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孙子兵法
    庄界仁
    推荐

    202004 这次读《红楼梦》,本是为欣赏国家博物馆《红楼梦》文化展做的功课。不想疫情突发,看来展览是看不成了。不过,还是要感谢这个文化展为我带来了三读《红楼梦》的机缘。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面制作十分精良照彻古今的镜子,适用于人生,人性,国家,民族,政治,文化,教育,民俗,礼仪,中医中药……蒋勋先生读过三十多遍,也足见这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好书。 看红楼故事,赏今朝风景。

  • 孙子兵法
    王宗英
    推荐

    半听半读,又一遍。 终于在无限遗憾中,彻底接受了“红楼未完”的事实,不恨了。就算后四十回确系一人所作,毕竟尚未定稿,未经“十年辛苦”,达不到前文的高度,亦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不区乎左右,一声也二歌,一手也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于《石头记》一书。……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如史家之多曲笔……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或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正不必再作转语。 认了认了,不恨了。

  • 孙子兵法
    康康
    推荐

    《红楼梦》曾经拿起放下好几次,这一回终于从头到尾读完了,一遍不够,以后还会再细读细品。

  • 孙子兵法
    何响响
    推荐

    从春天读到读到了冬天,从1月17日读到了9月25日,读完前80回,再读到11.4日,终于读完了第一遍!

