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的信

致青年教师的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致青年教师的信
    方浣熊
    推荐

    看到书名以为会是小说体裁的作品。实际是很通俗向的历史科普著作。新档案看起来真过瘾啊……相比于《雍正王朝》以来形成的固化认知,九王的形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崩坏”。这本书探讨的话题里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老康头为何弄出了这么个局面。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致青年教师的信
    故国月明
    推荐

    作者文风与茅海峰先生神似,以严肃缜密的写作态度,不畏史料之浩繁,翻检之艰辛,集百家之言,述一人之灼见。观此书与作者另作《年羹尧之死》《清代的案与刑》,讲一事述一人,必将来龙去脉介绍清楚,深深体会作者的认真与周密。这才是真正的史学家!强烈推荐书友们阅读上述两部郑先生大作,并期待早日读到郑先生的其他新作!

  • 致青年教师的信
    恩溢
    推荐

    本书并未持任何一派观点,而是综合了多派理论,较为中肯,引用颇多,论述合理,科普性强,易于理解,又不显枯燥,是一本对我这种对九子夺嫡了解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的人非常有用的科普性书籍。推荐喜欢康雍乾朝代的人或喜欢九子夺嫡同人作品的人都看一遍。

  • 致青年教师的信
    积极乐观挑战困难(宋扬)
    推荐

    关于九王夺嫡的正面情况着笔太少,几乎只有康熙死的那一天。反而写雍正即位后怎么对兄弟的写得很多。总体一般

  • 致青年教师的信
    王安华
    推荐

    郑小悠等作者的功底和文笔是没得说的。单就九王夺嫡之事而言,其实雍正是否合法继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继位了,且继位以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相对完备的设计与改革。在当时适合继位的皇子中,我们不能说看不到有谁能像雍正一样做出这样的成绩,也没法说除了雍正就没人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毕竟历史不容假设。九王夺嫡的背后的深层政治问题,就是权力交接问题,在满洲传统和汉儒制度之间求得平衡。应该说,有清一代的皇位交替,总体还是平稳的,皇帝对皇子的教育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这不得不归功于雍正。这就是他最大的历史意义吧。剩下的打击权臣,因为被继位的合法性牵连,而带上灭口的色彩。其实,完全可以假设雍正继位毫无问题,他正常也该打击权臣,加强皇权的。

  • 致青年教师的信
    Kunkka.W
    推荐

    自古皇家无父子,从来帝王少兄弟。绝对权力的诱惑让人性之光暗淡,正直之心冰冷。 雍正是康熙各位儿子中最适合接任帝位的一位,他登顶之后在政治经济上推行改革,大大整顿了吏治巩固了皇权的专治。这是一位励精图治、爆肝13年而终至过劳早逝的帝王。但我们应该为康乾盛世鼓掌?还是为兄弟相残、宦海沉浮悲鸣? 感叹于这本书考证的严谨性和行文的可读性,作者对于九王夺嫡的发生的原因、各位人物生平和性格点评都很精彩,值得一看的好书!

  • 致青年教师的信
    Malina Y
    推荐

    出乎意料的精悍,阅读门槛不算高,对于有兴趣掌握事件全貌的读者比较友好。看来清中前期家事国事分不开的时候满文档案相较而言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另外,其中分析也比较克制,值得参考。 个人觉得稍有缺憾的一是书名,二是书中语言风格(但严肃论述与“大众化”的目标受众两者大概本就不易调和),三是有一些论述略显赘余。

  • 致青年教师的信
    顾洪途
    推荐

    对于事情的理解是有前提和假设的,人们往往由己推人、由今推古,最容易被忽略、被误解的地方,就在于当时当世的世俗民情、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等。今人不知道古人面临哪些问题、想要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客观困难与基础条件。 对于雍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清朝的幸运,于国有功,而夺嫡失利的皇室宗亲,以及背后的满蒙贵族,在持续打击下日渐式微。终于,雍正改变了权力的分权共治格局,皇权显著集中,真正实现了乾刚独断。

  • 致青年教师的信
    zenx
    推荐

    本书乍看名字以为仅是小说家言,实为北大历史博士牵头所写,属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史料挖掘深入,且文笔流畅,生动叙述了九子夺嫡过程的起伏。读者有过《雍正王朝》《步步惊心》之类电视剧经验,极易一读到底。 康熙很早立了太子,四十余年,却又允许诸子各拉班子、结党联盟,还刻意在权力安排上让他们彼此对抗。虽则这并不有悖满洲传统,但最终父兄反目,他有很大责任。 康熙文治武功皆属上乘,道德水准也很高。皇帝和诸子,即是父子关系,又是上下级关系,也就意味着儿子们不仅要干活出色,还必须遵从一套推而广之的严酷道德。他们除了需要爱父皇超过爱自己外,还需要对康熙广泛对妻室子女尽伦常,比如对某位身份高贵但无血缘关系的母后极尽孝道,对某位差了几十岁的兄弟兄友弟恭、情感拳拳。某次十八皇子病重,他悲不自胜,亲自照料,发现皇太子没表现出多少悲戚,便怒斥对方冷血自私。实际上皇太子和十八子差了快 30 岁,又不是同母所生,哪有啥深沉情感。 皇子们道德上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日后政治清算的把柄。不仅康熙常利用此对太子党、八王党实施打击,雍正更是携此翻云覆雨。如果你翻一翻书后老八的大罪四十大款和老九大罪而是大款,就更能深感于此。比如老八怕老婆、老九日常吹牛说康熙欲立其为太子都在大罪之列。 雍正早年不见喜与太子,是八王一伙。事实上,他和八王从小一起长大,成年后府邸靠得很近。后来八王失势,他获得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两大政治遗产,才悄无声色划清界限、争夺储位。而在几年前太子失势时,他还默默与十三皇子允祥结成了同盟。作者认为在夺嫡最后,弥留之际的康熙,可能也并没明确表示立谁,而手握重棋隆科多(当时掌管北京城内外武力)的雍正获得了先机,完成了捡漏,登上了皇位。上位之初,他对外利用年羹尧钳制十四皇子,对内继续任用康熙时期政治班底。坐稳江山之后,他开始了严酷的政治清洗,八王集团凋零殆尽,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尧下场惨淡,连自己长子,因对八叔表现同情,也一生为雍正所厌恶,只活了二十四岁便郁郁而终。道德上,他残酷无情,唯自己独尊,是极度的利己主义者。但和遭遇得位不正非议的皇帝唐太宗、明永乐一样,他积极吏治,取得了不错的政治成绩。 本书提供了一个大视角,即九王夺嫡表面上是康熙诸王子之间的王位争夺,更深层的是满族政权入主中原之后,正由原先的贵族共治结构转向皇权独尊的官僚结构。客观上,他们的不幸都是这一转变所致。而这一转变,直到乾隆朝九王夺嫡彻底落幕,才算真正完成。

  • 致青年教师的信
    桃李不言
    推荐

    令人深思的并不是人心的幽暗,而是造成兄弟反目、相互倾轧这一出出悲剧的制度性因素。人心的幽微难以避免,但在专制体制之下却会被无限放大。(阅读时间:2021年8月3日;自评:8.0;推荐指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