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逝夜
    推荐

    人们数不清她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明月,也数不清她墙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唯有一千个太阳,才能温暖那片苦难的土地,带给那个千疮百孔的民族光明和未来。 如果说《追风筝的人》告诉我们的是对友情的诠释和人性的救赎,那么《灿烂千阳》讲述的便是关于一个不可宽恕的时代,发生的一段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的故事。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当地人民因为饱受战乱的影响而民不聊生,民众不仅要忍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家庭破裂的沉重灾难,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形容她们的生活,我想会是“挣扎”。胡赛尼笔下的故事就像是一部见证阿富汗动荡的历史纪录片,而我们则有幸通过他感人至深的笔触和细腻柔情的文字深切感受到那些禁锢在制度下的阿富汗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对生活所怀揣的希望和对梦想的憧憬。胡赛尼作品中的魅力在于,他能使我们在他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故事情节发展的潮起潮涌。他的作品节奏感极强,情节推进的轻重缓急实在是恰到好处。他的文字充满悲悯,同时还能保持一种阴郁的色彩,他在作品中的情感流露极为克制,但却能使我们深深沉浸在大起大落的情感旋涡之中。我不知道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否与我一样曾数度哽咽,我同样不知道你在读罢此书后是否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与我而言,《灿烂千阳》以极为敏锐、生动的笔触诉说着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疾苦,然后再从人性的淳朴和善良中折射出关于忍耐、责任、友谊、牺牲、死亡、羁绊、梦想、希望和爱以及活着的意义等一系列值得每位读者深深反思的东西。 作品生动细腻地讲述了两位阿富汗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在满目疮痍、极度悲惨的男权社会中,或许女性这个性别本身就是原罪。可即便如此,她们还是用爱与信任在无情的战争与残酷的制度下不断地追求着美好生活。让我们不免惊叹的是出于对家庭的爱竟能让她们投入到不可思议的英雄般的自我牺牲和救赎之中,仅凭对爱的期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便足以让她们驱散那痛彻心扉的残忍,击溃残暴悍戾的罪恶,她们怀揣希望和梦想,隐忍度过那段对于女性而言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年代。她们苦苦挣扎于悲惨曲折的命运洪流之中,她们的故事虽然沉重凄凉却又温暖灿烂。 玛丽雅姆,一个命运多舛却又坚忍顽强的伟大女性,她的生活中举目皆是失落与绝望。她的出生源于一场意外,父亲扎里勒是全城家喻户晓的富豪,而母亲只不过是他家的一个侍女,而在母亲怀孕后,软弱的父亲只能无奈的将娜娜“发配”到乡下的一间破旧泥屋里生活。玛丽雅姆是个私生女,她的身份自然不会被认同。虽然同是扎里勒的骨肉,可其他的兄弟姐妹却可以其乐融融的生活在赫拉特的大别墅里,而自己却只有一位和善的法苏拉赫毛拉作为自己童年的玩伴,带给自己关爱和照料。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早已使她厌倦,她开始急切盼望每星期周四的到来,因为只有这天,父亲才会来到泥屋看望自己,带给自己礼物和自己期待已久的陪伴。可幼稚的她又怎会懂得父亲并非真的喜欢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女儿,这个伪善的男人所精心包装的温情和细心,只不过是源于他自身的负责感,他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能变得好过一些,只是为了救赎自己,仅此而已。可仅仅如此,却还是给天真的玛丽雅姆带来了童年本应具有的憧憬和向往。 一切的改变都发生于玛丽雅姆15岁那年,如果时光可以倒回,我想她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守护在母亲身边。