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Sunson Lee
    推荐

    这些年,非典、禽流感、埃博拉、恒河超级病毒等层出不穷,考验着现代医学。回顾历史,这本书将瘟疫作为主角,讲述瘟疫因何而起,怎样影响人类文明、人类发展乃至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不同的世界历史时期,病菌与人类的形成互动。书中先是讲述病菌的存在与传播途径,之后就将它视为一种比喻体,讲述人类的顽疾“权力欲望”:征服与统治。为此,麦克尼尔创造了两个概念来统辖全书:“微寄生”与“巨寄生”。对于巨寄生关系,征服与统治,人类要怎么取得有效平衡,限制其肆虐,值得深思。 此外,需要注意几个基本原理(译者序): 第一,人类大部分的生命处在一种介于“病菌的微寄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之间的危险平衡之中。“微寄生”泛指各种侵害人体的致病微生物,“巨寄生”为对人类能够开展战斗、抢劫和收税等活动的天敌,包括各种大型动物和其他族群或阶级,主要为其他族群或阶级,比如征服者、统治者等。 第二,微寄生与人类宿主之间,主要依靠生物的自然调适能力,双方才长期维持一种内涵上不断变化但却不失均衡的关系。 第三,虽然人类与微寄生之间总体上总能维持某种均衡,但具体到不同时段和地区,这种均衡实在非常脆弱,人类任何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交通的发展等,均有可能导致均衡的破坏。其中以下三种变化影响最大:1.人类舍渔猎而就农业生产;2.人口不断增长与集中,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城居生活方式的出现;3.交通工具与运输能力的改进,引发洲际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第四,尽管几乎所有传染病模式的改变,均由人类自身的行为所引起,但在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出现和确立之前,人类与微寄生之间形成的稳定关系基本是依靠生物自然调适机制完成的。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随鱼Avery
    推荐

    这本书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疾病是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本书作者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起来,从疾病的角度重新解释人类行为的历史学家,也是第一位把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地位的学者。 我们回溯历史看着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觉得是人类主导了现在文明,殊不知世界的发展需要很多混沌不清的因素,其中的复杂程度,不是人类你我所能琢磨的级别。 只能弱弱地说一句,愿世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叶子
    推荐

    原来瘟疫会阻碍帝国的扩张、疫病会妨碍中国早期南方文化的发展、传染病对印度经济生活会有影响、地中海世界的巨型和微型寄生平衡关系!人类历史的发展受到瘟疫这么多的影响啊!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晋*芳꧂
    推荐

    原来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一直都在身边,并且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向那些为我们研发疫苗的科学家致敬!是他们一直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D
    推荐

    作者把传染病如何在人类历史上影响到整个人类的迁移、民族的盛衰、战争的胜败、社会的荣枯、文化的起落、宗教的兴灭、政体的变革、产业的转型、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做了完整的论述,堪称经典。上把握疫病与人类历史发展关系的著作,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我们在书中也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论述常夹杂着假设和旁证,有时还包括某些想象的成分。在不少的细部研究上,尤其是关于中国的部分,还多有误会。比如,由于作者基本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医学19世纪以前在对付温病和接种“人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本书中有关中国传统医学对人口增长作用的认识显得有过分夸大自然调节作用而无视人为因素之嫌。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东方世界,疾病社会史研究还明显不够深入细致的情况下,撰写这样一部从宏观上把握疫病与人类历史发展关系的著作,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我们在书中也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论述常夹杂着假设和旁证,有时还包括某些想象的成分。在不少的细部研究上,尤其是关于中国的部分,还多有误会。比如,由于作者基本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医学19世纪以前在对付温病[插图]和接种“人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本书中有关中国传统医学对人口增长作用的认识显得有过分夸大自然调节作用而无视人为因素之嫌。另外,其赖以为基础(指中国部分)的疫情年表,也显得过于粗糙。对于细节的错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已通过译注的方式做了辨析。尽管如此,这些微瑕仍不足以影响本书的重要价值,或许,其价值本不在于呈现出多少具体的历史真相,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独特研究视角。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J.Zhang
    推荐

