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邢Qianqian
    推荐

    猝不及防地就到了书的末尾。没想到我会读完,发现是正式结束了之后,突然爆哭。太难了,阅读这本书就像在爬一座又高又陡的险峰,无数个胆战心惊的细节,让我不得不停下阅读,去找别的书、做别的事来分散注意力。大部分时候,读上十页就要去读另一本书(刚好是在读一本优美的小说,蒲宁的),这样我才能保持理智、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书里的女性们,却是亲身经历了四年,写这本书的作者,却是采访了一个又一个的女兵,听了一次又一次录音,再整理成册,这是另一场战争。我写过传记,知道整理录音的工作量,很多痛苦的过程不亚于每天跑一场马拉松。我们看完一本书就会丢开吗?我们会像鸟儿一样很快就忘记战争吗? 我喋喋不休地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生怕以后淡忘这切肤的阅读体验,阅读永远无法和写作的痛苦相比,为我们写下这些故事的人又体会不到亲历战场的女性之十一,但毕竟有人记录了下来,有人翻译了出来,这些有关人的故事,有关人性的故事,就能传承下去。 碎片化信息时代重新阅读是一件逆流而上的事,一如在人们努力奔向前方的更好生活时,极少会停下来倾听前人的故事,真的谢谢所有与文字相伴的人,我们一起构筑了一个乌托邦。每次看到有三四千人在阅读此书,心里就会燃烧起对未来的希望。——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只要还有清醒的人,社会就还是有希望。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雷雨
    推荐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看到20%的时候,我看每一小节都想哭,想说:看看这本书吧,看看它! 看到50%的时候,我觉得太难受了,很难继续看下去,但是总想寻求个解释,或是答案,为什么会这样? 草草翻完后几节,没有我预想的解释,战争中没有女性~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疏篱
    推荐

    这是一本让人一想到战争就会恶心的书,一想到战争就会产生反感、感到疯狂的书;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本质上可归之为一篇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正如作者斯维特兰娜所言:我不是在写战争,而是在写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写战争的历史,而是写情感的历史。我是灵魂的史学家:一方面,我研究特定的人,他们生活在特定的时间里,并且参与了特定的事件;另一方面,我要观察到他们内心中那个永恒的人,听到永恒的颤音,这才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中的。 “读过本书,感到不幸;不读本书,感到更不幸。”……真的是这样。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Edmond Dantès
    推荐

    人类从前是互相仇视,然后又是互相残杀。对我来说,这是最不可理解的,这都是些什么人啊?而这正是我们,是我们自己……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AuroraMMMM
    推荐

    这书看的真的很累,心里很矛盾。有太多习以为常的偏见让人无从下手,很多时候都期待作者能站出来说上几句,哪怕是一句,所以这本充满真相的书不应该叫“战争中没有女性”,应该叫“战争中充满父权凝视下的女性”。 由于是纪实所以很多篇幅都很相像、文笔也差的离谱,再加上过于主观的描述,所以阅读体验感是相当差劲的。 不是写两句“女性”说的话,就是女性纪实文学了。通篇男性视角,不过是借女性的嘴、用女性的口吻讲出男性想说的,作者也没在最后说个啥一二三四。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S ailing'
    推荐

    一本痛苦的书,一本真相的书。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让人痛苦,震撼心灵、也有感动与悲伤。 战争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的又让人不得不迎面而上的一场场人间灾难! 希望人类有能力创造共生共赢的和平世界,希望人类再无战争,虽然不可能,有希望并努力总是好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王云皓Clover
    推荐

    “⋯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我给你我的书中所能蕴含的一切悟力,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气概和幽默。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有一首情诗,有人说是写给祖国的,我曾经怎么也不相信,觉得是曲解了这种细腻又深沉的情感,读完本书却突然懂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她想要探寻陀老式的问题:“在一个人的身上,到底有多少个人?又如何在本质上保护这个人?” 其实爱采访中有位女性给出了她的答案:“人不可能有两颗心,一颗是为了恨,另一颗是为了爱。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而我永远都在想的,是如何保护我的这颗心。”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自由
    推荐

