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书的荣誉和价值,不是决定于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而是那些没有被偏见污染的普通读者。 2.“爷们”的本质是笑饮生命的苦酒,笑对人生的成败,生命因其“彪悍”而深广,人生因为“爷们”而坦荡。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审美趣味越是广泛多样,就越能欣赏各种风格的作品,自然就越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精神营养,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这就像下馆子品菜一样,越不挑食你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能吃到的好菜也就越多。 5.诗眼就是通过炼字炼句,使诗中某一字,或某一句,最为别致、最为传神、最为亮眼,成为“一篇之警策”。称为“诗眼”的字,往往扭曲了它的词性,破坏了它的常规意义,看上去或新奇,或怪异,或别扭,读者由诧异而惊喜,因新颖而入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称为诗眼的句,往往颠倒了语序,甚至句子完全无序,字词的因果、并列、递进等关系断裂,初看不知所云,细读才发现妙处,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6.原来匈奴把天叫作祁连,后来就沿用下来,天山是祁连山的音译。 7.棹是长船桨,楫是短船桨。 8.人的每一阶段,总是有很多难熬的时候。我们常祝福别人“一帆风顺”,这当然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一帆风顺”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9.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被后人称为“盛唐三绝”。 10.饮酒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逃避沉重责任,有的是因为人生的沉沦,有的是为了麻痹心灵的痛苦,有的是为了减轻精神的孤独,有的是为胜利庆功,有的是为失败寻求补偿…… 11.三国时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表面上看,“乐圣”是说喜欢清酒,“避贤”是说不喜欢浊酒,李适之原诗可能是正话反说,语带双关,抒写被罢相后的牢骚。 12.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首先选择是立德,就是成圣成贤,其次就是从政当官,说好听点就是“立功”,当不了官就做学问写诗文,美其名曰是“立言”,或者就像孔夫子一样,找几个学生娃混饭吃,赚一点束脩来活命。 13.清朝陈秋田说,宾是贵介之宾,是非常贵重的客人,客是相知之客,是感情很近的客人。 14.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顿挫好比书法中毛笔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顿了以后把笔松一下,提一下,突然一转就叫挫。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 15.就是抒情的时候,不是直接地抒情,不是飞流直泻,而是曲折、回旋、婉转,不断地转就叫顿挫。 16.因为人生的遗憾太多,不放下遗憾就没法儿活。 这本书好像是书友读,系统自动给我推的,只因为自己对诗词还是有些兴趣就先加入书架了。读完上一本书不知道读啥就随便翻开这本书。算是意外之喜吧,之前没有看过戴老师的讲课视频,也不了解他,读这本书以后也没有去刻意找视频看,就沉浸在书里。 诗词本来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而戴老师也是个有趣的人,两个有趣的事物相遇,自然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快乐。 花间一壶酒,相酌亦相亲。 太多的遗憾,就让它们随风去吧。 相逢何必曾相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一杯浊酒足矣。
九层之上,犹有高台。 九渊之下,犹有沟渎。 如果说,这个世界有竞争的话,竞争的就是认知。 认知——先是你知道多少,然后是你如何看待这些。 ——知无对错,心生是非。 一切不过是人性。 知人知已知世知事,观山观水观海观风。
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李白与杜甫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先生眼中的李白。正是现实与理想的背道而驰,让李白在这两个极端的矛盾间徘徊,遨游天地,吞吐百川,赐金放还。一盘月,两种矛盾,对影成三人,酒百杯,诗千篇,成就了李白。他的诗老少皆宜,时时读都有旷古绝今的魄力。李白就是大唐的名片,他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干云,那“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潇洒飘逸,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想学都学不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谓愁中有乐,悲喜交织,即便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他最后的落脚点依旧乐观明朗,给人向上的力量,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不舍的送别,还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苦闷憋屈,他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血气和坦然。读李白的诗歌像坐过山车,带着你跌宕起伏轰轰烈烈,低谷时有深渊凝望你的压抑恐慌,得意时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如果说李白是中国诗坛的太阳,那么杜甫就是中国诗坛的月亮。 儿时读杜甫的诗,只知道机械背诵,喜欢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绵绵春雨,喜欢他“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欢呼,只是当时的我年少无知,根本理解不了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沉郁压抑。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经历了生活的打磨后才总算能真切感受,也才让我更加喜欢。他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放荡不羁、清狂高昂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贫病交加、颠沛流离,亲历了“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这转变的背后正是大唐的盛世气数已尽。虽有日暮途穷,人事萧条,甚至风餐露宿,杜甫却从未悲观消沉,从未逃避现实,他诗歌的主旋律是他的家国情怀,对杜甫来说达与穷皆兼济天下,在他的生命里没有独善其身这个说法。“穷年忧黎元”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终止。虽然他最后连茅屋都没有,死在了一条破船上,虽然他到死都没有回到他精神的故乡——长安。虽然漂泊半生,如他自己所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由此,反而更突出他的伟大! 李白与杜甫,日月同辉,璀璨至极!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今又忆起,感而再叹。
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如磁石一样吸引我听完本书,感悟诗仙李白浪漫主义中的豪放不羁,诗圣杜甫现实主义中的狂放不羁,醉了!
