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从被母乳中低聚糖喂养的肠道菌群,到维持深海生物生存的化学合成作用,微生物与生命息息相关。移植肠道菌群能够治疗肥胖吗?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大脑发育?沃尔巴克氏体如何主导宿主的繁殖?很多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科学的态度是明确的:了解和利用微生物、学会与这些古老的生物体共存。
微生物世界是未知的世界,我们需要和它们共生共存。我们的未来的食品药品都可能是微生物工程的产品。
内容冗长,可能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总而言之,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共存,相爱相杀。或许,我们进化出意识,就是将微生物带到宇宙各个地方;我们,是微生物的傀儡[呲牙]
很多年前读研究生时遇到一个国外的教授,那时的我对自己的研究意义深感迷茫,微生物在我看来是无聊至极的工作,科研也不过只是讨饭的工具。当我问一丝不苟的老教授为何如此痴迷这些微生物时,他的回答“他们是如此复杂包罗万象而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令我至今难忘。当时的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对无趣的事物如此好奇专注。 多年后我终于理解了老教授的激情,当我对微生物了解越多,就越被它们深深的吸引。微生物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是如此相似,乃至更胜一筹。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相爱也相杀,有纷争有共助,也有绞尽脑汁的背后一刀,有拼命攫取的贪欲,也有无私无畏的牺牲。 的确就像书中所言,没有所谓的好微生物和坏微生物。自然的世界只有永恒的选择与适应。人类的位置与细菌无异,但人却变得愈发自大,失去对自然的敬畏。读这样的书是很好的提醒,也是很深的启迪。 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为译者的高超水平鼓掌。最令人感动的还是科学家、作家、翻译家那份执着的探索。
这是一本能让人重新认识世界的自然新史。众所周知微生物 ≠ 病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微生物,才不再谈菌色变。想要了解微生物,无需用显微镜,只要打开这本书就可以了。它可以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微生物能在我们身上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赋予我们很多神奇的力量。专业,通俗易懂,读过你就懂。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单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然我们“孑然一身”,也绝不孤独。因为和我们共生的微生物,千千万万,它们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皮肤上、发丝上,在我们的肠胃中,在动物身上,在植物叶子上,甚至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因为我辽阔博大,所以我包罗万象。这也是当你主动去了解和欣赏其它领域的魅力,除了获取新知识和信息,还可以提供另外一种视角、另外一种看世界和看自己的方式。 所以这段时间,我把微读里有关细菌微生物病毒和基因的书翻了个遍,让我对这个世界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列个书单给感兴趣的书友: 鼠疫 世纪的哭泣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枪炮、病菌与钢铁 自私的基因 基因传+癌症传 迷人的温度 DNA:生命的秘密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细胞生命的礼赞 病毒来袭 病毒星球 瘟疫与人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 我包罗万象 也欢迎书友推荐不错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