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花满蹊
    推荐

    花满蹊2022年第6个书评 周国平说: “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以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了,他们不去找自身的问题,反而怨天尤人,抱怨连连。在姚鄂梅的《家庭生活》这本书中,《基因的秘密》这个故事,堪称为遇事不懂反省,怨天尤人的典型。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家庭中的男人频频遭遇横祸,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家庭频频出事的原因是基因问题,只要是这个家族的男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真相果真如此吗? 《基因的秘密》中,由大姐的儿子把他的女朋友扔进江里这件事为引,扯出这个家庭一系列的悲剧,而这些悲剧的源头并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家庭成员自身的性格问题。 1、父亲丈夫的“缺位”,造就强势的大姐。 这个家里的父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投机倒把,被关进监狱,母亲不识字,不识路,嫁进这个家里,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认识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娘家的路,家里抛头露面的事也从来没有她的份。所以父亲出事以后,这个家自然由大姐撑起来。 年纪轻轻的大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而又赌气地操持着这个家,大姐的初恋因为奉上级的命令,抓了他的父亲,面对初恋的道歉,倔强的大姐赌气地嫁给了老实巴交的农机厂工人。 婚后的生活,并不宽裕,大姐失业下岗,打点零工。姐夫也失业下岗,经营着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家里有大姐掌管,外面就需要姐夫去打理。可是姐夫经营修鞋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天热天冷下雨下雪都是不出摊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干着修鞋的行当,姐夫却向往着以前工厂的日子,在工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点上班,到点下班,虽然挣的少,但不用操心。经营修鞋摊,却需要自己操心费力,收入多,但旱涝自己掌握,心累。钱多事少离家近,是姐夫的理想生活。 上班摸鱼,干活怕累,家里的一切不管不问,过一天是一天。姐夫就像这个家庭的隐形人。父亲在监狱,丈夫也不管事,要强的大姐内心很憋屈,她把这个家庭翻身的希望都寄托给了儿子。 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大姐对儿子的教育,动辄就是吼叫呵斥,坚持棍棒教育,老师点名,打;考试考砸,打……面对姐姐的强势教育,沉默寡言的姐夫话更少了。 男人的缺位,让大姐只能从儿子的学习上找归宿感。教育是什么,她不懂,也没有人教她。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的孩子一样,好好学习,听话照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她不关心,也不在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果不其然,考上大学脱离母亲掌控的儿子,彻底自由,放飞自我。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在外租房和女朋友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大姐坚信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毕业了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儿子却瞒着大姐,在大学浑浑噩噩过了四年。 病态教育的结果是,大学毕业前夕,大姐的儿子把女朋友扔进江里,儿子面临着牢狱之灾,大姐这个小家庭再次陷入困境。 大姐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竟然说:“孩子竟然为了一个那么难看的女人犯罪,女人还比他大一岁”。大姐夫妇唱夫随,对这件事沉默不言。最后还是大姐的妹妹找关系,帮他儿子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是他的儿子却真的成了神经病患者。 这个小家庭风雨飘摇,儿子成为神经病,丈夫唯唯诺诺,人人都认为是这个家族的基因问题,这个家族的男人都不会有什么好运,却没有人想过,悲剧的发生跟大姐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有心理咨询发现: 很多性格懦弱,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不正常行为的孩子,通常家里都有一个强势的妈妈。 没有任何依靠的大姐,在生活中变得强势,因为大姐的强势,姐夫变得软弱无能;大姐对儿子寄予厚望,坚持棍棒教育,导致儿子叛逆,缺乏自主和自律,想反抗,却无能为力。大姐这样强势的教育,儿子心理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毕淑敏说:“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强势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灾难,父母不妨温柔一点,给足孩子耐心和爱,他们的世界才会更宽广自由一点。 2、父亲——自作孽不可活 大姐的儿子出事,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给予多大的帮助,反而一再对孩子们强调,这都是命,是自己年轻时造的孽,信命吧。 父亲年轻时被抓进监狱,是因为一件事,当年他去外地收粮票回来的路上,船翻了,他和船上的人都掉到了河里。挣扎的同时,他和一个女人同时抱着一块木板,她快没力气了,想躺在这块木板上歇歇,但是父亲认为这样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父亲居然趁火打劫,抢了她腰间的粮票,并踢了她一下,这个女人很快沉入江中。临死前这个女人诅咒父亲:“你全家的男人都不得好死,我要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找来!他们一个都跑不掉”!