  • 孙子兵法
    淡定
    推荐

    家长里短And街坊邻居 #有读必写# ---NO.104 原创·名著之美 ◆我是谁,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由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决定。---淡定哥 之后的文章,我会在每篇文末写下文章合计字数,目前给自己定的文字标准是,原创3500字到4000字之间。 学习写作能写多少字是很好的衡量标准,所以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求写多少文章,可以要求自己写多少字,锻炼写作能力。 写作字数也直接和写作时长挂钩。就像阅读一样,读多了自然就通了,而写作到了一定的字数,自然也就信手拈来。 希望书友们看到我每篇文章都在认真写,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丝感悟,只要做好读和写这两件事,知识就会源源不断的装进我们的脑袋。 很多人都知道输出是倒逼输入的过程,确实如此。首先在写作之前,会在大脑里酝酿要写的内容,这段时间通过回想,唤起书中的知识点,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其次在是二度创作,把文字写在电脑上,二度创作过程中,我们再次巩固知识。而目前我的能力不能一次性搞定一篇文章。 所以还要继续改一次,或者两次,在更改文章的过程中,大脑又对知识做一次加工,而且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中的案例,记忆更加深刻。 在阅读过程中会非常的焦躁,写作的过程中同样也会焦躁,而写作和修改文章都会磨练我的耐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一篇文章至少会联想三本书,甚至更多。 最近写稻盛和夫的活法书评,不单单把这本书的理解写出来,还要用其他几本书的知识点,对这本书进行融会贯通的解读。 相当于我又把其他几本书的知识点,重新做了一次巩固。我虽然写了一篇文章,但同时又回忆起其他书的知识。 读和写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多,通过不断的写,知识在大脑里也会长的更结实。 ✔宝玉有感 只要读完红楼梦,对书中的宝玉印象都会非常深刻,小姑娘喜欢他,小伙子也喜欢她。 率真和情真是宝玉身上特别珍贵的两样东西。有时候会让人难以理解,细细品味又非常感动。 刚刚开始读到宝玉,觉得这个人有点奇怪,漂亮的小伙子浑身还有不少的胭脂味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缺乏封建贵族的睿智。 有时读到宝玉说的话,能够感受到他追求自我的思想,难免会发现他的可爱。 在红楼梦中,除林黛玉能够理解宝玉外,包括她的祖母,父亲,周边所有的人都觉得宝玉的行为奇怪。 他的行为和贵族家庭格格不入,他不是封建主义的接班人,而是封建主义的掘墓人,虽然祖母和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他并没有因为外在的荣华富贵,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细细品读 曹雪芹先生成功地塑造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奇特的人物形象。在宝玉身上看到对自由的向往、追求平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精神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显得弥足珍贵。 无论是宝玉的率真还是黛玉的痴情,在曹雪芹的笔下把人物都描绘的活灵活现,书中不少文字,就像天女下凡一样的美。 这些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读了红楼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世态炎凉,那种人情世故,闭上眼睛深呼吸,也想去争取每一分的安宁。 读红楼梦,是在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还可以提升对人物、生活更细腻的感触。 对生、对死、对爱情不同角度的解读,也能提高我们的审美的标准。 或许对小年轻来说,红楼梦故事很长,人物也非常繁琐。没有三国演义的波澜壮阔,策略及谋略。 也没有西游记、水浒传那样有魔幻和曲奇的故事情节,但是红楼梦就是因为它的平淡,因而更贴近生活的描述。 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与家庭的悲剧,而这类最细致入微的精神贡献,就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 毫无疑问红楼梦的经典在于它的平凡朴实,在于我们阅读后能认知社会,认知人生,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艺术审美。 它就像唐词元曲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骄傲。 ✔淡与美 红楼梦的文字非常的美丽,就像天边的彩霞一样,虽然我离它很远,还是能够嗅到它的芬芳,红楼梦的剧情平淡如水,每一次咀嚼文字都能感受到他的甘甜。 四大名著中,小时候我对红楼梦印象最浅,不管是电视还是书,对于一个浮躁的小男孩来说都太枯燥了。 大脑喜欢魔幻,科幻,更有想象力的剧情,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还儿童时代是多少孩子心中的王者。 红楼梦里有太多胭脂俗粉的味道,一颗颗像针一样的女人心又细又尖锐。 