现实远比所有演员都要滑稽。盛极而衰,无限的繁华落尽,奔涌的悲壮呼啸。一个是诗中仙,一个是诗中圣。我既羡慕李白的肆意狂妄,又怜惜杜甫的老病伤秋。为历史所铭记的人,总有他的风华和精彩。 人生就这样短啊,譬如朝露霞光。清冷的夜,有这么美丽的诗歌,是我的幸福。
戴老师《走近大诗人》课程的录音稿,没有收陶渊明的部分,只有李白和杜甫的部分。戴老师的课是有趣的,戴老师的文本解读是不合格的。因为有趣,所以看书像听课,自行代入戴老师的口音,读起来不累。但戴老师讲诗基本还是停留在解释字句、典故上,从表层滑到表层,缺乏对诗歌的深入解读。但入门很好,如果没有听戴老师的课,直接来看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油滑和夸张。讲的好和写的好,还是有区别。
作者是杜甫的铁粉👍 风雅、骚体、汉魏、齐梁,杜甫都兼收并蓄。典雅、刚健、平淡、奇崛、浓丽,各种风格他无所不包。正因为他能广采古今之长,所以他才能独具古今之体,除了绝句稍有逊色以外,他的古体诗歌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戴老师这本书魔性谈不上,但有特点:1真诚,2接地气,3成于细节。对细节进行阐述,离不开别致的视角。我们都爱李太白,爱他谪仙挂月影自眠,学不来的洒脱飘逸。也爱杜少陵,爱他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有爱便有比较,书中已写得很多,共同点是人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诗的内容都踏着盛唐的韵律,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是盛唐当之无愧的两大巨星。入门级读物,三星推荐。
读到最后莫名其妙想到纪晓岚智解“老头子”,戴老师大概就是“老顽童”,“老”指在诗歌解读方面有经验,老练;“顽”则是顽皮,如同李白一样,受不得拘束,又如孙悟空那顽猴,需得一片自由天地一展风姿,充满生机与活力;“童”便是难得的童心未泯,某些言语充满童趣,可爱又可亲。 不得不说,这种解读诗歌的方式接受起来很新奇,甚至效果更好,所获的启发更大,专业又不失灵动,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难得难得,突然发现戴老师还讲解了陶渊明、老子、《世说新语》,那我就先读为敬了😉
戴老师的诗词课通俗生动,很有个性,书中多次提到一首诗好,但是说不出好在哪里,李白的诗后人再写不出来,也对一些古代诗人进行了批评,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历史背景的话听得就很痛快,也不用多思考,如果想学创作,提升水准,这疑惑积累多了就有点让人迷惘了,老师们诗词课的书中能不能对诗词的好与不好进行更深层的挖掘呢?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不好在哪里?最关键的是,怎么改才能叫好?或者有同题材诗词作个优劣比较,让人有顿悟的机会。 我想杜甫能成为一个诗歌集大成者跟他博览众长不无关系吧,好和不好的观念先入为主会不会也是种误导,不如先讲述好的,个人觉得不好的慎重评说。多启发读者去思考。我想一些我们个人不太喜欢那些古代诗人若在今日,应该也能担得起大学古典诗词的教授工作吧,若评价不当,别人也无法再来辩解了,这是不是有失公道呢。批评多了,最大的后遗症是让后来者不敢写了,或者思路被捆绑,毕竟李白只有一个,杜甫只有一个,诗词本就是自由的表达,百花齐放时才有更多可能性出现,虽然我们期待李白,杜甫一样的诗歌天才能在日后出现,但是也不希望那些优秀的诗词成为神坛上只能膜拜的物件,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古典诗词的没落和消亡。
每次读诗歌鉴赏类的书,并不太关注作者的观点及解析的角度,只是走马观花似的重读自己喜欢的诗词而已。说来惭愧,这本书并没有读完,只读了李白的部分。杜甫的诗也赞,可沉郁顿挫确实不是我的菜。 一首好诗读完是有口舌生香的美妙体验的,可能是骨子里浪漫主义在作祟吧,诗人中最爱的是李白和拜伦,美食美酒美人是他们恣意洒脱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吧,行乐须及春~
内容整理:李白得到过皇帝的赏识,嘲弄过达官权贵,既有与诗人论诗品文的优雅,也有过辅时济世的雄图,还有过成仙不死的梦想。李白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川大山,朋友遍及天下各地,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 他是东晋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孙子,隋末有一房逃到了碎叶这个地方。李白出生在今天四川的江油县。从小受到道教影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因为诗名远播,接到皇帝诏书,临行前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真忘形跃然纸上。在皇宫用奇特的想象,露骨的恭维写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被“赐金放还”后,著《行路难》用一波三折反映内心动荡和豪情,大喜大悲之间形成巨大落差。他曾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未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隐居在庐山的屏风叠。错投李璘被唐肃宗抓捕下狱。被赦写了一首《早发白帝城》抒发狂喜,写的轻快流动: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这之后,他一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浪。死在族叔李阳冰的家里。 