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

巨人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巨人
    重启
    推荐

    若你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它不是在讲写作,它是在讲如何创建一个大脑🧠。 卡片盒笔记的方法是:卡片+索引。而重点在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跳跃式链接。 你想一下,这是不是我们的大脑。 例如我给你看一个词“爱情” 首先,你的大脑里会跳出来你对爱情这个概念的认知,这是一个卡片。 然后你会链接到很多的其他卡片, 例如你的初恋,你看过的关于爱情的书,视频。 从初恋哪里又链接到她的样貌,和她一起的经历,这个过程中又链接到你的大学生活,你的大学朋友。 无穷无尽的链接,而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强大之处,也是其基本的运作模式。 这就显示出卡片式笔记的强大之处了,它可以强化我们大脑的这个链接功能。因为思想毕竟是混乱的,如果随意联想,又废脑子(需要回忆),又没有用(回忆杂事,情绪),而通过卡片式笔记的方法则可以缩小我们的回忆范围,将有用的知识进行再链接,再记忆,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为。 不过这本书还是偏向于写作,如果从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还要学会提炼模型,用简单的模型来指导自己,减轻工作记忆的压力。 例如:人际关系中的三门系统 ,有些人可以进你家的大门,有些人能进你家的房门,而最亲密的人则可以进你的卧室门。这样一分析是不是感觉简单很多。 点线面体:借趋势的力量,点是自己 线是公司 面是行业 体是城市 再大就是国家,通过这个模型来指导自己的规划,是不是也一下子清晰起来。《认知红利》 绝对的好书,强烈推荐阅读!

  • 巨人
    安迪
    推荐

    卡片笔记写作法又叫卡片盒笔记法。它的发明者叫尼克拉斯·卢曼,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也是当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以及系统论社会学流派代表人物。在34年的学术生涯中,卢曼一共出版了58本学术专著,还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卢曼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能在社会学上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他独特的笔记方法,也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书作者申克·阿伦斯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他本人也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践行者和受益人。本书分为三章,作者分别从大脑的认知原理,笔记的意义和作用,写作的难点、原则、步骤等方面入手,为我们详细解释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和具体的写作方法。 一、怎样制作卡片笔记?如何利用它有效学习、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1. 记录。在这一阶段,要记两种笔记,一种是闪念笔记,一种是文献笔记。记文献笔记时,不要把看到或学到的内容直接抄写到笔记上,而是要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转述出来,再写到卡片上。这样做是为了借由转写过程来强迫自己思考,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 整理。卡片笔记写作法提倡不预先为笔记分类,让笔记自由连接。拿出收集盒中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仔细阅读它们,并思考它们和你已有的研究、观点、想法有什么联系。把思考后产生的新想法写在卡片上,就生成了永久笔记。整理后的文献卡片放进文献管理盒中,永久笔记放进主卡片盒。 3. 给卡片编码。卡片内容并不相关,直接按照一二三四的自然顺序进行编码。两张卡片主题相关,要给卡片进行二级编码。卡片主题不同,但可以建立连接,要在卡片上加入双向链接。 4. 建立索引。当卡片盒中关于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就可以制作一张主题索引卡,以便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具体做法是,在索引卡上标明与主题相关的所有笔记的编码,每个编码后面再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 第二,怎样利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提高写作效率? 作者认为写作之所以难,是因为大家搞错了写作的流程。作者观察了他的学生们的写作流程,发现他们是在接到写作任务后,才开始大量地读书、查阅资料,来寻找观点和论据,再把找到的素材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起来,进行修改和润色。但这种短期的、任务式的海量阅读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读得越多,越会觉得大部分论点已经被别人想到了,很难找到新的切入点。所以很多学生往往在论点这一步就被卡住了,很难想出有创新性的观点。 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在平时学习和读书时就不断积累各种想法、原创观点和文献素材,并把它们收集在卡片盒中。当有写作需求时,可以直接从主卡片盒中选择一个原创观点,再从文献管理盒中选择适合作为论据的素材,组成文章的大纲。在此基础上再去不断修改、完善观点、论据和文章。这样写作就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卡片盒为基础不断向外延伸。写作效率自然会大幅提高。