说到红楼梦都说是对当时社会及封建思想的批判,而我并不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通过我的阅读及生活之中的反思,读到了红楼梦里面的人情世故与世态炎凉。 而书中淡淡的对话熟悉又普通,就像发生在我的身边。 这份人情世故充满了亲情,我们看的大部分电视剧和小说,都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工作中我们只要按原则做事情,把工作做好,多多少少会得罪人,但是只要立场对,早晚还是会得到认可。 但是红楼梦里面很多都是亲情之间的人情,这类细微的感情在曹雪芹的笔下,就像一朵莲花只能静静的欣赏思考,但是别去触碰。 ✔父母的家长里短 身边像红楼梦里面的女性特别多,每次过年妈妈和周边邻居聊的家长里短,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红楼梦,只不过时代在进步,话题在改变。 换成了谁家的孩子读书多么厉害,谁家又找了漂亮媳妇,谁家又买房了,谁家又买了车。这类影响下一代正常思考的话题,反而下一代会在无形之中被套上了封建的纤绳。 当然还可能出现,家庭朋友邻居给你催婚,当你结婚之后又会催娃。这一系列看似平凡的常态,红楼梦早就埋下了伏笔。 家长总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出他们想的样子,而不在乎我们真的需要什么?宝玉在红楼梦是一个和传统封建思想做斗争的人。 他不甘于父亲的指指点点,更愿意打破家族的封建思想,去追随自己的飞扬之心,他读懂了成人世界不良行为,也与之格格不入。 即便这一切带来的是父亲的殴打,但是宝玉还是愿意选择,走自己的路,哪怕这个世界只有黛玉能够懂他的心,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最怕的是,明明自己应该去履行心理世界的美好,但偏偏因为没有人的欣赏而随波逐流,你细细的品味一下街坊邻居之间的聊天,如果你想活成自己的样子,应该早点看破这一切。 放在当时的时代,父母亲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那个时代真的要听,不听不行不听会被打的很惨。 ✔自己在哪儿? 现在是21世纪,部分父母亲的观念越来越开放,不过也有很多父母亲想让孩子去完成他没有完成的梦想,即便孩子有自己的梦想。 那个时代宝玉这样的太少了,而且还是贵族家族中。曹雪芹打破常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随内心,打破传统的封建思想。 最终贾府沦落了,这也是必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现在按我父母亲的思想去做生活,而我父母亲的思想是几十年前的思想用到现在合适吗? 肯定与现在很多观念格格不入,那难免会碰壁,作为子女应冲破父母亲,束缚我们的思想,去迎接更适合当下的思想,去拥抱给美好的未来。 很多父母控制欲望很强,就希望孩子当公务员,找国家单位做着固定工作。但有些孩子偏不,他有梦想,想出去闯去过不平凡的一生。 以后自己老了,回望自己的人生会有价值。 ✔孝顺·解读 中国人讲究孝顺。孝和顺一定要分开去理解。孝:同样对父母好,要给他们最好的安慰和陪伴,是子女应该做的。 但我们不一定要顺,特别是父母强加于我们的思想,而父母的思想受到周围亲戚朋友的“蛊惑”,这些思想并不是父母发自内心。其实周边亲戚朋友的思想也是受大环境的“蛊惑”。 父母看到别人是这样,就觉得自己的家庭也应该这样,殊不知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而父母这样做也好给街坊邻居一个交代,不然总会格格不入。 所以父母也应有自己的一套思考,不能因为亲戚说什么,也就跟着去做什么?而不是看着年龄差不多就来催婚,或者一股劲的让孩子做稳定的工作。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之中的社交关系,细细品味书中的人物,发现身边到处都是,而我们慢慢琢磨红楼梦的人物性格,也会更能够读懂周围的生活。 不知道我年龄大了会不会这样,也许会这样,面对这样一个大染缸,有多少人能够出出淤泥而不染呢?或者说其实做淤泥挺好的,一动不动中还能欣赏荷花的四季生长。 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多少有被催婚的经历,为什么会被催婚呢?读读红楼梦会让你更明白,中国的人情世故就是这样。 家长觉得子女大了,没有找到朋友,第一是着急,第二是亲朋的八卦会没有面子。 亲戚朋友常常聊的就是这些话题。一代传一代,一代在传一代,如果我老了可能也会进入这样的状态。 但这样的状态符合下一代茁壮成长吗?很多老旧的思想该断就断,该留就留。 ✔浅薄之见 红楼梦博大精深,凭我目前浅薄的文学底蕴,也读不出特别大的情怀,很多人会去研究红楼梦,但像我这样的小书童。 曹雪芹先生也许就是我很多书中的一位过客,但是文字和故事情节的朴素和平凡,让我永远记得红楼梦就在你我身边。 人生就像一场梦,既然是一场梦,为什么不能变成一场美梦,而梦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我也就理解到这么一点点,太深的也理解不了,希望随着时间的增长,有一天我重新再次翻读红楼梦。 会给我精神带来更大的震撼,当代社会向往科幻、玄幻、还有穿越,而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确实太清淡。 一个人真正的静下心来品读红楼梦,更加深入的理解红楼梦,我也佩服这样的清淡人格。 ◆淡定的书旨◆ ▁▁▁▁▁▁▁▁▁▁▁▁▁▁▁▁▁▁▁▁▁▁▁▁▁▁▁▁▁▁▁▁▁▁▁▁ ◇【一书、一点、一行动】 一书:一本你需要的书 一点:你需要的一个知识点,不是书里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 一行动:一个知识点,一直长期坚持,通过行动转换到现实。 ◇个人语录◇ 读万卷书▶好学 行万里路▶行动 阅人无数▶人际 名师指路▶交流 自己去悟▶思考 █求赞、求转、求关注 █小结:原创·3701字,看见既是缘分,且行且珍惜。

