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

清道夫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清道夫
    黄凌云
    推荐

    很不错的科普,致敬薛定谔的同名大作。读完想问,生命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从无机到有机到生物(必须是熵减)到意识的一条通路解释清楚了,也说明了存在的疑惑。 我们不过是茫茫宇宙的过客,是千万年之前超新星爆发产生的重原子组合而成的。既要谦卑又要留下点什么。

  • 清道夫
    Aaron
    推荐

    随着不断深入,作者用尽力气给我们把生命的演化通过探索式的思考和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串联在了一起。读完,正如作者所言,书内书外,从古至今,沧海桑田,都在我们的大脑中上演了一遍。谢谢作者让我又重新领略了一番生命演化和探究的壮阔。

  • 清道夫
    sally
    推荐

    很不错的一本科普书籍。我自己总结一下: 从内容思路上来说,三个层次:1、思考“生命”的历史演变。从灵魂论到活力论再到细胞说。2、地球“生命”的产生。太阳暴晒加电闪雷鸣的原始状态地球上,各种物质相互作用,长时间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了氨基酸,进而生成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细胞膜隔离外部环境并保护内部的生命活动。细胞不断分化和自我复制使生命活动愈加复杂和高级,而其中的DNA、RNA 保证生命信息得以传递。所有生命活动都借助大功臣ATP(学名叫三磷酸腺苷)来利用外界能量(比如太阳能、化学能)得以进行。3、高级“生命”形式—人类智慧。神经细胞的奇妙工作:自我意识。那么,自由意志存在吗?每次做决定是遗传的基因说了算还是“我”思考的结果?[调皮] 从文采上来看,语言活泼,文笔流畅,承转启合,前后呼应。特别是每部分篇幅不长,而且文末引出下一个问题,让我止不住地一直读下去。像是王立铭老师面对面跟我们聊一些知识,通俗风趣却不失科学严谨,还引起我们的好奇。这样的科普读物,对于对科学有好奇心的我来说,喜欢。

  • 清道夫
    毛手毛脚的猪🐴🐵🐏🐑🐗🐤
    推荐

    在读过的科普类读物里面,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最好的,成功勾起了我的兴趣,一步一步地把宏大的生命蓝图在我面前铺展开来,非常感谢本书的作者。

  • 清道夫
    欢喜俊俊
    推荐

    生命就是一部奇书 期待你细心的阅读 迷乱时起步 勇敢的向前追逐 生命也是脚下的路 起落迂迴都要继续 失去了保护 才可以迈向成熟 离开曾经靠倚过的大树 放开一切包袱 要义无反顾 每个错误在生命的画图 写下一笔领悟 好好的记住 不会忘记靠倚过的大树 曾拥有的祝福 铭心也刻骨 走上明天在生命的路途 每一笔的领悟 也是种幸福 生命就是一部奇书 不管什么时候结束 悦目不悦目 也要用心的阅读 顶天立地的每一步                                   ——《奇书》        除了生物科学上生命的源起与进化的神奇外,更神奇的是人类宽广的精神域的无边界的延展性,这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不能取代的。生而为人,既渺小又伟大。渺小是因为相对于地球40亿年的历史以及浩瀚无垠的宇宙,我们的一生、我们的存在如同撒哈拉沙漠里的一粒沙子一般不足道也;伟大是因为每一代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解锁更多未知的奥秘,创造更多的可能。我们要清醒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忌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就拿这次冠状病毒性肺炎来说,小小的病毒就能让国家社会按下暂停键,个人所面临的生命财产危机自是不必说。         越成长就越尊崇佛教,拥有最朴素的生命观,强调众生平等,强调自觉自省自修,远离是非心与分别心,把外界经历当作照见自我的镜子去内观自在。这些都是治疗浮躁自大自卑怨怼的良方呢。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清道夫
    Eric
    推荐

    和货币一样,ATP分子也不会被消耗,它只会在“高能量”和“低能量”两种状态里无休止地循环往复,为生命现象提供能量。实际上在人体中,每一个ATP分子每天都要经过两三千次消费-生产的循环。当生命需要能量的时候,ATP可以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变成二磷酸腺,蕴含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就会被释放出来。而反过来,当能量富余的时候,ADP也可以重新带上一个磷酸基团,变回能量满满的ATP。

  • 清道夫
    推荐

    国内的科普作家能运用这么优美的语言和这么深厚的专业素养,写出这样的高度和深度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赞!

