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小英雄雨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小英雄雨来
    厚昌
    推荐

    中国因加入世界秩序而崛起,世界也因中国的加入而被重新定义,中国也在此过程被反向地重新定义。 在中国与世界互构、重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也是中国对世界履行成员责任、进行历史民族命运实践的过程。

  • 小英雄雨来
    无问西东
    推荐

    今年元月初购得纸质版的此书。阅读伊始,一家人即前往海南度假而将颇显厚重的此书撂在了家里。后滞留琼海两月余,幸于微信读书得以通读此著,也得以超越了我们这些60后对于历史学的认知。新思维、新方法、新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叙述其庞大的逻辑演绎过程中冷静有加,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使阅读者毫无晦涩艰深之感,对于历史哲学及历史精神现象学过程的多维度展开颇生好奇之心。对于诸如中国因其内在的体系性,成就其外在的海陆枢纽地位的很多新论点长于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历史哲学的分析推演,令人信服。从内容到文字亮点纷呈,尚需自我认可之处亦颇多,因此值得再读。粗计作者著此书参考中文著作170多部,外文著作200多部,论文60多篇,中文古典文献20多部,英文著述论文10余篇。谨向作者施展致以深深的敬意!

  • 小英雄雨来
    啓應後知
    推荐

    此書免費的話,可以翻翻。但要把他的價值觀倒過來接收。 大陸人需要從世界看中國,糾正世界觀的公民敎育讀本。

  • 小英雄雨来
    momo
    推荐

    书评太长写不下,继续摘录我认为分析的不错的供应链的部分内容如下: 经历了二战后几十年黄金时间的高速发展,世界上多数人口已经超越了简单维生的经济阶段,基本需求获得有效满足。所谓“基本需求”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移动电话在今天已成为基本需求。传统大规模制造业所生产的品质趋同、品种单一、廉价耐用的产品,此时无法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品的全新创意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跨国大托拉斯由于产业链的漫长,面临着巨大的决策风险,无法有效参与到创新当中。它们在其所在行业的基本需求尚未被满足的时候,或者说它们处于特定意义上的“短缺经济时代”的时候,能够生产那种流水线产品来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却难以应对“后短缺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它们越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就会越快地走上自己的逻辑终点。于是,能够将制造过程外包,自己轻装上阵致力创意与品牌打造的企业,将有更大的机会占据价值链的顶端,这就是类似于苹果这样的公司成功的秘诀。而一旦开始进入创新经济时代,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拼创新,否则很容易被淘汰。于是,除非是其行业本身不适合外包,西方众多世界大公司都将其制造过程外包,不愿外包的大公司有不少遭到淘汰。 大规模生产外包至少有两个技术性前提:一是大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力,二是高速的信息传递能力。这两个技术前提才能让发包方不至于对生产过程处于无知状态,以致没有能力根据市场讯息迅速调整自己的外包任务;两个前提刚好因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大发展而获得了解决。于是,新技术使得这场管理革命成为可能,发包方与承包方构成了工业链条的两端;大规模外包使得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新事物,生产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分离了。 对于承包方来说,有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第一,生产过程必须有效率,否则不会有机会承接到发包任务。有效率的前提是专业化,但高度专业化以后,风险会变得很大,因为承包方没有办法迅速转型,上游发包方的创意一旦发生变化,承包方就会死掉。因此,承包方又得满足第二个条件,即生产过程必须要有弹性,有弹性的前提是不能专业化,而不能专业化会使得生产的效率欠佳,一开始就根本不会有机会拿到订单。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但它们又是彼此矛盾的,这就带来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要想解决此一结构性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弹性与效率这两个条件放到不同位阶上来满足。即,承包方的制造业企业不能大而全,必须是大量小而专的企业,每一家企业都专业化到极致,近乎就是专攻某种高度标准化的零件,其产品的通配性反倒会特别好;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就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相互配套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动态互联的供应链网络。通过网络内部每一家企业的高度专业化,确保效率;随着发包任务的不同,企业间的相互配套关系可以不断动态重组,以此来确保弹性。也就是说,对效率的需求,在单个企业的层面上获得满足;对弹性的需求,在大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供应链网络层面上获得满足。所以,供应链网络的存在,是有能力承接大规模外包的一个重要前提。 前述意义上的供应链网络若要成立,在其起始阶段,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分工足够深的企业近乎同时成长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自身运转能力的供应链网络;倘若专业化分工如此深的企业不能近乎同时成长起来,就谁也存活不下去。该网络成长起来之后,其内部的企业会不断新陈代谢,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网络对创新经济的适应性调整能力。这么多企业近乎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个前提要求就是,是否有足够多建设得非常好、规模很大、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到位的工业开发区(这也可归为广义上的城市化)已经建设起来,而且里面没有相应的工业能力进驻。换句话说,即是否有大量近乎空白的开发区等着企业进驻。只有这样的地方存在,供应链网络才能生长起来,而且可以想见,其分布式的生长速度一定是前所未见的。 这意味着(广义的)城市化要先于工业化。 供应链网络一旦形成,其规模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供应链网络的规模越大,内部的节点就越多,互为配套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网络的弹性越好;其中单个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度就越深,效率也越高。每个企业都与极大量的其他企业互为配套关系,即使它只生产非常专门的东西,也能够达到世界级的量产,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同时,供应链的规模足够大,就可以养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师蓄水池,即使有上万家企业倒闭了,失业的工程师也能马上找到下一份工作。