  • 孙子兵法
    紫水晶Amy
    推荐

    我高中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很喜欢黛玉,为人真诚,性格直爽,对宝玉一片真心,可惜天不遂人愿,红颜薄命!

  • 孙子兵法
    苹果皮
    推荐

    看了很多个版本才选了,这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可以说是在微信读书上面,是最好的一本了。读完了这本书,终于了却了我生平的一大心愿。 小的时候读《红楼梦》。读到前十回就没有读下去了。没想到啊!今年居然有机会把它读完了,真挺好的,从11月下决心开始读,花了27个小时,这可以说是我读的最久的一本书了,我觉得过几年会再读一遍。 人物写得太棒了。怪不得大家都说《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确实啊!我也忍不住成为一个红迷了。

  • 孙子兵法
    PU007
    推荐

    四读红楼 有所累必有所绊,无所念即如不系之舟,跳脱红尘,遨游天地之间,颇似佛道两家,然不经大起大落,大灾大难,纵有上乘智慧,实难堪破舍离。 恰似龙场悟道的王阳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家破人亡的贾宝玉。 曹雪芹感叹自己: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于是雪芹十年之功,以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红楼梦终成了“断臂的维纳斯”。 儒家正心,道家炼心,释家戒心,可见此心无有不到,无不能入者。独畏其入于邪而难返,故用心炼戒以缚之。常读王阳明心学,以正此心。 红楼梦的价值体系是十分复杂的,曹雪芹一边追求着道家的无为和禅宗的虚空,一边又批判着儒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和封建礼教制度对人的束缚,然而同时他又无法摆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故在红楼梦里到处可见儒释道哲学思想。毛泽东说,红楼梦须读五遍以上才能领悟,他跟无数人推荐,尤其是许世友,这位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晚年也一遍遍的评读着红楼梦。

  • 孙子兵法
    读📖
    推荐

    看读书记录,用了整俩月时间读完的。除了个别几天有事顾不上,其余时间,每晚睡前必看。六十多个小时,在看过的书里面,不算时间长的,但是却是看得最认真的,是最舍不得用听书方式来体味的一本书,当然,后四十回除外。 续写部分越读越无奈,但不甘心,明知是面目全非的荒唐,还是要看出个结局。难怪张爱玲说三恨红楼梦未完,也难怪蒋勋老师讲说红楼梦只到八十回。有一种感觉,我正走在一条充满了缥缈、晶莹、轻雾、流萤、浅笑,低叹、迷梦、怜香、惜泪……的路上,我不敢妄动,甚至不敢轻言,我就这么欣赏,这么享受,这么默默拭泪,说不上爱谁,当然更谈不上恨,我在体味,在动心动念动情,在追随作者,在接近他……突然,路断了。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干涩、生硬、无弹性,我错在踏了上去,我该待在原地的。我该待在原地的。我真的该待在原地的。 红楼梦的语言,白话语言加点儿文言成分,大都是短句,耐读、极适合细品。 红楼梦的诗词,我想我感味到的不及十中之一罢。印象深刻的是香菱学诗那部分,她学习的各个阶段做出的诗,我初读时都觉得不错,再读改进后的,才拍案,原来不足是这样,欠点火候是这样。最后大成了的那篇,再读,对比先前,就知终入佳境,妙不可言的感觉了。抛开别的不说,只看红楼梦的诗词,就知作者的文学功底有多深厚了。那么多人,作者能通过人物各自的秉性,吟出符合他们的诗词,太佩服。 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如蒋勋老师所言,那是一张大网。作者太擅长织网了,每一条丝线,何时藏,何时显,何时交织,何时打结,都很讲究,最后才为我们织出这张质感细腻、颜色纷呈的精美挂毯。你可以拿着放大镜,随便研究每个细部,不拘何时候,不拘何心境,去找吧,里面什么都有,有自己,有百态,有人生。 红楼梦的医道医方、红楼梦的园林艺术、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红楼梦的政治映射、红楼梦的阶层制度……统统值得想要懂得的人去研究。 我不是红学研究者,也算不上是执着的红学爱好者,我只是一个走进来,却不想走出去的普通读者。我愿学郑板桥,他做青藤门下狗,我做芹溪门下狗。 当然佩服作者的博学,但最感动我的,还是他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慈悲。他用文字呈现了万事万物,百味百态,上至那繁华处的显贵人,下至那穷破里的卑微者。他给了我好恶自己感受的权利,完全没有试图左右我的判断。他太知道自己在作品中的定位了,多么难得,多么可贵。不知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才成就了这样的艺术经典,灿烂而珍贵,致敬。

