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余晚
    推荐

    是只改了书名的《平凡人的宗教剧》。大三时古代文学的老师讲到金瓶梅推荐了这本书,关于书名可以这样理解,金瓶梅整本书都想呈现一个事实:所有人的宿命都是普通人,如同宗教般的宿命,被欲望左右,送上顶峰又没入深渊的普通人的命运。这里的普通和平凡不是指个人成就,而是作为人最无奈之处。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 福利
    推荐

    读完《金瓶梅》的心境是净化的,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yoga哒
    推荐

    虽然没有看过《金瓶梅》但是看过《红楼梦》,豁然开朗为什么觉得红楼很远,因为那些主要人物总是强调尊卑与远离贫穷生活。真正的晚明晚清是怎样的生活呢?一定不是鲜妍不染纤尘的。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林嘉瑜
    推荐

    纵欲误入假炼狱,慈悲方见真面目。 诚如作者所言,《金瓶梅》就像一场游戏,一夜春梦,把人的本性“贪嗔痴爱”都放开手脚来写,虽大不敬,但难得之处在于写得实在,言之深刻,让各色人等陷于人性的泥泞中挣扎、窒息,最后以致反噬,而不是如《水浒传》般快意恩仇,草草了事,应该说作者是少有的以慈悲之心,让恶不断发酵,有始有终。读罢,有如在苦海得救,警人醒世!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五月半
    推荐

    金瓶梅的作者对人性有着幽微深刻的洞察,源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内心的不扭曲。他参破众生皆苦、无情不孽,能以慈悲心照拂笔下男女,进而祛除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平等姿态面对现世的你我。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人身上折射的是普通人的贪嗔痴爱,与我们的不同只在境遇而不在缺陷的种类。作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透过了解这些平凡的善与恶,引发“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的思考。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朴朴
    推荐

    世人多死于贪嗔痴三毒,即便有了开悟的理性,也未必有解脱的定力。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地瓜粥
    推荐

    1、“贪嗔痴”三毒之下,平庸之定力断不能顺过余生。无论武松也好,西门庆、潘金莲也好,李瓶儿等一众妻妾也罢,每个人身上都毫无保留的展示出了“善恶”的两面,两者是对立统一于真实生活中,这也是《金瓶梅》写实手法高于《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名著的难能可贵之处。 2、作者笔下的百十个大小人物,没有一个是肤浅单调的概念化人物,原因是他对人性存着一股极强烈的好奇,一般世俗浅见不能令他满足。 3、据说有些书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金瓶梅》可是说不上。这本书不是什么人都合看的。很年轻的人肯定是不宜阅读,因为一则他们血气方刚,看到书中男女之事,不免有过激的反应,于是不能心平气和来读;二则这本书与真实人生一样琐碎,而年轻人对琐碎最难忍耐。到年纪稍长,血气沉下一些而耐心增长一些了,便渐能欣赏这本书。最先受到赏识的大概会是书中风趣之处;其次是书中的人与事是如何地真实与生动。这是过去一些文学史家也指出了的。等到看得再仔细些,而且肯谅解而不究书中瑕疵,就会看到作者的热情、好奇与见识,以及本篇所细论的各点,这时我们就会说,《金瓶梅》不仅是真实生动,而且是深刻有力的。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Jackie.王
    推荐

