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巨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巨人
    Freya
    推荐

    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写作。方法不对,努力白废。实践出真理,实践讲究方法。 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以前写笔记的不妥之处。摘抄的文献之间有何联系呢?如何归类文献呢?为何摘抄?摘抄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意思?费了很大劲儿,学习到了多少东西呢?获得知识的前提是对知识的详细阐释,需要去深度理解,相互联系。 差异对比学习,效果更佳。主题学习是在模块内,在不同的主题间建立联系,会让学习更高效。 我们每天用脑子在思考,很多时候却忘记了保护脑子,忘记了脑子的容量也可能会超负荷。我们的耳朵👂眼睛等器官都会有超负荷的可能。特别是心脏。睡眠不好,心脏供血就不好。我们习惯了每天使用自己的器官,往往忘记去保护这个躯体。身体很多时候是被我们遗忘的。直到感冒😷甚至更大的病痛,方能提醒我们:身体真实存在着。我以后会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不让思维带着身体跑,更不要因为思维让身体受苦:比如深夜不睡觉,就是对身体不好。我们往往选择了跟着虚无的思维走,忘记了实在的身体。 You are what you write.写作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我的浮躁在写作中便是一览无余。性子急这点也是。我需要慢下来,走稳一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自我会有认知偏差,人们倾向于认可和自己相似的人,跟自己相似的观点。自己往往会看不见自己。在别人眼中,也许会发现更多面的自己。自我是由自己决定的呢?还是由自己加上旁人的观点呢?是镜像中的自己吗?

  • 巨人
    Sherry Hsia
    推荐

    这书给出的理念我很赞同,要让学过的知识互相产生链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但行文颠来倒去,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儿,就是反复不停的在劝说大家一定要用卡片盒,用了卡片盒会怎样怎样,不用卡片盒会怎样怎样!只是在用各种引文,切换各种话,反反复复的说来说去,而真正如何形成永久笔记,却甚少谈及! 就像听人夸别人夸了半天,问他具体好在哪儿,他支支吾吾说了几句,又继续夸他真是个好人啊!全程几乎都是这个感觉😮‍💨

  • 巨人
    石晓琴
    推荐

    整本书读下来,我第一遍是完全懵逼的,大概知道了,要让笔记之间形成一条思维链,以便整合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让想法也汇聚成为想法群,进而构建自己的主题和逻辑框架。 卢曼卡片写作法重在平时笔记的积累,卢曼卡片笔记法主要有三种 - 闪念笔记 记录自己脑子里随时出现的想法💡 - 文献笔记 读到的觉得比较好的内容,就把对应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一并记录下来,卡片一面写笔记想法;一面写书目信息 - 永久笔记 永久笔记来自对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的二次整理。用简短、精确的语句完整记录自己的想法,并时常回顾自己的想法之间是否关联,当永久笔记汇集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通过汇集成一个主题,通过建立索引词的方式,方便之后需要写作时进行查找。 卡片笔记法里提到的写作流程和我们日常提到的写作流程刚好是相反的。我们日常的写作流程是先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去寻找相应的资料,从资料中找到论点、论据,是由上而下写作法。而卡片笔记法是由汇总起来的笔记逐渐产生一个可以写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相关的论点、论据几乎都来自已经写好的笔记中,是由下而上写作法。 第一次听到卢曼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还是蛮震惊的,但是 ,实际操作起来,至少在一开始会比较地困难,在前期也会需要很多的精力和耐力去做笔记的总结和积累,但是这个过程能够锻炼我们自己的思维提炼能力以及总结能力,是为未来储备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完全是非常值得的。

  • 巨人
    杨隽洁
    推荐

    卡片笔记的方法不错,正在学习使用中。但这本书的论述太过啰嗦,举例及其不恰当,个别例子甚至是错误的。可能作者就是用卡片笔记写出这本书的,但出版前都不核对一下事实就有些草率了。

  • 巨人
    单单
    推荐

    这是一本深受所有创作者喜欢的书籍。 不管是在小红书上的阅读书单推荐还是自己朋友圈的阅读书单推荐,都有它的出现。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这本书啦!这本书书名为“卡片笔记写作法”,主要内容为把我们所看到的信息分为两类:信息和知识。 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件物品该如何使用,比如书中举例说明什么是卢曼卡片。 知识是帮助我们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性一边摘抄,一边输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 往往到分类归纳这一步,大家都会变得模糊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些观点有条理的整理起来。 书中建议,可以一边将摘抄处注明,并针对摘抄输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理解的情况),并定期更新这个观点。 书中所说的卡片,可以用我们现在的“印象笔记”“Nothing”等app来进行分类归纳,还方便自己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管理。

