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雪燕
    推荐

    听完了,战争中没有女性,第一次接触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以前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不怕流血牺牲,可以吃遍任何疾苦,现在发现自己太无知了。 这本书更鲜活更现实地写出了战争原本的面貌。前线一个临终的伤员请求护士裸露一下胸部,以慰籍他对妻子的思念。真是活生生人性的体现。没有觉得龌龊,没有觉得下流,或许我们都可以纯粹一点,这只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怀念。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Xxxxsh🍒
    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二战中苏德战争参战女性的纪实录。 不是男性视角轰轰烈烈的战场,不是胜利者的狂欢,不是关于作战计划与策略,没有对胜利者的歌颂,也没有对伟人的赞扬,那些历史书可以告诉我们的东西,这本书里通通没有。 这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战场上小人物视角---女性视角出发。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觉得战争战场属于男人,女性的功绩随着战争胜利、随着生活步入正常而渐渐被忽略被忘记。 而二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的女性参战,她们都是15-30岁的年轻学生、母亲,却在战场上作为医生、狙击手、冲锋枪手、坦克手步兵……她们和男兵并肩作战,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作者去采访当年参与卫国战争的女性时,那些女性多半已经垂垂老矣。而她们回忆起当年参加战争前的一腔孤勇和一腔热血,那份真诚热烈,那种青春激昂还是让人动容。 关于保卫国家的信念与勇气,她们从不比男性少一分一毫。 而战场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要在最好的年纪剪掉长发、脱掉连衣裙和高跟鞋,换上男性宽大的军装和战靴。你要忍受在泥泞里摸爬滚打,在寒夜里埋伏在湿漉漉的草丛里一动不动。明明是连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的小姑娘,却要在战场上亲手杀人,穿着满身是血的白大褂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又一个残缺不全的生命…… 而战争过后留给她们的又是什么? 是从死神身边擦肩而过活着的侥幸,是重回故土家破人俱亡的悲愤无助,是一次又一次战争噩梦中惊醒,是见过太多战火与死亡后而多年没法接受身边的红色事物,甚至看见鲜肉和熏肉都会感受到战场上的气味和窒息感,是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尊重反而被人辱骂被人误解…… 那些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女性,在战后不敢显露那些功勋和光荣,而要小心翼翼的隐藏。 她们也曾手挽手在奔向战场的列车上一路高歌,歌唱理想歌唱情怀歌唱胜利。而后她们也一次又一次亲手埋葬战友,对于死亡,她们恐惧着却也不得不时时刻刻在面对着。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战争里走过的人,那些见证历史的人慢慢在逝去,剩下的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慢慢的在模糊。历史书上几笔带过的一场又一场战役,用它的死亡人数和在历史上的意义来标记。我们也不会关注到,即便是硝烟弥漫的日子里,黎明的天空也会很美丽,冰消雪融的季节那些战士们也会陷入遐想。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讲述而保存下来的。」 女性是带来生命的,是孕育生命的,可是却要在战场上杀人,这太残忍了。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她们手刃敌人也帮助过奄奄一息的敌人。 归根结底撕下战争的皮囊,每个人都充满想活的欲望。 从女性视角来看战争,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人类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无谓的牺牲……胜利者也好,失败者也罢,战争不过就是用千万人的死亡堆积成的人间噩梦。 愿战争中没有女性,愿永远不会再有战争。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推荐

    没有一本书让我从头哭到尾的,而这本恰恰是。 剩下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情绪久久难以平复。 ……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Shuang
    推荐

    🌟🌟🌟🌟🌟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李腾
    推荐

    从《二手时间》到《战争中没有女性》阿列克谢耶维奇把苦难,这一深藏于俄国作家血液里的记忆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苦难是刻骨铭心的,是被文学无数次加以描述的,但一群人的苦难呢?所有人的苦难呢?有人描述但鲜少有人问津,那么战争中的女人们呢?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一贯都采访的手法,为每一个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撰写着集体都回忆录,手法上是无可挑剔的,没有什么是比亲历者更能描写这一切的了,本书最为出彩的地方更是在题材上,战争中的女性们,这些伟大的俄国女性们、母亲们、妻子们,就像所有俄国文学中、歌曲中对他们的土地与河流的赞美一样,用坚韧承担下了卫国战争中所有的荣誉与痛苦,她们一边吞咽下战争带来的痛苦,一边由收起了自己显赫的战功,回归女性。 战争是男性化的,因而女性在进入战争后也会男性化,不过总是会保留下女性的特质,她们会想办法给自己凑出来一件改造后还想样子的女兵服饰,会在战场上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女性作用,会用女性独有的视角来观察战争,不过当胜利日来临那天,一场战争结束,一场战争邮开始,女兵要变回女性,要脱下自己男性的军装和军靴重新穿上自己的连衣裙和高跟鞋,藏起自己的勋章然后在经历所有苦难后继续新的苦难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Lulu
    推荐