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做人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所以心中永远坦荡。而小人作恶多端,心中多有忧思,难免自己吓自己。 那个女人诅咒的话,让活下来的父亲过得并不轻松,他始终怀疑这个女的一直跟着他,自己身上也有她的味道……每天疑神疑鬼,最终父亲在贩卖粮票的时候,被抓了起来。 失去父亲的家庭,犹如失去了保护伞,这个家庭早早地陷入灾难。大姐还是孩子时就担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下有弟弟妹妹,失去依靠的每个人,都过得小心翼翼! 父亲临时之前,始终认为,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让自己的外孙变成神经,女婿唯唯诺诺,自己最小的儿子也死掉,全都是因为这个女人的诅咒。他甚至建议为了让现在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后代好好活着,最好把儿子的名字改成女生的名字。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没有做成功,遇到困难,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亲认为这个家庭的不幸,是因为那个死去的女人的诅咒,却没有想过,自己哪里做错了,导致现在的困境? 父亲倒买倒卖,在那个年代虽然不允许,但不是什么坏良心的事。坏就坏在他丧失人性,自私自利,对濒死之人不去救助也就算了,反而去踹人一脚,抢走钱物。坏事做完了,害怕了,整天疑神疑鬼的,导致自己在投机倒把的时候被抓,让这个家庭过早地陷入了困境。 想起他对女儿的初恋说过的话:不会见风使舵的人没出息,心不狠手不辣的人没出息,妇人之仁又一根筋的人没出息。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长辈做人行事如此,这个家庭能好起来吗? 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地繁荣下去,莫做坏事,多做好事,善因结善果,整个家庭才会越来越好。 3、小儿子——寒门贵子的清高 父亲出狱回家的时候,家里最小的儿子平治,还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重男轻女的父亲把小儿子当成家庭的救命稻草。父亲独宠平治,拖着自己的病躯,教平治写毛笔字,教他珠算、心算,把自己几十年来所有的经验智慧,都教给了平治。 平治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一路奔跑,最终被保送到重点中学,高考得了全省的文科状元,去大学报到那天,官员开车相送,父亲更是抱着期望:“好好学习,争取留到北京”。 身负众望的弟弟,最终没有留在北京,而是被分配到家乡的局机关,“姐姐,这一切都不是我要的”,见到姐姐时,他这样说。姐姐劝他慢慢来,先干着,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职场是一个讲究合作的场合,但是平治却不屑于与同事打成一片,单位去下面办事,都有接待午餐,他却坚持原则,自己在外面买碗面条或者泡泡面吃,姐姐劝他随大流,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而他却认为,随大流就像掉入汤碗的蚂蚁一样,没人救它终究都是死。 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说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人活在这个世上,有理想没有错,自恃清高与周围格格不入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有那个资格。显然平治没有。 寒门一跃入龙门,家庭贫困的平治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就自恃清高,认为和家乡的一切,脱离了关系,每次寒暑假,他只是在家待几天就走。即便是在家,也与姐姐们无话可说,感觉跟她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 他渴望留在北京,结果事与愿违,被分配到了家乡。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他想到的不是通过工作让自己努力跳出这个阶层,而是高高在上,在行为方面与周围格格不入,来宣示自己的特殊。 我们都知道,在职场中,一旦远离团队,没有同事的相互协作,即使你自己再能干,也做不好事情。 最终自恃清高的弟弟,害了他自己。在抗洪救灾的晚上,同组值班的十几个人,在大堤上出现小溃口时,大家都偷偷溜掉,只有弟弟一个人在搬沙土袋,一个不留神滑到,沙土袋重重地压在弟弟的身上,却没有一个同事来救助,最终惨死在江边。 如果弟弟和同事们搞好关系,他在抗沙土袋时,会有同事帮助他,最不济的也会有同事拉着他,不让他冒险,但是没有如果……寒门贵子就这样没有价值的死掉,成为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爱因斯坦说: “当你看得起任何人的时候,你离成功也不远了,当你看不起任何人的时候,你离失败也不远了。”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做人,千万不要自恃清高,太把自己当回事,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在别人眼里你啥都不是。聪明的人都知道,待人平等谦卑才会带给自己好运。 4、 《基因的秘密》中,这家人的遭遇,确实很悲惨,特别是看到平治死去的时候,我心中感慨道:“这世道怎么了,怎么专拣老实人欺负。”细品之下,才明白他们的命运由性格决定。 父亲的自私冷漠,让自己的后半生,郁郁寡欢;大姐的强势,让儿子的精神出现问题,最小的儿子,也因为自恃清高,命丧江中;这个家庭出现问题,并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他们自身的性格问题,性格决定命运。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也就是说,命运是你的一种潜意识,你是什么人,就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你的命运,由你的潜意识而决定。 很多人说:“命中注定”。其实,在我看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书中,大姐不那么强势,也许儿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父亲帮助了那个女人,也许这个家庭就会有福报;小儿子不自恃清高,接地气一点,也许会有更好的前途。 有句话说: “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命随心转,一个人的好命运都是由好性格得来的。愿你我都有一个美好的命运。 我是花满蹊,愿读书的你快乐!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Ting
    推荐

