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推荐

    黄晓丹老师说叶嘉莹先生所言的:“我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 读完《诗人十四个》,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在我心中激起的共鸣跟晓丹老师一样,同样盖过了对空无的知觉,同样就是江南仲春,半城花开,半城花落…… 走出诗歌时,我似乎感到无常之中,有一贯之物,在流转之中,有坚刚之气,因之,短暂的生命也值得认真度过。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更笃信那不仅是智者的开悟之语,更是仁人的坚誓之辞。在人生的风雨飘摇中找到方向。 附词一首 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 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 金阙荒凉瑶草短,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 只恐飞尘沧海满,人间精卫知何限。 ——王国维《蝶恋花》

  •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空谷幽兰
    推荐

    2022-2-11 《诗人十四个》通过黄晓丹老师对古伐名人诗词的解读,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到古人的人生价值观。虽然时代进步了,但依然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该怎样渡过一生。

  •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巧巧~
    推荐

    作者黄晓丹老师写《诗人十四个》的初衷,是想通过解析诗词,让古代心灵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中国古诗词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画面之美、形式之美、韵律之美,她里面还深蕴诗词大家关于人生的思考、感悟。         读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是黄晓丹老师对王维《辋川集》的解读。“《辋川集》只收有王维的五言绝句二十首,总共四百字,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澄澈明净而又生机盎然的作品。”        王维中年时隐居在陕西蓝田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辋川山谷,在这里,王维有感辋川前主人宋之问:“有”已眼见成空,今人又怎能幻想自己成为例外、永恒地持有某物?这也是为什么王维晚年将整个辋川别业捐为寺产的合理解释。其起心动念却始于买下产业之时。     《辋川集》表达了王维对欲望独有的一种“中止的能力”和智慧。      王维少年时是得志的(《少年行》《洛阳女儿行》);中年寄情山水,隐居辋川(《辋川集》);晚年却是深陷于懊悔,翻来覆去反省、自我贬责(《王右丞集》)。        这样的解析通篇随处可见,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常常产生代入感,人生境遇的不同阶段往往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控的,令人嘘吁。        黄晓丹老师在后记中特别有提到,叶嘉莹先生先生喜爱那些在道德情操上堪称典范的诗人,但她能够包容、欣赏自己并不赞同的诗人,他们存有瑕疵,因软弱、虚荣、自大或轻浮而没有度过完美的一生,但他们人性中的光芒与阴霾一样记录在诗歌之中。如果对人性的软弱和局限有了体知,我们或许应该变得的和先生一样,对自己并不赞同的人、事更包容一些。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推荐。

