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灿烂千阳
    观复
    推荐

    选取非常典型的案例,勾勒出历史上中国环境的变化,宏观而细微,是了解中国环境史的必读之书

  • 灿烂千阳
    Chaos
    推荐

    1.道教兴起于自然,又随着自然开采过度而衰落。 2.每个时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塑造当时群体的心理与审美,由文学作品隐约可见。 3.水利工程的红利虽时间变化的过程,是一首人类与自然博弈的悲喜剧。 4.后面有些散乱,星星点点,不成线面。

  • 灿烂千阳
    沙与沫℡¹⁸⁷****
    推荐

    不值一读!首先立意都是错的,各种的数据文献分析和资料的搜集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论调!带着满满的西方人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有点被恶心到了

  • 灿烂千阳
    frogprince
    推荐

    伊懋可不愧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资料翔实到细节乃至末节。对中文史料的把控和运用,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尤其喜欢《水和水利工程维持的代价》这一章,写得漂亮,见地深湛。当然也有赖严谨的翻译。此书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是英文学界第一部通史性质的中国环境史著作。也因此,伊在西方世界号称中国环境史领域的founding father。

  • 灿烂千阳
    何乐林
    推荐

    与我而言,有些标题党,大象只是个楔子,或者说人进地退的隐喻。不得不说水平非常高,一位汉学家转攻中国环境史方向,既要搜罗如此浩繁卷帙的冷门史料,还要学习水利和生态方面的专业知识,不知道下了多少苦工。书的缺点不少豆友已经提到了,着眼局部,略显偏狭。但是作为开山之作,不可过于苛责。

  • 灿烂千阳
    乌龙茶
    推荐

    概论中国古代人对环境的影响(学术)貌似家里有这书,只是名字变了。

  • 灿烂千阳
    Blue & White
    推荐

    大象是个引子,引出了3000年来作为大象栖息地的森林从北方到西南的退却。农耕社会的烧林以耕,或伐木以烧以建房以筑桥以造车造船等,一方面是“血汗农耕”,另一方面则是到了明清晚期的森林资源告急以及水利工程的技术锁定(维护成本极其高昂)。面对长期外部环境威胁,指令性/纪律性的国家机器/社会机制形成。 历史终有相似之处,“血汗工厂”、“能源紧张”、“极端天气”、“covid-19”、“外部高端技术封锁”,历史又行进到了另一个转折性的时刻。

  • 灿烂千阳
    施主
    推荐

    首先要感叹一下伊懋可先生对中文古籍文献的利用,伊先生通过对中国古典如《诗经》、《周礼》、《山居赋》、《五杂俎》、《清诗铎》以及各种方志、诗歌的阅读,从中挖掘出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历史和中国古人的自然观 ,可谓学识渊博,学术视野开阔,功力深厚。我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才第一次去读《山居赋》、第一次翻阅《五杂俎》。 其次,对于本书结语部分提到的彭慕兰先生著:《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我不久前刚看完,正是为了有所比较才来看的伊先生这本书。 结语中讨论了“到帝制晚期,中国的环境承受了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某些方面,这一情况出现得更早。但是,这一'压力'是否比1800年左右施加给欧洲环境的压力还要大得多?抑或像彭慕兰所认为的那样,如果首先聚焦于英格兰和尼德兰,那么这一'压力'甚至不那么大?”这一问题。 如果我没理解错,伊先生的看法似乎和彭先生相反。我个人比较支持彭慕兰先生的观点,因为彭先生一书中对欧亚大陆两端核心地区关于马尔萨斯生活四要素(食物、燃料、纤维、建材)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以及对两个核心地区市场制度和生产要素的比较分析,包括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各各方面。而伊先生“大象的退却”此书中,量化分析部分较少,大部分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来勾勒中国环境史,如果仅是对中国环境史进行分析这么作是足够了,但要是进行中欧环境史比较个人以为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缺少对欧洲相应地区的量化分析师时)。 再次,虽然个人以为本书在结语的中欧比较部分存在一定缺陷,但是伊先生总结的“到18、19世纪,中国的水利经济陷入前现代的'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模式之中,从而进退维谷”,最后导致“约束延缓了中国经济整体迈向现代的步伐”,这一观点是合理的。 最后,个人以为,上述这一“技术锁定最终导致环境困境、发展陷阱”的观点,同样可以用在工业革命以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全球经济体系上。传统中国农业社会,以水力与森林为能源基础,历时数千年终于在19世纪走向了崩溃边缘;那么现代全球经济体系,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短短两三百年就已走向了目前的困局;核能、太阳能、风能等等新能源目前看来还不是可靠的替代方案,不知人类前路何在。不由让人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能也是好师法中国古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采取的随遇而安的态度”了。

  • 灿烂千阳
    安迪
    推荐

    伊懋可(Hark Elvin),1938年生于英国剑桥,剑桥大学毕业,1990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中国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合编了《中国文化图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还发表了署名为约翰·达顿的小说《圣伊莱斯集市》和《虎岛》。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核心内容 一、大象的退却,看大象的生存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压缩的。 二、森林砍伐,看古代的滥砍滥伐现象,以及古人的森林保护意识。 三、水利工程,看古人如何维持一个水利灌溉系统的有效性,“技术锁定”是如何出现的。 四、中国古人的环境观,看“风水”和“天人感应”思想如何影响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