  • 清道夫
    🍀 邹慧蓉
    推荐

    之前,读了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但没读完;买了得到课程《生命科学五十讲》给孩子听,但我俩都只听了一部分。读了这本书,同步把得到课程重新开启了,接下来续读薛定谔的大作,这都是必须滴。和之前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样,读完后,对生命科学的热情高涨,血脉喷张滴赶脚。 王立铭老师的这本《生命是什么》不仅仅是科普,阅读中更感受到王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所带来的语言美感,全书生动活泼,诗意表达,故事带入感强,逻辑严谨,思维缜密,风趣精炼,通俗易懂,读起来畅快极了! 面对“生命是什么”这个宏大问题,王老师从塑造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的十个核心要素展开: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这五个要素,驱动了生命活动的进行;感觉、学习、社交、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智慧的基石。循着这条逻辑线,他用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层层递进,逐步揭开生命的本质,发人深省。 物质、能量、自我复制,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石。DNA、RNA、蛋白质等物质是生命大厦的钢梁和砖瓦,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摆脱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搬运着这些物质修建出生命的大厦。几十亿年来,生命大厦则靠复制自身来抵抗命中注定的意外、衰老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复杂生命诞生后,细胞膜这道“分离之墙”将生命的三要素(物质、能量和自我复制)严密地包裹和保护起来。在物质和能量的近距离碰撞中,更复杂的生命活动接连涌现,单细胞生命的后代决定不再各奔东西,而是粘连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多细胞生命。多细胞生命允许身体细胞放弃一些功能(比如繁殖)换取一些更强大的功能,细胞出现分工。 于是,一类特别的身体细胞——神经细胞——出现了。这群细胞开始睁开眼睛,指挥身体的运动,主动探索身边的危险和机遇;这群细胞开始学习和牢记经验与教训,试图熟悉和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这群细胞甚至开始呼朋引伴,将孤军奋战的单个动物组织成千军万马和伟大社会。而在我们人类的头脑中,这群细胞甚至开始让我们明白“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于是,带着自我的骄傲和永不安于现状的探索意志,人类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并且开始向往星辰大海。 “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那句名言貌似能理解一点点了。吃东西或者晒太阳这些日常行为 其实是生命体在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ATP能量货币、细胞内的微型水电站促成ATP合成酶,这些形象的比喻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海兔、爱刷存在感的发光细菌、镜子实验……王老师把生命的演化通过串联一个个里程碑式科学发现,通过探索式的思考不断深入,带我们领略了人类演化进程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巨变背后的逻辑,展现每个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机缘巧合和阴差阳错,从而敬畏生命。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留存着亿万代祖先的印记,这些印记,叠加了几十亿年地球环境的沧海桑田,从环境中攫取能量,打败同类,保存自己,繁殖后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活着的生命编年史。 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 无论如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好奇过,努力过。 也许,这就是全部地球生命史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联。

  • 清道夫
    Willing
    推荐

    知道自己怎么来的,知道自己为何是自己,自己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知道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明白自己还有很多的不知道。

  • 清道夫
    grown-up
    推荐

    一口气读完了,对以前生物课本上那些只有图片的内容有了本质和内核的认识,对生物的神奇古老也有了更深更细节的认识,很喜欢作者的记述层层递进,比喻形象生动。总之,只是一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书。但就像书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知仅仅是冰山一角,书中内容也仅仅是一小方面,还有许多等代解决,但我觉得也可以跳出本书,加上一些自己大意生物体,对世界的认识,大胆开展拓想。

