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也曾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读书应该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从作者生平事迹来了解内在蕴意。《聊斋志异》所写大多是神仙狐精鬼魅故事,然而幻异的故事却植根于现实。某些篇目既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又是作者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体现。即使现在都还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并给人有益的启发与激励。落魄潦倒的文人总会有狐女鬼魅所青睐,大都在助力下青云直上仕途亨通,这也无疑是作者多年以来的夙愿。《聊斋志异》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它既揭露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政治,也抨击豪绅恶霸的巧取豪夺;既写不同类型的压迫,也写各种形式的反抗;既写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写封建婚姻的毒害。蒲松龄集腋成裘,通过各类生活片段的描写,为当时社会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轮廓,再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郭沫若为蒲松龄所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更是对书中部分内容的高度总结。
一本《聊斋》,百看不厌,百听不倦,百年传唱,百代流芳,嬉笑怒骂,针砭时弊,褒扬忠孝,万古长青!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白话本。前三分之二读得比较细,后面泛读,大致说说。 1:缺的篇目太多,版本也不算好,而且大概有的可能因为是残篇,所以剧情太少只有一点点,看得一脸懵,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建议不用翻译进来的(/。\) 2:和以前看过的文言版比起来,译者翻译上问题比较大,很多时候带着现代化的语言翻译了进去,而且很多时候是直译,少了味道,这大白话水平也就当打发时间适合碎片化阅读。 3:说重点 首先蒲翁,他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应试士子形象。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提供了素材,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所以蛮多。还有就是有得必有失,他都花出大把时间来创作了,自然是没时间致仕。看很多篇目里评论有说这是古代落第书生闲得无聊的意淫,其实不然,虽然可能有一点这样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现实的落魄孤独与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在书中的幻想世界里得到了宣泄,与其说是意淫,不如说是反抗。 其次,说说里面的篇目,内容大概就下面几个方面的: ①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蒲翁在《聊斋志异》中说,他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作”,就是指的这段经历“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这些大多和他自身经历关系比较密切,感情也更浓厚些,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愤怒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埋没人才的罪恶。比如《司文郎》《叶生》大概就是这一种。孤愤在一类里面提现得有尤为明显,所以说个人感觉还是应该结合蒲翁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来读,不然真的就很容易解读成意淫。 ②对爱情的赞颂,这应该是全书中数量最多,写得也最精彩的部分了,其中不少作品都表现了理想的爱情,当然也不乏有人说的无聊书生的意淫,《连城》《阿宝》《小谢》算比较好的啦,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不过讲道理,有的地方真的是不敢苟同,比如香玉篇,男主爱人刚死就能和另外的人勾搭上,后来双双殉情还要歌颂,但是男主远在老家孤独死去的结发妻子怎么办(/。\)还有就是不明不白的亲戚太多,比如花姑子,男女一见钟情太多,一见就干坏事的也太多,照理讲这是不符合古代的道德人伦观的,大概这样写出来出来就是一种反抗 ③ 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比如以前学过的篇目《促织》 ④大概是对一些世风旧俗的批判,题材比较多,也挺复杂,作者对新道德的追求,也有为陈腐儒家道德的说教。具体的篇目感觉不太好归,《骂鸭》??应该算吧。 然后就是,有的地方读来开始觉得蛮有趣,但是渐渐地会觉得严肃。虽然有的观点真的……挺烂,不敢苟同,但是就故事设计而言还是蛮有深刻意义的。 读过来还是觉得这是本可读的书,挺棒的,当然这个翻译本就另当别论了,《聊斋》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艺术品质上来说,个人觉得挺积极浪漫。这种浪漫,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其中讲述的大量鬼狐精灵与凡人的恋爱故事,具有十足的浪漫情调。这些故事也让读者记住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像,比如红玉、婴宁啊之类的,而且吧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大量上天入地、缥缈变幻的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在无法理顺的矛盾。故事框架、人设、剧情发展,民风民俗可以适当借鉴与学习。 嗯哼,写这么多大概是因为(/。\)我还是再读一遍文言文好了。
有些事情确实不能不信,我就亲身经历过,在我十二岁的时候,那天晚上放学回家后,大概六点多的样子,亲眼看见一只黑色的猫用枪把一只老鼠的耳朵都打掉了。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有时候给心灵迷路的人一丝丝安慰,让思想和现实脱节,畅想一下别样的生活,不在人间烟火,只为绿野仙踪,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部优秀的的文言文短篇小说。运用的题材十分广泛,资料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以此来说明当时社会的关系和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面貌,既有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 其中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写得最多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感情篇章。情节曲折离奇,幻化形象刻画得独具特色。 这篇文言小说集抓住了人们内心对鬼、妖的恐惧,和对神灵的深信不移,多处运用象征手法,把当时社会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堪。以及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与此有共同之处,巧妙地到达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目地。
这本书写的不错,通俗易懂故事简明生动,人物性格描写鲜明,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丑陋言行…
很早就看过这本书,蒲老以描写鬼,怪,神,狐,妖,讽刺世人的贪婪,丑恶,奸诈,虚伪,把世间丑陋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至,给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值得世人深思,正是:人也不是人,鬼也不是鬼,牛鬼蛇神更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终于看完了蒲松龄的这本书。这本书的主人公多为狐仙,神仙,花精等等,通过这些神灵。赞美了勤劳善良,赞美了人间的真善美!鞭挞了一些丑陋的现象。因此这本书值得我们共享!