    这些年看过很多战争纪录片,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泯灭早就烙在心里。以往是男性的战场,女性加入后,战争的本质更是暴露无遗,一点遮羞布都没有了。缺乏女性用品,被轻视,被强奸,退出战争后的闲言碎语,心灵和身体疼痛一生的折磨。一旦恢复人的属性,战争就没有一点迷人之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源尚·玲玲
    推荐

    我一直对战争有兴趣,我们经历的和平年代到现在其实也不足百年,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快要忘记战争的残酷,而是把它看做猎奇和不会再来的往事。 我不喜欢过于宏大的叙事,因为我认为战争说到底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死亡,他们的鲜血,他们被胁裹着卷入战争的洪流,完全无能为力的个人命运。史书上一场战役可能只有短短几行,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残酷。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感受也许又要敏锐深刻得多,因为她们有潜藏的母性,死亡的也许是她们的兄弟,也许是她们的父亲,等年纪大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又成了她们的儿子。很少有人会关注这样的个体命运,因为史书上只会简单记载胜利者的荣光。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忘记,不管是在怎么样的和平年代,都不要沾沾自喜的以为战争永远不会到来,永远要心怀警惕,永远要感恩生活,要记住现在的平淡生活是多少人曾经求而不得的。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小孔糖豆
    推荐

    读前几十页的时候,有那种既震撼又意料之中的心情。女性的视角的确和男性不同。只是读到2/3的时候,已经乏味,大多讲述者的立足点都比较相似:女性即使在战争中也是爱美的,甚至可能超过对生命的热爱;战争中女性失去的,不只是胳膊腿儿,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战后甚至不愿提及自己曾经参与过战事……现场上女性的角色多种多样,洗衣服,炊事员,哨兵,医护人员,狙击手等等等等,巾帼不让须眉在一段段一篇篇讲述中也能体现出来。我一直期待每一篇章结束后能看到作者有只言片语的感慨或者议论,但是没有。可能是刻意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吧,但多少又有点让我觉得“不尽兴”。相对来说,还是更喜欢《小姨多鹤》《西线无战事》这些类型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J.L
    推荐

    在宏大的历史灾难面前,更应该铭记每一个人,每一种性别,每一种付出。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所以就去上学了
    推荐

    我多爱你,连同你的反差。 《战争中没有女性》是二战时期苏联女兵、医护的回忆录,文字内容与书名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正是立意表达:女性在战争下的反差。 作者称之忏悔录。所以你看,女性其实通透且柔软,迫不得已反制却依然会忏悔,即使强大到可遮风挡雨也怀着悲悯。在如今习惯于隔岸观火,甚至高高在上的、麻木的人情社会,悲悯好像总被人遗忘。 二战期间,苏联有超一百万女性奔赴战场。如果没有战争,她们的生活一定是另一番图景。可恰恰是身处那样残酷的背景下,她们的思想、魅力、勇气、精神等各项特质更崇高起来,甚至使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女性身上的韧劲,这样纤细的枝条,好像没有什么能够让她们折腰。 战争多兽性。但女性生来就可爱,方方面面。女性生来就对美好事物有强烈的感知。我们说动物通人性,那么在战争中的女性应该是最不兽性的了。可以在战争背景下、艰苦卓绝时停下来采撷鲜花,也可以在和平年代里、岁月悠闲时种花卖花。热烈的玫瑰、娇羞的桃花、神秘的紫罗兰…也只是她们万分之一的注解。 从古至今,战争中、各行各业中,从不曾缺少女性的身影。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她们不该被遗忘、不该被物化、不该被边缘化。 花非花,雾非雾。不要丢弃仪式感和内涵。去伤春悲秋,去探索宇宙,去为一首诗驻足。要落拓难降,要常动悲悯。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推荐