    读完此书最大感受:直至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传染病的敏感程度,远不及四十多年前的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威廉•麦克尼尔是美国著名的宏观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与以往仅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学角度讲述人类史不同,他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相结合,从宏观角度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历史中,是天花这种传染病帮助了只带不到600名随从的科尔特斯,征服了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传染病这一可怕的“生物武器”,不仅帮助西班牙人消灭了大量印第安人的肉体,还最终摧垮了他们的意志和信仰。 在本书中,麦克尼尔指出,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人与寄生物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可被预期的不是稳定,而是一系列激烈的变化和突发的震荡”。寄生物跟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链当中的一环,会层层影响到其他物种;但跟其他生物不同的是,寄生物还表现出跟它的小身量截然相反的巨大力量,即便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都无法对它视而不见。 一直以来,我们总被灌输“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与瘟疫的对抗也确实推动了现代医疗和城市管理。大多数疫病最后远离人类的结果,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现代医学在对疫病对抗中将战无不胜。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在人类还没出现在地球时,病毒细菌已经霸占了地球。迄今隐匿的寄生物仍在未知的所在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就像03年的非典,还有今年突然杀出的新冠肺炎……当年的非典是我们战胜了它吗?不是的,它是莫名其妙自己消失的。 而现在冒出来的新冠病毒与当年的非典病毒非常相似,它非常“狡猾”,它会透过无症状感染者,不经意间传递到更多的宿主,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著名的“伤寒玛丽”(Typhoid Mary)(她是伤寒病毒携带者,可以无限期地携带某种病原体,并且把可怕的甚至致命的症状传染给别人时,自身却没有明显的病症)。 病毒的突变不可避免,我们都不知道下次面对的将是什么。 在作者笔下,瘟疫与人,相互折磨也相互适应,疾病已成为人类社会日常的一部分。比如,很多疫病在长期与人类社会共存后,就成为儿童病,以儿童死亡率奇高的代价获得成年人群体的集体免疫力。 多少世代以来,人类和寄生物经历了长期的相互调适,总会达至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但这种“和谐共存”只是短暂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环境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包括观念和制度的改变,都会冲击短暂适应的模式 所以,人类不应总以“上帝的选民”心态自傲,不要总以对抗、战胜的心态对待寄生物,所有物种的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它存在生息的地盘,人类应当明白真正的自救是应当对大自然抱敬畏之心。 道家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不过界,方能和谐共存。 2020/02/26 附: “伤寒玛丽”(Typhoid Mary),本名叫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多人,最终被隔离在纽约附近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传染病房。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推测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个月中风导致她瘫痪在床。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长风破浪
    推荐

    微寄生和巨寄生两种模式,是调节人口平衡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是作者不断强调的一种观点,也是全书的主旨。巨寄生关系的建立、巩固与拓展受到微寄生关系的影响。通俗一点的说,一定时期内,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是受到传染病等人类瘟病因素的制约。瘟病不仅影响了人的生命,更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格局。所以要正视疫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作用。或许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也会有这样的影响,影响既包括对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包括对未来的生活期待,还有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和社会的总体认识。其中更准确一点的说,民众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公民卫生素养,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秩序、人际交往规则和社会认识心理等等。 人是自然中的人,人是环境中的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链与相互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对人类来说,即使有终极改变的那一天,相对于自然来说,也是自然的改变。对历史来说,则是──尽管天空中没有翅膀,但人类已经飞过。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历史,是一个阶段,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我们的全部和生命,所以要学会尊重规律善待生命,要学会怜悯学会上善! 这是一部很好的有关自然平衡的社会哲学教科书,此时读,是一种教育,有一些启示。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待到花豆煮熟
    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瘟疫作为历史的基本参数之一,是如何决定世界格局、历史走向自己文化样貌的。 很多观点概念新奇有趣,也确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做出了诸多合理而意味深长的诠释——西班牙人是如何在仅有数百随从下兵不血刃地征服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欧洲人在征服美洲之时瘟疫又起到的怎么摧枯拉朽的作用。 但是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很多时候读来艰涩拗口,加大了阅读的难度。 #2019年第5本#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北京凯圣房地产五道口店
    推荐

    写的已经很好了,在著作这本书的那个年代,作者观点已经是千古难得了,其中细节也善,即使对现代来说仍有相当大的警示和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马楠溪 Nancy
    推荐

