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边缘

不确定的边缘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不确定的边缘
    凡尘
    推荐

    我没有感觉安娜值得原谅,但我不能保证我处在她的位置上就能抵住诱惑。出轨就是出轨,没什么好同情的,自己选的路卧轨也要把它走完~

  • 不确定的边缘
    晚秋66
    推荐

    我读完了两遍《安娜.卡列尼娜》,才理出头绪来,多亏了译者导读,大概了解了人物关系,还有时代背景,我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说说中心思想———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首句便提到了这句话,在看完此书我真正走进了托尔斯泰的内心,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悲剧来自她的性格,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贵族阶级,她性格上的大胆与躁动,感性与狂热,无疑为她的悲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 安娜拥有极其动人的美貌,丈夫卡列宁是政府高官,膝下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衣食阔绰,生活无忧。在其他人看来,她的家庭是幸福令人艳羡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卡列宁对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只是觉得,拥有一位这样年轻又貌美的妻子,在社交场合会为自己带来颜面和声誉。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婚姻不会幸福,但是在当时的俄国贵族阶级,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华丽的表象之下掩盖着赤裸裸的虚伪与做作,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 安娜的心灵是纯粹的,正如她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当她遇见了渥伦斯基,这个与她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青年。她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他的爱恋。以至于让她抛弃了一切,她的家庭,她的名誉。可以说安娜是自私的,她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儿子,但是,相比之下,她更爱的还是自己。她将个人幸福凌驾于道德束缚与家庭责任感之上。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注定要受到排挤和唾弃的。 安娜也是缺乏理性的。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作为筹码去换一个男人的爱情。然而这个赌注让她失去了本应有的一切。从此以后,她的世界里便只剩下了爱情,渥伦斯基便是她的整个世界。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了她情绪的转折点。 对于渥伦斯基而言,虽然他也深爱着安娜,但是作为男性,在他的世界里拥有着太多的东西。安娜只是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等方面让他回归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这风云变幻的社会。再加上外部对他的压力,使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在这份不对等的爱情之下,也就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当安娜发现支撑自己生活的最后一根柱子轰然倒塌之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因而不得不选择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给予了极大的讽刺。在19世纪的俄国,贵族阶级拥有情夫或情妇是一件不罕见的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亦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旦将这种婚外恋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被指名为不光彩的,受人鄙夷的,不贞的情感。然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世纪,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最后我认为,女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做到独立——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放宽自己的眼界,永远不要把爱情视作自己的全部,不要把爱人看做支撑自己的全部力量,希望安娜的悲剧不要在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重蹈覆辙。

  • 不确定的边缘
    赵陌
    推荐

    安娜以卧轨的惨烈方式,带着她在追求爱情之前身上那闪闪发光的热情、智慧、真挚与纯粹,和之后的迷失、猜疑与患得患失,香消玉殒了。这爱的代价也未免太过沉痛,当初她舍下骨肉亲情、离开熟悉的社交圈、不顾舆论的指责,毅然奔赴的这一场爱情,如此收场,难免让人唏嘘。 古往今来,人世间美秒的事物和感受无不是短暂的,想求得永恒,必得身穿铠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去面对。接受平淡的生活,与追求自由的心境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向往心中的星辰大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索的人生课题。 列文做到了,托翁笔下这个有着春天般快乐的理想型人物,真实、热烈、热爱土地、关心农民、心怀理想……尽管他也会感到苦闷、孤独,也会因为内心的困惑而挣扎,心里也有许多无法向人倾诉的感触,如向心仪之人求婚遭拒,婚后产生的精神危机,夫妻相处的困扰,苦苦探索人生的意义而无果……但可贵的是,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光明、对善的追寻,他一边在云里写诗,一边又扎根泥土。列文喜欢打猎和养蜂,热爱大自然与劳动,对生活的饱满兴致充实着他的精神世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不能掩饰对列文的喜爱,他的每一次出现,就像浪涛中的一股清流,净化并滋养着我的心海。 如果只从爱情与婚姻、人物本身的角度去解读托翁这部有着巨大的思想、社会与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狭隘了。《安娜 • 卡列尼娜》描绘了俄国从城市到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可以说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

  • 不确定的边缘
    秋色正浓
    推荐

    两个环境下,两种贵族的不同生活方式。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而列文是在自然环境中,在真正的劳动中锻炼了体魄、净化了心灵、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 不确定的边缘
    🍊歪歪
    推荐