  • 清道夫
    Noodels
    推荐

    关于作者王立铭         说来和王老师还颇有渊源,他现在是浙大医学院教授,我是浙大博士,研究方向属于光学和医学交叉学科,我本人之前还在医学院待过几个月。其实让我真正喜欢上“王立铭”这个人还是因为之前机缘巧合关注了王老师的公众号”以负墒为生“(前段时间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现在改成了”王王王立铭和王王王洛薇“(宣传一波),非常喜欢他之前的”博士鸡汤系列“,并深切认同他的价值观,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从这系列文章中我看到了博士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像绝大多数导师的唯科研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何必”万般皆下品,惟有科研高“?        想起前段时间看冯唐的《万物生长》,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主任,原本挺聪明的小伙子们,长些年纪,动些心机,当上主任,怎么就全都变得这么好色和愚蠢“。当时有感而发:”我总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老师,原本都是挺聪明的学生,长些年纪,当上老师,怎么就全都变得这么不通人情,难以沟通“。现在的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原因何在?难道只是发了几篇高影响因子文章就可以为人师表吗?何以为师?现在的大学老师又有几人可称之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一个都做不好的仍大有人在。        人如其文,虽然还无缘得见王老师,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称之为师的人。鸡汤系列有篇文章对我影响颇大,讲博士应该怎么选导师,虽然我当时已经入学确定了导师,但不影响我在这篇文章的建议下下定决心换导师,重新选择一个更适合我的导师呀?可能王老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还会有这样的作用吧。        所以,虽素未谋面,却早已铭感五内,心向往之。         后来对王老师了解更多,发现他还是一个很好的科普作家,写了好几本科普书。这个社会需要一生只做科研一件事的“冷板凳”科学家,也需要一些在善其科研的同时,也能兼济天下的科学家,否则只能最多是一个个“老板”,而不能称之为“老师”。 关于书《生命是什么》        说回王老师的《生命是什么》,看这本书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对生命奥秘很感兴趣,我经常用宇宙科学来类比我的工作:“于我个人而言,越是了解宏观宇宙,越是感叹人类自身的渺小;而越是了解微观世界,却又让我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一个最宏大,一个最微小,两者互为映照,我们对其仍知之甚少。更直接的契机还是因为先看了薛定谔的同名书,后半部分关于灵魂的探讨有点懵懂,所以找到这本书。但也能理解,一方面因为薛定谔是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薛定谔的书的定位也不是科普,他只是表达了一些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所以不像王老师的这本书里语言更为浅显易懂,条理清楚,同时每一部分都加入了很多具体的实验论证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         另外,相对来说,可能有珠玉在前,王老师的这本书整体语言还是偏保守一点,没有涉及太多目前人类未触及到的领域,他更多地只是循循善诱的摆证据,讲事实,按照“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分工、感觉、学习、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十种元素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思考。从这点来说,它做到了一本好的科普书该做的,我也从中清晰完整的领略了地球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过程。尤其喜欢起始部分的细胞形成论证,从ATP的作用,到DNA与RNA的相争,再到细胞壁的形成,细胞分工的出现,回头看看,确实自有逻辑。所以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以及最后一章的自由意志,刚开始确实很冲击,人所做的决定,也就是人的一生,是未出生之前就已经确定好的?我能读博、看到这本书、一笔一划写下这篇读后感、其他书友能看到我的这篇书评然后点个赞.......我们每时每刻的所遇到的事情,所做的决定都是早已命中注定的?想想就觉得可怕吧,那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的人类万物之灵的大厦仿佛就要栋榱崩折。但之后,王老师给出了宽慰,大可不必丧失信心,基因并不起决定作用,人的成长和当下所面临的环境仍然会有很大影响,甚至一票否决。其实想想,这和人类争论了几千年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不就是同一个问题?基因必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蓝图,而后天的训练则进一步加以约束,我们做出怎样的决定不就反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性格?          十分喜欢书尾的拔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活着的生命编年史。 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 无论如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好奇过,努力过。 也许,这就是全部地球生命史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联。           我又想用我经常用的拔高来结束这篇书评(也是《流浪地球的书评》): 我时常会想象未来的社会、地球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当有一天人类解锁了所有生命的奥秘、自然的奥秘、宇宙的奥秘,会是什么样子的? 当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了其他文明会是什么样子的? 当有一天地球即将毁灭,甚至宇宙缩回奇点,又开始新一轮的膨胀,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已经不复存在的话?        以前我总是因为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的一席话而热泪盈眶: I still enjoy very much doing science. It is pleasure, it is very int interesting and it is stimulating. It changes all the time. I would like to be here around hundred years to see how science develops. 是的,它未知,它刺激,它一直在改变。我真想活到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看着那时候的世界如何发展。