    逻辑性不是比较差,是太差。资料找的不论是作为史学研究还是疾病研究都不全面,全书太多的“可能”了。 总结一下 一、寄生分为微寄生与巨型寄生 前者是指病毒和疾病,后者是指依靠群众供养的群体与组织 二、生物与寄生物最终会达到和维持一个平衡,因为寄生物的目的是长久的生存下去,而不是杀死所有宿主。 三、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缩短了食物链),人类需要防范的对象变成了同类,巨型寄生物。巨型寄生物与微型拥有共性。 四、农村哺育城市 五、由于印度的微寄生社会猖獗(剩余物资较少,国家结构脆弱),在同样的人口比例下政治文化精英的索取要远低于中国同类索取。 六、人口增长与某种生态失序有关,巨型+微型。 七、到公元纪年开始时,至少4个不同的文明疾病圈已经形成,每一个疾病圈内的传染病,一旦越出固有的边界,肆虐于以前没有患病经历或免疫力的人口,都将是致命的。 八、确定无疑的事实毕竟是:鼠疫的反复发作、欧洲的人口衰减、羊毛制品的增加,还有麻风病院的清空。(人口衰减和羊毛制品的增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九、像美洲印第安人这样以往与世隔绝的人口,当与欧洲人或其他航海者接触时,通常会经历一系列严重的死亡,这类死亡曾经改写了美洲历史。 十、岁数较大的成年人经历过数次感染后,获得了越来越强的免疫力;复发频率越来越快的传染病势必变成儿童病。 十一、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较少的农民就可以养活更多的城市人,令人瞩目的城市化出现了。(十八世纪晚期)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吹口哨的热水壶
    推荐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实在无法体会宏观的写法,三章就实在看不下去了[撇嘴]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秋风过耳13567429823
    推荐

    这是一部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学的著作。 人类介于微寄生物和巨寄生物之间,他们之间做到绝对平衡是相当难的。现在人类并不惧怕老虎和狮子,但对微寄生物病毒传集还是惧怕了!特别是新来物种。 这次我们亲身经历的新冠肺炎在全世界各地暴发,就是一场典型微生物与人类的一场生死大战役。 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医学的发展,我们看到人类对抗疫情所做出的可喜成绩。 和书中述说的对比,死亡人数还是控制在小范围之内。 非常时候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宏观的眼光看待这场疫情大战。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深海鱼
    推荐

    疫的出现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不因国家或个体,不因富裕还是贫穷,你积极科学的应对,自然,损失将会减少。就像本次疫情中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我们做的很棒!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Annie📖
    推荐

    这本书“把病理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纵览古今,带你看看瘟疫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这是“中信出版君”讲书,开头说的话。 如果有人想要续写这本书,那么如今的新冠疫情必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译者序”中说: “原来我们对历史的呈现和解读疏忽了如此之多!” 作者麦克尼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曾以著作《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而蜚声世界史林,是美国当代最具声名的历史学家之一。 本书在西方早已不是一部新著,最早于1976年出版于美国,翌年和1979年两次再梓于英国,1994年被“企鹅丛书”收入并再版。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以如此高的频率一版再版,其影响之广泛已不言而喻。 英国牛津大学的基思·托马斯(Keith Thomas)教授曾在书评中指出:“他(指麦克尼尔)是第一位把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起来,重新解释人类行为的学者,也是第一位把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地位的史学工作者。” 本书“旨在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并把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中的角色还置于更为合理的地位上”。 “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同样的疫病在熟悉它并具有免疫力的人群中流行与在完全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暴发,其后果差别巨大,以往的历史学家才未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然而,当流行病确乎在和平或战争中成为决定性因子时,对它的强调无疑会弱化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故而史学家总是低调处理这类重要的事件。” 传染病在同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群接触后,其毒力和致死力会逐渐减弱,以免与人类同归于尽,从而确保在宿主族群中的永续寄生;而痊愈的宿主一旦增加,即会提高族群的集体免疫力,促使传染病从流行病转变为地方病乃至儿童病,比如天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历史的启示”中说: 技能、知识和组织都会改变,但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则是不可改变的。

  •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开饭没有饭_
    推荐

    此书非常系统地介绍了疫病对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有些地方过于重视疫病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但是瑕不掩瑜。可以作为看待人类历史的一个新角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