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杨雨泽
    推荐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下读它时,感受也会不一样。就像一处风景,一幅画,可能一眼望去并不起眼,没有太过特殊吸引你的地方,但是可能就在某个瞬间,它竟能让你怦然心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能力令人为之动容。《我与地坛》便是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画。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当时的我的确悲恸,同情作者遭遇,也觉得那里面的母亲太过不易。但毕竟涉世未深,读罢便不再细想了。最近再次重温,怀着追忆韶华的心情,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史铁生。 相对于史铁生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幸运的。我无法想象突然有那么一天,命运之神对我说,你下半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这样的事谁都是无法接受的吧。史铁生也是一个普通人,在最好的年纪遭受不幸,也会崩溃和迷茫。苦难就是苦难,它本身不值得推崇和赞扬。内心的压抑无法排解,还好有地坛,这个令史铁生涅槃的地方。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这个世界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而当苦难真正到来的时候,你只能像钢铁一样活着,因为避无可避,无法选择。地坛的包容让史铁生看清了时间,看清了命运,也看清了自己。 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地坛的。因为《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尤其是重读的时候,几乎每一段话,都是那么震撼,那么直击心灵,催人泪下。 那是个晴朗的天气,园内绿树如荫,人不多,清幽整洁,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确是一个宁静的去处。可是这又不太符合我的想象,因为偌大的北京城,类似的公园还有很多,直到去了古祭坛。 褪色的高墙之下,散落了玉砌雕栏,地面崎岖不平,杂草丛生,中间一座高坛孤独地耸立着,一片斑驳的景象。可斑驳并不衰败,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有了亲切之感,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景象:处处虫鸣的午后,年轻的史铁生摇着轮椅,在老柏树旁驻足,或在颓墙边停下。看书,或是冥想。时而茫然失神,时而眼神坚定……我认真的走过了园子的每一个角落,找寻着史老曾经留下的足迹,也在找寻他曾经参透生和死的回响。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遍《我与地坛》。史老的文字很平淡,很真,朴实无华中有一种血浓于水的真情,也有对苍茫人生的顿悟和灵魂的超脱,力透纸背。细腻的情感,深入人心的震撼。悲凉的文字里透着绝望,绝望里又带着重获新生的希望。世上很多事都是不堪说也是不消说的,出生和死亡本就是一个轮回,痛苦之于生命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沧海一粟罢了。

  •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陈佐伊
    推荐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史铁生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的日子。史铁生在他的文章里从不掩饰自己的坏情绪,不掩饰他的惶惑痛苦迷茫,但这些过后,他又写出许多抚慰人心的文字来,这就是他想带给人们的勇气和力量,鼓励人们好好生活下去。他在文中说,他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说:“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那么如果真的有来生,希望史铁生下辈子是个世界跑步冠军,跑起步来无人能敌,全身的皮肤像波浪一样滚动、舒展。

  •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此木是柴
    推荐

    本人一本散文集,但是读起来并不那么轻松,简单朴实无华的文字蕴含着很多大道理在里面。失望和希望之间。失望多了剩下的就全是希望,希望多了,不能实现就全是失望了。地坛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思念的载体,文章涉及最多的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我与地坛,开篇谈到我和母亲时,感触颇深,有时候父母希望子女能成才,而有的时候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就是活着就好。 墙下短记中讲到“墙”,这里的墙是作者想逃离的“墙”,想征服的“墙”,可是无论怎样,墙一直在那里,能改变的仅仅是你的思绪。有时候墙在那里,反而能让你踏实,能让你静一下心里去冷静的思考问题。有些事遇上了,事不过去,但是人是能过去的。人有时痛苦是因为能够选择的太多了,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反而能够轻松的去做一些事情。

  •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帕妮
    推荐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十五年以来,史铁生无论风霜雨雪、日暮黄昏,无论他喜怒哀乐,一次次的造访那里。他熟悉地坛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风景。一进园门,心便安稳。就像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他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 地坛以其悠远的历史、清幽的环境、蕴含着无数生机的活力,以及独特的氛围,安抚了史铁生愤怒的、绝望的、慌张的、恐惧的、无助的心,让他的困惑一次一次得到解答,让他不再是被遗弃或被遗忘的人,他拥有地坛,他并不孤单。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空间,是地方,是同伴,是导师,还是母亲。在这里,史铁生完成了对自己真真的精神救赎! 弗兰克尔说: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 我觉得史铁生本身就对苦难、对生命的意义做了最好的诠释,他的人生真正的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对于生命,他也曾消沉过,也曾几度自杀,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谱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就像文中说到的: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群山再度响遍回声,春天的呼喊终于有了应答: 我,就是你遗忘的秘语。 你,便是我丢失的凭据。 今夕何年? 生死无忌。 ……………………

  •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巧巧~
    推荐

    史铁生老师在青春、最充满活力的时候,失去了站起来的能力。那时他该有多么绝望、无助……他想要逃避什么,或者想要寻找什么。他走进了地坛,走进了这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在地坛,他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世界,回忆亲情、友谊,思考生命的意义。读着史铁生老师的文字,去经历他的经历、感悟他的感悟。 人啊,总是因为不幸,才如此深刻细致地体会生命的过程,每一组的生命体验都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生命因为不完美而完美。 书摘: 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他多少。更是说,譬如“法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