“纵使万劫不复又如何?” 看过了电影《神捕蒲松龄》,突然羡慕小倩和宁采臣的爱情。☺ 前世的姻缘,今生的了却。这样的爱情你是否羡慕了? 小倩:“沾了血的妖丹不能还你,这份苦让我来受吧。以后你好好做人吧…” 宁采臣:“你是你,我是我…” 😄明知我是妖,没有惧怕,反而让我生活在你的影子里。我贪恋阳光的温暖,享受着做人的快乐。可你知道吗?我比表面更喜欢你啊……💔 其实我们都没有错,我们付出过、拥有过,爱过也恨过。为了你,我可以天命而违之;也可以放弃一切,做那阴界永世不得超生的孤魂野鬼…… 有时候可能就这样吧,物极必反吧💔 蒲松龄老先生能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作品真好,可能他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追捧他的《聊斋志异》吧😄 在他的笔下,人、妖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胜过了今世的人们。可以说,蒲松龄老先生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吧🔥
从小就听周围的人常说起《聊斋》,电视剧版,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看过,总体印象就是它都在说鬼故事,很吓人的那种。小时候不懂鬼怪之说,担心害怕,可能看过也忘了。 一直长到现在,虽然知道鬼怪的是都是人吓人,不真实,但还是觉得这是本鬼故事书,不敢看。前两天刚翻开《阅微草堂笔记》,同是志怪小说,序言里面提到纪昀对《聊斋志异》评价,大概就是说蒲松龄强加了自己的意志在小说里,不自然等等之说,于是乎决定先看《聊斋志异》,再看《阅微草堂笔记》。 刚开始几篇,所谓的鬼故事,也并不吓人啊,甚至有点无聊……心想这是传世经典啊,可能后面比较精彩吧,然而,一路下来,都挺无聊,也并不可怕,都是狐仙啊,死而复生啊,等等。再联系纪昀所说“强加自己的意志”,确实,蒲松龄科举不顺,所以又写了很多关于读书人和官场的事,不能说不好,只是多了点,而且描述的也不细致,味同嚼蜡。 其实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之所以我会觉得无聊不可怕,是因为看多了现代好看的的恐怖电影电视,无论情节画面都是这数百年前年的小说无法比拟的,到后面五分之一的时候,有些内容如果你努力去想象画面,其实还是有鬼片的感觉的。另外,还有当时文字所限以及翻译水平等等多种因素,导致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精彩好看。 不过,这些都不能否认这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数百年成为志怪小说的经典,但以目前我的认知来看,7分左右。
夜深了,给你讲个鬼故事吧! 山头有个鬼娃娃, 半头半脸一只眼, 左边空来右边红, 恰似骷髅在冒烟, 也似眼目在流血, 身上长着九个魔, 各个人脸蛇的身, 口里还在吐着腥, 似是饥饿想吃人, 面目狰狞又诡异, 一双腿来细如柳, 半是飘来半是移, 脚下踩着两团火, 一步一步趋近你, 你怕鬼嘞又怕蛇, 于是拼命往前跑, 半头跑到半山涯, 迭足失脚落入谷, 醒来一身冷汗溢, 原来梦里落入海, 幸好幸好是个梦。 这有什么好怕的, 鬼娃娃还挺可爱, 应该上去和他玩, 可惜梦里你很怕, 因为你的心不白, 染了各式各样酾, 所以怪来心不圣。 越长大来越发现, 妖魔鬼怪最好玩, 山精野怪最有灵, 半人半兽最有趣。 后来啊! 见的人多了, 就不怕鬼了。 所以,你来, 我,通通, 无所畏惧。
很多地方翻译的语句不通顺,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此书属于删减版,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翻一下原著。《聊斋志异》是一部讽刺性小说,每篇故事后面都有一些感慨和故事引申,搜集这么多奇异的故事的确不易,还是要赞叹古人的意志和想象力。有些故事情节看起来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或许是封建社会特有情节吧。 庸俗的总结一下:人鬼情未了、狐媚小书生、天仙配、蜜蜂少女的爱情、牡丹花下死、书生菊花大树的恋情……
聊斋中的爱情 2017年9月17日 山间的一条小道上,一位书生匆匆而行。一位貌美如花,美若天仙,婀娜多姿的少女,衣袂飘飘,不知从何处飘然而至,如一阵风从身边含笑离去,风情万种的明眸,顾盼流连的身影,让书生看傻了眼。呆若木鸡的书生站在路边,目送那个身影在道路的尽头消失。 如果是你,看到如此美丽的天使,是不是也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如果我告诉你,那一个个美妙绝伦的少女皆是一只鬼精、狐仙或者花仙子变的,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惊得目瞪口呆。是的,这就是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自己搜集的民间奇闻异事中,吸取营养,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利用奇异的故事,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理想自由的爱情。