    作为“祖宗”,金对贪嗔痴中“贪”着墨最多,红对后面两者描写最细。然而“贪”作为人生三毒中最易患且最难逾越的一个,让观者对金产生了诸多不适,因为西门庆,潘金莲等等也似我们内心的贪念生发出的人物,实在难以直视面对。显然红缓和了许多,在大旨谈情中揭示了贪嗔痴,赋予了因果报。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赵曦
    推荐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对《金瓶梅》的书评。《金瓶梅》确实是一本奇书,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一直被埋没,实际上它的创作手法为古典小说另辟蹊径,《红楼梦》的创作就借鉴了很多它的写法。比起《水浒传》,它显得更真实,更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水浒传》更像一部从头爽到尾的武侠剧,而《金瓶梅》更像一部夸大了贪、嗔、痴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作者抱着一种对人性的好奇,一种创作的热情来写《金瓶梅》,行文中作者像一名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没有投射出自己强烈的主观意愿,而是静静地看着剧中角色如何展现自己的贪、嗔、痴,而且剧中的角色都不是扁平的、刻板的,而是一种多元化的,例如李瓶儿之前的恶和嫁给西门庆之后的痴,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纬度来评价一个人,所有人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 可以说兰陵笑笑生的创作理念和对人性的好奇都超越了当时那个年代,甚至值得现代作家借鉴。可惜不喜欢读文言文,看不了《金瓶梅》原著,我觉得现在作家应该把这些古代经典都翻译成白话文,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pumbaa.pl
    推荐

    之前有个这样的印象,看过金瓶梅后心中的反应也映射了读书人的心性,不曾想在这里再看到更多的解读。作者应该是对人心和佛心有深刻的理解,说出了一些可以意会不易言传的感受,还有一些可能阅历不够不能轻松理解。当然,对世界小说的理解也让他写来得心应手。一本不错的小书,不知道是不是小众书。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Z.
    推荐

    我没看原著,我存在偏见!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秋水堂论金瓶梅》,从而对金瓶梅题材感兴趣,所以带着强烈的《秋水堂论金瓶梅》中论述的对人物的第一印象,有强烈的偏见色彩。 作者比较文学的部分写的很好,平实晓畅、悲悯宽和,尤其说兰陵笑笑生能把常人看来普通单调的生活写的五光十色、兴致盎然,说明作者本身就喜欢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并且觉得很有趣很动人,这一评述很精准。除掉评述人物的章节,其他的章节都非常喜欢,不过作者非常喜欢把这本书和佛教的“贪嗔痴”一一对应上,觉得有点别扭,但无伤大雅,我也觉得《金瓶梅》诞生的背景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但对人物的解读就显出呆板与小气,从评吴月娘到评西门庆章节,都感觉作者已经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框架,然后将书中的人物往里面填,哪里符合,哪里不符合,是具有道德优越感的执剑者;并且非常自恋,总觉得作者会跟他想的一样。如果非要找补,可能体现了作者是有道德自我约束的人吧。 作者看到了兰陵笑笑生对书中人物的悲悯与仁慈,对人间的大爱与兴致,本人却对角色缺乏爱心,只以冷漠的判官之笔,站在道德高地上,大笔一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完全败坏了角色本身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庸俗的可爱的观感。尤其对女性角色,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当然,我也感觉到了作者对于潘金莲这种“蛇蝎美人”的恐惧从而厌恶。 男人评写女人,总是写不明白,也不懂女人的。女人在男人的视角里终归是功用的,比如,作者可能会带入如果我是西门庆我会如何如何,但可能不会带入我是潘金莲我会如何如何。说白了,潘金莲的闺房生活或者说生活,离男人的世界还是太远了,他们几乎不必忧心,甚至不必去想象自己有可能会陷入这种生活,自然优越感与道德指责接连而至。(没有说女人就懂男人的意思) ps:是因为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说这本书给了她一定的启发意义,所以来看孙述宇的这本书,所以这本书里我喜欢的部分基本在田晓菲的书里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所以我本人没有看出对于我而言新的观点。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张三
    推荐