  • 孙子兵法
    阿西吧
    推荐

    第一次读这本书在六年前,彼时我十五岁,读了一个多月,恍恍惚惚不情不愿,不久就把情节忘光了。 如今再度拜读,竟至于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我敬佩曹公的文笔才情,也感激高老让这部著作得以完整。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有三个,我爱探春的精明与刚烈,爱贾兰的正气与孝顺,爱紫鹃的忠义与坚贞。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我脑海不时出现,竟疑心这究竟是书还是现实。 心头总有那一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不觉热泪盈眶。

  • 孙子兵法
    Ashes
    推荐

    我想任何一位小说家所不懈追求的,莫过于让读者对自己的作品“有感觉”。而当一位作家称对一部小说“有感觉”的时候,或许可以视作对于这部小说最大的褒奖了。《红楼梦》正是让贾平凹老师“有感觉”的作品: 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生都跑了,学校就空了。我中学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平房,里面开了一个小窗口,就是图书馆的借书口,那个口能钻进去一个人。我和另外两个同学钻进去偷书,进去之后房子很黑,堆了一地书,一人摸了一本出来,一本是《鲁迅杂文》,一本是《红楼梦》上册,还有一本是《矿山风雷》。当时我就把这几本书拿回来读。那时年龄小,我读《红楼梦》就有感觉,能想象那些人的事情,说的那些话,好像多多少少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读《矿山风雷》就读不进去。 《红楼梦》不应该是民国的闺秀,穿着绲边绣花的旗袍,喝着英式的下午茶,坐在上海石库门的阁楼里读得书吗?西北农村的毛头小伙怎么会对这种娘哩娘气的书有感觉呢?贾老师自己也不明白,他说: 我没有矿山方面的现实体验,但我更没有类似大观园那样的生活经历呀。 贾老师把这个疑惑归结为每个人不同的文学兴趣: 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川菜,有人爱吃粤菜,有人爱吃鲁菜。我平常是吃素的,我承认肉是好东西,但是我就是不吃,因为吃了以后不舒服。 但我却有不同的想法。因为,贾老师提到的那种感觉我太熟悉了,我也是在嘴上开始长绒毛,扯着一口公鸭嗓的年纪迷上《红楼梦》的。但我可不是吃素的,我当时一顿饭能吃六块炸猪排呢,而且我还爱吃鱼虾,绝对和贾老师不是一个口味。但我读《红楼梦》的时候,也特别“有感觉”。我认为《红楼梦》给我的熟悉感,并不是来自于对生活场景的熟悉,而是来自于对同龄人心智上的熟悉。就像贾宝玉见到了林黛玉所说: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第八回里宝钗劝宝玉不要和冷酒, 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 我立刻也跟着笑了起来,而且绝对不是哈哈大笑,而是抿嘴偷笑,因为这个乐趣是只属于我和黛玉的,不足为外人道。之后,黛玉借雪雁奚落宝玉,抢白薛姨妈,更是让我拍手称妙。黛玉每辩一句,我就觉得像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一直到 李嬷嬷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我竟觉得宝钗这一把好像是拧在了我的腮上,脸也热辣起来了。不过,虽然受了皮肉之苦,但心里却格外得意。温文尔雅的宝姐姐都动了手,显然是自己大获全胜了。用朱自清先生的话来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可这难道不是少年人该有的“聪明”吗?我猜正是这股“聪明”让所有在十几岁的年纪捧起《红楼梦》的读者,从张爱玲到贾平凹,“有了感觉”。 