    战争是可怕的!我们有幸没有经历过,愿我们永远都不要经历!   正如书里所提到的:“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试想,近期发生的俄乌之战,假如战事真的失控,于世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呢?然而,有谁可以控制地球所面临的世事难料呢!   这些采访(八十年代)从二战苏联抗击德国卫国战争中有幸活下来的女兵,狙击手,卫生员,通讯兵……她们回忆所叙述的战争场面,惨烈,血腥,使人心颤。它不是那种被枪和炮弹击中后的即刻死亡,它是那种让女兵们无法逃避而看到的厮杀场景,肉搏和血淋淋 ,人在极度愤怒恐惧仇恨受挫本能的激烈反应,更使得身处在这极端环境中的女性所感到的巨大惊恐及心里所能承受的极限。   带着大腿的靴子高矮不同的立在一片已经冰冻后的沼泽里,一眼就知道那是女兵们穿的靴子,那是被侵略者制造的仇恨。   战地上受伤的士兵,血肉横飞的肢体,这是每个战地女卫生员都必须要亲身感受的。   洗衣女工们天天都要目睹和洗那些破洞百出被血染红的军服。寒冷,疲劳,食物匮乏,伤感的情绪,不知何时的尽头!   战前,被父母所宠的独生女,因为战争,去前线做又脏又苦又累体能消耗到极限的工作。   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除女卫生员在战场上背走一个个比自己体重近一倍的伤员,被俘后遭遇酷刑 ,冻死,饿死,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外;还有很多的女子,她们勇于报名上前线,不在后方安逸,千方百计想办法让自己为祖国做点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批巾帼英雄啊! 只想说,为全世界的女人和所有人祈祷!不要战争! 摘——女叙事者心灵的伤疤   您不是问我那时候有没有幸福感吗?我告诉您: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就是幸福……   一位女性是在手术台边工作的,她说:“我见过多少截下来的胳膊和大腿啊……简直无法相信世上还会有四肢完整的男人了。   肉搏开始了:立刻出现了这种骨头折裂声,软骨咯咯响,还有野兽般的狂叫。    我在前线死人见得多了,没有任何反应。我已经习惯于在死人中间活着,与死者为伍。我们就在尸体身旁抽烟、吃饭、聊天。那些死去的人,他们既不在远处,也不在地下,就像和平生活时一样,永远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在一起。   他们死的时候还互相紧紧抱在一起,然后在这块冰上冻住了,这块冰整个儿地成了血红色。伏尔加母亲河遍体都被血染红了……   每天都在害怕和惊恐中度过。弹片横飞,就好像在剥你的皮。身边的人不断死去,每天每小时,甚至感觉每分钟都在死人。裹尸的被单都不够用了,只好用内衣。病房里总是出奇地寂静,这种寂静我不记得在别的地方有过。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他总是仰视上方,从来不看别处,甚至对就在他旁边的我也不理睬。   直到现在,我的耳边还时常出现一个小孩子的惨叫声,一个被扔到井里的孩子的叫声。您哪里听到过那种声音啊?那孩子被扔进井里时,尖声凄厉,简直像是从地狱里,像是从阴曹地府传出来的声音。那已经不是孩子的喊叫声,甚至不是人的声音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人们是怎样尖叫,牲畜是怎样尖叫,家禽是怎样尖叫……我觉得连牛羊鸡鸭都发出了人的尖叫声。所有生命都在尖叫,痛苦地号叫。   这不是我在说话,而是我的悲伤在说话……   战争,就是每时每刻地埋葬死人……   我在战争中看到过那么多血,已经不能再继续看下去,身体不能再碰更多的血了。   斯大林格勒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人血,有俄国人的血,也有德国人的血。   当女性陷入战争烽火后,不但她们的穿着发型、行为举止,就连性格脾气乃至于从外表到生理特征都发生了变化,这正是战争对于女性最残酷的影响。   战争也是在扼杀时间,扼杀人类的宝贵时间。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如是我闻
    推荐

    我喜欢看纪实文学,关于战争的尤其,真实才有力量,特别是在我们看了太多宏观叙事,伟大事迹之后,当我们看到那些被有意或无意忽视掉的作为个体的情感与感受时,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伟大与渺小,爱与恨,勇气与恐惧,都是可以共存的。且更让人感到人性的真实与震撼。战争何其残酷,是泯灭人性的,然后也依然是在战争中,却有那么多人性的光辉,爱与信仰,同情与怜悯依然在支撑着人们活下去。而那些女性就是在讲述这些快被人遗忘的故事的人。最后要感慨的是,苏联全民的那种爱国信仰之强大,如果不是这个信仰做支撑,我是绝不会相信能战胜得了德国的,十几岁的小女孩都全上战场了啊,这是战死了多少人,然而就是这样的苏联最后竟然还是遭受了解体的命运,太让人唏嘘了。最后还是愿这个世界少一些战争,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在和平的土地上生活。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Effie🎀
    推荐