  • 巨人
    廖望
    推荐

    大概从8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我就隐隐的感受到这种笔记的方式的好处了。也觉得知识的底层是相通的,很多人一起能够整理出一个详细而且完整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之间有如何的关联关系等等,甚至也有各个角度的论据去证明或阐述明白这个观点。 在大学和读研的时候我都分别做了软件用于实现这一过程,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想法的不自信吧,都没有走多远。 发现了这本书,就相当于有个人站出来承认我的观点,并完善他,而且有了成功案例。

  • 巨人
    拉斯哥
    推荐

    一.本书的解决你的问题: 主要问题:如何无焦虑的按时的有理有据的完成一篇严肃的写作载体(论文/科普/观点)? 衍生问题:1.如何读一本书 2.如何通过碎片化信息建设自有的知识体系? 最终问题:如何正确的学习知识? 二.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主要问题:如何科学的编写一篇论文的结构。 衍生问题:如何依靠意志力写一篇论文。 最终问题:如何只动嘴的成为一位写作大师。 三.解决方案是什么(自身加工): 一句话:写作/知识沉淀的流程方法论(卡片笔记) a.传统常见方式: 1.想写点东西(或者被迫写论文) -主题些什么。。。 2.做一个详细计划 -逼迫自己做计划,最后废弃了 3.编写大纲-主题比较宽泛,大纲通过大脑实现。 4.素材查找-翻阅图书/搜索引擎/参考论文,时间太久 5.开始撰写细节-一个细节,还得重复,3/4步骤 6.成稿-一个拼凑的文章。 b.推荐写作方式(逆流程): 1.找素材-重在平时收集,一定要自己写(打字也可以。。。) 2.素材链接(通过标签/关键词/主题)-把素材拿过来思考,联想思考,相关性思考 3.生成自己的笔记-碎片化成体系化思考的笔记 4.重复流程,自下而上沉淀标签(关键词/主题)-不断优化标签主题 5.时间久了形成写作主题-发现想写的主题和感兴趣的 6.初稿-不要管细节,通过永久笔记编写初稿 7.成稿(编辑/校准)-润滑细节,甚至可以找助手处理 c.抽象知识沉淀方式 1.知识碎片 2.知识碎片网状连接 3.知识碎片演变成知识主题 4.知识主题输出成知识领域 四.推荐理由:推荐 优点:重塑写作/知识/学习流程,颠覆错误的知识沉淀方式。 缺点:1.缺少图解 2.废话文学太多。

  • 巨人
    李咚咚💎
    推荐

    居然遇到了这么一本好书,这正是我这几年读书、思考、积累所需要的思维方法。记读书笔记推荐用微信读书标记以后写想法,然后导出文档。用APP印象笔记存储书评和书摘。做脑图或者阅读pdf版书籍推荐使用APP marginnote~

  • 巨人
    文标 Billgo
    推荐

    二零二一年读完的第四十二本书,主要介绍利用卡片笔记的方法来整理个人知识体系。读完后对于具体实操还是有点模糊的,需要去网上找一些博主的经验分享来看看。软件是下载了,就看能不能习惯这一套管理方法啦。