    20210816,安徽黄山,雨,微读第159本!世上最让人疯狂的三件事:金钱、权利、爱情。男人为了金钱和权利头破血流,女人为了爱情迷失自我。安娜,不知道该为她惋惜还是痛心,爱情让她痴狂。“我需要爱情,可是没有爱情,因此一切全完了。”她的爱,让自己和伏伦斯基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她想到了死,就是为了惩罚他。“我一死,他就会后悔,就会可怜我,就会爱我,就会为我而悲痛。”人死如灯灭,人都没有了,要别人的可怜、悲痛和爱有什么用?可惜她明白的太晚了,卧上铁轨的一刹那才觉醒。对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飘》的女主思嘉,爱自己才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 不确定的边缘
    _cocochan_
    推荐

    我不想在道德至高点去看待任何问题 “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什么东西都没有。” 说实话 我没有太多太多的感动 却有许多许多的惋惜 可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执着 同时每个人也因为自己的执念付出了代价 安娜这条线的关联者 卡列宁 伏伦斯基 安娜执着于爱而不得 我认为与其说执着于爱情 不如说执着于自己的幻想 在那个年代对女人是不公平是狭隘的 而对抛弃一切名利 处于卑微地位的安娜来说 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成本太大 所以她不仅忘了自己 而且属于她的世界越来越小 小到最后心里只能爱两个人 儿子与情人 而他们都不完全属于自己 高傲的自尊怎能接受这一切的不平等 卡列宁在道德上妥协放任安娜与情人逍遥 但不允许安娜接近儿子 二者必须只能取其一 但在信仰方面没有赞同离婚 用一纸法律牵住安娜 使三角关系在社交场上处于逆境 令人怜悯又遭鄙视 既然都放下尊严了 何必再自取其辱呢 伏伦斯基是真心爱安娜 也真心付出 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可终究不甘于平淡 执着于男儿尊严 需要自由 在爱情中 伏伦斯基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他为爱而爱却不失去自我 可是 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以自由为借口未免有点自私 同时也让人心寒 自由多珍贵 谁不想要 宽容 信任 接纳任何的不幸 放下执念才能看到一个崭新的未来 懂得放手 才是真正的自由 列文与吉娣是最好的解释 曾因为过去的被拒绝而一度悲伤的两个人 通过思考通过生活通过他人的启发 让自己走出混沌 吉娣涉世未深 但质朴善良 用纯真懵懂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渐渐开导自己 接纳过去 迎接未来 列文也同样因为被吉娣拒绝了求婚而一度潦倒 并且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也让自己困惑 但是他总是积极向上 忙于工作与思考 不断的尝试变革与创新 不停止思考与表达 吉娣与列文属于正面题材 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多刺激 平淡也很精彩 他们除了及时沟通以外 最可贵的是真诚 在情感上没有隐瞒 有猜测但是努力表达自己 “我若能克制尘世欲望, 那当然无比高尚; 我若忍耐不了这寂寞, 毕竟也享尽人间欢乐!” 如果不爱了就不勉强 如果不开心了也别勉强 如果想不通了更不要逼自己去接受现状 人与人之间有点秘密是正常的 但是若因为有些秘密而产生了严重的猜忌 从而导致抑郁 那就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好好与他人沟通 好好与自己沟通 好好与现实共处 努力表达自己 如果你觉得你的想法没有人能理解的时候不要否定自己 或许只是你走错了社交圈 也或许是你还没长大 不是你足够优秀 你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而是你足够客观的看待自己 你才会有一个不错的人生

  • 不确定的边缘
    Bucolica
    推荐

    传世杰作是很难书评的,各方面都值得分析品赏,所以,字少就蜻蜓点水,字多又烦你累我;不如随评,既新鲜出炉,且有型有味。那么,整体印象呢?存在心里,酝酿发芽吧。 感谢一起阅读、交流和分享的书友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快乐! 下一本,咱们又约!