白居易曾为他写到:“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他的诗比喻奇绝不可复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的诗飘逸洒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忘情时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郁闷时怒吼的地动天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也自信傲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看穿功名利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狂放不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情诗写的明艳动人委婉妩媚:“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耶溪女胜雪”。“新妆荡新波”;他的诗大气,美丽,深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他的诗空灵流动: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的诗气势的雄强,想象的奇特,生命力的旺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的诗情景交融,飘飘欲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他的诗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且大气恢宏。: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他写格律诗像写古体一样,一气呵成,《夜泊牛渚怀古》,被王士禛作为神韵诗的代表作: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飘逸轻快代表作:《听蜀僧濬弹琴》在诗情、诗风、诗语上都别具一格: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信口而成,读来妙境无穷的《静夜思》。 胸襟、才华、气魄,三者兼备的杜甫。他的诗继承“苏李”(苏是指苏武,李指李陵。)“曹刘”(汉朝的曹植和刘桢)“颜谢”(颜是颜延之,谢是谢灵运。)“徐庾”.(指徐陵和庾信。)的长处。风雅、骚体、汉魏、齐梁,杜甫都兼收并蓄。典雅、刚健、平淡、奇崛、浓丽,各种风格他无所不包。 作为西晋开国元勋杜预的第十四代孙,唐武则天时名学士杜审言的孙子,幼怀奇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十九岁和二十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游吴越。“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去日本未果而抱憾。二十七八岁到山东漫游齐鲁,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云壮志。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描述自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才能。他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也曾在人生路上探索,天宝三载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一起去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求仙访道,在山东遇上了高适,未果,《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独闯长安考进士落第,用《三大礼赋》敲开仕途之门,但拒做河西县尉,无奈改做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责是管理东宫的守卫。(管东宫的兵库、仓库的保管员。)做《官定后戏赠》写尽坎坷!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天宝十四载的冬天,去奉先看妻儿,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闻名。此时安禄山已经在河北起兵叛乱,唐玄宗逃跑,写《春望》忧国。写《月夜》念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逃出叛军魔掌。跑到凤翔——临时的中央,写了《喜达行在所三首》。爱国忠帝的杜甫,见到唐肃宗不禁号啕大哭。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谏官)做《春宿左省》写出做官的勤勉:“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死保房琯,被贬官做华州司功。任职只有一年多时间,回洛阳途中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第二年京城周边饥荒,杜甫弃官到秦州就食。做《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水翻过秦岭山脉,到今天的成都。将军严武让杜甫做了工部员外郎,后世常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在成都的锦江旁边盖了一间茅屋,做《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年(763年)春,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不朽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世,严武将军突发暴疾去世,蜀中大乱,杜甫离蜀,从成都慢慢流浪到白帝城、三峡夔州。他在夔州一待就是两年。做《秋兴八首》《登高》。他一直想回洛阳,反而到了长沙,于是他在洞庭湖写《楼上》“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第二年四月潭州动乱,他又只好转回衡州,辗转到前往郴州投靠舅氏崔玮,在耒阳又遇上大雨,死在耒阳。 