  • 巨人
    momo
    推荐

    这不是一本教你写作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收集材料,整理笔记的书。 一本教你如何学习,如何工作的书。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 因为我的笔记非常多,上千条,每次整理,要分类非常头疼。 传统笔记线性、自上而下的结构只适合一些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 而我的笔记零散,涉及到多个领域,每次给笔记分类就十分痛苦。 因为这条笔记好像放在哪个分类下都是可以的,这个时候我的选择困难症就出现了,开始纠结。 偶尔纠结几次也罢,可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导致我一度放弃整理笔记。 而笔记一旦堆积起来,就变成一堆没人看的垃圾。 偶然看到这本书,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是的,谁说笔记一定要线性,自上而下。 笔记完全可以像卢曼卡片笔记那样分散的、自下而上的、非线性的。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不把资源浪费在选择上,我们就能释放更多的潜能。”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选择笔记分类上?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把时间花在如何运用笔记,如何让笔记与其他笔记产生关联,如何让笔记发挥它的价值…… 这些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 — - 什么是卢曼卡片笔记?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自创的一套笔记方法,利用这套方法,他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在30年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 - 卢曼卡片笔记的优点? 1笔记的粒度更细 2双向链接 3集群效应,产生更多的想法 - 卢曼卡片盒如何工作? 文献卡片盒(文献和笔记)和主卡片盒(索引卡片) - 工具 1书写工具(纸笔,越简单越好,随时记录,定期整理)2文献管理系统(收集参考文献和笔记)3卡片盒(推荐Obsidian 或Roam Research) - 如何使用卢曼卡片笔记写作? 1记闪念笔记(想到什么写什么) 2记文献笔记(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不要只是抄写) 3记永久笔记(每天阅读前面的笔记,思考是否可以和其他笔记产生联系) 4把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笔记放在其他笔记后面,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保证通过索引可以找到)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广泛阅读,加强自己的观点) 6积攒足够的想法确定写作主题 7把笔记变成初稿(不要简单的复制,要从笔记中得出论点,检查并完善) 8编辑校对,完成后写下一篇文稿 - 为什么卢曼卡片笔记没有得到推广? 1对卢曼的工作方法有关键性的误解 2只有德语版本,在小范围内部讨论 3太简单了,人们对太简单的东西不抱太大希望 - 使用卢曼卡片笔记常见的错误 1不愿意丢弃任何笔记 2只收集与特定项目有关的笔记 3把所有的笔记当做闪念笔记 —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偏学术,书中用了大量的学术材料来论证卢曼笔记的有效性。 而且也没有举一个实用的例子,感觉看得一脸懵逼,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使用卢曼卡片笔记。 这本书中很多观点都反常规,都是我们平时非常容易犯的错。 - 我们之所以有拖延症、动力不足的问题,是所用的工作流程不合适。 -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 -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 -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 - 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理解还是对学习都是如此 - 独立思考的真正敌人不是外在的权威,而是我们自己的惰性。 -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 巨人
    猪猪猫张
    推荐