《红楼梦》一书原是女娲补天之石听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从这个动机出发的话,《红楼梦》可以说是都市爽文的鼻祖了。书中广厦华服,珍馐美馔,古玩奇珍甚至俊童美婢确实也让人眼花缭乱。最常被拿出来举例子的莫过于王熙凤喂刘姥姥吃的那一口茄鲞了。刘姥姥一句: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让这个原本连名字都没见过的菜,顿时就像是从小当家的锅里冒出来的一样,充满了奢华感。于是有人千方百计地去复原这道贾府私房菜,似乎只有尝到了这个菜的滋味,才算是真正找到了富贵荣华的感觉。如今的都市爽文似乎也是这个套路,把全世界能找到的奢侈品全堆到男主的身上,这样读者就有感觉了吗?也许某些读者会有感觉,但我却不是靠想象茄鲞的珍贵来感受“富贵闲人”的生活的。 真正让我心动的是三十八回里,丫鬟们拿着螃蟹黄互相涂抹打闹。有人要说,你这个可比吃口茄子奢侈多了。刘姥姥算过,一桌螃蟹够乡下人过一年了,你还拿来糟蹋,不就是梦想做个撒钱大佬吗?说实话,真不是。我不知道现在的初中生是不是对物质财富更为敏感了,反正我当时读到的只有女孩子们野餐时纯粹的放松和快乐。让我“有感觉”的是这个打闹的行为,至于她们抹在脸上的是螃蟹黄还是烂泥巴,在我看来是完全无所谓的。我想,贾平凹老师“没有类似大观园那样的生活经历”却对《红楼梦》有感觉,有的应该也正是这样的感觉。尽管读者和书里人物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但是同龄人的心境一定是能够相通的。 更明显的例子是贾宝玉和女孩们的种种亲昵情节。如果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歪在床上吹牛的情节,在现实中还可以类比一下,比如和女同学在电影院里腻歪一下什么的。贾宝玉直接把穿着内衣的晴雯捂在自己被子里的桥段,恐怕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了吧。这车速是不是太快了?如果你真觉得这是在飙车,那还是请你合上书,下车去吧。因为这真的是开往幼儿园的车。我觉得只要是那个年纪的男生,都能看出宝玉和晴雯之间的纯洁。怎么说呢,也许我馋你的身子,但是我更馋我们无间的友谊。无视性别的亲密和信任真的太美好了,当然还要稍微加一点点懵懂的诱惑,我想这是所有青春期的心灵都经历过的奇妙感受。所以,有没有体验过把女孩捂在被子里并不重要,关键是宝玉做这个举动时,他心里转的念头,尽管书里一个字都没有说,但是读者就是能“有感觉”。当然,如果你想歪了,那你也许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年纪大了。当然,宝玉不是没有过大胆的想法。第二十八回中: 宝玉在傍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恐怕这是真的要开车了。但宝玉是鲁迅笔下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私生子的中国人吗?显然不是。宝玉想摸一摸宝钗的膀子,和他拢着黛玉的袖子闻香味应该是一个动机,与其说是受到了异性的诱惑,不如说是出于一种青春的好奇。摸到了,脸一定会红,心也就安了。 我知道,我写这些肯定是会被人嘲笑的。说我根本没看懂《红楼梦》。《红楼梦》里这么多政治隐喻,处世玄机,阶级矛盾,人性卑鄙,那些躲在假语村言背后的真事,我一件都没看出来,实在是个蠢物。这话绝对是不错的,因为这些都是我十一二岁时的感觉啊。如今再读《红楼梦》我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是对秦可卿的告诫不寒而栗的感觉,对王熙凤的行事如履薄冰的感觉,对贾母、李纨的为人大智若愚的感觉,对刘姥姥在贾府里左右逢源佩服之至的感觉。我会觉得宝玉黛玉们似乎和自己一样长大了。他们曾经讲过的话,如今又读出了一层新的味道。打开的是同一本书,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读书的方法却始终是一样的,那就是找到那种属于自己当下的感觉。读《红楼梦》,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年纪,都能读到属于自己的感觉,这恐怕是这本书最奇妙的所在。