  • 巨人
    苹果皮
    推荐

    本书讲的是写作前,你得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什么呢?就是积累,积累信息、你的洞见,这样写作时只需要拼接组合和修改了,很轻松。 不过,这种方法说到底也只是二次加工,并不是真正的洞见,说难听点就是伪原创。 也许把不少书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确实也成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但这样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我对拾人牙慧的东西是否定的。 而且本书所说的永久笔记不就是知识体系吗?只不过换了卡片的方式,而且索引也只是为了记忆的提取。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创造思维,本书提供的只是一种罢了,没有必要吹捧地那么高。

  • 巨人
    Hayley
    推荐

    我真的很努力在看这本书了,可惜还是选择放弃。 作为干货类书籍,表达清晰简洁是最基本的吧,这本书看得我又累又烦,我要从一堆"不说人话"的文字里找到想要的干货,而这干货"学术"得让我没有立马想要去实践的冲动,所以还是选择放弃,另寻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式吧。 另,书中有个序言提及豆瓣评分不应该那么低,本来我还好奇来着,现在看了这本书,看来豆瓣评分还是有些可靠的,不说了,我也要去豆瓣评分了。

  • 巨人
    丁熹嘉
    推荐

    卡片笔记盒的方法非常适合学术写作,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已经尝试将文献笔记做成一个个独立的卡片,尝试下来发现写作效率大大提高。但之前的尝试中,大量卡片的反复查看很浪费时间,通过这本书找到了更加高效的方法。很喜欢这本书,阅读之后对自己的笔记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推荐!

  • 巨人
    参三一
    推荐

    在写下100张卡片以前(把笔记写在一张明信片大小的卡片上),你可以不看此书,这本书的内容对你是没用的。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是一种辅助写作的方法,更适合非虚构类写作,学术性著作、毕业论文,这类写作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累积性的确切素材、文献资料、论点论据,对内容要求规范、严谨、准确。卡片笔记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很多类型,比如纳博科夫卡片笔记法。 了解卢曼及其著作更能理解和运用这个卡片盒系统方法(B站有卢曼介绍方法的短视频)。而虚构类作品,如小说,钱锺书就对一位求见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是可以不了解作者的。其实,你如果了解钱锺书的话,就知道他是被《围城》耽误了的学术研究型思想家(比如著作《管锥编》)。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公开发行微读上架的中文著作,对我来说这个笔记法是全新的,相信时间会让我们知道一切。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背后的大脑学习原理和创作的基本程序。可以到B站看“葫芦笔记”雪小豹讲解《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视频。 卡片盒是记忆的延伸、思考的媒介、产生新想法和发展联想的工具,是一个外部朴素人工智慧辅助器。我觉得书中内容的难点是怎么索引到笔记内容和添加笔记链接。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理解更多操作方法。有些内容在看的时候就能明白,有些是需要实践中领悟,还有些内容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在刻意练习中不知不觉掌握的,重读一本书是有意义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卡片笔记要竖着卡片写,还是横着卡片写,我现在是竖着写的,卢曼是横着写的。可以去看下卢曼卡片笔记的照片。 觉得以上都没用的,很好,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拿一张纸,写下第一个字,怎么写,可以参考《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行动吧,开始记录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那初心到底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我手写我心。

  • 巨人
    徐卫卫🐽
    推荐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读后感 如果你想在读完本书后,就能迅速实操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我告诉你:那是天方夜谭。 本书有关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散于第一章和第三章,零零散散,而且全以文字描述,连一张配图都没有,描述的很空洞,我相信很多人读完了本书还是不知道如何【完整】操作,这其中就包括我,一度怀疑是否自己的理解能力出现问题,不死心地看了第二遍,同时还用幕布做了每一小节的笔记,最后发现还是不知道怎么具体操作。 文中会用到一些高大上的词汇,比如把卡片盒比喻为想法生成器、外置工作台...还会引用很多效应,比如邓宁-克鲁格效应、曝光效应、冒牌综合症...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这些华而不实的词汇所折服,有点不明觉厉的感觉,但实际情况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到合上书还是未能解答。文中一会儿是文献笔记,一会是项目笔记;一会是卡片盒,一会儿是文献管理系统,真的很容易把人绕晕。而且文中很多话明明一两句就能说明白的事情,非要东拉西扯,废话连篇。 推荐看看这个视频【新的思维方式】用Obsidian实现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改变了我的知识内化系统_哔哩哔哩_bilibili,up主讲的很有条理,我觉得至少比书讲的清晰。

