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帮我关下月亮
    推荐

    “三王”能那么痴迷的做一件事,让我心生艳羡。我渴望有那么一件事能走入我的生活,走进我的生命。有那么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人生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有意思的事就是好好活。在读棋王的时候这段话一直冒出来,我大概没有勇气像王一生那样忠于自己,也没有肖疙瘩那份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信仰,其实我们好像现在都找不到自己的信仰了,所谓的王,只是做自己的主人罢了。文章不是很长,很喜欢这三个故事,喜欢阿城的文笔,真实而有灵动地描绘了那段历史故事。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帽子菌
    推荐

    这本书的《棋王》包含阿城的三篇经典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 《棋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棋呆子,对于下棋的热爱。在贫穷逼仄的环境中依然保有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热爱。棋呆子对于吃饭的痴迷和对于下棋的痴爱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但人之所以不平凡,正在于除掉吃饭以外,他还有有着其他层次的追求。对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让苦涩的人生变得有滋有味,生命也因此能够更加鲜活。 《树王》写的是人与自然的故事,《孩子王》人与教育的故事。这两篇共通之处。什么是有用的树,什么是没有用的树?什么是有用的教育方式?什么是没有用的教育方式?这些评判标准都是从人类自身出发的狭隘认知,就像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肖疙瘩是一名背负战功的军人,因为“犯错”被撤销一等功,复原来到农场,在山林扎根,他练就了砍树和磨刀的本领,树长这么大说砍就砍,什么是有用的树,在他的阻止下,树王依然没有幸免。《孩子王》的老杆儿因为按照自己方式教育孩子被总教育场的勒令不再教书,其实老杆儿的方式是因材施教,无用中的大用。我们都是按照时代的脚步按部就班,不允许有半点偏差,但这真的是对的吗? 第一次读阿城的作品,真的感觉很质朴又很真实,这本书值得。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Lyceum
    推荐

    我常常想阅读到底给自我带来什么。阅读是基石,我生活中似乎用不上,因为没办法言出心意,我说的并不是我真正想说的。但是它总给我一些底气,至少说出来一些话。 读小说像在过人生,但它快速、跌宕。跟着作者的笔,了解我不知道人情、事故。读社科像在看人生,看它如何流动,看河岸为何蜿蜒;看叶子的脉络,根须如何吸收养分。 内心的能力从何而来呢?读读写写听听看看说说吧。 “写作和阅读的开放与自由,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能力。”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彳亍
    推荐

    好的小说随处都会有好的质感,就像美人,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观赏。艺术是一种过程,好的小说,基本都具有可以反复阅读的过程。借用书中的话来表达我看完这本小说的感受,阿城的小说总那么经典耐看。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推荐

    朴实无华的文笔中描绘出了平凡中的精彩,平淡中的真善美。很有质感,回味无穷。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小天
    推荐

    纵使平凡也动人!这是小说《棋王》给我的感触!        小说以文革十年为背景,写了下乡知青和复员军人的那段历程!文笔朴实,情节简单,人物个性突出!       棋王为了兴趣,到处找寻对手,不以此为生,不以此图名!树王当兵是英雄,异乡生活,把保护树作为自己职责,临死还想着对战友的责任,纳于言,敏于行!孩子王因为觉得课本没用,让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质朴中透着真情,给孩子写歌词,让孩子抄字典!     每个人都在那个年代,凭着本真活着,像那满山的草木,没有特意的栽培,却在活出自己的色彩!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Bill
    推荐