    这本书通俗易懂,四个小故事娓娓而来,引人入胜,让人禁不住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很是接地气,也贴近我们生活,有关于命运的故事,关于未婚生子的故事,关于第三者的故事以及因房子引发的故事。全书看完,内心颇为沉重。 第一个故事中的“姐姐”和最后故事中的“父亲”,都是好人,却不受命运喜爱,活的甚为不堪。这世间,真的存在“命运”这回事吗?如果真的有,那人类的努力又有何意义? 故事中的未婚生子妈妈、第三者,却又爱的卑微,赤裸裸的被男方pua而不自知。是啊,男人画的大饼,又如何能好好相信?他爱你,你一定会知道;他不爱你,你也一定会知道,更多的是不愿接受事实,自我欺骗罢了。 沉重。这两个字就是读后感吧。闲暇时值得一读,但不会重复阅读。因为如果生活真如书中般艰难,那我宁愿去看那些充满希望的,让人相信未来的。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無極
    推荐

    推荐!! 沉重!沉沉的生活重压之下还要挤出一丝笑来向别人表明自己生活得不错甚至是幸福的! 因为行文的幽默不会让阅读者流泪,有时还会令人不自觉勾起嘴角,但心上却始终压着块大石头!直压得人需要深呼吸几下才能轻松点,却并不能让人暂停下来休息一会,只想快点往看下:到底是基因中的哪个链接出了问题,使得家中的男人一个个死于非命;那些医院里无人问津的产妇有着怎样经历才走到这个境地,而她们的孩子究竟被外婆抱去了哪里?老鲍他们的行为到底是在行善还是在作恶?精致优雅的程姐、成功严肃的院长冯医生和小魏等姑娘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程姐的可悲及小魏们的可怜,最可恨的是院长穿着精致正直的外套心安理得地肆意享用着姑娘们的美好青春。游家无疑是善良的,倾其所有地救治了妹妹之后,生活步步滑入低谷,以致无家可归,生活的刀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丰富的食材可以操作美味大餐时是游刃有余,当艰难到要割自身的肉充饥时,只能是万箭穿心了吧! 《外婆来了》中李南说:“男人永远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女人却常常被生育和家务拉下自己的道路,走进另一条路,或两条路并行,疲惫不堪,姿势难看”,书中的男人们形形色色多数恣意任性,女人则往往沦为最后结果的承受者,然后奋而成为败局的收拾者。 这段时间在反复各种调查和持续发酵的徐州八孩女事件的新闻,时常让我有种是书外第五个故事的错觉。小说看完了,书里书外的故事与世界仍在继续!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Tara
    推荐

    四篇都很好看的小说。颓败的家庭与生活之中,那些懦弱自私的男人,那些挣扎着的女人。痛苦能帮助烧灼出去很多杂质,留下的是带有伤痛记忆的宝贵真谛。但是谁又能喜欢并选择痛苦,无非被裹挟着前进。如果心灵还没有完全焦枯,还没有被生活摧毁得没有力气,仰望着心底留存的那么一点光亮,伟大而自强不息的人们总能生活得下去。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康康
    推荐

    心里有很多疑惑很多话,但是,明天早上六点美赛建模要开题了,熬夜看书的我该睡觉了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950
    推荐

    读完心里闷闷的,很难受,可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写的真好,书中的文字就像枯槁的手一样拉着你,不让你走,逼着你读完,体验故事中的那种人生,然后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女人们走向衰败的结局。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一个大甜甜圈🍩
    推荐

    四个故事里人物,有丑陋的一面、有懦弱的一面、有悲哀的一面、有残酷的一面,是那么的千姿百态,又活灵活现。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上海慕晖 江念
    推荐