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玛丽雅姆开始抑制不住对父亲的家和兄弟姐妹的强烈好奇心,虽然母亲至死不肯让女儿如愿以偿,但娜娜对父亲恶毒的憎恶和愤恨,以及数次毫不避讳地诋毁、诅咒这个让她充满仇视的世界,这一切都致使玛丽雅姆愈发期待主动“拜访”本该属于自己的家。终于她独自来到了父亲的别墅门前,可父亲明明在家却不愿与她相见,固执的玛丽雅姆不肯离去,就这样孤苦伶仃的在门外度过了漫长的一夜。但她非但没有等来父亲的怀抱,相反却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怀。从此,她便再也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而只能无奈的接受他人的宰割。人生往往便是如此,可能你觉得平平常常的一个选择,在事后回顾时却发现当时的那个决定居然就那样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你或是庆幸或是懊悔,可无论怎样,你都无法拒绝这命运的“馈赠”。 玛丽雅姆在年少时曾幻想出外上学,可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她虽然并不喜欢母亲所说的这句话,可她的人生却犹如宿命般始终践行着母亲的这句格言。在母亲死后,父亲迫于无奈只能将她带回自己的家中,玛丽雅姆却豁然发现这里与她曾朝思暮想的生活大相径庭。这个家完全不属于自己,此刻的她仿佛是个异类,一只怪物,逐渐她明白了,家里的其他人其实只是将自己看作是家族的耻辱。很快,三位“母亲”就出于为她着想的目的替她安排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他的丈夫是远在600多公里外的鞋匠拉希德。在华丽堂皇的婚礼过程中,玛丽雅姆一言未发,他明白曾经被自己视为骄傲的父亲已经亲手抛弃了她,将她无情地抛给了远比自己大得多的失妻丧子的鳏夫,相比对自己迷雾般的命运而言,更让她痛心的是父亲的行为让她深深感到绝望。于是玛丽雅姆在婚礼上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或许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第二次写名字的时候面对的居然是一张死刑判决书。玛利雅姆的错误在于她将人心看的太过善良,人们可能会说她少不更事,年少无知,很多事情完全不是她这个单纯懵懂的年纪所能明白的,可现实绝不会因此而同情你,给你重来的机会,有些事情只有在追悔莫及和不停懊悔中才会叫人懂得,原来这就是人生,这就是让我们深陷绝望痛苦深渊中还要笑着学会接受,心有充满阳光的人生。 “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所有这些叹息飘到天上,聚成了云层,然后变成细小的雪花,寂静地飘落在地面的人们身上。”玛利雅姆的婚姻并非一开始就是残酷暴虐,她也感受过一阵作为妻子本应享受到的幸福与快乐,只不过这种美好转瞬即逝。拉希德之所以会娶玛丽雅姆,只是因为他想要个儿子,可年级尚轻的玛利雅姆哪里经得起如此折腾,4年内她流产了6次,对新生命的期望和失望反复折磨着这个苦命的女人。妻子的反复流产已经耗尽了拉希德的全部耐性,他开始原形毕露,变本加厉的惩罚玛丽雅姆,除了带给她无尽的家务和永无止境的挑剔外,还会经常“赏赐”她无情的毒打。书中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拉希德会把一把石子塞进玛丽雅姆的嘴里,叫她嚼碎,而玛丽雅姆在不断地求饶声中,将牙齿咬成了碎快,流血不止,满嘴粗砂和碎石的玛丽雅姆口舌不清地向他求饶,泪水从她的眼角不断滴下来。但她不敢反抗,无论遭受丈夫怎样的责罚,她都只能选择顺从自己的丈夫,除此之外,再无选择。她就这样遵从母亲教导她的格言,一直生活到那个需要她保护的“女儿”出现。 记不清过了多久,邻居家的年轻美女莱拉因为父母和哥哥的罹难,而不幸成为孤儿,拉希德在对她进行照料之际,很快就动起了将其据为己的歪脑筋。莱拉原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拉希德的,因为她有着自己的真爱,可现如今她腹中怀有骨肉,她不得已只能接受拉希德的求婚。拉希德在新婚妻子面前,极尽谄媚,为了展现在家中的权威地位故意对玛丽雅姆颐指气使、拳打脚踢。一开始,玛利雅姆非常痛恨这个新来的女人,她认为正是她的出现才使得她千疮百孔的生活雪上加霜。可随着莱拉不断地给予自己她所能做到的一切帮助,这个善良的女人便开始渐渐接受了这个同样苦命的小姑娘,她开始回应莱拉如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可好景不长,随着阿兹莎的出生,拉希德的儿子梦再一次破碎,他开始像虐待玛丽雅姆那般惩罚着莱拉。可即便如此,两个女人还是没有失去对生活的期待,因为她们现在有着值得她们期待的美好—莱拉的女儿。