    阿城是个什么人?,正如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样,“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 我就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文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外出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这段看似平淡的自述,恰恰说出了阿城对文学的态度,作为一个手艺人不需要背负艺术家的面具,也不必怀着拯救人性的慈悲,只需把从师傅那得来的技艺巧妙的跟自然连接,赋予原本无趣的事物已价值 当人有了精神的追求,一切都变的简单纯粹,但坏处是饿的更快了,王一生对这个理解的最深刻。 棋王整个故事节奏很紧凑,感觉像在读武侠,一个骨骼惊奇的少年,得高人指点,获得绝世残本,之后领悟棋道的心法,最终车轮大战各路高手,一战封神,这样的情节很难想象发生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代其他作品通常表现出的是,空气的窒息和人性的错配,但棋王的故事好像发生在童话世界。 ”他一边码好最后一个棋子,一边说:“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 痛苦在王一生眼里被描写的那么不值一提,甚至还有些浪漫,最精彩的要说是一对九人的盲棋大战,没有刀光剑影,但读到此处总觉心里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寒毛仿佛能感受到故事里吹来的风,棋王双手扶膝,双眼平视,端坐在他世界的中心,那是真正的幸福。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树王说的是一个矮汉子,叫肖疙瘩,怎么样也无法和树王联系起来,树的疙瘩总给人又黑又硬的感觉,像极了人物的命运,这种宿命感也同样伴随阿城的其他故事,写知青年代的故事很多,但像阿城这样的角度应该是不多见的,痛苦被淡化,政治被忽略,把人还原到自然中。 我一边伸出手去,说着“你好”,一边看这个矮汉子。不料手好似被门缝狠狠挤了一下,正要失声,矮汉子已去和另外的人握手了。男知青们要强,被这样握过以后,都不作声,只抽空甩一下手。 树王说的是人也是树,知青们像是入侵的外来生物,在林场里享受着一场没有天敌的盛宴。带着一种可怕的正确感,树被当成是敌人,一旦被定义成敌人那么绞杀也变的心安理得,树作为本地物种根本没有进化出攻击性,最终的命运是显见的。只是树王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砍树,难道是树长的太粗太高了挡住了我们的新生活?恐怕知青自己也没搞清楚,可怕的正确感命令他们来这里,就是要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正好树长的太高太粗,砍倒后一定能惊天动地,我想就是这么简单,树王最终还是倒下了,他重新回到了自然的轮回中,人永远无法到达那个世界,因为连接的通道被砍倒了。 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 孩子王是三王里最轻松的一个故事,1976年接近文革的尾声,知青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除了认识几个字之外和农民没有分别,可是藏在心里的种子一天也没有枯萎,哪怕一点春风就能让他们发芽,老师成了一个特殊的上升通道,但老师这个角色除了名字被保留下来,其他的都是一片空白,主人公老杆儿非常像阿城,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人性沉淀下去,面对选择真理依然清晰,这可能就是阿城想描述的“意”。 我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有“意”,行之以“象”,达到“意象”。或者随手写“象”,不知会有何“意”, “意象”既出,就结束 记得看过一个阿城的访谈,提问者说80年代是美好的,诞生了很多大师,而我们现在越来越粗鄙化,问阿城怎么看,阿城说,人在每个时代都会遇到过不去的坎,过不去的坎就叫“绝境”,一个时代的群体绝境在哪?对于个人来说,你的绝境在哪?怎么把绝境翻过去,有时候是你没有能力体会到这个绝境,这个是最糟糕的。所以大家都认为其他人赶上了一个没有困境的年代,他们那个时候随便写一篇东西就有人追着跑之类,都看到这个了,没有看到80年代的绝境。 做艺术者有点像儒家,儒家重具体联系,要解决的也是具体关系 80年代是因为整个社会穿过了一个绝境,所以才有一个释放。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境,穿过这个绝境之后,你的状态会不一样了,现在的时代也有绝境,并不是说你找一个血刺呼啦的才叫绝境,这个时代的绝境是无聊,你怎么能够穿越这个无聊?你有这个力量吗?比如我很无聊,但我不认为这个无聊是绝境,别人认为无聊是绝境。对于这个绝境有非常多的解读,并不是说很悲惨,比如肿瘤等等。中国有一句话,只求速死,听到得瘤了,可能觉得这太好了,不一定是绝境。 写作和阅读的开放与自由,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能力。 (完)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暖暖
    推荐

