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Cam
    推荐

    民族融合地,无愧火药桶。宗教、历史仇恨太多,当代匃奴阴魂未散,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ying
    推荐

    这本书从开始就一直很压抑,各种苦难绝望屠杀,无一例外。然而读到最后突然风格大变。虽然“旧世界已经片瓦不存,但怀旧的忧伤势不可挡”,对伊斯法罕的赞美到无以复加。读着读着我也想家了。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Darth XSJ
    推荐

    一部游记性质的书,从伊朗裔西欧德国人的视角,向世人呈现了不一样的东欧与中东。不足的是,可能书中对东欧、中东问题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的批判或者反思之类的。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巨苗 时差五小时
    推荐

    一直钟爱游记加历史的非虚构写作题材,从保罗索鲁到刘子超,从80年代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大陆到苏联解体后的中亚。终于我又遇见了这本书,始终关注东欧地区命运又莫名对亚美尼亚种族屠杀的那段历史好奇,若不是今年读到冷战后的伊朗,对书的最后会更加陌生。 民族主义的界限在哪里。强调自身独特性和不能容忍与其他民族共处的有毒性,怎么分别。 国家主义又是什么,国境线一分两别但明明一条线分不开时代居民的人。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PanGuozhong
    推荐

    欧亚交界的文明诡异之地,AI阅读听完的,能感受到那种苍凉清灰、冷飕飕的气氛。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江亿平
    推荐

    如果不是对作者经过的这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感兴趣,还是不要读这本书了。它既不能加深读者对这些地方的了解,写得又很无趣。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金凯
    推荐

    挺好的一条路线,被意识形态浓厚的伊朗裔德国记者出身的所谓“作家”糟蹋了,差评!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吴于勤
    推荐

    适合现在阅读,一位伊朗裔德国记者,从德国出发进入东欧,用时54天,途径12个国家到伊朗德黑兰。请打开Google地图,跟随作者走这段旅途,这些陌生的地名,现在经常出现在新闻里。 作者这段旅程发生在2016年,第一天从原东德城市什末林开始,背景是叙利亚战争(2011)让难民涌向欧洲,德国被难民搞得焦头烂额,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作者首先进入波兰克拉科夫,二战时是德国的土地,战败后60万德国人赶走,而沿途著名的纳粹集中营,在奥斯维辛也让伊朗裔的作者因为说德语,感觉背负了原罪。整个巴尔干半岛,波兰人生活在德国人和俄罗斯人的阴影下,斯洛伐克人生活在捷克人和匈牙利人的阴影下,匈牙利人生活在奥地利人和土耳其人的阴影下,而乌克兰人又生活在波兰人和俄罗斯人的阴影下,而塞尔维亚这个国家认为周围国家都是背叛者。作者在华沙,苏联纪念碑被移除,民族主义在渲染对俄罗斯的仇恨,马祖里,考纳斯,维尔纽斯,再到明斯克,这串土地多民族混居,不断在地缘冲突中被蹂躏。切尔诺贝利封锁区,基辅,乌克兰族裔和俄罗斯族裔越来越严重的分裂,顿涅茨克,顿巴斯也在作者的笔下生动鲜活起来。当时已是不断民族摩擦的“前线”,沿黑海到敖德萨,从敖德萨起飞到莫斯科,西方制裁下普通俄罗斯人的想法。再到克里米亚,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座被苏联授予的“英雄城市”),从克里米亚进入俄罗斯,格罗兹尼,车臣,第比利斯,进入格鲁吉亚,再进入阿塞拜疆,到亚美尼亚停火线,进入巴库,再途径土耳其进入伊朗,直到德黑兰,最终到达作者家乡伊斯法罕。跟随作者巡游那片古老的土地,这一路上的人民,千百年都是自由的生活交流,可近代被各种民族主义煽动,不断冲突,百年的恩怨说不清是非,老百姓渴望的是和平,平淡的生活。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企鹅君
    推荐

    “他们想要与历史和解,而不是把过去当成民族间不能互相理解的借口。” 和解谈何容易,但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摒弃一些偏见与戾气,不成为那个手握刀刃的人。 BTW,高加索地区真是比巴尔干还复杂,为自己开始涉水了解这个区域的历史表示鼓励。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小无
    推荐