每一个故事都写得有鼻子有眼,正是这一个个貌似真实的故事串成了一部怪诞奇异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把时下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封建礼教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 以前,通过一些故事片段或者电影,对《聊斋志异》有一些零碎的了解和认知,仅仅简单地认为是描写妖狐鬼怪的小说,甚至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不敢也不愿去看,生怕那些狐仙鬼精在半夜突然出现在身边。通篇读完,对全书才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有了更浓深层次的认知。原来,并非如此,让你不得不佩服蒲松龄的才智。你也就不难理解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一些文学大家对作品的高度赞赏。 小说的思想高度自当不必言说,其艺术价值亦是有目共睹。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读完这些妖狐鬼怪的故事,没有一丝的恐惧和距离感。那些狐仙鬼精的正直与善良,贤淑与孝义,忠贞与担当,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时不时的闪现,让我回味反思。那些美好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仿佛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书中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最多。《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爱恋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她不离不弃,最终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连城》写乔生和连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尤为曲折动人。《小谢》中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 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细侯》揭露了富商大贾对青年幸福的破坏和妓女细侯的激烈反抗行动。《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终日以泪洗面,虔诚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 这些忠贞于爱情,为爱奋不顾身的故事,让我们有些许感动,尽管这些都是虚构的事实。但是它所表达的思想却值得我们去反思。 反观当下。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解放了,人性自由了,得以愉悦地释放。那些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残余已经烟消云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历史。年轻人们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按照自己的意愿,爱情之花恣意地绽放。但是,那些经过历史长期的积淀,镶嵌在爱情里的忠贞不渝、贤良孝义、责任担当却一步一步地远离。 浮躁的社会,让美好的爱情缺少了些许定力。我们处在一个无法安宁的世界。许多人都在这种喧闹中变得竭嘶底里,都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拼尽全力呐喊。其结果往往却适得其反。他们在这种氛围中,静不下心来,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问题,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迷失在尘世的虚浮与繁复中。社会的喧嚣,扰乱了本来就无法安宁的心绪,没有了定力的人生如同水中浮萍,墙头芦苇。这种虚无和繁复让他们看不清自己,飘摇不定的人生,也使爱情失去了定力。 逐利的人生,让纯真的爱情变了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大概是人性使然,在浮躁的社会中,这种趋势已经发展到极致。殊不知,“利”是一把双刃剑,在追逐的过程中,如果心力不济,获得了利的同时,也会伤害了自己。而被裹挟在“利”当中的爱情,自然避免不了这种伤害。人生需要有所追求,如果把逐利作为人生目标,一切以利为衡量标准,也必然会使爱中的那份情失去了光华,被虚名浮利所遮蔽。一旦得不到利,那被利所牵引的爱情就失去了保鲜的外衣。这是不争的事实。 浮躁也好,逐利也罢。其实,这都是社会的一个表象,人生的一种错位。爱情中的忠贞、贤良、担当,应该要褪去这些虚无。犹如《画皮》告诉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外在的虚无蒙蔽了双眼。 丰富你的内心,锤炼你的精神,高尚你的灵魂,让爱情里那些蕴含的内在更加柔润饱满,那么美好的爱情亦会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