    前几年看完了金瓶梅,当时只觉心中不能言语处甚多,今阅此册,不过是因果、慈悲。三毒八苦,无处可逃,能纵越时代依然使人观照自身的作品,方显真实与普世。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朱雄伟
    推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金瓶梅》本质是佛家的悲悯,阐释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原是个最具合理性的宗教,释迦牟尼汲取“六师外道”诸家思想精华,以所谓“四圣谛”和“因缘”这些平实的道理取代了神话迷信,教导大家洁净心灵,让自身脱离苦海,更使人间变成净土。来到中土的佛教以密教和显教的大乘为重,密教固然专事法术,大乘也宣称能够为善男信女护持,帮助避祸求福。至此,信仰堕落,僧伽亦不免腐败。饮食男女,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妻财子禄。我们读毕《金瓶梅》的心境却是比较净化了的,怨愤不平固然没有,轻佻的优越感大抵也不会多,有的是那种看到了人生尽头的难过,而且多少有些好像什么话也不想说。西门庆与我们的差异,主要只在境遇上而已,他做的事都不是不可理解不可想象的,若有机缘,我们难保不做。我们也许觉得他的缺点确是比我们多,但这只不过是程度之别,不是种类之别。西门庆和你我之间只隔了一个李云迪。良家对娼家的偏见,除了恐惧,还有一种是妒忌。真实世界里之所以充满虚伪,是由于在真实世界里假面具多半能维持下来;如同成人过万圣节是无须面具的。《金瓶梅》所以了不起,是作者嘲讽尽管嘲讽,但并不因之失去同情心,而且对人生始终有很尊重的态度。《金瓶梅》的作者觉得这世界是很可恋的,小说的主题是人生的悲苦;尽管如此,这悲苦人生的背景却是个美好的世界,而这就是这小说的艺术。一个一眼看到头的世界,和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世界,哪个更恐惧?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Unhomelism
    推荐

