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帕妮
    推荐

    本书蒋勋老师从南唐后主李煜讲起,讲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老师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很喜欢宋词,跟唐诗是不一样的喜欢。或许跟我的性格有关,也或许就是纯粹的喜欢。 喜欢宋词的内省、平静、真实,更多的是面对生命本身,很贴近生活。再加上蒋勋老师的解读,通俗易懂,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从美学、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作者,了解词的内涵,了解生活本身。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前几天戊辰友问我最喜欢哪位词人?我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多情”的人,没办法只专注喜欢哪一位。 喜欢范仲淹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种胸襟抱负。 喜欢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王国维说的人生的第一境界。 喜欢欧阳修的“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种离别的深情 喜欢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执着 更是喜欢苏轼,他江城子、蝶恋花、水调歌头……上学时倒背如流。觉得他的情感一清如水,喜欢他的深情、豁达和开放的心态。蒋勋老师说苏轼身上完美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的融合,确实。 也甚是喜欢李清照,看到她的柔软,看到她的含蓄、她的心酸~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喜欢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三境界的最后一个境界。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真是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就不在这里卖弄了,本身文笔就很有限。也算不得书评,只是我看过之后的一个自我总结。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翀熙
    推荐

    在宋词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猫麻麻
    推荐

    在平实的娓娓道来中,读完了《蒋勋说宋词》。蒋勋先生从美的角度诠释了宋词,词人的另一种存在,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对李后主的推崇,对苏东坡的理解,对辛弃疾的了解,让人从另一种角度欣赏宋词,赏析中国文学之美。书中所选的多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词家名作,在连带背景解析的透彻说解下,令人更加细腻、全面而不偏颇地品赏每一首好词。南宋的诗人,蒋勋重点讲了李清照,女诗人在中国古代是稀有品种,身为大学士的父亲并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的丈夫赵明诚,不觉得老婆的文采更高会没面子。正是因为这样的家教,和有这样的夫君,才使李清照成了天下第一人。南唐后主李煜。前半生醉生梦死,后半生亡国之痛,命运的错置却成就了宋词美学上的极品。从作者日常生活的场景入手,发掘细微的意象。宋词较唐诗更注重微观、个人化的体验。读到“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我们会无言的心痛;念至“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会心一笑;听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我们会无端伤感;而看到“白发戴花君莫笑”,我们又会开怀一乐。将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共鸣至所有人。这,便是宋词的魅力。生活、阅读、感知,就是这么简单。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风马
    推荐