    《卡片笔记写作法》:让知识体系自由生长 说到写作,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写小说,甚至是写严谨的学术论文,大众认可的写作方法通常是:列提纲——找资料——撰写——修改——定稿,人们对这样的写作流程深信不疑。 然而,报了N多写作课,被割了N次韭菜之后,很多人发现自己依然不会写作。写作要么止步于搜索资料上,要么无限期拖延。 我们不禁怀疑——究竟是自己没有写作天赋还是写作方法有问题? 看完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以下简称《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写作方法从一开始就错了。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从写作需要具备的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和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颠覆了我们对笔记和写作的认知。 而这一切都跟尼可拉斯.卢曼有关。 那么,尼可拉斯.卢曼是谁? 尼可拉斯.卢曼是德国的社会学家,成名之前他是一个酿酒师的儿子,大学读了法律,后来成为一名朝九晚五上班的公务员。卢曼下班喜欢研究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他读书也喜欢做笔记,只是刚开始做的笔记和我们做的没什么不同。 后来他发现这样做笔记不太对劲。于是,他自创了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他一生写了大约9万张知识卡片,并用这些卡片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卢曼的高产得益于他的卡片盒笔记法。 同样是做笔记,可是我们多数人做的笔记数量越多越混乱,甚至写完后不想再回看一眼,慢慢的,笔记变成一堆无用的文字,更别说用那些笔记写一篇文章了。 在我看来,我们不是没有做笔记,也不是笔记做得少了,而是没有掌握一套写笔记、管理笔记的正确方法,本质上来说就是没有让笔记与笔记之间产生联结,自动生长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01 建立笔记之间的连接,让笔记达到群聚效应 传统的做笔记方法教我们对笔记按主题进行分类,可是我们发现有些笔记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主题。当笔记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疲于给笔记分类,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笔记之间的关联上。 而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可以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让笔记达到群聚效应,让知识体系自然生长。 当然,这取决于你的笔记质量和处理方式。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闪念笔记:顾名思义,这类笔记是记录灵光一闪的想法,对收集的信息起提醒作用,处理完信息后就丢弃的。 永久笔记:包含必要信息,以一种可以永久被理解的方式写的,永远不会被扔掉。 项目笔记:只跟某个项目有关,存在于特定项目内,项目完成即可扔掉或存档的笔记。 笔记分类混淆是使笔记无法达到群聚效应的典型错误。 比如,错把所有笔记当作永久笔记;只收集与项目有关的笔记;错把所有笔记都当作是闪念笔记。 因此,分类混淆的笔记积累得越多越混乱,就越难以找到恰当的那个,也越难以整合。笔记的价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笔记自然也无法达到群集效应。 做任何一条永久笔记之后,要把它放在一条或者多条相关笔记的后面。如果它与现有的笔记都不相关,就把它放在最后一条。 在笔记与笔记之间添加链接,这样方便你日后找到这条笔记。 目前有一些软件可以做到在一条笔记中直接添加另一条相关笔记的链接,比如flomo。 举个例子。我有一条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笔记,而这条笔记里添加了另一条关于建立新习惯的笔记链接。直接点击该链接就可以跳到相应的笔记查看详细内容。 当永久笔记的任意一条笔记都与另一条或几条笔记都存在关联性的时候,任何一条笔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相互关联的笔记可以帮助随时查看你已经了解了什么内容,还缺什么内容,出现什么问题。 当你在审视自己的笔记的时候,笔记之间的关系会让你产生更多想法,甚至洞见。每记一条永久笔记,都是在与笔记对话,让你的观点相互验证,并自下而上发展出主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02 容易获得的往往提取困难 查理.芒格说:“一个想法或事实并不仅仅因为你很容易得到它而更有价值。” 同样的,经过简单地“复制——粘贴”获得的笔记,在提取时反而更困难。 也就是说,获得信息与提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是负相关的。 那些通过“复制——粘贴”获得的笔记,会让人有自我欺骗性,认为只要贴在笔记软件里就属于自己的知识。实际上并非如此,或许它们正成堆成堆地静静躺在你的笔记软件的某个角落里,你也不曾想起它们来。 如果一条读书笔记你花了时间,用自己的话去阐释,这么做看似浪费时间,但是你一定对这条笔记记忆犹新。当你想要提取这条笔记的时候,就能很轻易地就能找到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体现出价值来。 申克.阿伦斯说:“如果我们不愿花时间去阐释,就不能从阅读中学习到东西,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03 卡片笔记写作法让写作变得简单 传统的做笔记方式是看到有趣的就划线,有想法就在空白处写想法,笔记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珍珠。而你总也找不到一根线,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项链。 写文章的时候,全靠大脑对笔记的记忆,因此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十分困难,因为那些笔记回忆起来真的太难了。 卡片盒笔记则以同样的内容格式存放在一个卡片盒里。每一条笔记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当你做的笔记数量足够多的时候,笔记之间的链接也越来越多,衍生出来的主题也越丰富。 如果把笔记比喻成积木,则每一条永久笔记都是一块积木,那么写文章这件事就变成了“搭积木”。你要搭高楼还是大桥,关键就看你选择哪一块积木搭建了。 所谓创意,不过是把现有的东西重新排列组合罢了。写一篇文章也不过是在你众多笔记链接链中选择其中一条主线而已。通过适当的语句将这些“积木”组织起来,一篇有趣的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写文章并非临时找素材和观点,而是将自己记录下来的素材和观点进行排列组合。这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跟传统写作法的区别。 在我看来,卡片笔记并非是单纯的笔记,它更是记录者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系统。 正如卢曼说的那样,“不写,就无法思考”,写下来的东西才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思考的结果。而卡片笔记写作法让大脑更专注于思考,而非记忆自己写过的东西。 当你每日回顾自己的笔记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这些笔记与其他笔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更多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内容,还需要大家亲自去阅读这本书,相信本书一定会颠覆你对笔记和写作的认知。