    文学批评最忌讳“读一本书,评一本书”,这本书多少犯了这个毛病。作者点评起《金瓶梅》来,眼里便只有这一本书,古今中外的其他书全成了次等的陪衬。见到一些好处,便大吹大擂,一惊一乍,似乎处处都在见证着盘古开天辟地的大事,虽偶有些切中要害的批评,但总是“白璧微瑕”,欲扬先抑,写来衬托它的好处。几次三番,像是自卖自夸的王婆,倒让人怀疑起瓜的质量来。 简介中所吹嘘的“将《金瓶梅》置于中国传统文学和世界名著两个广阔的文学维度中”,无非是对外国文学牵强附会,对中国文学一叶障目。凭借对外国文学和文论印象式的阅读理解,将《金瓶梅》的技法附会到世界名著上去,摆出一副“祖上曾经阔过”的嘴脸,面上倨傲实则谄媚,似乎离了这些附会便不足以理解《金瓶梅》的伟大之处。 解读的浅薄反映了作者理论功底的薄弱。全文通篇在讲“艾朗尼”(irony),但对irony的定义、演变、种类和特点避而不谈,对于取用这个拗口的音译而不是学界广泛接受的“反讽”也是语焉不详。借用理论并非一定要掉书袋,陷入繁琐的文献梳理和观点引用,但至少要点面结合,将有深度和有广度的概念有机融入文本分析中,借此照亮解读的文本,也让文本与文本间的比较有理可循、有本可依,不至于泛泛而谈、盲目比较。作者没出现西方文论阐释中国文本常出现的削足适履的问题,是因为他还停留在概念的浅表,分析一种“形似”而已。 行文到了后面,全凭佛教的“贪嗔痴”三毒来解读人物形象和叙事逻辑,立论之薄弱老套让读者都为之捏了一把汗,完全不像是一位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倒像是一位自诩为道理清通、阅历丰富的老乡绅在教育后辈。作者自言《金瓶梅》生动地讲述了佛家讲了千百年的“报应的道理”,但他的讲述已让这份生动变得有些无味、甚至瘆人,而且我怀疑,今天的读者是否还需要去听这些生动的“报应的道理”,现代专业的读者是否应该读出一些别的东西来?至于“认真的写实”、“异乎寻常的生命力”这样的陈词滥调更是无需多言了。 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作者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理解幼稚得令人发笑,像是幼儿园门前为了夸奖自家的孩子而明里暗里贬损别人家孩子的老太太。《水浒传》虽然已成了“英雄故事”,但批评还多集中于衍生出《金瓶梅》那一段武松杀嫂的故事,《红楼梦》则接近于一文不值了。要知道“四大名著”在形成和流变过程中以《红楼梦》取代《金瓶梅》并非纯粹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精英和大众文化心理、审美感受和文学意识共同选择的结果,《红楼梦》继承《金瓶梅》而优于《金瓶梅》已成为集体的共识。《金瓶梅》的边缘化自然有政治审查和商业传播的影响,但是也侧面反映了《金瓶梅》的文本深度、解读空间、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对中国人心理的挖掘相对不足。《金瓶梅》的拥趸多叹息其因色情描写而明珠暗投,甚至以自己能够阅读和欣赏这部“淫书”而产生优越感,然而色情从来不是决定文学作品成就的根本因素,《红楼梦》中的色情描写虽不及《金瓶梅》多,但更为露骨,可仍未阻挡其成为经典,收获比《金瓶梅》更多的阅读者和欣赏者,乃至成为了新的文学传统。这些不恰恰是本书的作者需要好好反思的吗?作者的翻案完全是建立在对《红楼梦》的曲解和误读上的,至少做了简单化处理,似乎《红楼梦》只是理想的青春世界,而《金瓶梅》才是真实的成人世界。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遮蔽了《金瓶梅》和《红楼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作者明显缺乏文学史的意识。对于《金瓶梅》的相关研究成果,仅引用了张竹坡和李希凡的观点,自说自话,难免空泛。有关文学史的独断和谬误不胜枚举。例如: 应该怎样宣传佛理呢?《金瓶梅》的答复令人耳目一新。这小说讲的不再是佛陀菩萨于百年前的神异,而是凡夫俗子今生今世的罪孽,作者要用这方法把信众带回到原始佛教去。(以因果报应宣传佛理难道是《金瓶梅》的创新吗?) 这本小说阐释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叙事时经常道出事件表里不一、内外相歧的不同意义,也正是释家 “俗谛”和“真谛”的分辨。这些相信都是作者的本意。(没有直接证据可以断定作者的本意吗?) 他要写一本书,这书不像以往的一般文学作品那么样,只是诉之于快感、情绪与美感,只是让读者读到大快人心的事、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情、可以细细叹赏的诗句;而是更要诉之于人的理性与是非感,要读者以整个心灵来应对,而不是流一把眼泪了事。(一般文学作品难道不诉诸人的理性和道德吗?) 《金瓶梅》中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尤其值得学效。把“人应当怎样生活?”当作一个中心课题,这种态度,在中国文学里是很需要树立起来的。(《金瓶梅》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例如《离骚》难道没有把“人应当怎样生活?”当作中心课题吗?) 这样粗疏偏颇的溢美之词无益于说明《金瓶梅》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反而让人兴味索然。 总而言之,作者关于《金瓶梅》的许多观点还是精警独到的,但是总体看来漏洞颇多,作为研究专著堪堪入门,角度老套,资料不足,观点颇可商榷,作为普及读物也实在是鸡肋,如果信了因作者文学偏见而夹带的一些私货,对文学欣赏和文学史认识都是有害的。

  • 经典英文枕边书:每天读点英语散文
    婷妙喵🐱
    推荐

    国人从前重视的是诗与文,小说戏剧这些“小道”只是游戏,所以作者是可以一厢情愿把人生真实任意删增的,如果他们把生活拿来当作山水花鸟一般吟哦欣赏,便算是很尊重的了。他们觉得除了言志的诗与论道处事的文,文学的最高目的不过是抒情,所以在他们的作品里,最后怨叹的权利一定保留着,真正的悲剧是找不到的。红楼梦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水浒传是为了行动而行动,耳目一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