    经常有这种感觉。 一本书,别人再说好,手舞足蹈的夸赞,自己也不一定会去看,最多,只是记着那本书很好,不过因为思维匮乏,无法想象能好到什么程度。但是,直到某一天,真的机缘巧合看了那本书,发现真的太好了,好到无以复加,又开始自责为什么不早点来看。 感觉很多好书都是这样被错过的。夸奖的词语太匮乏,想象的区域太有限。 比如这本。 正文:自恋和颓废的美感 一、自古书生多误国 南唐李后主,几乎都知道,他是战争的失败者,没错。但他同时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 那一天,城破国丧。他贵为国君,却成为了宋太祖的阶下囚,被俘至都城汴京。 也是在那一天之后,他的词迅速地征服了汴京,使得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作为国君,他是失败的,因为他没有负到任何一个国君应负的责任,但作为一个文人,他是不朽的,因为是他使“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从而使宋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他也是可怜的。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作为国君的南唐后主李煜,从小就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在宫墙院阁之中长大的,所以,他自然不懂得什么叫男儿气魄,什么叫黎明百姓。他只知道看些燕环肥瘦的宫娥,然后写些风花雪月的诗词。 比如: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他只会浪漫的过日子。 即使后来他成了阶下囚,也没有抹杀掉他的浪漫纯真,因为那就是他的性格底色,就如王国维对他的欣赏,也是因为他的一派天真,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亡国,什么叫战争,什么叫侮辱。 命运好像对李后主有一种错置,一个一点儿政治细胞都没有的人,却被放到了最残酷的政治格局当中。不过这好像也是一种宿命,好像就是注定要让一个文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句子。然后才有了绝美的宋词。 二、唐诗宋词 唐诗你常常要查典故,可宋词就不那么需要。词更讲究唱的过程,它的每一个句子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上一个句子和下一个句子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的必然性。 词与诗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词是高度口语化的形式,没有多高的门槛,完全就是从生活中取句,通俗到我们现在还经常用。 当一种文学形式繁复到专业性那么高的时候,它可能达到巅峰,可同时一定是下坡的开始。 唐朝。诗在经过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强化之后,天花板已经高到了一个层次,因为后面的人,写诗再想超过这些人,已经很难了,他们已经成了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所以,文化想要继续发展,就只能另辟蹊径。 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它的视觉是转移的,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电影镜头,自由度非常高。 比如落花,微雨,红烛,断桥,半夜蝉鸣,花前月下,雨打芭蕉,潇潇雨停。 对比的话就是: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用编织、彩绘去形容词,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 简而言之就是,宋词把美感用在了表面,字词之间尽展。而唐诗则把美感用在了深处,只有爬的足够深,才能够触碰到那种美感。 三、自恋和颓废的美感 诗有征服性,向外观察,因为唐朝就是一个征服的时代,精力旺盛。而词却是征服背面的绵延,向内自省。事物总有两面性,诗和词,就是那个时代的两面性。 经过“澶渊之盟”的宋朝,内在的安定达到了顶峰。 经济的富有和政治的安定,有时会构成人生命里更大的内在的感伤与惆怅。 所谓的惆怅,就是“闲愁”或者“闲情”,至于为什么用“闲”这个字? 因为你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买一杯咖啡坐在那儿一个下午,看着窗外街头的阳光,却说不出自己的落寞,那其实是心里的感觉。如果一个人致力于外在的追求,致力于向外征服,它反而不会有这种内在的感伤。 这跟唐代不一样,唐代的愁是不会被自闭到个人化的、绝对孤独的体验当中去的。可是再看李煜等诗人的词,总是晚上一个人睡不着觉,在绝对的孤独当中和自己进行对话。 这其实也是一种颓废,但恰恰是这种颓废带来了美感。 虽然很多正统是拒绝颓废的,但是,你可以看到,在西方的文化当中,颓废有着特殊的美学上的意义:是指经过巨大的繁华之后,人开始转向对于繁华的内在幻灭的感受,这叫作“颓废”。 所以你看,这点上,咱们还是可以骄傲的,因为咱们更早发现了颓废的美学。 四、最接近圆满的包容 任何狭隘都只是阴阳的一部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在对外强势后,又补足内心的柔软,才算是一个圆满。 如果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有非常强的文人气质,大概也就是宋朝,从真宗、仁宗之后,到神宗、徽宗,都像文人。 再比如范仲淹,苏轼,王安石,欧阳修这些人,他们身上是有两面性的,他们也很了解自己有必要做一个完美的理学的信仰者。所谓“完美的理学”,是儒、释、道三者相融合、调适的一种关系。 宋代是一个最懂得融合的时代。以前的文人,大都有一种独特气质,专精一门,可是宋朝时这种界限越发模糊,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豁达。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智慧。你会发现其实身体里有很多个“我”,可感官上又是圆融无缺。 大概所谓的圆满就是这种分裂。平稳的向来都是阴阳、五行、八卦之类的系统,而不是某种纯粹强大的能量。分裂只是和解的开始,也是圆融的开始。 生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能够感受到春天花的绽放的人,大概必然要在某些时候体会到花朵凋零的哀伤。只看到春天的灿烂,而不能看到秋天的肃杀和萧条,那他的生命经验也是不圆满的。 五、融合的时代 宋词集合了二三五七的格律美,也算是以前文学形式的一种小结汇总。在历史的长流中互相见面。 同文化一样,宋朝的文人也有包容的感觉。比如蒋勋书里写的: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谁做的,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苏东坡不会因为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他要做的事情更多,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人接触。他被贬到岭南,觉得荔枝很好吃,就写起荔枝来。 正是这种自信和从容才养出了宋朝文人包容的心胸。也许世间没有圆满,但这种因为生命的信心而引发的包容,绝对是最接近圆满的境界。 宋朝是可以静观万物的,静观万物是因为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信心,可以看到生命来来去去;你有更大的包容,不去做比较和分辨。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进行比较,但比较当中很少有“完全”,因为比较之后一定有一个结论,是要其一,还是其二。可“完全”是说生命中这些东西本来就都在,雄壮是一种美,微小也是一种美,没有人规定雄壮的美会影响微小的美。 然后蒋勋说。 我觉得这些是宋朝最可爱的部分。它不像唐朝,唐朝一切东西都要大,而宋朝可以小。小不见得没有价值。他可以很愉快地去写生命里一个小小的事件、一点小小的经验,这个部分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完全”。“完全”是他把春天的灿烂、秋天的萧瑟都看到了,是另一种美学。

  •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古风天歌
    推荐

    《佳人爱才子》原创旧作,欢迎转发 容貌倾城似洛神, 为何还是自由身? 门槛踏破皆求嫁, 却道夫君须诗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