    “一个漫长的历史,我正在阅读这个历史”,这是该书最后留下的一句话。一本很厚的书,一条很长的路线,一次很长时间的阅读,面对不熟悉的地域,面对不熟悉的民族名称与民族,面对不熟悉的味道,不知所措。像开始到达一个地方,没有攻略,带着懵懂,两个空洞无神的眼框,却一付假装老道的脸庞,鼻子中呼出抱歉,我是一个游客,不属于这里,也只是至此一游。“一切都是那么宽广,单个的人在这里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失去了方向感的蚂蚁”。书里以柏林为起点,那是一个属于或者不属于本地人的地方。 作者访问了亚美尼亚裔作曲家提格兰·曼修灵(Tigran Mansurian),在网易云音乐可以找到其乐曲,“他的四重奏、奏鸣曲、协奏曲以及合唱曲听上去与西方观众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大不相同”。听着乐曲,弦乐在拉着,好像东欧的风吹到了耳边。不知道是听的乐曲想哭,还是阅读的本身想哭,我在追逐着对岸那个自己的影子。 他们在一个占领者统治下就已经在等着另一个的到来,并为之做出了抉择。因为当陌生的军队撤离时,人们等待的不是和平,而是下一批占领者的统治,他们必须为自己在先前占领者统治时表明过的态度承担后果。看到这,相伴的乐曲刚好静止,上帝,我能不能祈祷? 人们打斗,互相入侵,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胜人一筹或是受到威胁——又或者两者兼具。即使无人在乎,或无可奈何。真的有,灭绝一个民族,这是极度理性计算的结果,是推行一项“现代化”人口政策的手段,人是工业构建及分工捆绑的。他会冷漠无情,它会变得麻木不仁。 知晓了驱逐的理由,但是从来没了解过被驱逐人的痛苦。我们甚至没有了解表面的现象,连最简单的地名、民族都记不住,不是太长,是过分地陌生,本能的拒绝记忆。然后,只是站在可怜的人道主义上面,或者死守自己所谓的惯常思维,写下无关紧要的句子。看到日常中的纪念物,感受却是可笑的,甚至是不端正的。纪念物,已经在矮化中熟视无睹,纪念碑也是。 在布拉格历史博物馆前,通往瓦茨拉夫广场的人行道上,横卧着扬的十字纪念碑,那是一位非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学生,在1969年站立与倒下的地方。铜制的纪念碑,横卧,有些地方让行人惯常的步伐蹭亮了。在那走了几天,突然发现有人在这人行道上的纪念碑,放了一支玫瑰花,鲜红,像纪念碑渗透出来的言语。触摸着这安静的纪念碑,熟视无睹,溷泪莫往。或者任何值得纪念的事情,均不得以纪念物与纪念碑存在,其存在只是为了需要,而不是为了纪念,更加不是为了纪念可以给予的耻辱。 合上这一本书,原来所熟悉的东欧,其实可能仅是中欧偏东。可是,就连这一种地理上无意义的辩解也是徒劳的。很想前往,围绕黑海,围绕里海,围绕书中全部陌生的地域,全部陌生的民族。路线太长,阅读的时间过长,以至于中间又穿插读了布罗茨基《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又看了意大利电影展《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于是,又放下已经借了两个月的《缅甸》,读起了《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Jia
    推荐

    🌟🌟🌟 一本和自己无缘的好书。想深入了解那段历史、那个地区。作者的这段寻根之旅也满怀诚意和深情地讲述了那段历史。可是,和那些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还不乏广度的文字就是没有click 。建议先对这个地区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种族冲突。再有,书中各种人名地名过百,可能影响阅读流畅性。

  • 《经济学人》百词斩(每日一词100期合辑)
    Jade Liu
    推荐

    看看停停,停停看看,省略了最后伊朗那几章,今天终于啃完了。作者的这段旅行,一路向东,经过的都是在20世纪里“火药桶”一般存在的地区。这一百年经历了太多,这一切太过沉重,想真正从中走出来,抬头向前看,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