  • 不确定的边缘
    丁香
    推荐

    深情尝尽半辈水苦,情痴换来一生泪盈 看完《傲慢与偏见》之后,再看《安娜•卡列尼娜》,两者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恋爱秘籍,也是一本极易入境的好书。简单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对话,轻松愉快的情境,都给人如沐春风的舒适感,推荐未婚女性可以读一读。为啥要强调未婚,实在是因为它在教你识辨男人上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本婚姻秘籍,虽然书前半段描绘的场景是绚丽多彩的,但后半段的沉闷与窒息会完全压制住你的感觉神经,让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心痛不已。 安娜是一个集智慧、文雅、妩媚和神秘于一身的美人。自己追求幸福,也赐给人幸福,她还具有诚实的美德,以致当她爱上伏伦斯基之后不愿躲躲藏藏,而是果断地告知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集地位和钱财于一身的“金龟婿”,他能给安娜优渥的生活,优质的社交,给他的宽宏大量,唯独给不了的就是他的爱。 常听人说,缺什么,来什么,这便是诱惑。无疑,伏伦斯基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致命的。安娜,那个语笑嫣然,低头婉转,摇曳生姿的安娜!深深地陷入到爱里面,无法自拔!爱情热恋期都是甜言蜜语,你侬我侬,就连那时候的空气似乎都变成甜的了。安娜的世界只有伏伦斯基,她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由伏伦斯基决定了,所以安娜义无反顾地选择背弃丈夫,背弃儿子,背弃她的社交,背弃她所拥有的一切,只为得到伏伦斯基唯一的爱,她深爱他!因此,安娜慢慢地让自己走入了人生的绝境,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所有人都在嘲笑她,想要羞辱她,她再无法融入任何一个环境之中了。在这种状况下,她所拥有的一切,就只有那个罪魁祸首,也就是爱情了。 而这种热恋时出现的昙花一现的美,并不能留住伏伦斯基。他有他的政治抱负,有他的社交圈,有他嗜爱的赛马……安娜的爱,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充盈他的人生,充当他的全部。 这种不对等的爱让安娜痛苦不已,她希望像以前那样,用爱情和姿色来笼络他。而伏伦斯基却认为,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我男子汉的独立性。伏伦斯基最擅长的就是对安娜说些动人的情话,比如: “我没有你就活不成! 我愿意献出整个生命…… 我要同你永远不分离,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 他可以嘴里说着这样温柔的话,眼睛里却闪出又冷又凶的目光。他对她竭力用情网来束缚他,感到苦恼。外面的世界是这么欢欣愉快,而逼得他非回去不可的爱情却又是那么沉重难受。 安娜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淡,这就导致了安娜整天都沉溺在猜疑中。视爱情如命的安娜,明知道自己不是吃别的女人的醋,只是因为他的爱情衰退而恼恨,但她一次次天马行空的猜忌和冷战把一个原本同样深爱她的男人越推越远。 可悲又可怜的安娜最后竟然想到要以死来激起他对她的爱,她想:我一死,他就会后悔,就会可怜我,就会爱我,就会为我而悲痛。她认定,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她心里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于是,她真的付诸行动了……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多么傻气,用死来惩罚自己深爱的男人,以求得他完满的爱。也许,爱到极致便是恨,恨对方没有自己爱得深,恨自己不是对方的唯一,也恨自己爱得太过深沉,毫无保留。深情即是一场悲剧,必定以死来解读!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性复杂,生活艰辛,命运多舛,人要乐观、理智,适时收放,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受苦释苦的过程,我们要让其他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使我们的人生也能光芒四射。明白了这些,一切便都能泰然处之了!

  • 不确定的边缘
    空谷 幽兰
    推荐

    里程碑式的文学巨著,真不是随便评论的。但每每读起来,总有不釋手的感觉、感怀以及感动!

  • 不确定的边缘
    林墨
    推荐

    很久没有读这样的大部头了,就像追剧,很急切的要读完。 托尔斯泰的书,写的真美!让我有种感觉,像是在一个在旅行,不专门去看风景,傍晚出去找个小店坐下吃点,散散步,沐浴下月光,吹吹风,时光流淌。 这书很沉重,托尔斯泰把人生的太多思考汇入其中。人类脱离了蒙昧,就开始思考生的意义,而死亡终结一切意义,让一切有意义的思考变得无意义。过去,宗教让人跨越死亡,获得意义,让心灵获得安宁,今天我相信,理性,科学,道德和民主,终究会突破有限空间里死亡对于人灵魂的束缚,找到宗教以外的真正意义的开端。

