的赛马冠军吧。某一次柏瑞尔骑着佩加索斯遛弯时遇到传奇飞行员也是她未来的飞行导师汤姆·布莱克,埋下了一颗飞行之种。 最终在28岁时,她决定放下一切去做一名飞行员,珀伽索斯最终『将它空气般轻灵的翅膀让位给能飞得更高的木头与钢铁』。也因天赋异禀,18个月后柏瑞尔就拿到了飞行B类执照。34岁时,从英格兰飞往布雷顿角岛(Cape Breton Island, Canada),成为了第一个独自横跨大西洋的人。 晚年她独自在内罗毕定居,仍然家徒四壁,但充满勇气,80岁仍和入室抢劫的歹徒搏斗,被打成重伤,直到去世仍然活跃在驯马场。而这本书,在海明威的大V安利加强烈背书下,得以再版,意外成为畅销书。而83岁那年,柏瑞尔在内罗毕的医院与世长辞。 看上去,好像成为第一个对它来说天生不是什么难事。看来正如柏瑞尔所说:『命运似乎早出晚归,对那些不把它放在眼里的人,总是异常慷慨』。这本书里她不谈感情,不谈那些琐碎,就谈她爱的飞行和马儿以及她倾其一生的非洲。 《夜航西飞》其书 如果说到这里还没能引起你的兴趣,挑一些最爱的片段来说一说。不能都说,因为这会变成一场盛大的摘录。 首先惹人喜爱的当然是柏瑞尔奇妙的联想和比喻,这样的表述你在书中毫不费力就能寻到许多处。她这么描写在非洲猎象时,从空中俯瞰象群的情景: 『从飞机上看来,象群就像是场幻觉,因为比例不对:就像孩子画的田鼠图,背景中的仓库和风车,和强悍的啮齿动物的长须相比,显得异常渺小,而那田鼠看来既能够也乐意吞噬一切,包括将那张画纸固定在墙上的图钉。』 同时,她也很风趣,这种不以为然举重若轻的调侃在遇到困境时反而更可以发挥到极致,如果放到现代,看她吐槽简直是刷弹幕让人想敲爆『hhhhh』的快乐。她和布里克斯一同从非洲飞回英国时,正是法西斯最猖狂的时候,他们被闲的发慌的驻军不断被扣押,被怀疑是间谍甚至伪装的男人,并被荒唐的要求绕着沙中堡垒绕三圈,她吐槽道:『意大利人认为没有任何外国人在飞越利比亚的时候会受得了那里新建立的法西斯堡垒的诱惑,而不拍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官方的推理似乎是这样的:如果飞行员对要塞表露出兴趣,那就是犯了间谍罪;如果飞行员对要塞没有兴趣,那就是犯了不敬罪。对衣冠楚楚的海外兵团来说,后面一项罪行更叫他们不快。』 当然沙堡本身也是她吐槽的对象:『这座乏味的堡垒没有显露出任何的英勇冒险精神,居住其中的人都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沙漠中,同样,他们凄凉的居所也被危险地建立在不确定的事物上。这座堡垒象征着对持续升级的紧张局势的盲从,就像指挥官胸前矫饰的勋章,它也是被自负地别在沙漠中的诸多勋章中的一枚,只是不知它能留存多久。』 她也会说说冷笑话。好不容易被意大利人放还,在飞往戛纳的过程中,遇到了暴风雨,她这么写:『我转身朝布里克斯微笑,他也回以同样欢快的微笑:也就是说,毫无笑意。对布里克斯这样的人来说,他向来习惯于自力更生,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都喜欢亲力亲为。但眼下他只能坐在那里,和行李一样无用,也和行李一样无助。』 这里的布里克斯其实就是《走出非洲》女主的渣男老公,多神奇,角度不同看到的事情就有所不同。 再就是柏瑞尔和鲁塔的感情,这两人不止一次让我联想起《故乡》里的鲁迅和闰土。鲁塔是一个好帮手,更是一个好朋友。柏瑞尔是少年时的贝露,成年后的门萨希布(斯瓦西里语,对女士的尊称)。