  •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Yao
    推荐

    诗非背不能读——黄晓丹《诗人十四个》赏析     读黄晓丹的这本书纯属偶然,它是我抽奖来的。微信读书每周送一期“翻一翻”的福利,你从九张扑克牌卡片中随机点开几张,抽中之书的扉页上立马显示你的电子签名,收藏之后书就属于你了,可免费终身阅读。     很欣赏微读书友菩提欣的主页签名:“风吹哪页读哪页”,它代表了读书的一种境界——自由、闲适、轻松、愉悦。信手翻开这本“捡来”的书,心想这书名怪怪的,谈诗的书,名字却了无诗意,本想随便翻翻就放弃,可我忽然发现,书的作者黄晓丹是叶嘉莹先生的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兴趣和亲切感。此前曾读过叶先生的几本诗词鉴赏集,如《小词大雅》、《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与诗书在一起》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甚是喜欢与钦佩,九十高龄的叶先生毕生致力一件事:研究评鉴讲解古诗词,她独树一帜,学贯中西,把唐诗宋词讲解得的十分透彻,是健在的古典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美好、高洁的世界,我希望能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只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恒的”。     读完本书,在领略古诗词独特魅力的同时,我有四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1.关于诗的历史传承。八零后的黄晓丹毕业于南开大学,这位学古典文学的女博士师从叶嘉莹先生,叶先生的老师是顾随先生。有书友说“看过顾随和叶嘉莹的书后,不想再看其他的诗评”,话虽偏激,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位大师的深厚学养。与治学严谨的老师相比,黄晓丹的行文虽略显稚嫩,表达也较随性,但她在对诗词的探究和理解上却颇得老师真传,可谓名师出高徒。她把古诗词从北方带到了南方,多了几份江南水乡的清澈与灵性,更多了几份现代生活气息。如今的黄晓丹,传承衣钵,继续在大学人文学院当老师,给九零后、零零后讲授古诗词,薪火传承,授受不绝。一生挚爱古诗词的叶先生为有年轻的传人而欣慰,我们也为古诗词鉴赏后继有人而庆幸。欣赏蒙曼老师诗评时,我曾写过一篇《诗非解不能读》的文章,列举了古诗词费解的种种理由,譬如时代变迁、语境变化、用典繁多、诗人背景等等,不经讲解年青人根本不懂。因此,我们需要像王国维、顾随、叶嘉莹、蒙曼、黄晓丹这样的专业学者,讲诗评诗解诗,帮助普罗大众学习理解古诗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将古诗词这一民族瑰宝融入我们的基因,在一代代人的血脉里流淌下去,绵延不已,永不枯竭。     2.关于诗的现代性。唐诗宋词犹如一坛醇厚的老酒,沉香千年,历久弥新。黄晓丹的这本书,虽是谈古诗词,却洋溢着青春气息。从她的书中,你仿佛闻到了草的芳香、蛙的聒鸣、鸟的歌唱,还有青春的脚步声。黄晓丹在自序“春天的文学课”中说,她很欣赏孔子《论语》中描述在沂水边春游的一段话:“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此,她将全书以“春”为线,珍珠般串起七个章节,分别冠名为春山的追寻、春云的思念、春兰的孤独、春夜的情迷、春闺的伤逝、春江的别离、春去的遗响,始终围绕“春”的主题,选取与春天有关的诗作,让早已作古的14位唐宋诗人,包括王维、李商隐、陶渊明、辛弃疾、陈子昂、张九龄、王昌龄、李白、苏轼、晏殊等,在春的序曲中复活,让读者与诗人邂逅在那暮春之野。作为年轻一代,黄晓丹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不就古诗论古诗,而是穿越千年历史,将古诗词融于现代生活,诠释现代人的情感,“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     3.关于古诗词与自由诗。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两座丰碑,可以欣赏,难以超越。古诗词很美,美在它的文字、音律、意境与韵味。古诗词也很难,难在它的平仄与格律。现代社会,电视电影网络媒体高度发达,文化载体繁多,快节奏的生活催生文化快餐,难寻唐宋诗词那种独特的优雅与隽美。古人闲暇时间多,文人墨客写诗赋词,注重意境与修辞,但凡遣词造句,总是推敲斟酌,千锤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执着精神,将古诗词推向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巅峰。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人除了欣赏,一切慕仿都显得拙劣。我有位发小喜爱文学,尤爱诗歌,经常将自己的诗作发到朋友圈,几乎清一色格律诗。某次同学聚会,我劝他改写自由诗,理由是时代不同了,语境发生了改变,再写格律诗,犹如穿西装戴瓜皮帽,不合时宜。如今的中国诗坛,早已是自由诗独步天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木心、海子、顾城、北岛这样的现代诗人,他们的诗如《再别康桥》、《雨巷》、《云雀叫了一整天》等同样脍炙人口,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著名诗句,不也同样家喻户晓吗?       4.诗非背不能读。学古诗词要练童子功,从小开始培养。黄晓丹说,她在与朋友讨论某一问题时,往往忽然跳出来一句话:“古诗里已有类似的表达”,这说明她装了一肚子古诗,那些诗句她早已融入血脉,深入骨髓,可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常感慨,我们现代人表达一个想法,往往要说一箩筐话,其实这一大堆话用一句古诗词就说清楚了,不仅高度概括,而且入木三分,十分传神。例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千古名句都可以用来表达某种难以言说的意境。黄晓丹是中文系毕业的科班生,自然背诵了无数的古诗词,常人难以企及。我的观点,读书不必死记硬背,但古诗词却必须背诵,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孩子在记忆力最佳的年龄段背诵一些古诗词,将受益终生,成为一个口吐莲花、字句珠玑的才子,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人。阅读名人传记,我发现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鲁迅等名家大都念过私塾,自幼饱读诗书,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们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许多家庭,孩子牙牙学语,就开始背诵古诗词,有些玩具里也配有录音磁带,什么《咏鹅》呀、《春晓》呀,《静夜思》呀,悦耳动听,朗朗上口,时常播放,反复强化,潜移默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培养孩子学古诗词,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管背诵,不求甚解,孩子长大后慢慢就懂了,他们将来阅历越丰富,会理解得越深刻。叶嘉莹先生说:“读中国古典诗歌是需要有古典的修养做基础的,你的古典修养越丰富,你从中体会到的意思就越多”。      我想,欣赏古典诗词,不仅“诗非解不能读”,而且“诗非背不能读”。这个结论就是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2021年11月28日)

