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十万个为什么
    酷rain
    推荐

    《哈佛中国史》(全六册),我用了60小时听读完了,读这套书前,我持审慎态度,认为不以写人的历史书,是不是会无趣而流于皮面,及至读完后,却很欢欣。这套书的特点,首先是西方中国史研究家的最新著作,其次,这套书准确的书名应该叫《中国帝制史》,上自秦帝国建立下至清亡,叙述了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帝制国家建立存续历史,这是一种新视角。第三,叙述角度新颖,比如用到严嵩抄家清单,用到明代一个人的笔记记述,用到明代中国绘制的以南海水上交通为中心地图,以及细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郑和下西洋目的和动机不同,导致的对世界格局不同影响,让人耳目一新!第四,从世界史角度给了中国各个时期在人类同时期一个清晰的坐标。对各个朝代更迭继承关系给出了清晰描述,往往一两句之间点醒梦中人。第五是,西方人的描述,摆脱了中国人写中国史的爱恨情仇,多重视角却合理合情的给出了判断,尤其清中后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他们给出的描写立体而清晰,没有一边倒式的历史事件。我最期待的是能见到他们能再写出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为止的中国共和国史,也期待他们能写出中国人从哪里来到秦帝国建立前的历史!

  • 十万个为什么
    一蓑烟雨
    推荐

    为什么我们要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  历史学家朱维铮曾打过一个比方: 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外国学者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而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独不知道这间房间坐标何处。 而外国汉学家,能告诉我们房间的位置。

  • 十万个为什么
    山东大汗
    推荐

    西方人士,为汉学家。合力完成,这部著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艺术。全面论述。内容详实,不可多得。

  • 十万个为什么
    SJM
    推荐

    这套著作可谓是中华帝国的全史,从秦汉到清朝,条分缕析,宏微兼著。多更多的客观,少更少的主观。 因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撰述者,因此风格不同,各个有别。有单刀直入,平铺皇朝的生成史和发展史:有分不同类别,对一个皇朝进行分门别类的观照:还有通过一个特异现象的切入,层层递进对皇朝进行别样的解读等等。总之都是为了把整个中国史叙写的生动有趣又不落俗套,为达此目的这个写作团队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引用资料之广,付出时间之多都是少见的。 费时良久,收获很多,感谢本书创作团队的付出。

  • 十万个为什么
    布衣~觀亭
    推荐

    《哈佛中国史》主要着力于将中国作为一个“帝国”来考量分朝代进行描述。本系列丛书由加拿大学者卜正民主编并撰写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美国学者陆威仪撰写前三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罗威廉撰写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由德国学者迪特•库恩负责第四卷宋代转型部分的写作。在西方学界,研究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学者之间并非存在壁垒森严的区分,因而整套书超越了一般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的写法,更接近于专题史“类复线叙事”的写作手法。 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兆光在丛书总序中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变化,分别可概括为:时间缩短、空间变大、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之于《哈佛中国史》,最为显著的特征无疑是其中的第三点“史料增多”,包括了新史料的发现与入史标准的不同,由于作者们的欧美学历与背景,虽然在史料收集方面并不占优,但其解释史料的角度与对于边缘史料的运用让读者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异域之眼”当然并非“上帝之眼”,他山之石,可以启迪。 而这些来自海外“他者”的眼光,并非脱离本土的治史精神而遗世独立。《哈佛中国史》总编卜正民直言自己曾深受复旦大学已故历史教授朱维铮的影响。在与朱老的交往中,后者曾用比喻来解释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史的必要性,他对卜正民说的原话是:“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哈佛中国史》之所以颇为有趣,大抵仍要归因于其中对国人而言较为新颖的专题史写作风格,相较政权之更替、战争之频繁着墨不多,相反在宗族、宗教、性别地位、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等主题中讨论。当然,由于学者之间术业有专攻,背景有差异,整套《哈佛中国史》同样无法做到同质化与写作研究方法完全统一,的确具有一定的参差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往往观察各有所得,如果说,讲谈社的日本学者对中国史是“横看成岭”,那么,西洋学者编纂的这套“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是否也会“侧看成峰”,并且引发读者们新的思考和议论呢?我想总是有更多东西等待我们去理解,总是有更多方法使我们去理解它们。新的观看方法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理解的对象,但是会改变我们的视野。 在此我想引用一首登鹳雀楼来向这些西方学者们致意: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