回想玛利雅姆的成长历程,其中她经受过母亲的咒骂、父亲的抛弃和丈夫的虐待,现在居然可以从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身上感受到一种灵魂交融的奇妙感觉。她“从未碰到如此需要她的人,从未有人如此天真地、毫无保留地对她表达爱意。”这一切都让她欣喜若狂,当她看阿兹莎对自己撒娇卖萌的时候,玛丽雅姆几乎幸福得想要哭出来。在一个宁静惬意的晚上,玛丽雅姆和莱拉一边干着家务,一边照料着阿兹莎,十分难得的徜徉在只属于她们二人的安宁时光中。她们互相倾诉,毫无保留的交换着自己心中的秘密。玛丽雅姆告诉了莱拉有关自己的出生,以及母亲是如何自杀,父亲又是如何无情抛弃自己的。而莱拉则对玛丽雅姆讲起了自己的恋人塔里克,以及二人之间的那个至关重要的约定。这两个不幸的女人在这一夜彻底奠定了“母女”的关系,这种关系值得用生命去捍卫和守护。 直到塔里克的再度出现,才使莱拉明白了这一切居然都是拉希德的精心编制的骗局。当拉希德意识到自己隐瞒的真相即将昭然若揭时,他开始恼羞成怒,势要给予莱拉最严厉的惩罚,当拉希德紧紧扼住莱拉的喉咙,致使其命在旦夕时,玛丽雅姆却在这个紧要关头用一把铁锹结束了拉希德罪恶的生命。事后,莱拉多次劝诫玛丽雅姆随她一同远走高飞,可玛丽雅姆不顾莱拉的哀求,因为她知道这件凶案不可能轻易收场。为了莱拉和她的孩子能过上玛丽雅姆从小就向往的美好生活,她选择拒绝一同逃亡,她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莱拉的幸福生活。她觉得自己一生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都是莱拉和她的孩子所给予的,而自己已然了无遗憾。于是她选择了自首,选择最后一次帮助莱拉插上飞翔的翅膀。“在这最后一刻,玛丽雅姆燃起了这么多希望。然而,当她闭上双眼,她心中再也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她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不。这样死去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想。不算太糟糕。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莱拉在多年以后依靠法苏拉赫毛拉的儿子的指引,重返回了玛丽雅姆年少时所居住的乡下泥屋,她在杂草丛生的断壁残垣中追忆着玛丽雅姆昔日时光的容貌和她最纯粹无私的爱。 “她将会明白,召唤死去已久的回忆、掸走它上面的灰尘、使它重新浮现是一件越来越耗费精力的事情。”或许担心未来会如此发展下去,她回神之际早已泪流满面,情不能自已。莱拉在那里发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曾在临死前给她留下的几件重要物品。一封写满对当年罪行最痛彻心扉的忏悔书,一笔足以保证玛丽雅姆安度余生的财产,以及一盒当年未曾带她去看的《木偶奇遇记》的录影带。但我想,人生最软弱无力的行为便是道歉,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心安理得罢了,更何况这一切来的都已然太晚了。 或许天堂上的玛丽雅姆,可以充满喜悦的见证到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他们都为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值得欣慰的是,莱拉与塔里克又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可一家人构思的全都是男孩的名字,其原因是“莱拉已经给她起好名字了。”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不过留给我们回味的东西显然不多,我们都知道,这个女孩的名字必然会是“玛丽雅姆”,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她心中的点点微光指引趔趄的脚步拖着满是伤痕的身体为他们的重生而献祭得来的。 2009年《时代》杂志封面刊登的是一位鼻子被割掉的阿富汗少妇,使人震惊的不止是她脸上那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巨大窟窿,更是头纱下失去双耳的凄惨面容。时年仅有18岁的阿富汗鲁斯加省少妇艾莎在《时代》杂志总编辑史坦格再三保证其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她才出于捍卫阿富汗妇女的权利最终接受了这次的封面拍摄的邀请。而史坦格则是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来谴责“塔利班”对女性的限制和迫害的不满。