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OOK《说不完的红楼梦》+87版电视剧。 微读的第三十本书,耗时59小时,书已尽,意无穷。 一块经历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石头,一座无所不包真假莫辩的园林,一次释梦解味的精神之旅。 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 1。 读它书时我渴望读完,读此书时则多了一分平静。 合书时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若问丢失些什么? 是一对奇缘了无结果。 是屹然大厦哗啦啦倾。 是命运的无常命与捉弄。 是生命的有限在宇宙的无穷前的渺小。 是命运被时代裹挟的无奈。 是美好的片刻欢愉的短暂。 2。 关于宝黛 好一个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黛玉 一句“你放心”让我做了童话里的公主。 得知你染疾,我抖肠搜肺,炽胃扇肝。 你伤透了心,我哭尽了泪。 你洞房花烛夜,我命丧黄泉时。 让我含泪再看你一眼吧!泪流尽了我也要走了。 宝玉 我就是死了,魂一天也要来一百遭。 得知你要走,我急痛迷心。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怕你不知我心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死了,把心迸出来,让你瞧见,方知情深几何。 问世间情为何物,竟让我痴傻疯癫。 那一日我悬崖撒手,去寻找远处的你。 3。 梦回大观园, 多想再和你们一起吟诗起社烹鹿饮酒,听曲编词吟唱。 宛如天堂的院子不大不小, 十三四岁的年龄如梦如幻 我们此时此刻度过了我们的青春。 纵然四处离散,万劫不复,也不枉世间一遭。 4。 关于后四十回 虽然文笔意蕴不及曹公,虽然有些地方明显曲解曹公本意, 但这是公认的最接近原版的续书,而且高鹗和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物也是最接近当时的语言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假如有当代的人去续这本书,肯定会少了那么些味道。 谁都有续书的权利,当然也有评论某部作品优劣的权利。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或许正是每个人对《红楼》的不同见解才铸就了今天《红楼》的地位。但愿能保持一颗平静点的心,别为了批评而批评。看评论区好像不骂高鹗不读《红楼》?
附录就不看了,以后有缘再说。 其实看的时候也没觉得有多反封建,反倒对宝玉的一些言谈举止不大喜欢,到脱离出故事,看看别人关于此书如何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分析,嗯,说的很有道理,但我看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 也许是因为太沉浸在故事中,对书中每个人都有了些感情,到后来罪人都悔过,就觉得每个人都是很可爱的了。 书中人物在我看来都是饱满的,性格上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脾性。从书中随意拎出一个来,都能发现他的不可复制,他的与众不同。 这本书就像一个小世界,里面装满形形色色的人,单看这本书,你就能看到人间百态。 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个月,临到结束,一时说要写点什么纪念一下,倒也突然想不到什么。罢了,过几年再看一遍,那时应该会有更多的感触。
第一遍初中开始读,7-9年级才读了100回没有坚持下去。如今想起,还不知结局如何,又看起了电子书,这次坚持了下去。读完感觉还是很悲伤,觉得开始的海棠诗社,一群兄弟姐们一起作诗一起嬉戏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不用步入红尘。到后来的家族衰落,死的死,出家的出家,那么大的府邸变的空荡。贾母的去世,又让我看到,这个家族的无助,和无能,一直生存在贾母的庇佑下。封建社会的剥削,男尊女卑,儿女情长,让人感觉无助的悲伤。不 不明白古代人为什么那么脆弱,一着急就吐血然后就死了。 相对而言,在全文中,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我觉得,我更喜欢宝钗,袭人。
红楼的美在于曹公字字玑珠笔下气势恢宏的人生百态与草木兴衰,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憾再无后四十回真迹。 犹记富喜荣华天上人间,终至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往日华筵终散场,回首只观满目荒唐,此生不悔入红楼。
作者写得非常完美,但我也不知道为啥打四分,总觉得哪里有缺陷似的。读其他文学类小说越是经典就越能产生感悟,收获越多。读诗歌戏剧也能激起内心情感,然后引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都在念那些文字。)红楼梦看得这么认真,读了一小半了却没任何感觉?