  • 孙子兵法
    mary Shi 🍁
    推荐

    经典之作~至今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多启发,书中高度赞美青少年时代住在大观院里的那些年轻人的纯真和善良,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辛酸和无奈,但作者时刻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

  • 孙子兵法
    柠檬不萌^0^
    推荐

    红楼梦中梦难醒。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了意犹未尽。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公所著。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曹公没有把红楼梦写完。真的很想看到曹公给红楼梦一个完整的结局。 荣宁两府,兴盛与衰亡。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让我悲叹。绛珠仙草要用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孙子兵法
    推荐

    美 宝玉爱美,女子为美,美是无用而悦人的一种存在,它与生存无关,只是天然的存在。 没有生存压力的人才会追寻美,他们花费高昂的代价获取美,美会给人一种归属,它是对世俗肮脏的洗涤,是对枯萎灵魂的淬炼。 宝玉的悲剧出自贪婪,他得到了所有物欲,他追求美,便误以为自己应该得到所有美。他口口声声称自己为须眉浊物,却又妄图得到所有美丽女子的眼泪。 旁观者觉得他在美丽的卑贱女子面前卑躬屈膝,实则不然,他才是贪欲最盛的那个。 没有人能够平白满足所有欲望,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追求保持本真,唯有宝玉不是。他凭借荣国府公子的身份支使所有貌美而贫贱的婢子,却又不满足于她们的灵魂空缺。 他没有负担起荣府公子的职责,也没有为追求美而做出实际努力。他的出现是荣府的悲哀,也导致了无数痴情女子的悲剧。

  • 孙子兵法
    未月十三
    推荐

    红楼梦醒知前尘,回首已非世中人 肚中空空,以下皆属浅见。 合上书的一刹那,心中的波澜犹自不平。牵挂宝玉的遗腹子,牵挂宁荣二府的兴盛衰亡。 在我的固有印象中,《红楼梦》不过是一言情小说耳,卿卿我我、寻欢作乐实是精神荼毒。然今读完先生大作,方知我之所见何其偏,在二十来岁始读红楼,是我之过。 合书细思,曹雪芹实乃大家,开篇借宝玉之口,向封建王朝开出沉重一炮。女儿是水,男儿是泥捏。宝玉自称是须眉浊物,应是十八世纪最为清醒的人,他反男权、反贪图功名、反痴愚孝道,作为一柄利刃、一粒火花,划开了黑暗的世界,只是结局让我心有些痛。 既已超凡,何必再牵扯尘缘,宝玉最后一跪,让他的文学影响减色一分。想来也是能理解,高鹗先生所生朝代,文字狱大行其道,他放弃尘世功名,一心续写红楼,也是在套着镣铐跳舞。 本书中除却宝玉,我最喜的人物是晴雯,她是宁荣二府中,最勇敢的丫鬟,烈性而又多情,病中勇补雀金裘,王善保家搬弄是非时,唯有她作为丫鬟敢横眉冷对,临死时道:既担了虚名,何不正经办了。如何豁达的一个女子,在封建王朝中何其少见,袭人与之对比,实不过是封建王朝压迫下的产物。 至于钗黛二人,留心处并不多,又急于窥见结局,理解甚浅。 按照我现在的人生、情感、经历来说,黛玉虽好,与宝玉契合性子,但正如贾母所说,性子忒小,寿限不长。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贾母的话,何曾不是社会的缩影,黛玉、晴雯不过是草木花精,而宝钗、袭人才是封建正统。从当时环境来看,落落大方的宝钗,无愧于是宝玉的“一生良配。” 也许都是爱着林黛玉,却娶回薛宝钗吧。 粗读于2019年1月7日,无比期待下次拜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