    微信读书上面显示有5位朋友在读这本书,一时好奇点进来看看,然后就在我仅有的一些哄睡之际给一气呵成,一共讲述了四个简短的小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很完整,也都很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欲罢不能!一直到全文读完你都在可怜同情作者但是一篇读完了你可能才意识到这是文学创作得需要,故事情节很可能是虚构的!读完了就会更加坚信:幸福的生活都大同小异,但是不幸的家庭真的是各有各的不幸! 第一篇:基因的秘密,讲述了两个姐妹的父亲、各自的老公(情人)、孩子得悲惨故事,以至于得出了他们家男人都不成器,到处惹是生非给家里添乱,一度颠覆了我对男人的破坏力的深度认识;其中有一条男孩子把女孩子杀死了然后家里人托关系把他弄成精神病这样可以免于死刑,虽然是文学作品不是真实案例,但还是希望法律国家的法律公检法职能部门不能成为有权有势有背景家庭钻的漏洞,这会让很多普通家庭蒙受不白之冤! 第二篇,外婆来了,讲述的是医院贩卖新生儿的一条产业链,可能是因为最近关注的拐卖儿童事件比较多,这一篇看的格外的不知所措,当亲生父母不想要这个孩子但是别人又可以挽救一次生命的时候,这个别人能不能称为人贩子呢?如果觉得孩子生下来是个负担尤其是对于未婚的女孩子来说,那如果正好有人愿意养育并且可以给他更好的生活,这中间又怎么理解呢?好在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强大的祖国出台了新的引产新政策,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得到爱与呵护,崭新的新生命不能就这样被当做医疗垃圾遗弃了! 第三篇,柜中骷髅,一段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一个不正常的男女家庭,我还是想说这个世界对女孩子本身就是不够包容的,男人永远都是在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但是婚姻给予了女孩子无限的期待与枷锁,只能祈求医学更加发达一些女性的疾病可以得到更好的医治,我们女孩子们都更加的热爱自己一些,运动健身搞起来! 第四篇,周末家庭,毁灭一个家庭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父亲,而母亲只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安稳的家庭,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公给我各种植入租房要比买房划算,我们可以利用买房的钱投资理财钱生钱,但是最终被我一句我就过一辈子,我就想要一个安稳的家,我可以四海为家四处流浪但我也要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房子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是那些健身房瑜伽馆咖啡厅书吧所不能取代的,就像妻子对于老公的重要性,而那些可以短暂逗留的健身房瑜伽店都类似于小三,只配拥有短暂的快感不能给予人长久的稳定的幸福!最后永远不要相信男人的一张嘴,与其把未来给你描述的天花乱坠,还不如来点实际的更加到位! 愿我们都远离渣男,幸福一生!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
    推荐

    看了洞姐推荐了来的 单纯来说  就是想读下去  差不多快睡醒的时候脑袋里就会想着赶紧醒过来还没看完呢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西楼月
    推荐

    像一阵吹进浮世深处的风,生冷、尖利,写实中有带了一丝丝怜悯,推荐阅读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最佳凡间
    推荐

    第一次看姚鄂梅的书,被四个故事吸引,对其文笔赞叹,尽管书名太一般。 《基因的秘密》——从父亲开始接锺而至的噩运源于这个家庭男性基因密码;《外婆要来了》——— 医院弃婴被转让链被外婆、舅舅、舅妈们一直商业着;《柜中骷髅》———地下情人,早已司空见惯,但由院长夫人为院长安排实属罕见,全不在乎家丑被封藏背后的伦理;《游刃有余》——一家人失去房子,过着各处寄生的日子,虽然享受着现代的社会福利,但是每个人的心之飘浮实乃无处安放。 故事中的“我”、姐姐、李南、程姐、小魏、妈妈,存在于家庭中,而又被伤害在生活里,毫无原则的顺从和缺乏主宰自己的意识只能被无情的生活车轮所碾压。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樊惠华
    推荐

    小人物的挣扎。 每个故事的每一个人物都谈不上喜欢。游刃有余略好一些。 结局都是向阳的,作者给予那些苦难生活的人安排了活下去的希望。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林贤林(天予液压气动)13307102587
    推荐

    幸福的模式只有一种,不幸的模式有千万种,读书就是带你体验千万种不同的人生,总结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Patience
    推荐

    我对婚姻与生活的话题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没有不好的体验也没有很好的经验。 但是看完此文之后,觉得心里空落落,疲惫不堪与无奈压抑。我想或许不少人的婚姻生活家庭琐事都涵盖于此了,万般艰难却只能朝着命运的方向前进。 不知道作者刻意安排还是什么原因,文中男人的角色被弱化,感觉女人似乎更有韧性更加坚强,男性总有不中用还很冲动的感觉。 也许通过这些不好的的例子,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为家庭生活注入新鲜血液。 其实人的基础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不要萌生超越法则之心,踏踏实实地基础上去努力拼搏,有了收获就当是份惊喜,没有收获我们不妨好好吃一顿饭犒劳自己,恭喜自己又成长了。唯有如此,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里,既没误入歧途,也没忘记幸福的去生活。 好的家庭生活,可以承载一切,我们不必拥有高配置,但一定要拥有欢声笑语。

  •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
    柯务酷
    推荐

    太绝了!每个故事都是情理之中包含着一丝意料之外,而再想想,又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好久没见过如此贴近生活本身的叙事了,恰到好处、也戳到很多痛处和柔软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