故事是这样的,艾莎因为不堪被丈夫当做奴隶般长期凌虐,于是决定离家出走,但不久后就被警方逮捕,判刑5个月。谁知噩梦才刚刚降临,刑满释放后,她的丈夫向塔利班指控她逃离家中的行为“让家族蒙羞”,艾莎的小叔亲手压制住她,并由丈夫动手割掉她的鼻子和耳朵,最后还将她丢弃在山区里自生自灭。幸而她遇到了当地的“声援阿富汗妇女组织”并及时获救。事后,艾莎在接受采访时心有余悸地说到,“他们割掉我的鼻子跟耳朵,我就昏过去了……当我张开眼睛的时候却看不到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脸上到处都是血。”我希望每位看过我书评的书友都可以去查一下艾莎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很深的触动。令人悲痛的绝不仅是艾莎那令人发指的遭遇,而是有如她这般经历的女子在阿富汗实在太多了。塔利班执掌阿富汗政权时期,他们对女性立下了极为严苛的重重规则,女人在没有兄弟或丈夫的陪同下不得踏出家门,即便出门也必须头戴面纱,否则就要受刑,更不用说若有“背叛”男人的行为,会招致怎样的对待了。在阿富汗这个虽处在和平年代却被政治和战争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这个苦难的民族里,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对人性的桎梏,还有深深的绝望。 我想阅读的其中一个意义在于,有些事情我们不用亲身经历,就能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不同侧面。小说的悲剧是现实的折射,每当我怀疑现代社会是否还有一些女人生活的如此凄惨时,我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得到答案。我想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灰暗的现实,了解在这个自由的时代依然还有许多人生活在绝望的炼狱之中,她们饱受战乱与疾病的摧残,还要忍受被被人欺凌、虐待的悲惨命运。人间能有多么美好,也能有多么悲凉。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还有人正在经历着难以想象的不幸,但即便如此,她们仍然热爱这个世界,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她们的行为激励我们要懂得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它们远比想象的更加来之不易。 最后献给大家《灿烂千阳》中所引用的那句诗的原文。 《喀布尔》 米尔扎·穆罕默德·阿里·赛依伯(1627于归途路过喀布尔所作) 美丽的喀布尔啊,群山绕四旁 她那丛生的荆棘,玫瑰也妒忌若狂 大风吹起她的微尘,刺痛我的双眼 但我热爱她,因这微尘诞生过阿书翰与阿热凡 我称颂她那明艳的郁金香 我为她葱郁的林木而歌唱 从巴斯坦桥流下来的河水是多么清冽 但愿安拉保佑这美景免受俗眼的污染 基尔兹选择了经过喀布尔走向天空 让他更接近上苍的,是她的峰峦 一条护城的神龙,在她巍峨的城墙上 每一块城砖的贵重,胜过价值连城的宝藏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清晨,她的笑声如同花儿一般欢快 夜晚,她的漆黑好比秀发似的乌亮 她那些动人的夜莺唱着美妙的曲调 如焚烧的树叶,它们唱得热烈而悠扬 而我,我在贾哈娜拉和莎尔芭拉的花园咏叹 连天堂的杜巴树也妒忌它们的郁郁苍苍 诗中“皎洁的月亮”是指阿富汗女性在黑暗现实中对生命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而“灿烂的太阳”则指代阿富汗女性与残酷命运抗争的善良与坚忍。四百年前,诗人在途经喀布尔城时用波斯文写下对阿富汗少女极具赞美之情的诗句;四百年后,出生于这座城市的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以此诗为题,向我们讲述了当代阿富汗女性是如何忍受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苦难命运的。

  •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玫雨ying
    推荐

    历时三个星期10个小时几次抑制不住的泪水,读完了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书《灿烂千阳》,好在结局是令人有些喜悦的!幸福眷顾了莱拉! 莱拉一家四口人不再过流亡的生活,回到了出生地喀布尔。莱拉去恤孤院做了老师,安慰了父亲(曾经是老师)的在天之灵,也没有辜负“玛丽雅姆”为她失去的生命! “莱拉”有了第三个孩子,新的生命孕育着新的希望! 愿不再有战争、苦难和孤儿,男女平等的生活在灿烂的暖阳之下!