    2021.No.62📖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战争的印象就是歌颂、伟大、战无不胜、英勇等等关键词。但从未从底层、一线、女性的视角看待过战争,除了震撼和打破旧有观念之外,应该是对战时人性的久久思考与沉默。 没经历过战争,想到的一切都是想象的虚构的,也不会想到它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痛,这些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治愈的。战争中的女性绝不应该默默无闻,她们的奉献和精神真的太过耀眼,让我特别想知道在中国战场上的女性是怎样的经历。这种真实的历史,读来特别震撼。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东篱采菊(陈东)
    推荐

    读这部书历时3天,算是一段痛苦的阅读经历!愿人类永远远离战争! 接下来,要读阿氏“战争中的儿童”,有些畏惧。

  •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合情合理
    推荐

    这本书记载了二战时期,苏联女兵的战斗历程与生活经历,女兵为了作战,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做出更多牺牲。并且将女性眼中的战争与男性眼中的战争的不同,着重描写了出来。 这本该是本好书,然而作者无意做了一件事请,一件令会让西方社会为她加分的事情——反苏。 首先是开篇,作者不谈女兵,先谈这本书在苏联出版时的受到阻碍、审查、删减。这些内容,在文中时不时出现,虽然体现了一些女兵处境的艰难,但更多只是表达抱怨与不满。 我反对文化管制,但我觉得这些事情与本书主旨无关,就算要谈,也该放到最后或是引言之类的部分。放在最开头让我很是莫名其妙,打乱了我的阅读期待。 其次,作者用女兵的经历控诉了苏联体制与社会对女兵的不公。但她似乎没有意识到,之所以苏联有如此多的女兵,一方面是破釜沉舟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联是当时的女权灯塔。 苏联解放了沙俄统治下的悲惨女性,给予了女性自由结婚离婚以及是否选择夫姓等权利,还让她们享受与男性相同的薪酬、假期待遇与受教育权,除此之外,还有医保与产假。苏联甚至派遣红军战士,物理意义上消灭了中亚地区的陈规陋习,将随意残害进步女性的男人吊了路灯。 1935年,苏联女性进入高等机构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8%,比英国高10%,是纳粹德国的近3倍。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苏联允许女性大规模去参加工作(同工同酬),大规模去接受军事训练,大规模去参加战斗。而在其他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底下,大多被困在家务与农活的囹圄中。就连如今擅长打女权牌的美国,在二战结束后,许多女性也不得不把工作岗位交给了从战场归来的男人,于是大量下岗。 必须承认,当时的苏联对女性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与歧视,但那是社会的顽疾,正是需要整治的病灶。而这种顽疾,只有女性进入社会才能暴露出来。而当时的其他国家,这些顽疾连暴露的机会都没有。 回到本书,文中苏联女兵在战争前后所遇到的困境,许多也正是其他男性士兵的困境。而女兵在战后婚嫁困难,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对女兵的歧视或其他,也是因为战争令苏联失去了几乎一整代的男性。 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女性战斗英雄,为她们竖了碑、立了传。可惜的是,在资本复辟后,这些巾帼英雄就与其他老兵一同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世界不该怀念那个搞大国沙文主义的苏修,但应该怀念那个曾是红色灯塔的老大哥。 最后,本书对反战思想的表达,是通过对伟大卫国战争的反思,但苏联在这次战事中是被动的,苏联士兵是为了保家卫国而部分战场的。真的要反战,也有冬季战争与闪击波兰更合适,或是就像作者之后的作品,去描述阿富汗战争。 我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公平且客观,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而把大部分白隐去不说,对小部分的黑大谈特谈,也是一种偏僻。 讽刺的是,单看这本书,我还以为二战前后与本书成书时期,全世界最歧视女性的地方就是苏联。 或许,没准,大概,这就是诺贝尔奖青睐本书与本书作者的原因。 无论如何,这本书都罕见地记载了战争中的女性,提供了许多女性视角下的思考,有其存在的价值。 本书值得一读,但希望读这本书的人,对苏联、对诺贝尔的政治倾向已经有所了解,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会被西方刻意营造的舆论环境所影响。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