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工程师被培养出来,供应链网络也才运转得起来。 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优势于此尽显。改革开放这些年,尤其是实行土地财政之后的这些年中建立起大量的基础设施,超大规模国家的物流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资源,其中的绝大部分个体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进入了历史,有着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这些个体构成了中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熟练工人队伍的来源,使得供应链网络能够运转起来。进一步,就外贸领域而言,中国所承接的上游发包公司都是面向全球销售的,这就使得作为下游的承包方,也是面向全球市场生产的;就内贸领域而言,网络平台、电商的出现,结合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长尾理论”的效应得到最大呈现,此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分工也能够出现,供应链网络的效率和弹性继续放大。这种内外贯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催生了供应链网络的规模,其中单个企业的分工专业化程度可以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实体经济中有诸多例证,阿里巴巴B2B平台上也有非常直观的呈现。 实际上,这个供应链网络的范围已经超出中国,是以整个环中国海地区的东亚为单位的。中国从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零部件、半成品,在中国完成总体组装再向全世界出口,整个东亚被整合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业集聚区。这种规模的供应链网络,结合互联网技术,使得分工深度进一步加大,弹性进一步增强。中国以“世界工厂”而闻名,实际上,“世界工厂”这一名头冠于整个环中国海的东亚地区头上会更合适,这个大的制造业聚集区已经有能力满足整个世界对一般制成品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所谓中国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实际上是中国代表整个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而形成的顺差,其中包含着中国从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口零部件、半成品而形成的大规模逆差。近年来部分制造业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移,而是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供应链网络内部结构性重构的过程;零部件、半成品的生产地、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中国倒闭的部分企业,其中的资本、人力会被本土新建起来的其他类型企业所吸收,这是个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没有哪个东亚国家会因为供应链的结构性重构过程而退出这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此时真正有效的分析单位不再是国家经济,而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经济,以及超国家层面的供应链经济。在这种分析视野下,会看到各种企业在微观层面上改变自己的节点位置甚至地理布局,但供应链网络本身作为一个整体,不会受到本质性的影响,而中国在这个供应链网络当中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倒性规模,使得供应链的重构始终会以中国为中心。 供应链管理,不是中央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指一个制造业企业是否能把自己有效地嵌入到供应链体系当中。一旦有效嵌入,这个供应链将自动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把供应链管理能力这个要素纳入进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劳动力、土地的价格事实上已经不是制造业成本中最为决定性的要素了。这也是中国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之20世纪80年代已经大幅上升的21世纪,制造业却能更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被取消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不过是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拉美、东南亚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性总结。这些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其制造业过程都是以国家为单位,每个国家自己搞一摊,各国的成本构成结构都是一样的。在这个背景下,一旦某国达到中等收入,此时其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一定也会上涨,总成本就会相应上涨。而其他还没有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它的总成本仍然比较低,制造业自然会转移到那些地方,于是中等收入陷阱就出现了。而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出现,却使得生产不再是以国家为单位展开,集聚区内诸国家之间大规模的半成品贸易,意味着已经进入工序性的跨国分工层面;这个制造业集聚区的形成又以西方创新经济的拉动为前提。如果我们把创意、生产、分销等环节视作价值增值过程当中的工序的话,它们也都进入了工序性的跨国分工乃至全球分工,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的前提已经被取消。 在可预见的未来,除非出现了某种今天完全无法想象的新技术,否则没有什么新的制造业集聚区能够崛起而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进行全面竞争,更加可能的是现有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说,中低端制造业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转移,在这个意义上是终局性的,进得来出不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终局性,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现有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制造能力,已经能轻易满足全球的需求,新崛起的地方很难与东亚就制造业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其他地方若想重复当年中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它必须也有已建好但又近乎空白的现成开发区,否则供应链体系无法成长起来,无法满足效率与弹性兼备的需求。而此类开发区的建设,以土地没有私人产权为前提,这便决定了它在中国以外是不可能被重复的。