    三个故事都是看了就停不下来的,王一生的故事在他最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肖疙瘩陪着树王一起生死,我到现在也没记住老师的名字,脑子里只有那句,“父亲往白太阳里走,父亲有了力气”。 我们家的力气是爸爸已经很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妈妈的飞人牌缝纫机,院门口吃饭的石头桌子,梧桐树中间两个在晃秋千的小人。 早上听圆桌派,听到一句贫穷是你的收入比你的欲望少一块。突然的就释然了,一饭一蔬足矣。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LN
    推荐

    棋王从头到尾,像说书一样,步步紧跟,直至最后紧张到窒息,却戛然而止,又荡气回肠。王一生天性柔弱,小如沙砾,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寻找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透过下棋,触到了庄禅文化。王一生谦虚、好学、坦诚、刚毅、善良的棋品和他身边同时代的人身上同样闪烁着朴实无华的光芒。难怪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树王,孩子王,如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没有作者深入细致的亲身体验,写不出这样流畅毫无违和感劳动场景。讲述的故事让人思索给你力量并深深地隐喻传递着一种光芒。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連偉麗(錦軒)
    推荐

    雖是復讀,但三個故事,我笑了無數次,哭了三次。為棋王的堅持與善良,為樹王的堅持與命運,為孩子王人性中粗礪但又天真的相信。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雪晨
    推荐

    人的一生也许是驳杂的,但是若能找寻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温暖,也算不负此生。无论棋,树,或是孩子,一体两面都是希望,都是光明和未来。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全世界在等我变瘦
    推荐

    写完这篇书评就睡觉! 《棋王》说的是一个喜欢下棋的呆子,我的印象不怎么深刻,更别说有什么感触了。 《树王》中肖疙瘩的死令我的胸口发闷,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我的心口上打架一般,争得死去活来。 《孩子王》给我的感触颇深,今天猝不及防地在搭公交时就被看完了。不得不说,故事的结尾真的很让人意犹未尽。虽然主人公的被撤去教师一职的情节安排在情理之中,但是他的教学理念(就当时的社会读书学习环境而言)却很实在——让学生们多认几个字,会写会读。 《孩子王》里有一个情节我记得异常清晰。“我”(一个只上了一年高中的人,突然从生产队上调去教书)把课文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们站起来回答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教室鸦雀无声,因为这篇课文学生们有三分之二的字都不认识。已经念初三了,却不识几个字,更别说写作文了,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于是“我”开始不教教材上的课文,转而教一些实用的东西给学生——认字、写字、做文章…… 今天班上又新来了两个学生,我很开心(因为课时费又可以往上涨了哈哈哈哈哈)。学生们都是互相认识的,只有我自己对他们感到陌生。同事告诉我Z同学之前和机构里的同学打架所以不想来,现在又想来(补课)了。学生们在课堂上也纷纷议论他:“老师,他又不写作文!”“三年级的时候就不写,四年级上册也是,现在还不想写!”我把他叫来跟前,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字写不来,我说可以用拼音代替,他说拼音也写不来,我就想到了《孩子王》和上周老师让我们看的三个教学演讲视频,于是活学活用让他画圈⭕️(代替不会写的字)。Z同学应该是这些学生当中基础最差的了,听说他之前也是班上最调皮的那个。两小时的课时结束了他也没能写出四百字,所以让他带回家写满四百字下周交给我。 今天还有个让我很惊讶的事情—— 前几节课上很活跃的一个男生,这节课上一言不发。这节作文课要求写一篇游记,他不知道怎么写,于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向我询问,我才知道他那小小的自尊与自卑。在练习写作的时候,他忽然问我,“老师,你去过动物园吗?……我十年来只去过一次动物园””我很大方地承认二十多年来没去过一一次。接着他很小声地说了一句几乎只有我和他才能听见的话:“原来我是世界上第二惨的……”我很小心的保护着他的自尊心,因为我也是像他一样好强又自卑地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晚安啦~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沸腾的北岸
    推荐