  •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地缘战略大师
    Smart
    推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疫情肆虐满两年之际,在这个全年热浪滚滚、感知不到春天的地方,却有幸遇见这本温柔的书《诗人十四个》,我承认我心动了,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在明媚的春天对我娓娓道来,随她穿越时空,跨过岁月,去探寻遥远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这是一场思维和情感的盛宴,任心灵自由飞动,试图去靠近诗歌深处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与超然、深情与笃定。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王维算是学生时代接触最早的诗人了,字 “摩诘” ,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王维的很多诗里都有超然净心的境界,也算不负此名。还记得他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后来就渐渐冷落了,现在才知道是读不懂,他成就最高的中晚期诗歌所表达的禅悟与理趣也不是学生能理解的。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时候,黛玉只许她看王摩诘诗集。 王维少年得志,有无绝世容颜尚且不知,但他神童加持,二十岁高中状元,声色犬马,可谓是一出生便到了罗马。中年突遭变故,委身人下,“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在生死关头,王维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最终选择了绥伪,并不是所有文人都可以从容赴死,大义凛然。而后隐居辋川,纵情山水,恍然看透了生命的真相,晚年参禅悟道,五蕴皆空,深陷于懊悔。 只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心境,才能领会王维笔下描绘的山野雅趣,世界安静寂寥,却又生机勃勃,这里才是灵魂得以安放,身心得以舒展的人生归宿,此心安处是吾乡。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此岸对彼岸的欲望及时中止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浅尝辄止”或者“知难而退”,而是打破了儒家所倡导的“止于至善”,只能说王维这个超脱的境界太高了。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停云》诗短意长,温雅和平,流动不拘、读完自然放松,没有理性或者道德或者叙事的逻辑,甚至不是用强烈情感之流的带动,只把那些最轻盈、最细微、最转瞬即逝、最难以捕捉的感受表达出来,相比王维,个人更喜欢陶渊明的诗。 “园列初荣”,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初荣乃草木华发,欣欣向荣之意,这和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有异曲同工之妙。“停云”,思亲友也,有凝而不滞之意,比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淡了些。拙政园那株白玉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春寒料峭的三月,满树银白色直立向上,状如白色的利箭,仿佛要冲破云霄。 有人等烟雨,有人怪雨急。濛濛时雨,最能让时间变慢,拉长的悠远,雨声亦能治愈离愁,这个时候,喝茶,看书,听歌,有酒微醺就更好了,谈何孤独。只恨才情不够,不然得作出多少诗来。大概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人,虽然早已经没有往来,但仍然会牵挂,时不时的会涌出来。 “春入桃村烂熳红,纷纷来觅武陵踪。武陵不在千山外,只在先生一笑中”,境随心转,真正的桃花源只能在心里,在笑谈中。内心能够“静寄东轩,春醪独抚”,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再去追寻远方。否则远方也只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就像骑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一样。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凋萎,二是美人的衰老,三是君子的理想没有实现。陈子昂既非美人,当属君子,只叹生不逢时,才华被没。陈子昂的故事充满生命的焦急感,好像他知道一切皆来不及——出名来不及,建功立业来不及,散财保命也来不及。他一路急吼吼地希望赶在死亡来临之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意义,但最终没能如愿。 兰生幽谷,不因为没有人就不吐露芬芳,就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样,只是这出世之心,往往并不能被年轻的热血头脑所懂,而是饱经社会的毒打后才会领悟其中的奥妙。张九龄写这首诗已经是垂暮之年,经年的宦海沉浮,已经看透了世事,才会感叹“命运惟所遇,循环不可寻”,所以他才能真正的“不假外求”,内心从容自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沈从文有一段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青春期大概很多时候是多愁善感,懵懵懂懂,要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么被考试作业压迫着,不会认识到生命是既短暂又漫长的,就像客途中在旅社落脚,又终将离开,且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古典文学中常常会写到一个女子偶然看了男的一眼,不管是慕才还是慕色,就会相思成灰,笃定终生,甚至冲破藩篱生死与共,这是现代人很难理解的。青鸟带不回远方我怀念之人的丁点音信,雨中绽放的丁香花开出团团的愁怨。“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两个“遍”字,又如用“最难禁”直接强调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生命中如果有了相见恨晚之感,就当努力双向奔赴,因为情感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沉睡寂然了,再也无法重新投入其中。所以,爱情最美好的时刻就是暧昧。互相试探,互相猜疑,假想的暖意夹杂着淡淡的失落的哀伤。因为不确定,反而每天充满期待,如同春天的新笋和飞扬的落花,给我们摇曳多姿的心绪。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孤寂、失意、清冷甚至虚无的困惑,苏轼最可爱的一点,就是他对形而上世界的追求不以与人的疏离为代价,常常有一种超越、一种飞升,也因为有这种更旷达的视界而显得宽和、平静,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风潮卷来之时,没有一片树叶是无辜的,猪也能飞到天上去,风潮退去后,残阳如血。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保持克制,活在当下。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当热烈的青春过去、旷达的迟暮还没有到来,清醒与自持,也许正是中年岁月最需要的给养。欣赏晏殊这种闲者富贵、宠辱不惊的气度。“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看透无常人生,却从不暴露自我痛苦挣扎的生命痕迹,只给我们留下雍容而理性的思考。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江南的春总是令人神醉魂倾的,也是令人眷念和回味的,难忘“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欲寻“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只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何时赴江南? 这里没有喧嚣, 这里没有执着, 只有澄澈静谧, 只有款款深情, 时空似乎在此停云。 生活已经过于理性了,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而诗歌则是超脱生活与理性,得以寄托情绪和感性,是对命运的一种妥协,更是对现实的慰藉。或感慨悲欢离合,或超脱怡然,得意与失意,是殒身不悔,是无奈,是痛苦,是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皆化作一纸文字,飘荡在岁月的长河中,若即若离,仿佛芳魂一缕,超然又挣扎,伤感又坚定,触之不可及,却也挥之不去。尽管诗歌不能帮助我们除去生活中必须承担的重负,但是跟随作者一道经历了春之幽谷后,仿佛走进了更圆融、更理性成熟的世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