  • 小英雄雨来
    youjuan
    推荐

    枢纽主要阐述了3000年的中国,这本书与其他史书有所不同,叙述的历史的角度,宽度,广度以及维度都很新颖,通俗易懂不失严谨,从古代文明,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哲学,经济,工业发展等等方面去诠释3000年的中国,从“认知的世界”,在到中国“自我认知”的觉醒来探索世界新格局的变化,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不一,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我而言,这是一本值得深读,提升自我对于历史认知的一本好书。

  • 小英雄雨来
    张三
    推荐

    不一样的历史书,架构与观点新颖,更偏向于文化解读。弥漫着精神现象学等哲学话术的侵入,不予置评。近现代以前的值得一读

  • 小英雄雨来
    推荐

    施展老师的视野格局经过此书又有大幅精进,已经臻至化境。虽然思想深刻,深藏真意。 但此书也并非全无暗点: 第一、实例过少,缺乏论证。施展老师通篇更多的是阐述观点,却缺乏对观点的史料证明,未见旁征博引。导致老师阐述的大量观点都需要我自觉的调用脑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辅助论证,以此来帮助这些观点站的住脚。诚然,我也可以理解,如果要引用大量史料,这本书可能要扩展好几倍。同时大量的观点在老师看来也都是基础知识,无需论证。 第二、后期语言过于学术化,甚至有点刻意复杂化。过多罕用地、未被普遍定义的学术词汇反而徒增信息干扰。 从这两个写书上的小缺点能够看出来,施展老师虽然已经初步摸到了新时代下的屠龙术,胸怀大义,但还需要变成微言。就像领袖毛主席一样,将最伟大的思想,用最简单通俗的话语表述。所谓:微言大义。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期盼,是希望施展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 中国与世界彼此构筑新秩序与新世界观 历史是秩序的流转。而中国的特殊地缘位置与超大规模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秩序的中介性力量。 第四次周期大循环中,中国的责任、困境与使命。 等等思想,能够更加通俗并快速的普及到时代下。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当然,我也深信这本书还没有达到极致。待我再次沉淀之后还会重读数次, 我相信在这本书的精神内核上更进一步,我们将会找到新时代下的屠龙术。

  • 小英雄雨来
    兰笋山下
    推荐

    北大历史学系史学博士施展先生的力作《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开读难涩,简直难以理解和消化,再读始觉观点独到、视角独特,细读则愈发有味了。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第一次用哲学历史的眼光看历史,写历史和理解历史、重构历史。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上帝国,五千年延续的中华轴心文明,其在世界存在的特殊性与东亚存在的普遍性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的以草原-中原、中原-西域、西域-高原、海洋-大陆等地域文化经济之交流融合,发展至今的一个具有超大体量、具有宏大格局、超灵活战略的新兴强国,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联系海洋与大陆的中介,发挥枢纽作用,使中华之历史为世界之历史,使中国秩序融入世界秩序而强大了自己,又使世界秩序有了中国秩序的加入形成新的世界秩序,使中华轴心文明的特殊性变为世界文明的普遍性,从哲学历史的角度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 小英雄雨来
    仲春廿八
    推荐

    施展亲笔签名送来的书,构架相当的宏大,中国的世界里面,对于中原核心区,蒙古高原,西域沙漠,雪域高原,云贵川山地,东北黑土地,东南沿海,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划分和解读,不同区域之间的纵横捭阖,对历史的整合程度很深。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上半部分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而下半部分,作者在世界的中国的讨论中,逻辑脉络有生拉硬扯的感觉,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生硬。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国人理解历史有帮助,理解欧洲拉美中东印度的历史才能对中国的历史感悟更多的透彻。同时作者在汉族与中华民族的讨论中,也给执政者老百姓提了个醒,一定要做普世综合民族。 施展的作品还是很不错的,领导人绝对大力支持,直接推荐!

