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272220402@qq.com
    推荐

    《家庭生活》是一本鲜活的当代家庭生活的小说,它不落俗套,命题精准,突然做出过激行为的儿子,买卖婴孩的男人,介入别人家庭的第三者,社交网络形态下的家庭关系,这些故事源自我们的经验范畴,又延伸出了新的思考,金钱与情感、欲望与责任等,而读者得以在重审家庭的过程中定义自己。篇目入选《收获》年度文学排行榜,广受赞誉,证明了姚鄂梅的写作实力。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小杨同学
    推荐

    文笔真好,是有声音有气味有触感的文字,无论是对人的心绪,还是环境静物风景的描写都极具张力,也妥帖适宜毫不刻意。这是一部读得让人直冒冷汗的小说集,如同解剖刀一样精准深入,每篇读完都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醒来,心生恐惧。故事的母题和内核不新鲜,对于男女关系和人的社会形态的把握也有种陈旧意味,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故事本身和情节走向并没有很俗套的感觉,甚至调动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振。 书名是家庭生活,而其中却没有完整美满的家庭,只有千疮百孔的生活,潜伏华丽和谐表象之下的是让人觉得离奇、愤怒、诧异的人物与情感关系。相比小说里男性角色的缺席与不承担,女性对于生活与情感的欲求,或者说为了维持正常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倒更戳心且有力量。作为文学作品,它确实展现了现实存在的某些情感关系状态与社会生存形态,但作为读者,又希望重构生活的可能性能更多一些,传统话语下的束缚能更少一些。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Smiles 淡然
    推荐

    新生活方式 你得相信,人是有运气的,有些人并不十分优秀,但好运就是莫名其妙地罩着他,推着他前进,让他一点一点跟我们拉开了距离。 人的生虽说有无限种可能,但赌和毒沾上其中一样,足以让一个平和安稳或小康的家庭从天堂坠入地狱。 不管当初是不是身不由“自己”跌进赌与毒的轨道的人,或者是轻信朋友被诱骗跌入此轨道的人,便永远的失去人性的光辉——爱! 从此以后,Ta一心一意想的皆是翻盘!翻盘!最后押上了自己的一生。 书中这个老杨逢赌必赢应该是做的局,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拉老游下水。老游的情况他也不是不清楚,竟然还找他下手,老游固然可怜可恨,老杨也真是毫无人性。 最后,在大雨滂沱之中死于车祸,或是报应,或是蓄谋已久,或许是…… 游刃有余的家在失去真正的“家”之后,他们选择的所谓新生活其实却是投机生活,我是极不赞同。 新的生活方式是在人的一切实现了安稳,且能应对突发的各种事件前提下的理想生活方式。 五星推荐。 而当时游刃有余家失去的正常的安稳日子,但也并非穷到绝境,还余一点不多的钱,那么,为什么不能就面对现实,踏踏实实的租间房,两口子都有收入,开支完后,余下的攒起来想法买房或一起租房啥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到处投机过所谓的新生活,搞得每时每刻都在为新“家”而慌慌不安,得不到归属感! 现实总是骨感的,人总要面对现实,踏踏实实的活。 ​故事的结局戛然而止,犹令人唏嘘……但,平凡的生活仍在继续。作者开放式的结局,不禁让人产生N个想法……普通人的生活琐碎且繁杂无序,人如同羽毛般随着各种各样的小事起起落落,飘飘荡荡,人在琐事中游荡,事儿贯穿人的一生,就这样一串串形成日子,大多数时候生活皆是一地鸡毛。 ​日子就是生活,就是每时每刻,过去的每一天都在刻画着你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拥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乐氻🍃
    推荐

    几个故事还蛮精彩的,我瞅着有好些不合理不合常规之处,但是现实生活永远比小说里的还要狗血离奇[抠鼻][抠鼻]每一篇都还是很有深思的地方,比如家是什么?爱情是什么?亲人是什么?尤其是最后一篇,我要开始反思审视我的生活方式了,或许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不错哦[吃瓜][吃瓜][旺柴][旺柴]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最后一枪
    推荐