  • 巨人
    🐳清风爱拆书
    推荐

    我们总会遇到下面的人生3大焦虑: “1.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实现。” “3.知道怎么实现,但就是做不到”。 如果你也有上面的问题,那恭喜你,卡片笔记写作法能够帮助你逐渐走出这些焦虑。 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首先这很正常,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产生这样的焦虑,一方面是自己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困顿,让我们无处躲藏,另外一方面是我们积累的太少,让我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可是这和卡片笔记有什么关系呢? 这关系可能大到令你惊讶,有一句希腊谚语是这么说的“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是时间的不可追溯,但卡片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你会通过笔记,发现过去的自己有很多独特新奇的观察,都是现在的你无法再现的,这份笔记承载的是你当时的思考,当时的经历和经验,它能够给你提供更多的视角。 《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里面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从确定性出发”,你可以从最近3年的笔记中找到这种确定性,这是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的方向,可以是动漫影评,可以是游戏快速通关的攻略,可以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可以是减肥餐的100种做法,甚至可以是相亲的36种失败经验,从过去的笔记里面,看到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的方向,也许这会长出一片属于你的新花园。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卡片笔记的原因,它帮助我们和过去对话,看到过去思维的新奇点和不足之处,让我们能够站在过去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些,同时它也是我们为未来存下的弹药,当我们未来迷茫焦虑的时候,它会为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实现? 无法实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缺少方法,或者说你一直没有做方法的积累。 本书中讲到的卡片笔记法,帮助卢曼30年写下了58本著作,并且是0成本投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卡片笔记的复利威力,它满足了知识工作者的收集原则,即“最小行动单元(5分钟以内)+可检索”,从而让知识更简单的输出,同时也更方便的调用。 如果你关注我很久了的话,你会发现我一年要看1000小时的微信读书,100多本的致用类图书,使用流水式阅读的技巧,也和卡片写作的方法类似,每本书第一遍我只会看1小时,找到最打动我的3个知识点或者工具,并写下使用场景,当现实中相关场景触发的时候,我写的知识卡片也在真实场景中触发,并得以应用。 知道怎么实现,但就是做不到? 当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足够大的时候,你是没办法实现的,就像你知道要实现每年赚20万,只要在银行里面有500万就好了,那问题就是这个500万是从哪来的? 一种是你靠勤劳工作,升职加薪&省吃俭用,省下来了这500万,另外一种是你猜对了下一期的彩票中奖号码,于是乎实现了这个500万。 我们鼓励勤劳致富,但大家也会希望能够猜对“自己的彩票”,获得这个500万的大奖,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稻盛和夫在《干法》里面分享了自己在京瓷发现松蜡粘着剂的过程,被他称之为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是一种有迹可循的彩票,它有两个前提构成,足够多的经验(笔记)+新的连接构成。 卡片笔记的方法没有办法让你1年就打开自己的500万,但是它能够更大概率的帮你打开很多个500万的可能性,同样投入的1份时间,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生活中的奇妙元素进行组合,就像我最早写短书评的时候,就是采用的知识卡片的方式来进行书写的,每次写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3个知识点,以及我的思考和经历,这帮助我更快速的内化这些知识点,当我需要写新的文章&课件的时候,只要使用搜索,就能够发现这里面的相关点。 当然,在500万兑现之前,你需要尝试着养成每天都写几张知识卡片的习惯,毕竟这是为你的未来铺路。 现在就开始你的卡片笔记征程吧,从我这条书评的评论区开始~

  • 巨人
    桃夭
    推荐

    为什么明明我们读了很多书,却觉得自己大部分时候都词穷,无法理解,无法记忆? 卡片笔记给了很明确的答案,因为你只是读书,没有把你所看到的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能理解到的就是我们首先要积累,其次要思考!头脑中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去思考。卡片笔记就是形成一种积累,思考,内化的过程。 推荐大家仔细读一下这本书