    这是一些在战争中被忽视的女性叙事。二战东线战场,苏联有一百万女兵参加了战争。战争让女人走开?她们是狙击手、坦克兵、高射炮手、通信员、飞行员、护士、炊事员。是上前线前剪掉心爱的辫子的姑娘,是枪刺上扎着紫罗兰花的姑娘,是腰里别着地雷的怀孕的姑娘,是还不懂得战争是啥就拼命想上前线保卫祖国的姑娘。 最可悲的是,女性上战场保家卫国,战争结束之后她们却不得不隐瞒她曾经是个女兵的事实,否则只会给她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还影响家庭。 “只是在战争结束时,上级才把裙子当作盛装发给我们。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领到了针织品内衣,不再穿男式的粗布衬衣。” “我从前线回来时,头发全白了。我才二十一岁,却像个满头白发的小老太太。”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我家里你还是不会找到任何红色的东西,战争过后我甚至对红色花朵都憎恨。” “我想写的是这样一本战争的书:让人一想到战争就会恶心的书,一想到战争就会产生反感、感到疯狂的书。” “人的心灵在战争中老化了。战争之后我已经永远不再年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从战场回来的人,要融入正常世界很困难,战争的影响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红红🍇
    推荐

    “我会觉得读过你这本书的人很不幸,但我更会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很不幸……” 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式的。然而,女人们却都沉默着。有人以胜利的历史偷换了战争的历史,渺小的大人物们要自己述说真相。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三叔
    推荐

    历史的一切都是从男性视角解读的,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史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历史,战争的观念、感受、乃至战争的语言和定义都是男式的,这本就是一个男性构建的世界,尤其是战争。战争中有女性吗?或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商朝的妇好开疆拓土、北魏的木兰代父从军,英国抵抗罗马侵略的Boudica、法国的圣女贞德,她们从女性的大地飞升,发出耀眼的光芒,她们是充满神性的英雄,也是例外中的例外,除此之外,在战争的场域中,女性世界万籁俱静,如冬天的大地一般苍白枯寂。 战争中没有女性,是因为女性被排除在战争之外?还是是因为女性即便参加战争也要抹去全部的女性特征,与男性同质化,由此我们无法看到女性的身影?准确的说,都不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采访对象们,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她们参与了战争,她们同男人一样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她们在战争中从未退缩九死一生,她们一样赢得了挂满衣襟的军功章,但她们却无法在男性书写的历史中留下痕迹,她们被排除、被异化、被涂抹、被掩盖、被消声,被遗忘,最后毫无挣扎的沉入大地之下、悄无声息的湮没在历史之中,只留下男性愿意去认可的意义和价值——即作为母亲、妻子的传统意义和价值。 回忆不是对已逝去的经历的复述,而是当时间退回,往事获得了新生。10几岁的小姑娘们,在战壕里发育、长个子、度过青春期,过度劳累使她们都没了月经,一个姑娘18岁到了前线,19岁头发全白,她们是飞行员、伞兵、狙击手、高射机枪手、坦克兵、侦察兵、哨兵、排雷工兵、炮兵,她们还是医生、护士、洗衣工、炊事员、火车司机,她们可以在雪地里埋伏一夜,起来是发现身体和地面冻在一起;她们可以挖反坦克战壕挖到铁锹发烫;她们跟得上上百里的负重越野行军,夜里三个姑娘手臂挽着手臂走,轮流到中间的位置睡一会儿;她们可以抱起60公斤的炮弹、每5秒一次装填;她们加入敢死队突围,她们参加白刃战和肉搏战,在被敌人全面火力压制的时候,她们敢第一个跳出战壕;她们被纳粹俘虏,钢针插指甲、剥皮断骨都未能让她们屈服,临死前她们互相抬着够着那高高的小窗户,最后看一眼自由的世界。。。。她们在天空翱翔,在地面奔跑,在前线冲锋,在后方支援,她们在一个绝对的男性世界,成功的捍卫了自己的地位。 战争结束了,男人佩戴勋章,一身戎装,他们是胜利者、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的英雄,他们在胜利日的游行中接受山呼海啸般赞扬和掌声,无论军功如何,上过战场便是莫大的荣誉;可女人不行,等待她们的是另一种命运,她们被辱骂为“穿军装的婊子”和“战地妓女”,好听一点的“女人上前线无非是去战场寻找浪漫的爱情”,一个姑娘穿着挂满奖章的军装回到家,然而她的妈妈第二天一早就为她收拾好了行囊,“你走吧,你是上过前线的女人,名声不好,你还有两个妹妹将来还要嫁人,你留在这里,她们要怎么办”。。。。是的,无论女性如何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只有男人,也只能是男人。 战争中的女性面临的是“木兰式的困境”,你要化妆成成男人在战场上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然而战争的叙事结束,你仍然需要接受来自男性价值体系的评价,你不再是战友,你开始是、也必须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是一切以往社会赋予并固化给女人的角色,不容僭越。女人要收起勋章,藏好军装,忘记战场上的一切,把自己深深的藏在平凡琐碎中,缄默着,继续缄默着,一直缄默着,什么也别说,直至死亡。 她们说出了她们的故事,可她们的的痛苦并未因此终结,被看到也并不等同于被理解,语言表达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宣泄和释放。痛苦向来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更何况是女性的痛苦,这痛苦令她们成为一座座孤岛,难以与任何人产生联结,她们只能自己舔舐伤口,一遍又一遍的尝试遗忘,又一遍又一遍的想起,反复咀嚼,吞咽下这只属于女性的苦涩,时间都无法疗愈,这苦涩势必还要幻化成另一种模样,传递给下一代女性。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Jia
    推荐

