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闫廪_管理咨询
    推荐

    有太强的《百家讲坛》感受,简单、直接,绝对化判断,娱乐化表达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小画
    推荐

    结合着纸书和电子书看完了,中信出版社出的这本完全可以买来收藏。 这本书有很多东西引人深思,比如封建和郡县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思考过,到看这本书我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还有对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儒家的君臣父子关系是相互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讲法家、儒家式的施政方式也很有意思,北宋中期政治是较理想的状态,江山社稷观念,君臣理想的关系,都是在这个时期实现。 赵老师在讲制度变化时,有时让人想起《红楼梦》的情节。 1.官吏分途 贾雨村初断薛蟠案时,刚开始是要秉公处理的,后来门子瞧瞧告诉其中利害,贾雨村为了前途泯灭了良知。 看来吏的确是比官更了解地方情况。官大多数是道德上君子,吏往往是捞钱的小人,其实官也不干净,只是把锅扔给了吏。 2.监社御史 《红楼梦》的才女门要办诗社,请王熙凤当监社御史,王熙凤答应后,首先是惩罚未参与社的贾宝玉,让他把大家的地给扫了。 王熙凤是管理天才,让她管人再合适不过。 3.“土崩”“瓦解”论 “土崩”指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危机;“瓦解”指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叛,属于上层的权力之争。 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看来贾府的灭亡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瓦解”。 …… 看这本书有一个多月了,学到了很多东西。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阿白
    推荐

    关于宰相的内容, 的确和高中课本有差。 书中提到了两个词:资深政治家和秘书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晓伟
    推荐

    #读书 《法度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 赵冬梅著。这本书从制度的视角来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由此衍生出了一些文化哲学的话题,作者也展开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一些有启发性,也有一些比较有争议。总体上书写的比较通俗,能站在普通人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可以一读。 启发性方面,一是对于宦官专政导致王朝灭亡的质疑,作者认为这是士大夫集团的偏见。二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很多书着重讲二者的冲突,而作者则认为二者合作才是历史的常态,朱元璋的废宰相则是历史的“变态”。 争议性方面。作者的专业是宋史,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宋仁宗朝前期政治生态的推崇,认为这是封建时代最好的君臣共治状态,而仁宗朝后期宋朝政治开始走向衰落,直到王安石变法彻底激化了政治派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者对于明朝的态度,一些表述如说朱元璋无知者无畏,过于自负浅陋、任性胡为,带有过多的个人情绪的判断,连我这个比较中立的读者都不太能接受。 最后作者在书末尾推荐了很多参考书籍,其中有很多经典优秀的作品,非常值得研读。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施主
    推荐

    按照赵冬梅先生在书后的“写作缘起”中所说,这本书是一本读书笔记。从这个角度看,在“梳理制度变迁,思考制度得失”这点上本书有时不够严谨就不奇怪了。赵老师的文笔一向很流畅,书中值得探讨、引人深思的观点随处可见。作者是宋史研究专家,从其近年的关于寇准、司马光、大宋之变等数本著作可以看出其对于北宋前期政治制度和司马光等士大夫的推崇。但正因如此,这本读书笔记就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对于“制度变迁”的源流不够深入,为了突出宋朝的优点,对于其他朝代过于贬抑,用作者自己的话就是“读书笔记一定带有读书人的主观性”。自从赵老师在“百家讲坛”和喜马拉雅开设讲座后,通观由讲座整理而来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大宋之变》、《人间烟火》以及本书,总体感觉是通俗易懂;但是相对于其早期专著《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一书,上述几本书学术上越来越不严谨,个人感觉总有股淡淡的鸡汤味,可能对于讲座这种题材来说通俗性和学术性总是不可兼得吧;另外一点是,在本书和《人间烟火》这两本书中,插入的历代中国书画作品及其评注,可以说与正文相得益彰,就冲这一点,都要推荐本书。下引赵老师在“写作缘起”中的一段文字作为结语: 读书人挟问题向他人的研究寻求答案,在阅读中实现与其他研究者的知识和思想交流,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形诸笔端,就是我所说的读书笔记。如果说“作论文”的要义是与史料直接对话,那么,读书笔记的要义则是广泛求教于他人。毫无疑问,读书笔记一定带有读书人的主观性。主观性是任何写作都无法避开的,因为是人在写。我唯一能做的,是诚实分享所见,期待平等讨论,和更多的读书人一起探寻有关过去的真理。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SAM
    推荐

    是一本写的很流畅,读起来也非常舒服的书。有作者自己循序渐进的思想体系。适合初学者阅读。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孙瀛剑
    推荐