  • 不确定的边缘
    June
    推荐

    零碎的想法那么多,却没办法把它整合起来。多少次写了删删了写,关掉了点评,对安娜的心疼又把我拉了回来。 为了体面所表现出的虚伪的负责、或是为世俗所唾弃的出轨,在了解了人物的成长背景、心理活动、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也可能达成理解,产生深深的同情。但在产生了理解,明白了人人都有苦衷之后,一个人品质的优劣,仍会随着时间清晰起来。 我不假思索地认为,出轨的人没有心,被出轨后忍气吞声、选择原谅的人没有自我。可后来发现,对爱情懵懂的人结婚后,在遇到爱情时,出轨是那样自然。被出轨后不离婚,虽然对伴侣没有了尊重和需要,但免去了和心爱的孩子分离的痛苦,也是一种权衡。 爱情虽然美好,能力却很有限。它难以抚平一颗因安全感的缺失对关系本身充满猜疑和控制的心,也难以让薄情的人变得更看重爱情、更拥有爱意和耐心。 如果早知道结局,宁愿安娜没有遇见伏伦斯基,宁愿永远没有爱情。何必劝谁勇敢,并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结局的不幸。 世事捉弄,完满太难。即使遇见了不幸,失去了一切,也不要忘记你还拥有自己。只要还活着,明天仍有希望升起。

  • 不确定的边缘
    墨 墨
    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时隔两个世纪,它们读起来仍然能够波动你的心弦。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渥伦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在当时的社会,安娜敢于和古板的社会制度对抗,已经是很了不起,安娜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我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的满足,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这可能就是导致她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的直接原因。安娜的真善美、卡列宁的假丑恶、伏伦斯基在爱情中的成长、列文农业改革中的屡屡受挫、吉娣的坚强蜕变,以及奥勃朗斯基的“本性难移”……这一切特色鲜明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的俄国现状:“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而处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中的家庭变化和妇女命运不能不让人格外关注。“伸冤在我,我必报应。”错误之事的背后必有痛苦的后果等待,而不论其是可怜或是可爱。人生在世的这唯一一次,不必勉强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路在那个年代或许只是一种奢侈。 而不论随性而生还是随性而死,都要守护于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东西。或是爱情、自由,亦或是宗教、伦理。无关乎羁绊,但求得偿所愿!

  • 不确定的边缘
    推荐

    建议哪些全程眼光都放在批判不正当的婚外恋男女关系上的读者们,先去看看王小波的一篇文章《鸡不结婚,搞的全是婚外恋》。 真的,还没看的朋友,建议过程少看评论。如果觉得一部如此经典著作,仅仅把主题放在婚外恋或者把婚外恋“净化”成男女勇敢追求爱情上,那简直是在侮辱托尔斯泰的思想格局。 先别说艺术来源生活,如果人类之间都如此纯洁,那这本书面世的可能性也真不大,就算是纯想象出来的故事,没有矛盾又怎么制造冲突,别太玻璃心别太古板,这个世界乱象横生,矛盾得很呐,何况文学作品。就多点包容赏析的态度吧。 作者在书里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思考,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 最后还想提一嘴,按安娜这种聪明美丽的人物形象,但凡换个性别,或者但凡有个事业,她也不至于沦落到为爱毁灭。在这本书里,安娜的爱情故事就是个幌子,实则是揭示社会对女性赤裸裸的压迫。

  • 不确定的边缘
    阿西吧
    推荐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也引起自己很多思考。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安娜的死全是伏伦斯基的渣造成的,然而读完后发现,她的死只能怪她自己。盲目的爱盲目的恨,不愿承担责任,搞不清理想和现实谁更重要,把人生过得一团糟,安娜呀安娜,我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怎么能妄想把一个男人每时每刻地拴在自己身边,又怎么能不断地无理取闹呢?女人的魅力在于知性温柔,你已经越发像个泼妇。你抛家弃子有你的苦衷,但你追求的爱情就是两个人什么也不做天天面对面吗?死是必然结局,活着也是煎熬痛苦。令我感动的是伏伦斯基的态度,几个月不说一句话,活脱脱成了个活死人,安娜的目的达成了,但如果爱情就是为了毁灭两个人,那么不爱也罢。还有卡列宁,上课时我了解到的是他着迷于仕途,于是他在我心里的刻板印象便是冷酷无情的工作机器。但是实际上他不是这样的,他只是理性太过,不会表达情感。爱情这种东西真的是如人饮水,如果是我我也喜欢伏伦斯基,但假如我是已婚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家庭责任重于一切,哪怕与我朝夕相对的男人我不喜欢。希望以后我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也希望世间再无安娜一般的女子