    🌟🌟🌟🌟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女人记忆中的战争有颜色,有气味,有温度。战争增加了生命的厚度,从此,痛苦都有了层次。作者的早期作品,虽然有改动,由于当时的制度,字里行间透着克制和顾忌,情感浓度多少受些影响。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yuting
    推荐

    2022.2.23 刚好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际,普京下令俄罗斯军队进入乌东地区,我在这一天读完了这本书。 历史又一次的重演。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实的书。读一段就需要停下来缓一下的阅读,让我这本书读了很久的时间。战争中不止没有女性,也没有臭虫跳蚤,饥饿到去吃马粪的人群,没有杀人之后的颤抖,没有想活命的最终被射杀的逃兵,没有瘟疫,没有恐惧,没有临死的纵欲。 只有光鲜体面的英雄,只有爱国主义,也只能有这些。 都是碎片化的叙述,整本书都是每个女人讲述的片段,关于自己对战争的记忆。但确无比真实,看到了战争里的个体是如何艰难生存的。 我昨天看到新闻乌克兰征兵:18-60岁的男性。发起战争的人永远不用受战争之苦,这公平么? 愿世界和平🙏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Effy
    推荐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实的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满满鲜血与泪水。 二战爆发后,被迫或自愿投军的女孩们,她们放下课本和农活,换下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穿上男人的军装和靴子,成为战地医生、护士,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等。 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女人赋予生命,女人也一样捍卫生命。 战争似乎是男人的事,其实不是。女人一样可以投身战火,保家卫国。战火改变了她们身上的柔软、温存、端庄、懦弱…… 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她们学会了像男人一样作战,她们早就忘记了做女人的感觉。 战争中没有女性。 愿世上再无战争。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Tilda
    推荐

    没有《二手时间》震撼,阿列克谢耶维奇一定有许多想讲但沦为失语的内容了。不怪战争中的女性,怪这个沉默的时代。 我一直书生气十足,既害怕现实,又被现实所吸引。面对生活,无知而无畏。 女人的故事,是另一类人讲另一类事。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情空间。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干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当时,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它们无声无息地默默承受着苦难,这让回忆显得更加可怕。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湛泊修篁
    推荐

    六星,战争纪实,直通年度Top10!二.战时,苏.联有100w.20岁出头的年轻女.性奔赴前线,她们担任着护士、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排长……然而,这些巾帼英雄却在战争结束后的40余年时间里选择了沉默,因为她们自身所受到的恒久的心里创伤,更因为“男人们就是害怕女.性讲述的战争不是他们那样的”。作战的勇气和思想的勇气,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历史,而后者则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40多年后,这些战场上的幸存者们早已老去,她们终于小心翼翼地敞开了内心隐秘的角落。而作者,尽可能多地去走访当年的每一个当局者,她用倾听的方式——“我在倾听痛苦……痛苦是走过人生的证据”——来阅读这些险些被遗忘的真实声音,也尽可能多地保留着叙述的口语化与叙述者的个人经验。于是,上百个女.性参与的战场上的真实故事跃然纸上,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的灵魂震颤一次,而作者怀揣着饱满而浓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更让我钦敬。作者于2015年获得诺奖时,被太多的人嘲讽,或因太无名,或因其纪实作品不够文学。然而,我们着实远远低估了她,她的的确确无愧于诺奖!因为——“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而本书甫一问世,其俄语版销量就超过了200w册,足见其在俄语世界的家喻户晓与公认的实力。 另外,看完了作者的5本纪实杰作,我也有了个Top3排序:《战争中没有女性》>《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最后的见证者》(又译作《我还是想你,妈妈》)。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