    二刷,三篇不长不短的故事,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感动,《棋王》的结局震撼,《树王》的结局悲怆,《孩子王》的结局平和,棋王像一个冲击记录挑战极限的最强大脑选手,孩子王像一个淡泊谦和却没什么大本事的的授道学者,然而我最喜欢树王的故事,有关于信仰。肖疙瘩像极了那个时代的战士,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轴”。 阿城的文字很有魅力,不去刻意渲染,更没有卖弄,点到即止,给人无数遐想。他说《史记》对他影响很深,虽然我不是作家,但他对我的影响也很深。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姜文
    推荐

    阿城说:“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是这个平凡世界里一位再平凡不过的人。接受平凡,并不代表甘于平庸。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们除了吃饭之外,总要找点灵魂追求,本能也好,兴趣也罢,最起码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吃饭、睡觉、发情的动物嘛。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文革时代,是中国人不愿意回忆的痛,在那样的时代,吃饭都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这位王大哥脑中却一直想着下棋,让现在的人看一定是吃饱了撑的,不不,那个时候根本吃不饱。但这看似很矛盾啊!就连如今物质丰富的21世纪,人们谈论的不过还是房价、豪车、股票,你哪怕多说两句有点哲理的话,四下里定会冒出一句:说这些有什么用,下个月房贷准备好了吗?是啊,我说这些有什么用!就连那些嘴上天天艺术、艺术的人不也是出来卖脸赚钱吗? 其实谈艺术的从容与现实里的狼狈从来不会矛盾,或许是狼狈给予人对从容的尊重与珍惜,或许是二者皆是生命里相伴而行的元素,左右相依。那个时代吃不饱的时候要谈,这个时代吃的撑了更要谈,毕竟你不是动物,是人嘛,你可能说人也是高级动物,那我叫你一句畜生,你不要生气哟。 “我后来想到我们在乡下茅房里讨论莫扎特,莫扎特真是又远又近,无疑很奢侈。幸亏艺术就是奢侈,可供我们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挥霍。” 茅房里讨论莫扎特,想来好笑,其实无论在哪讨论并不重要,而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依旧可以去思考自己所处环境之外的事儿,那样的感触就好像我们赤身裸体好无分文却和别人谈自己的深刻思考和伟大理想一样,深入其中的人非常享受这一刻的分享,外界如何嘈杂和浮躁,都和他无关,我们就是憧憬着,思考着,无论在哪,无论和谁,我们绝不被外界影响,我们的思想在我们强大的内心下异常美好且乐观… 小时候我也蹲过那种脏、臭的茅房,现在不一样了,不再蹲那种茅房了,可是人就因此变得高贵有内涵了吗?在“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和六子两个光这膀子的悍匪在县厅地下室里讨论莫扎特的音乐,这画面想想都挺滑稽,但是转念一想,土匪也需要艺术啊!反过来,黄四郎的碉楼阔府上只会讨论谁是“小凤仙”,如今的社会(某圈)是不是如此呢,把艺术当成艺术,还是把艺术当成敛财的手段?就像《棋王》书中的书记一样,只要礼物到了,贤不贤都可以举荐啊!再没有《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那份执着。 艺术在懂得人眼中一直是奢侈品,奢侈不是在说艺术价格很贵,乃是说懂得的人会把它看的很“贵”。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冒着殴打、被关禁闭的危险,始终要让贝多芬的音乐飘扬在监狱的上空一样,享受那一刻的自由。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到哪里都不贫瘠,毕竟有一种鸟,笼子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耀眼了。 文中王一生说《热爱生命》是关于吃的故事,《邦斯舅舅》是关于馋的故事。“我”说吃饭也是一种精神支撑,王一生又说那是馋。这个对生命与生活的解读蛮奇怪的,但似乎从王一生嘴里说出来又莫名的契合。王一生只爱下棋,痴迷下棋,他吃饭只是因为不吃饭会饿的下不了棋,从这个角度看,对王一生来说棋是他的一切,间接反映在吃饭,认真吃饭就是认真生活就是专注下棋,对他来说生活是下期而不是下棋是生活。另外对他来说吃更好,吃更多,吃以外的穿住行都是“馋”,是贪念,都是不必要的。 普鲁斯特认为艺术的反面是被我们称为“习惯”的东西,习惯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而艺术则帮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事中找到新鲜感,艺术的奢侈也一定程度表现在这里。 王一生被人叫做“呆子”,是一种贬低与侮辱。而王一生却不以为然,他似乎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棋上,一听到有人与他下棋,激动万分。