    这些充满了残酷气息的故事,并不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完全重叠,它们有艺术化加工的痕迹,它们也有真实生活的影子。有时候读小说,可以适当忽略逻辑的合理性,忽略角色人物在面对选择问题时的狭隘,这样才能回归到文章本身。 四部中篇小说,四个虚构的故事,荒诞而沉重。作者激扬文字,指点如流水一般的生活,点出波澜起伏的截面,这些截面满是血与泪,没有一丝轻盈。实际上,从来也没有谁规定,生活必须轻盈,大多数事实,不堪入目的沉重,沉重的穿透了我们的每一次呼吸。 关于书中各个故事的情节我不想再赘述,而我只是想分类写下阅完这四部小说后的一点感悟,以作为读完此书的简单总结。 《基因的秘密》:当一个人缺乏对事物的洞见能力,就很容易将糟糕的一切归咎于基因,或者归咎为一类人,会将问题的解析止步于表层,而不去探究深层的问题或者说底层逻辑。这一点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描绘的数个主人公一再强调的“卡拉马佐夫式”的基因,将很多问题的症结都归咎于“家族”这个容易指摘的标签,一个笼统的复合体。但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是巴甫洛维奇,尽管他们有相同的血脉,却有米嘉、伊万、阿辽沙三个完全不同的人格主体,从角色之后完全迥异的走向来说,所谓基因的秘密,是一种自我的暗示,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本能,更是一种不愿深究和改变的惰性。生活是问题叠着问题,而有些人,总是善于在这层层叠叠的问题的缝隙之间,寻找一个答案,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答案。 《外婆要来了》: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路过,没有什么东西永远都会是你的。一个人如果认清了这点,相对而言会省却许多纠结。人生有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不论你如何权衡和抉择,在面临选择时,永远只能是拥有比失去少得更多。没有人能经历所有的可能,路径的回溯只是一种妄想。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时间的路口徘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的筹码越来越重,选择的干扰项也越来越多。你永远无法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与其如此,就不必太过纠结已经不可控的事实。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爱,不理解如何是真正的自爱,那么是悲剧的根源已经昭然若揭。《绝叫》中的阳子有戏剧化的逆转,但更多平庸者的命运,在风浪不断中,只会更趋近于被嫌弃的松子。 《柜中骷髅》: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些错误其实是不能犯的,有些错误也不是改了就一劳永逸,换言之,容错这件事,并不具有普适性,有些错误,意味着万劫不复。行为在现实中具体化后,不是毫无所为就一定没有犯错,有时候无所作为或是顺势而为就是在不可饶恕的错误中趟行。贩卖感情的人,实质是在贩卖自己的尊严。如果感情可以标价,那么绝对不会缺少掮客的关照。很多看似美好的感情背后,其实都是千疮百孔,只是不可与外人道而已。 《游刃有余》: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只是家人聚在一起用柴米油盐烹制出烟火气的空间,失去了这一意义,房子就是个坐标空间。没有爱情的文学作品是否伟大姑且不论,但没有亲情注入其中的家庭,顶多只能说是一个人口的线性组合。有人将亲情的淡漠归因于工作生活半径的急剧扩大,归因于节奏的显著加快,归因于时代对个人主义的推波助澜。但我始终认为,个人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元素,那么一个人有何种性质,自然而然会在其所组成的家庭中或多或少反映出这种性质,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会产生化学反应,有的性质被抵消,有的性质被放大。这是观念的共同作用,这也是客观条件的一种催化,当然,有时也无法排除是所有成员在权衡利弊后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生活,是每天,是每时每刻。如果你在浪费着每时每刻,又如何实现你在不断口头许诺的未来?时间是有秩序的,总会点滴积累指向未来。不堪回首的过去,狼狈不堪的现在,何以拼凑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 荒诞不经的也许是故事,但倘若再次细分,会发现构成故事的是角色,再次细分,会发现构成角色的是言行,再次细分,会发现构成这些言行的是角色的观念,一切又绕回到最基本的观念问题。笼统的说是三观,细致地拆分还能延展出方方面面。于是只能让人再次感叹,观念对人的影响是何其深重。回到本文开头,我说有时候读小说,可以回归到文章本身,那么剩下的另一些“有时候”,就可以将目光与心思移至文字之外,进而可以大致推论:俗套而无章法的并非故事,而是生活本身。你会突然发觉,可怕的是这些角色可能并非虚构,而是现实中你身边朝夕相处或擦肩而过的人。人流涌动,并不单纯是人本身,那是一段段故事如细流成河,那是光明与黑暗的时常交替。 人在人间,却从来未曾真正清醒,糊涂,却又难得糊涂。 2022/1/23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