  • 小英雄雨来
    唐重阳
    推荐

    2018年1月1日当天上午我就收到《枢纽:3000年的中国》实体书了,一本观点有限,综合性强,跨时间维度广的历史类书籍。可它时常被忽冷忽热,我偶尔拿起来翻一两页,浪费不少时间,几乎没有阅读激情。我感觉我买这本书心中的熊熊烈火,顿时被冰水浇灭了。 记得以前在学校,我们学习历史、地理、政治……为了考试而大部分人只不过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常识,没有深入探讨理解,掌握的是那么肤浅。 我们步入社会大环境后,越走越远,多数时间是不会接触并运用史、地、政等相关文史和社科知识,逐渐就遗忘了,就别谈这些专业性了。 如果你想再次拾起来,时间都不晚,你真正想要就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接下来你必须接受文史、地理、政治……自然社科以及哲学方面的枯燥乏味且抽象,让大脑燃烧起来吧,焕然一新就在我们脚下,此刻启程。 我一定会重新点燃火焰,《枢纽:3000年的中国》确实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本来也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区别吗?那自己就用脑、眼、口、手、脚去发现特别和残缺,表达出来,等待结果。 无论你在何时何处,身边总会有一面镜子,你千万别玩小花招,你的每一个实际行动都裸露地一清二楚,看看你是个什么样的自己……

  • 小英雄雨来
    青山
    推荐

    现代世界秩序有三大构成性要素,分别是海洋秩序、大陆秩序,以及海陆中介/枢纽秩序。作为体系的中国,内在地包含着海洋和大陆等多种要素,它们通过历史的演化与现代的整合,而凝为一个共同体;中国因此得以同时嵌入在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之中,作为海陆中介/枢纽,因其超大规模而获得动能创造了极盛辉煌,但也因为资源地理位置集权封闭统治而从信受西方列强欺辱。 时值中美贸易战之下,拜读北大历史学系史学博士施展先生的力作《枢纽:3000年的中国》,以历史发展角度理解自身历史,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亚洲大国,利于了解现状。客观真实的对自身回顾,以历史的角度审慎去理解经济政治格局,以史为鉴当知兴替,开放包容、高调不自大、求同存异、合理处置国际间的矛盾,把控冲突烈度。以民生为上,发展促进经济,避免苏联的经济悲剧。

  • 小英雄雨来
    梦想
    推荐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是自变量,一定要珍惜用好伟大复兴机遇。 这本书的阅读是有门槛的(感觉个别地方有点掉书袋,比如叙述中提出曹操有卡里斯玛之力,总是有点穿越),断断续续读下来,有不觉明历的地方,但也还是有很多收获。 从大观小组里,看到了得到的不少开课老师,感谢他们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拓展了我的视野。

  • 小英雄雨来
    王玉兆
    推荐

    个人认为是值得一读的历史拓展读物,感觉前半部分很像通俗版的《国史大纲》,后半部分像一个世界史、哲学史、经济史、人类史的摘要,很能拓展知识和视野,将个人愚见发表下。 本书优点:施展老师野心很大,在一本书里囊括了3000年古今中外的历史政治与经济,从东亚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颇受启发。 本书缺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施展老师想讲的东西太多,历史跨度又长,读完后觉得什么都讲了,却什么都没有讲很具体。很多部分感觉是文献的引用与综述,太多概念性的东西没有给出解释,有些感觉是自己造出的新说法。

  • 小英雄雨来
    王振伟
    推荐

    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分析基础; 以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二元辩证法为分析工具; 以中国的轴心文明和超大规模为分析前提; 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各学科知识;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拣选摘挑,逻辑自洽的论述了,3000年演进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体系中国,前瞻性的讨论了中国与世界的互构互塑。 这是一种宏达的构造和论述;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这是一种前瞻的推演和希望; 这是一次史实和创新的旅行; 这是一本卓越的表达和著作; 更是一部启迪智慧和心灵,值得枕边卧榻再读三读的书,请君共赏!

  • 小英雄雨来
    草莓味的小白猫
    推荐

    中国在世界中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着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刺激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身为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