鲁塔是少年时的吉比,成年后的埃拉·鲁塔。 吉比是个纳迪小男孩,教柏瑞尔打猎,也和柏瑞尔一起玩耍,会跟柏瑞尔说一些白鹭与生死的秘密。多年不见,成年后,他深夜来访,只说一句:『是我』。伴随着这天然被信赖的两个字,他道:『我是来帮忙的』。 从此,柏瑞尔驯马,他就帮忙照顾马。柏瑞尔说想去飞行,他就帮忙照料这钢铁翅膀的大家伙,做柏瑞尔的技师。他敬畏生命,又总有神奇的直觉。 柏瑞尔离开非洲的那一天,鲁塔送了柏瑞尔一只裹在人造革中的旅行用时钟,是收集了五百张被柏瑞尔丢弃的香烟优惠券换来的。 『时钟记录着时间,如果你定时,它就会响。但它是多么令人伤怀的替代品,声嘶力竭的铃声替代了那把柔和舒缓的声音,它会在日出时分说:“你的茶,门萨希布。”或在很久以前,它曾说:“莱克威尼,该去打猎啦!”』 你说破防不破防。抹不平的阶级观,抹得平的情谊。 有美好的东西,就有黑暗的东西。 班加西,疏于打理的众神花园。返回英国的路上,柏瑞尔和布里克斯几乎找不到栖息之地,最终于一家妓院夜宿。妓院的女主人仿佛一具带双眼的皮囊,虽然会笑,但在柏瑞尔眼中,她早已忘记了微笑的含义,只是身体还固执的保留着这项机能。 这故事太残忍,以至于堪堪保留梗概的样子或许还能多留一丝体面。她自小从欧洲被人贩掳到船上并被变卖到非洲的妓院,在别人告诉她之前,她甚至都不知道那是奴役,只以为生活本该如此。于她而言,最宏大的愿望无非是攒够钱回到生养她的地方重新开始,然而于她而言,因为太小,却连自己的出生地也未可知。 看到这段,我不断想起《无罪之最》,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坚韧,只希望一样有个好结局。 布里克斯给了她一笔钱,柏瑞尔表示无解,再明白不过,这点帮助可能微不足道,次日临行时,女主人当然并没有被什么希望之火照亮。 然而,『当我们喝完茶,走出院子,走向依旧漆黑的街道,这个妓院老板在门口站了很久,烛泪不停滴到她手上。这是我们在众神的花园里见到的唯一的光亮』。 是了,你不能指望一点小恩小惠在某一天能彻底拯救一个人,但是它确实有它实际的影响。 本想再说说说赛马,说说猎象,说说好狗布勒,然而我发现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是时候戛然而止了。书最终完结在柏瑞尔人生的高光(当然,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也许每一刹那都可以是高光),夜航西飞,逆风而行。 四十小时不眠,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钟的飞行,经历引擎数次停摆,“织女银鸥”幸运的最终仍在北美落地。然而于柏瑞尔而言仍有遗憾,她本想飞到纽约。 其实直到读到后半段,我才惊奇的发现,夜航这个词似乎并不是我想象的意思。夜航本意是在没有光、没有信号塔或无线电的情况下,盲目地飞行数小时。人生亦如此,除了知道终点是死亡,我们一无所知,何其盲目和无措。然而看好手表,校准方向,你还是能让这趟旅行更精彩也更有意义些。 书籍是人们唯一的避难所,逃离这难耐的平凡,去感受这非凡的一生。 『——如同一开始那样,我可以追问:“为什么要冒这个险?”我也可以回答:“为着顺应天赋。”一个水手生性就该远航,一个飞行员生性要去飞翔。我想这就是我飞越两万五千英里的原因。我能预料到的是,只要我有架飞机,只要天空还在,我就会继续飞下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