他自信有和屈原、贾谊并驾齐驱,甚至完全不把曹植和刘桢放在眼里,他在四十岁出头时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晚年在成都的《戏为六绝句》中仍然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自己也有值得骄傲的时刻,他曾经说自己,“往时文才动人主,今日饥寒弃路旁”。 儒家思想,让杜甫把自己的个体人格,与历史、国家和社会统一了起来。做到了“济时敢爱死”,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同时,也把自己奉献给了人民。杜甫和国家,总像血与水一样交融在一起。杜甫总是把对人民生死祸福的无限关切,与对国家的绝对忠诚结合在一起,杜甫敏感的心灵、浓烈的情感,总是和稳健的理性结合在一起。 总之他的诗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做到“每饭不忘君”,他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历史、民族统一起来了。
其实我的qq头像一直是戴教授! 之前戴教授频频霸占微博,头条热搜,哔哩哔哩,抖音上全是他的讲课视频的时候,我没看这本书,但是戴教授的课都去听了一下。哎,好希望能够现实里听戴教授的课呀! 这么久了,戴教授的那个,“他们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半路又遇上了河北的另外一个浪荡鬼——高适,三个人就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凡”被网友配上三个嘚瑟小人表情包的魔性画面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这个幽默的老先生,太让人喜欢了! 一开始以为戴老推崇李白,不过看完发现,原来是更加推崇杜甫。为杜甫的忧国忧民,任何时候都把国与家放心中,也为杜甫的怀才不遇感叹!不过,看到戴教授形容的李白的语段,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人的生命力越旺盛,他的欲望就越多,他的抱负就越大,他的眼界也就越高,因而他的痛苦可能越深,他的失望可能越惨,这使他的精神世界长期处于冲动—亢奋—希望—沮丧等骚动紧张的状态。生命力孱弱的人承受不了这种精神磨难,他们会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抱负,压抑住自己的欲望,回到“知足常乐”式的苟且偷安。” 啊啊啊啊啊,生命力要旺盛,要热烈的活! 而且书里摘录的李杜经典诗篇以外,戴老师列举的他们各有一首,让人大为惊艳!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真的是无人能及的天才诗人! 另一首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戴教授,“认为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爱情诗”,我看完戴教授的解读,杜甫思念夫人还孩子,并不直说自己的思念,而是借用月亮,想到夫人在家必定思念自己。与“今晚夜色真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喜欢那种深沉的,委婉的,含蓄的爱意。因为直接的“我爱你”“我好想你”太过热烈且没有门槛,而隐藏起来的爱意与思念其实是需要另一个人细心且耐心,才能感受到。话说多了太累,我希望我们眼神相触,就已经一切明了。 还有诗中会用到的乐景哀情,最典型的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天哪,汉字排列之美,激动人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人们可太会了!!! 对了,补充一下戴教授解释杜甫诗“沉郁顿挫”——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顿挫好比书法中毛笔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顿了以后把笔松一下,提一下,突然一转就叫挫。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 其实,李杜二人不应该拿来比较分高低,可是对于个人,戴教授更推崇学霸式的杜甫以及他的诗,我呢,更喜欢李白的诗歌,但是爱情观更加喜欢杜甫,没办法,我也是一个很深情的人哎! 对了,我觉得杜甫这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人,真的太迷人了! 完。
我是通过刷短视频认识戴老师的,被他"接地气"的诗词解读才华所折服:浸润式的教学,体验式的阅读,让本来有趣的诗词,更加深刻生动的呈现!
我因杜甫而来。 在微信读书的界面搜索杜甫,弹出来很多本书,里面又有很多个句子和此条,逐一浏览,最后选定了戴老师的这本。读完之后觉得自己真幸运,这是我个人目前读到的,深入浅出地讲解杜诗最好的一本了。 李白的部分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李杜是唐诗的两座高峰,又深又高且容量巨大,我基础差起步晚,怕自己贪多嚼不烂。等我先花两个月把诗圣的诗先消化完,再细读诗仙。杜诗多沉郁,读完心里难免沉痛,再读李诗,找回轻松快意的心境,从时间上推测,读李白时估摸是初春了,春日读李白,一冬冰雪遇春而化,万物新生,吾心亦然。 讲唐诗宋词的书中,目前读过的课堂实录类型里,戴建业老师讲杜甫最好,顾随老师讲辛弃疾最好,康震老师讲苏轼和李清照最好,蒙曼老师讲元稹最好,蒋勋老师讲屈原最好。还有叶嘉莹老师讲李商隐,戴建业老师讲陶渊明,我目前还没有来得及看,留待日后细品。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发挥了一下信息时代的优势,看完书就去看《诗书画》的视频。《诗书画》中开了许多栏微课讲杜甫,讲解得也十分有趣,可作为戴老师这本书的部分补充。 之前我读到周邦彦的《兰陵王 · 柳》时,曾为一句“斜阳冉冉春无极”痴迷不已,尤其对“冉冉”一词情有独钟。但最近读到杜甫,我惊喜的发现,杜甫用起叠词来简直出神入化妙到毫巅,读了杜诗再看后人之句,再竟都觉得有效仿或致敬之嫌。你看他写到: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