  • 不确定的边缘
    姚刚
    推荐

    家里有一本英文版《安娜·卡列尼娜》,之前看了几章,没能继续下去。不过对开头奥勃朗斯基出轨和列文来找吉蒂求婚的情节印象深刻。这次下决心看一本俄国大师的电子书,很自然选中了托尔斯泰这本曾经开卷但没有读完的巨著。39个小时,听读参半,算是完成了这部史诗般鸿篇巨著的初体验,对十九世纪的俄国,十九世纪的宗教道德,以及真实的托尔斯泰加深了了解。          很多书友读完感慨,读的时候盼着终了,真正读完却意犹未尽。安娜的命运,列文的命运,奥勃朗斯基一家,卡列宁一家,伏伦斯基一家,谢尔盖公爵一家以及这些焦点人物所密切交往的整个沙皇统治下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贵族社会,构成了一张具有奇特魅力的高纬度农奴制国家,充满异域风情和独特社交风景的绮丽画卷。          这是一部以探讨爱情和道德为主线的巨著。不惑之年的托尔斯泰经过12次修改最终定稿的这部书代表了壮年时期的托尔斯泰基本成熟的思想。在对安娜为追求爱情毅然脱离稳固保守的家庭,抛夫弃子,与情人军官伏伦斯基伯爵另筑爱巢的冒天下大不违的勇敢举动里,在淳朴憨厚耿直敏感正义又有点狭隘的列文按部就班探索命运,厮弄农事,娶妻生子,试图融入复杂的他难以适应的俄国上流社会的激动与无奈里,托尔斯泰以雄浑的现实主义笔力,深度刻画了数不尽的丰富内心,生动揭示了各具魅力的贵族和平民人物,将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沙皇治下农奴制度的衰败,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平民阶层的艰辛和遭受盘剥与不公,开明地主的反思与革新都清清楚楚地铺陈在读者面前。时隔一百五十年,这部著作所具有的魅力仍然不可小觑。虽然这道德与婚姻伦理的主题,对于现代人恐怕已经有些陈词滥调,但在托翁的时代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和《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忏悔录》一样,让托尔斯泰建立世界声誉的文学瑰宝。         整部作品的结构按照安娜和列文命运发展的两条主线进行。就如两条平行的高速公路,有时交汇,有时独立,但始终保持着轮流叙事的节奏,向前推进。让两种命运获得相关性的是笼罩着所有人的巨大的无形的道德与宗教影响力。所有人都在遵守与违背无形社会规约的矛盾中寻求突围,试图拥有完美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同时,在肆无忌惮的寻欢之后,无数乐极生悲,无数债台高筑以及嫉妒绝望,都在托尔斯泰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落入读者心田,迅速扎根。安娜最终卧轨自尽的命运表达了她无法守护爱情,无法回归社会的绝望,宣告了安娜想要独立追求个人幸福的奢望无法实现的残酷; 列文作为开明的地主贵族,在追求农业改革,爱情婚姻,写作事业的过程里,经历了失败,甜蜜,嫉妒,迷茫,诱惑最终回归,在他不断的意义寻求和对宗教和社会的苛刻怀疑里,终于建立起稳定的信仰,那就是对于善意的弘扬和追寻。作品中,奥勃朗斯基,尽管是个挥霍无度,寻欢作乐,缺乏家庭责任感的投机官僚,却发挥着重要的情节粘合剂作用,他是事实上的具有重要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奥勃朗斯基对生活缺乏严肃的思考,对道德从来不愿老实地遵循,对攀附权贵,投机升迁抱着不切实际的目的,是社会腐败风气的标志性人物。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人物因为幽默圆滑的性格,格外讨喜,赢得无数新时代的粉丝。           作品的构思严丝合缝,非常缜密。安娜的出场在火车站,遭遇一起火车轧死人事故,其实是对安娜最终命运的预叙。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不仅曹芹蒲善用,托尔斯泰也不甘落后。而作品后面也提到了一些战争的内容,无疑也回应了前一部作品,以及作者本身的从军经历。           安娜最终的死是戏剧性的。她对世界的态度从充满梦幻到充满厌弃,从满怀自信到无限怀疑,种种心路历程,让人揪心,令人惋惜!正是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安娜最初的逃离无爱的婚姻一度令人羡慕,令人鼓舞,与恪守妇道,即使遭遇丈夫背叛,仍选择原谅,艰辛持家抚养孩子的陶丽相比,无疑具有了一些先进女权者的魅力。可惜,最终故事的结局不圆满,在那个时代里,托尔斯泰只能让安娜自杀,这才是那个腐败又顽固的时代,最大的现实。就如黛玉必须死去,宝玉必须出走一样。          想说的很多,说出的很少。作品是不朽丰碑,书评是胡言乱语。唯分享之情不错,权且记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