  • 巨人
    田华
    推荐

    本书秉承国外书籍的特点,能用几句话或一篇文章说明的事,要花上一本书的篇幅来阐述,彻底给掰扯明白。如何做笔记,真是需要花一本书的时间来学习。卢曼的卡片式笔记,不仅仅是一种读书记笔记的方法,更是一种系统观。 工作几年当中,积累的六十万字笔记,对卢曼的卡片式笔记深有感触。以前总是到了做哪个课题的时候,再收集相关资料,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后来每进行一个课题时,都对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平时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也进行存档,并按不同类型建立链接,不同的内容形成一个个集装箱,遇到同类问题,调取非常容易,六十万的文字为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知识库。 工作当中无形运用了卢曼的方法,而读书方面还差一大截,远远不够。 反观这几年读书心得,虽然也有划线,记笔记,导出为文档,存在云盘,以为书读了、划线了、存档了就是拥有了,但仅仅是放在云盘而已。对自己今后读书做笔记时,其指导意义是: 1,  注重“认知”本身与“元认知”,用“元认知”来监测认知本身的行为。 2,记忆与存储,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记忆就越困难,存入记忆越困难,提取知识就越方便。仅仅是划线,原文输出,因为缺乏内化的过程,记忆很容易消失。反而把书中内容提取为自己的书评后,内容得以长时间在记忆中留存。 3,边读边生成笔记,一边输入,一边输出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 4,养成每天记笔记的习惯,积小胜为大胜,利用卡片笔记产生了复利效应,形成了受用终身的知识库。卢曼大约记录了9万条笔记,每天也仅仅6条而已,这些卡片笔记帮助他一生完成58本著作。 5,建立目录索引,对笔记按相同的内容封装在一起,相互建立链接。 6,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确认性偏差”,接受与自己原认知不同的观点。 边读边写!不写,就无法思考。

  • 巨人
    七九
    推荐

    3.5星吧,比一般的工具书好,里面有科学理论,而且是正确运用,这点击败了很多工具书。但内容感觉不清不楚,就算是熟悉的专业内容,到这里也有些懵,不知道读了些什么,要怎么实际应用。

  • 巨人
    @҈҉҈҉҈子淡ھۇجۇم
    推荐

    这本书是翻译,讲的是做笔记让第二大脑,也就是把想法放到笔记可以提取整理。 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 对 flomo其实感官不好,深度使用后,更乱更复杂。卢曼卡片盒核心上分为一代和二代。运营的作者在二代上的思考让他变现为了《卡片笔记写作法》,而一代卡片盒的知识积淀——包括卢曼的108个学科模块,1250个关键词还有2000条参考书籍和资料。这些不提就是对卢曼卡片的亵渎和误导,抱残守缺,长期使用只是个人微博信息流。长期使用者应该知道使用 flomo的话,用段时间就会坚持不下去,因为你们没有非常强大的知识库做支撑,毕竟卢曼的一代知识盒可是用了10年的积累。 其次我,notion,不是双链,虽然新出了双链。最好的双链笔记是roam research(国外,需翻墙) 国内roamedit(还在开发),思源,可访问的国外版本 remnote,logseq,obsidian,athens。 个人使用的obsidion,也就是黑曜石。本书也提到过黑曜石。而文章前后提到的flomo。。。一言难尽,虽然我很支持国产,但是产品体验个人有个人看法。remnote也很好,也是双链的,而且免费。 做笔记是自上而下的计划,按照目标项目,分任务完成;自下而上的聚焦,不断的双链接,让主题慢慢明确,关系自然生成。 思考🤔永远是自己的。

  • 巨人
    怡锦
    推荐

    卡片笔记的方式确实不错,有助于帮助梳理,收集知识和想法并建立连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思考是一体的,书写可以帮助整理书籍整理我们对于书中知识点的串联,同时也能帮助自我启发。读完整本书后个人对本书有点失望,我能看到的是大量的文献堆砌与引用,如果像作者所说本书也是用卡片笔记的方式整理书写的那我可能会觉得这是卡片笔记的一个弊端。要知道卡片笔记并非这个作者本人原创的,我反而觉得对卡片笔记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妨去看看真正创始人的文章。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想要在期间找到使用卡片笔记使用的明确方式方法,但通篇几乎是各种学术文章的引用,感觉并不是很好,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讲出如何建立起一套知识系统,看到最后让我觉得像是看了一个长篇论文。本书最后还有附flomo 软件的使用与推荐,虽然我也有下载想要了解下,但总觉得这本书像是在为一些软件做间接宣传。 写的确像书中说的可以帮助理解整理思维,只是一定非卡片笔记不可么?个人认为每个人的读书与写作方式都各不相同,我们可以多参考不同方式方法,但最终阅读与写作首先是服务自己的,找到自己最舒服好用的方法才是合适的。

  • 巨人
    六月摘秋桃
    推荐

    1,用自己的话复述而非摘抄 2,不要预设框架结构,以开放的眼光看每一条笔记,温故知新,建立新链接 3,不要靠毅力坚持,没几个人的毅力靠得住,要靠兴趣坚持 (在每条笔记和想法后用“#xxxxx# ”建立连接,方便搜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