从中可以看出吃只是王一生物质上的最求,但在他眼里真正重要的是下棋,是高于物质上的,是自我精神上的追求。 中国人向来以“痴”“呆”“醉”等字眼来概指人对某事物的沉浸与执迷,并以此津津乐道。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传奇,曹魏时钟繇痴迷于书艺,近人闻一多醉书,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典故。《棋王》里的王一生就有这样的特质,他棋艺高超,下起棋来如痴如醉,是乱世之中的一股清流,人送外号“棋呆子”。阿城不厌其烦地对王一生的吃相进行了描写,甚至于用“惨无人道”来形容他对食物的攫取,相较于其他知青把人吃饭当作一种精神需要,王一生显然只是把吃当作肚子的需要。王一生不“馋”,而是“痴”于棋隐于世,以此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在当时都是真理的事情,在当下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对于王一生来说,吃饭是为了下棋,物质与精神之间总要相揉,人活着总要吃饭嘛,是的,这就是两个“阿城”在互相说服对方,也不知道最后谁说服了谁。这不正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苏子和客互相说服吗?其实这两个人都是他自己,但是好像没有谁能够说服对方的。其实如果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更高的道路,更高的“艺术”,无论是追求物质,还是追求艺术都没有意义,因为它不能救你脱离这满目苍夷的世界,你的灵魂还是不自由。 书中王一生的父亲在他母亲去世之后,沉迷于醉酒。一生有一回和他父亲说,‘你不喝就不行?有什么好处呢?’他说,‘你不知道酒是什么玩意儿,它是老爷们儿的觉啊!咱们这日子挺不易,你妈去了,你们又小。我烦哪,我没文化,这把年纪,一辈子这点子钱算是到头儿了。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有人用烟解愁;棋王用棋解愁;棋王父亲用酒解愁。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它本身之外的功能。想起了“罪与罚”里面的马尔梅拉多夫,连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早年也常用“赌”解愁。怪不得,连曹操都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原来天下和美人也解不了忧啊!让自己醉了,没有自己了,才能真正的“解忧”。 另一方面,作者阿城借《棋王》在映射当时的那个时代环境。大字报、模糊不清的政治局势、风云莫测的世道变化,都让人看不清,也无法做到心中有数的落下棋子。人太盛,一个不小心就满盘皆输,而这个代价就严重了,输的也许是性命。文革与棋路相通,棋王的棋路也是如此,套很足,势不明,当下如何过活,也不过是前面的阴阳论里论述的克势之道罢了。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认知困难,上层只要想,就可以获取任何信息,进而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战略性调整,而底层百姓就像被蒙蔽了双眼,只能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利益受损是很正常的。 或许这就是作者写棋王而不是牌王的原因吧。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手里有什么牌和大家一样的子,全靠这些子来运筹帷幄造就天下大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棋子是摆好的,马走日象走田,规则是定的。双方是按一定的套路出牌的。而世间万物,是无规则的,即便有规则,也是我们不知道的。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只能小马过河,了解它的规则后,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都说人生如棋,可人这一辈子哪里会只像一盘棋一样简单明了;白子黑子明摆着只求个问“将”,人一世,人间事,所为何求呢?想起了海上钢琴师: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eightyeight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钢琴的键盘是有限的,可是纽约的街道却没有限度!)所以,这位主人公1900一生都没有下船,原来我们始终不自由。 自由,精神世界的自由,要做其中的王者,那么就要割舍庸众的世故和做派,生活中也常见这种偏执一端的人,他们似乎对生活没有章法,但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一方领域中,也善待每一个疑似同道的人。今时似乎不同小说中的往日,娱乐方式许多,但无非声色犬马,刺激麻木,耳喑目盲,心灵活动少,反而是另一种荒芜,在这荒芜中是不是也有人在哪里为着真实的信仰在做“棋王”!