  •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推荐

    希望灿烂的阳光也能够照耀罩袍里的阿富汗女性……   ——虚伪、懦弱的二零二一年八月

  •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文清子
    推荐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书名出自这一句,这一句出自一位著名诗人经过阿富汗时对首都喀布尔热情赞颂的一首诗。开始时我一直不解为何书名是“灿烂千阳”?一千个太阳,多么恐怖!但在看完时我才了然这个书名是何等的绝妙:或许一千个太阳的光才能驱散阿富汗人民内心的暗,或许一千个太阳的暖才能蒸发阿富汗人内心恐惧的寒。炎热难耐的阿富汗,战争却使这的个国家的人民总是感到极致的冷。 这本书很令人痛心,也很让人感动。 两个女人,出生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家庭里,拥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水平,两人本会有着天地之别的人生道路,但命运却让她们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在痛苦与挣扎中摸索着光明的方向,庆幸的是,即使身处无尽深渊,她们也还拥有着爱与勇气,终究是完成了各自的救赎,感人至深,不禁潸然泪下。 二十年以前,在阿富汗,大多数女性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她们遭受家庭暴力却只能忍气吞声,她们不允许工作,不允许接受教育,甚至不能在没有男性陪同的情况下独自外出,并且必须穿上布卡,如果被塔利班抓到违反规定者,轻则被押送回家,重则被殴打一顿,她们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家里,每天除了忍受丈夫的折磨还得完成所有的家务活,她们更像是仆人、生孩子的工具,甚至只是工具。 2001年美国出兵阿富汗围剿塔利班,推翻了其政权,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阿富汗建立了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之下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女性权利也逐渐得到了保障。然而最近塔利班再一次夺取了政权,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在1996年,塔利班夺取政权后发布了如下宣言: 我们的祖国现在改称阿富汗伊斯兰教酋长国。下面是我们将要颁布、你们将要服从的法律: 所有的市民必须每天祷告五次。如果你们在祷告时间做其他事情,而且被人发现的话,你们将会挨打。 所有的男人必须留起大胡子。正确的长度是下巴之下最少一个拳头那么长。如果不遵从这条规定,你们将会挨打。 所有的男孩必须穿长袍。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男孩将会穿黑色长袍,六年级以上的穿白色长袍。所有的男孩都必须穿伊斯兰教的服饰。衬衣的领口必须扣上纽扣。 禁止唱歌。 禁止跳舞。 禁止打牌、下棋、赌博和放风筝。 禁止写书、看电影和画画。 如果你们养鹦鹉,你们将会挨打。你们的鸟将会被杀死。 如果你们盗窃,你们的手掌将会被切掉。如果你们再偷,你们的脚将会被切掉。 如果你们不是穆斯林,别在任何穆斯林能看到的地方做礼拜;否则,你们将会挨打,并被关进监狱。如果你们被人发现正在拉拢一个穆斯林改信你的宗教,你们将会被处决。 女人请注意。 你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待在家里。女人在马路上瞎逛是不合礼节的。如果你们要到外面去,必须有男性的亲戚陪同。如果你们被人发现私自上街,你们将会挨打,并且被押送回家。 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们都不能露出面孔。你们若到外面,必须用布卡把脸蒙起来。否则的话,你们将会被毒打。 禁止使用化妆品。 禁止佩戴珠宝。 你们不得穿迷人的衣服。 如果没人跟你们说话,你们不得说话。 你们不得和男人对视。 你们不得在公众场合发笑。否则的话,你们将会挨打。 你们不得涂指甲。否则的话,你们会失去一根手指。 禁止女孩上学。所有的女子学校将会很快被关闭。 禁止所有的女人工作。 如果你们通奸被发现,将会被石头投掷至死。 听着,听好了。要服从。真主伟大。 那么这一次塔利班又会给阿富汗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呢?我们只能祈愿阿富汗人民不再遭受战争的折磨与饥饿的痛苦。 