还好,不算晚,什么时候读红楼都不算晚。疫情期间终于在20岁的年纪读进去了曾经怎么也不想看,看不进去的红楼。 我更加喜欢黛玉了,也开始喜欢上了平儿。大观园里的女儿,个性迥异却个个流露出最真实自然的可爱性情。只可惜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在大时代背景下,贾府的颓势已定,难以挣扎,似乎能够让人触摸到个人命运在宏大叙事面前的无力感。 没看后40回,怕只能留做一个遗憾了
大梦一场,各有情衷, 缘命天定,且休不争。 叹不完人生起起伏伏, 哭不尽血泪字字珠玑。 一百多万字,读了近两个月,约四十个小时。在嘈杂的车上、在落叶纷飞的小路上、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在拥挤的人潮中...都会忍不住翻开这本经典巨作,畅游在这真假难分的太虚幻境。太多感触,却一瞬不知从何说起。 ①人物 《红楼梦》距今已200多年,却毫无距离感,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各有典型。即便是黛晴、宝袭各自相映,但也自有自的个性。读进去后仿佛走进了另一个现实世界,在跟身边许多真人真事接触,与书中人的喜怒哀乐、感慨不平时时起着共鸣。也真正领略了什么叫做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读红楼时,也同时在听蒋勋说红楼,因为怕自己年龄不够无法理解其深意。确实自己也有所偏颇,首读红楼未解其中玄机,忽略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通过蒋勋的解说,才知作者不只爱宝玉宝黛,也爱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刘姥姥、冯渊、小红、尤三姐、二丫头...他不惜笔墨去描绘这些底层人民的情与恩,反是一种大成就,是一种大慈悲。凡人成就不凡,小人物起着大作用,正是这些有骨有肉有心的小人物时时推动着宁荣两府的故事发展,暗示着各个主角的命运,才使红楼梦这部大书丰富饱满、精彩绝伦,读来丝毫不觉冗长乏味。 ②结构 前八十回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如秦可卿的离世,并不代表结束,反而象征着故事拉开序幕,在后续贾家衰败的命运中时时出现,让人难以忘却。惜字如金:宁荣两府好几百口人物,一天得有几十件事发生,作者只写该写,其他一概不多赘述,让读者丝毫不觉得有注水嫌疑,读来恐觉不够。性格刻画饱满,富有立体感:凤姐、宝钗本是同种人,却一个外放,一个含蓄,各不相看。用词隐晦,玄机重重:假亦真时真亦假,甄宝玉实乃凡人贾宝玉醒悟后要在世间立一番功名,贾宝玉实为真宝玉醒悟后要返回天上继续做石头和神瑛侍者...后四十回,虽说是笔墨较淡,细节描写较少,人物性格缺失,读来略感欠缺,但胜在延续了前作者的写作初衷,各人物的命运未有过多改动,给广大群众留下了一部完整的石头记,也算是大幸了。 ③作者 但不论作者是谁,此书虽是虚构,也无法抵挡它成为中华巨作,成为世界名著,因为它有真实文学知识作背景依靠。不论是中医诊秦可卿,还是王熙凤宁国府掌后事,或是海棠社齐聚各点诗词,在现代社会单独拎出来都是可圈可点有深意可研的。为何非要追究作者是谁呢?本就是一纸荒唐言,何必非要揭人痛处以示世人? 看红楼,知人事,断是非,解人欲,明天理,足以。
梦做完了,生活却要继续。 贾宝玉到底彻悟了,像甄士隐一样,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脱离苦海,畅游空蒙。一个无情的人,一个觉悟的人。喜耶?悲耶? 我们到底不能这样洒脱。在现实社会中,在尘世繁华里,在责任道德前,我们顾虑太多了。做自己,也只能做社会中的自己,人永远无法与社会隔绝,除非死掉,一了百了。 然而我们尚贪恋红尘。哪怕明知道情到深处必是死结:或者因得到而厌倦,或者因得不到而痛苦,或者因失去而悔恨,或者因比较而嫉妒,或者因自满而狂妄,或者因自卑而绝望,或者纠缠不清,或者束手无策。 儒家说要中庸,佛学要觉悟,道家要无为,现代人要自强、自洽、适应、积极、随性... 明知红楼梦一场,醒来还要费思量
曹公的《红楼梦》在依依不舍中读完了,一眨眼就读完一回,每天真是不舍得往下读啊!不愧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包罗万象,从建筑、服饰、中医、美食、书法诗词绘画到经营管理、为人处世,都不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很深厚的学识积累和见识阅历真是写不出来,一气呵成。而且写的超逗。我读的感受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每处都觉得“卧槽,流弊啊!”哈哈哈 里面的人物刻画都十分立体,像贾宝玉是从日月星辰到美食美酒美人,他都爱,往好了说这是博爱、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现在来说就是渣男、海王、中央空调嘛;女主林黛玉,很有才华但也太自怨自艾、庸人自扰了(为了还眼泪的命运使然,也没办法);再说熟知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她的智商情商、为人处世、经营管理堪称一流,但是着实心狠手辣,让人畏惧三分;还有其貌不扬、社会底层的刘姥姥,好多人看不上她,但我觉得她是蛮有人生智慧的一个人,也很善良。诸如此类。正所谓人无完人,曹公笔下的人物都是很丰满的。 这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是贾瑞和贾芸。