  • 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
    shadow
    推荐

    想起曾有友人问我:“当代中国有什么好作家吗?既有高度,又不晦涩的那种。”我思索一番,说出了阿城的名字。 阿城的语言极好。短句与短句串联,洗练洒脱,读起来又神奇般地有韵。 譬如《棋王》的开篇,「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毛主席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几个短句,勾勒出那个激昂又混乱的年代。“乱”、“坏”和“慌”三个压着尾韵的字,是那个年代的核心意象。 在质朴的表达之下,透着机智的幽默,对动词的选用也是一绝。 譬如他写王一生赢棋后回到画家的屋子,引来一群人围观,「慌得画家急忙把一些画儿藏了」;又如他写世家出身的脚卵,言行间最爱「微微一笑」、「欠一欠身」,围坐吃完蛇肉也要先「抹一抹头发」再开始聊天;他写来娣有求于“我”时进屋是「摸着坐下」,而写起自己颇为自得的曲子时是「一屁股坐在椅上,将腿叉开到桌子两旁」。 在惜墨如金的景物描写中,对情绪的渲染举重若轻。 譬如他写那大树将倒未倒之际,「藤从四面八方绷住大树,抻得有如弓弦,隐隐有铮铮的响声。猛然间,天空中一声脆响,一根藤断了,扬起多高,慢慢落下来。大树晃动一下,惊得大家回身便走,远远停住,再回身看时,大树又不动了,只肖疙瘩一人在离树很近的地方立着。」一霎那的动,使场景更静了,画面僵直在被拉长的时间里,情绪紧绷得如那将断得藤。 初读《棋王》时,我还是热爱武侠的年纪,读来只觉这小说颇有侠气。身世悲惨的少年根骨清奇,又得不出世的高手指点,以棋为命,经棋悟道,终成一代棋王。 而今重读,则读出了少年将棋作为一切寄托的决绝和无奈。 他没有世家公子脚卵那样的余裕,可将棋作为调剂生活的消遣,或是用于人情交易的身外之物。棋是他与亡母亲情的唯一羁绊,是绝不肯割舍的宝物。棋是精神的港湾,庇护他于物质匮乏的狂风骤雨。棋是他心中一块净土,不忍也不愿它被任何尘世纷扰所玷污。棋就是他,他除了棋一无所有。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人该有思考,该有寄托,该有执着,该有自己的道。 相比于《棋王》的传奇,《树王》则更像莎翁笔下的悲剧。 肖疙瘩对自然的热爱和信仰,与李立对破除迷信、改造自然的坚信和执着,两种对立的精神天生如凯普莱特与蒙太古的世仇般难以化解。 小说更多地站在肖疙瘩的角度,渲染了他的悲壮和英雄色彩,而对李立的教条和盲目愤慨难当。但脱离极端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信奉自然还是改造自然,两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在拉锯,在造就种种悲剧。只希望这世上多些理解,少些极端。 三个故事中,我最喜爱的却是剧情最为平实的《孩子王》,没有《棋王》中以一敌九的热血一战,也没有《树王》中极尽渲染的英雄护树,却在读到王福作文的结尾时,忍不住湿了眼角。 在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渐渐明白,应该交给学生的是真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那个思想统一、人人复读机的时代(以至于应试教育的现代)最缺乏、生而为人却最重要的东西。 “我”抛弃课本的授课方式,淡然中又颇桀骜不驯;被辞退时,身为老烟枪却婉拒了吴干事递来的烟,是对自己坚持之事的骄傲和不容玷污。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这句打油诗般的歌词里,话糙理不糙地写出了对孩子们,也是对读者的期望。 洗练传神的语言、张弛有度的节奏、生动可爱的人物,穿插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无愧有人说阿城是“中文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卷尾中,阿城写道,「艺术是一种过程,好的小说,基本都具有可以反复阅读的过程。」 诚不我欺。《棋王》绝对是这样一本可以在反复阅读间体味过程之变化的好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