愿真主在上,保佑你们。🙏 最后,相比于《追风筝的人》,本书更为成功,也更为震撼,情节安排更加巧妙,语言也更加纯熟优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则延续了《追风筝的人》的成功。前后文的相互呼应和几个感染力极强的隐喻让人感动之余,更添钦佩。再次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优秀的小说,它使得生活在平静富足中还不知感恩的我们真实地了解了阿富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开始关注阿富汗,让我们和阿富汗人民一起祈愿和平。🙏🙏🙏

  • 邹博士话酒:白酒小百科
    Tey Lee Ying
    推荐

    刚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其实想不到有什么可以写。于是我又看了一本恐怖小说。看完恐怖小说后,我又想起了这本书,原来这世间最恐怖的东西,不是魔鬼,而是人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十四岁就合法地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任其凌辱,无还手之力;有人可以因为某些荒谬的理由对妻子家暴,却得不到任何惩罚;有人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与尊严;有人每天徘徊在死亡与等待死亡之间;有人天天面对战争带来的饥荒,想要三餐温饱,对其而言,已是奢侈。 某个角落,就在那个角落,很多人面对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每一天,重复着。所谓的家,走出去,是战火纷飞的声音;走进来,是禽兽不如的夫君。这就是阿富汗的女人面对的现状。 大多数人在这本书看到了爱与希望,看到了绝望背后的光芒,看到了坚定的信念与牺牲换来的一切,看到了在黑暗的绝境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照亮着彼此。但现实中的阿富汗女人,有多少个能像书中的两位女主角,走得那么远?每一天都有人面对着死亡的召唤,因为日复一日的战争,因为惨不忍睹的家暴,因为想要一丝尊严而选择的自杀,因为有着一副失去了灵魂的皮囊......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看到这些故事时总是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么绝望的人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今天我想起一句话回答自己:活着从来不需要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其实,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评价谁的人生,哪怕只是一个虚拟出来的人物,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的轨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完自己的人生,到最后,也许是牺牲,也许是遗憾,但要说成生命的意义或价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正的意义,只有自己才能赋予;明确的价值,只有亲眼才能够看见。 最近我的生活遇到瓶颈,有位书友推荐我看这本书,说看看别人那绝境,就会觉得自己的“逆境”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人生的奇妙在于,很多事情永远不能身临其境,不是你的人生,你永远都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细读一本书。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活在阿富汗能撑多少天,这世间永远没有感同身受,但却因为阅读这个爱好,我看见过千千万万种人生,从而思考自己的生命与经历,从一个别人故事的旁观者,变成自己故事的创造者。 感谢写这本书的人,感谢推荐我看这本书的人,感谢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我。经常看到书的后面有致谢,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后,也要对很多人致谢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