    卖弄知识,主题模糊,法度在哪儿呢?删掉一半足矣,又是一部简史。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冯朋伟
    推荐

    今日读完。 这本书翻了几页,就引起了我的兴趣,直到今天读完。 自以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要与现代西方工商科技文明融合,所以读史重点阅读西方历史,特别重点阅读美国、日本和以色列三国历史,对本国历史暂放不读。教科书式的历史著作也不爱读。但这本书是笔记式历史著作,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对其他新历史著作观点和内容的介绍,新鲜的思考,新鲜的观点,新鲜的内容,吸引我读完了这部中国古代史著作。 我先是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接着对这本书的作者也发生兴趣。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作者赵冬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百家讲坛讲过宋史,有多部历史著作出版。 中国历史,从周公制礼作乐进入一个新阶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郡县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汉唐是两个高峰,宋接近全熟,但从王安石变法后又走向衰落。 历史不能任人评说,但容史家百家争鸣。只有在新的思考和整合过程,才能融古今为一体,推进现代社会向前顺利发展。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冯立
    推荐

    完全无法坚持读下去.现在新书出版确实多,可惜大都属于可拉杂催烧之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老衲道号子奇
    推荐

    本书走马观花地介绍了古代政治的小片段,但是重要问题都一笔带过没有讲透,只能让人大略看看古代历史、不能帮助理解制度变化的具体原因。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姜姜酱锵锵
    推荐

    此书涉及内容繁多,不好一一评述。印象最深为赵老师对皇权与相权的论述,唤醒了高中历史的记忆,又进行了深化。历史爱好者必看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伯儀
    推荐

    制度即是人与人关系的共识,亦是公开的“语言体系”。其与如今地方制度、企业管理等等向关联之处,如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某一“存在”的有序运行。虽言语表述有差异,但内在实行的逻辑是相同的。 制度之变,亦是人心之变。时间上纵向对比,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把稳行政(经济)、军事、文化三条脉络,如同运行的“三体”系统,在变化中找不到唯一的解释。 于是兴亡成败,如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般,历史唯一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不,或许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一圈的位置,如同用曲直表达质数,最终会形成让人目眩的地狱之眼。 从个人感触上来说,因为同时在读《一百个人的十年》,确有鲁迅先生所感,“吃人”二字扑面而来。人的动物性在现代社会是被压抑的存在,通过其他的途径所展示出来。社会的动态平衡,天平的两端就是欲望与满足,它们能以“善”的面目出现,亦能以“恶”的面目出现。 我们所要接受的是,善恶必然相伴相随,绝不以某一方面的灭绝而终结。“阴阳”之理已经阐释,社会是容纳二者的圆融之意,这个二者可以理解为“善恶”,亦可以理解为“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性”等等。 接受一种动态平衡,内心或许可以接近澄明。我们必然终结,或有幸成为历史中的一个标点,个体与群体之间亦有量变与质变的超越。 除了肯定,也可以选择成为抱臂在胸的人。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黄九云 皓世管道
    推荐

    书中的内容太过丰富,令人想不到的角度,读完了,似乎似懂非懂,想要再翻一遍才行。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凯瑟琳·德·美第奇
    推荐

    时间和空间让它有了自己的脉络,此书更新了我的历史观,尤其感佩学者们静默的努力。书后附录的书单难得,有些书在其他渠道读过,当时亦有读后焕然一新的感触,在此看到书单中提到,心中一喜。这有点阅读的私有乐趣在里,从未寂寞的阅读时光。

  •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推荐

    已读18%,略做记录吧。 初读时是一种惊喜,乍以为正如作者所说,为“历史爱好者”所写,但越发深入,一点点的不满逐渐积累成极大的失望,我没有看到一丝丝作者对历史的基本尊重。论据随意而匮乏,常常自引其说,主观感情强烈而略显极端,分析浅薄无力,到处都是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踩一捧一”竟然变成常见的写作手法?…… 虽然也有不少新奇的观点,但普遍缺乏深入探究与辩证思考。评论中提到是由口述讲坛转为文字书籍,但为什么不加整理呢? 有幸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同样是讲稿整理而来,也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性较强等不小的问题,但作品思考的深度广度、对问题的层层分析远不是此书所能及的,让我在吐槽中也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自觉忽略问题而跟随思考。 写下此言,仅为个人不全面之评语,希望其他读者不要被我误导。见本书评价中好评居多,猜测后82%中应当仍有惊喜吧。 草草起笔,略略之谈,请见谅。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