  • 清道夫
    记川
    推荐

    生命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答案。正如我们在哲学里经常讨论的问题:我是谁?一样难以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人类探索生命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又曲折的。在作者的探讨中 ,有一些探讨引发了我对其他方面的思考,还挺有意思的,比如说自由。实验证明在生物学方面,人类在遇到事情需要做出反应之前,他脑内的 神经已经开始了反应。所以 ,到底是我们人支配身体的行为,还是我们 其实本身就在受到生命本身的支配,由此来说 ,人是不自由的。而由此联想到,在社会生活中,其实人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受到各种各样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而人却在这种种限制之中去争取更多的主动,去创造属于自己更好的人生。这个探索和创造的过比生命本身更加的闪耀。 文中的 一句话说的很好 ,无论如何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好奇过 ,努力过。这就是全部地球生命史和 我们每一个人

  • 清道夫
    Summer
    推荐

    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穿越时空,万古长存。

  • 清道夫
    梅子
    推荐

    生命是种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生命是什么更是一个宏大的主题。 本书按照生命发生的顺序,层层深入,由微观到宏观去解释生命现象。开始阅读时,认为就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在阅读过程中渐渐被吸引,真的欲罢不能。 随着问题的深入,让我内心深处对生命升起了敬畏之心,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越发觉得在宇宙神奇广阔和无限可能中自己是多么渺小,同时作为一个能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何其幸运! 每个人的生命之旅只有一次,好好活在当下,去体验生命,见证生命中的精彩瞬间吧!

  • 清道夫
    王磊
    推荐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写过一部名著《生命是什么》,据说曾经启发了包括王立铭在内的许多青年学生。因此,王立铭给他的著作取了同样的名字,这当然是向薛定谔致敬,但没准也暗含着与前辈比拼一把的意思。 书的主要内容,王立铭在得到课程《生命科学五十讲》里都讲过,我也都听过。但看到纸质版出来,还是第一时间买来再读了一遍,因为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也因为王立铭写得真是不错。如果说他之前的两部科普著作《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和《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只是在盖一座高楼,那这本《生命是什么》无异于在沙漠中新建一个拉斯维加斯。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宏大、太深奥,也太难写。虽然薛定谔那本名著我一丁点都没读懂,但不代表我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有很多疑惑,比如:到底如何区别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又应该如何区分意识和智慧?意识对于生命体的依附是如何实现的,换句话说,为何肉体消亡的同时意识也会消亡?意识的物理学基础是什么?神经的传导又是如何通过“涌现”的方式变成意识的?人类、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三者在量子物理的角度看有何不同?“意识到”也是一种会引起波函数坍塌的观测么?这些,都是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也是我对王立铭有所期待的地方。 对于这些问题,王立铭并没有给出答案,有的问题甚至都没有涉及,但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给予好评。对“生命是什么”这个宏大问题,他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和叙事逻辑。在“生命”很难给出一个明确定义的前提下,他提出了塑造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的十个核心要素: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这五个要素,驱动了生命活动的进行;感觉、学习、社交、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这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智慧的基石。这是一个自洽且较为完整的逻辑系统。循着这条线索,他用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一层层揭开生命的本质。 除了内容之外,我觉得王立铭写文章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给予好评的另一个原因。他本身是浙大教授,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能做一流研究,在学术前沿有涉猎、有耕耘、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又是一流的科普工作者,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又特别会讲故事,生命科学这样枯燥、严谨、精深的科学内容,被他用生动的文字、浅显的比喻、诗意的风格,写得花团锦簇、老妪能懂。这份能力,在中国科学界或科普界都是少有的。 由此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科普从业者,很多都是有科学背景、受过科学训练的专职从业者,而国外的科普作家很多都是一流的科学家。看看国外那些由著名科学家写成的科普名著:卡尔·萨根的《宇宙》、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史蒂芬·泰格马克的《穿越平行宇宙》、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丽莎·兰道尔的《暗物质与恐龙》、布赖恩·格林的《宇宙的琴弦》……这份名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甚至,卡尔·萨根还说过,只有科学家本人才是科普工作的绝佳人选。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其实也有写科普的传统,高士其、李四光都写过很多科普著作,但一方面他们的科普过于面向低幼,并没有反映出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里会写文章的实在不多,有些科学家虽然有志于科普事业,但写出来的作品不够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立铭在今天的中国科普界简直是个宝。真希望这样的科学家兼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多一些、再多一些。没有科普的春天、科幻的春天,科学的春天也不是完美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