他俩占的篇幅不多,尤其贾瑞,貌似一回半他就死翘翘了,真是蛮惨的,看到他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想就行了,如果真的付出行动不仅给别人添堵,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贾芸是我还蛮欣赏的一个人,他的出场也很少,但是印象深刻,太会说话办事了,会让人眼前一亮,我认为这类人在任何时代和处境都能独善其身,懂变通、抓机遇,他的红玉和他是一类人,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应了吸引力法则。 另外,我看很多人都说自己初中就读过红楼梦,但我感觉这本书不太适合未成年人。有些章回描写还挺露骨的,像几个常听到的脏字我是读了它才知道是怎么写的,也不得不说中国汉字好形象!而且有些部分人物关系很微妙,也挺毁三观的,比如爬灰、养小叔子、爱好男风之类的(非歧视同性恋,只是个人认为不适合十几岁这个人生阶段来读)。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正是了。 等我充分的想象之后,再找时间读高鹗的部分。
趁着牛年春节假期,把去年没读完的《红楼梦》后40回读完了,把前80回又通读了一遍,并尝试着给每一回做了一个小结(累计3万余字),标注在了每一回的标题上,方便自己以后重读,也为其他刚读《红楼梦》的书友提供一点点指引,因为《红楼梦》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博大、太难读了。 《红楼梦》太过伟大,以致于自己不敢擅自点评。如果非要打个分,《红楼梦》只能是满分好评。如果满分是五星,那就是五星好评;如果满分有十星,那就是十星好评。有些版本的序言书评在介绍《红楼梦》时,说它主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等观点,个人并不是十分赞同,如果仅仅把重点放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这个角度,则是舍本求末亵渎了这本书的伟大意义,它的伟大更在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我的理解《红楼梦》写的是人生、是佛道空、是辩证、是哲学,是作者曹雪芹由顶级奢华生活到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这种巨大落差下,对人生和人性发出的泣血反思,读者应站在更高维度上去看待它,去尝试着思考人活一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要明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当珍惜珍重什么,看清楚哪些是生命本质的重要的,而哪些只是过眼烟云聚散浮生。《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数百年来讨论不断甚至诞生了专门的研究学派--红学,是值得读一生的著作。 最后,分享一下个人读红楼的方法,先是精读了一遍白先勇先生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接着看了两遍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个人认为87电视剧的结局更符合曹雪芹原意),然后才开始正式精读《红楼梦》并比较着通读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紧接着又通读了一遍《红楼梦》并对各章回做了简要小结。接下来的计划,打算先听一遍《蒋勋说红楼梦》,再读《脂砚斋评石头记》和《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后续再比较不同版本《红楼梦》的差别,彼时则勉强可以标榜自己是一名《红楼梦》入门级业余爱好者了吧。
大一第一次读完时候囫囵吞枣,听了我们学校的老师讲了红楼梦之后,又觉自己竟忽略了如此多细节,如今再读,对作者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是一本能读一辈子的书。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只看了前八十回,只觉怅惘。略读后文,突然深深理解了老师对后四十回的不喜、“红楼未完”是张爱玲的人生三大憾事之一。 书中每一个人都如此鲜活地挺立着,柳絮仙姝,停机高士,多情公子,个个令人唏嘘。粗鄙妈子,骄纵丫鬟,令人又爱又恨。从中可以窥见众生百态,各有归舟,各有渡口。 最喜人物莫若湘黛,世外仙姝,光风霁月。然寒潭鹤影,冷月花魂,终是意难平。
拉拉杂杂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读完了此书,真是感慨万分。其间家中变故,停了半年多没看;年初又续上,却已不似当初之心境。也许这真的是一本奇书。 第一次完整地阅读文本,生僻字很多,查了读,读了又忘,再查再读。磕磕绊绊,牵牵强强,总算读完了,个中滋味有共鸣有感怀有疑惑有略过… 特别是在几十回,产生了一些想法,也许会记录下来。也许还会再读,也许又会有不同的启示吧。 谢谢彼此陪伴,一起度过的时光!
今年重读红楼梦计划完成。 七八月间重读了脂批本,整理增删了阅读笔记,这一次阅读人文版也是如此。今年的两遍速读,主要为温习文本,学习小说写作技法。红楼梦应当每年重读。
从小到大知道这书是四大名著,直到今年36岁才有毅力看完,不敢说看懂,只能说全看通顺下来了!感悟是啥?都在书里了,总结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