  • 巨人
    幽客all
    推荐

    害,即使我有过多次经验,再怎么害怕黔驴技穷,再怎么抓耳挠腮,只要肯下笔最后总能憋出点什么……即使是这样,想到阅读完要写书评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仍然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 万事开头难,何况新年也刚开头。在心里默念三句“开头是个纸老虎”,哈哈。 学生时代做文摘笔记,像现在的小姑娘做手账一样,从笔记本的款式、贴纸的花样到笔的颜色笔画大小无不精挑细选,某个字不工整都会累及整页撕掉重来。似乎花哨、华丽的表面才是吸引视线的重点,文摘内容反成其次。步入中年以后,心境变化许多,偏好也从追求美感过渡到以简洁方便为主。不断提醒自己,要牢记事物的重点,不要被形式带偏。 那么对于卡片笔记写作法,什么是形式?什么是重点?卡片工具是记录的一种形式,记录只是用来启发思路,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理解、积累、关联、加深思考。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到这一点,很可能最后你的卡片盒(不管纸质还是电子,这并无关紧要)将变成一团混沌的信息收集盒。 本书最颠覆常识的一点是,写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传统的写作教育从上而下,必须先确立一个主题。卡片笔记写作法反其道而行,先积累点滴素材(心理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好策略,不费力的开始才会有后续,动辄长篇大论易使初学者望而生畏),通过延伸思考、关联知识让点连成线,最终达到群聚效应。碎片化到结构逐渐完善的过程,感兴趣的主题会自然浮现。不写,就无法思考;写了,才知道想要什么。两相比较,显然卡片笔记更贴近人性。但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流广呢?仍是知易行难,方法或许简单,用到极致却绝不简单,不仅需要日常持之以恒的积累,更在于透彻的理解,让闪念形成洞见。 另外,写作为了达到理想的表达方法,有时会在遣词造句上煞费用心地苦缠,以致举步维艰。力图拔高水平、纠结于细节的完美、思想的深度对于初学者而言是种障碍。一个有用的建议是:降低期待,牢记草稿只是草稿。为了破除开头难这只纸老虎,必须降下来,在你的水平线下写,大胆写! 当素材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整理输出。因笔者尚未实践到这一步,谈不上心得,空口白话罢也。 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习是为了获得无法预知的洞见。 我们已经拥有的信息越是互联互通,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拥抱成长的心态意味着要从变得更好中获得快乐(内在回报),而不是从接受赞美中获得快乐(外在回报)。 创造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地切换。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 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构建对立面是产生新思想最可靠的方式。

  • 巨人
    🐎走马上任²⁰²²
    推荐

    卡片笔记法的优势可以标准化我们的输出行为、用工具流程倒逼刻意练习、同时方便与其它知识做整合,不过绝大多数人忽略了卢曼教授使用卡片笔记法则时的两个潜在约束条件: 1、卢曼开始着手卡片的起点到成名,都是围绕社会学展开,所以他天然就约束和划定了自己的领域,尽管可以把各种卡片串练起来,让想法随机生长,但这一切的大前提都是围绕[社会学领域]来进行深耕,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领域,都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错阶段,很可能是从尝试到放弃的过程,所以构建自己的边界和领域是至关重要的第1步! 2、卢曼教授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计算机、智能手机、Google、Evernoe,所以关于知识存储,知识加工,知识分类以及知识的分发方式,都是那个时代的最优解,而现在完全可以利用flomo+幕布+印象笔记all in one的知识管理体系,达到更高效的方式,但这个高效也只是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初始的信息输入和加工阶段,原始的卡片效果更好,会记录更详细的思路整理过程。而现代人完全可以采用flomo做记录(碎片化卡片)→整合到幕布(块状主题)→最后通过markdown形成体系化的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里面随时调用,同时软件的标签、主题词星云链接可能更加直观。 附上写卡片的4大原则(来自flomo创始人少楠B站分享),感触颇深: 1、写给自己看:避免分享会减少认知负荷,提高记录的可能性; 2、用自己的话来写:费曼法则,抄送金句当个搬运工没啥意义,只有自己的话理解了才是自己的东西 3、记录的时候先别考虑分类:只有完成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谈分类、标签体系的问题 4、控制数量:克制卡片的篇幅,太多记不住,太少也不够积累的 最后,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好好思考。

  • 巨人
    紫竹笛韵
    推荐

    不写,就无法思考。 我们总认为在书上划线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但其实划线并未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收获。因为很少人会去重新阅读自己划线的内容,且即使再次阅读,也需要重新再捋清楚划线的上下文联系,这等于没有阅读。 如何吃透书中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不写下来,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 当我第一次试着将阅读时的想法写在笔记里时,花了将近5分钟时间才组织清楚语言,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在脑海中的想法是一瞬的。潜意识觉得我好像会了,写出来的时候,显意识说,不你不会。 所以,一定要写。 写出来,才是真的思考,才是自己真正的所得。 就算划线,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在划线处留下想法。

  • 巨人
    皓月当空
    推荐

    双链笔记最好的是roam research 国内版本roamedit,思源,可访问的国外版本 remnote,logseq,obsidian,athens。 我个人使用的是 remnote,免费强大国内可访问,强烈推荐,使用前建议知乎搜索相关文章。

  • 巨人
    LEO|学习骇客®
    推荐

    译者在微信读书以 想法 的形式为大家领读,期待与大家的交流,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