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

不可以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不可以
    陈佳
    推荐

    犹记得十年前,在去北京航班上,读到《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先生写的一篇“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的文章,读完真是醍醐灌顶。彼时国内互联网江湖正处千团大战前夕,我等屌丝日日上百度、逛淘宝、发微博、泡人人、打CF,微信还方兴未艾…姜奇平先生围绕facebook和Myspace胜败一役分析“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写了一系列文章,凯文凯利如今日之马斯克在神州大地火爆时,他评《失控》,给《科技想要什么》作序,作为互联网新文明引领者,他多年来用姜式“视角”探索着人与科技的关系,笔耕不惰,码字布道…他是推动互联网在中国起步最早的启蒙者,他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是带我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引路人,我后面在一线做市场、做传播、做品牌,他的那些理论研究,现象背后的逻辑推理,融会贯通东西方社会经济学的案例分析,还有他笔下戏剧般曹操与笛卡尔、特斯拉、格兰诺维特的时空连线,倚杖听涛声,透过听银河涛声,有趣、启智且恢弘~

  • 不可以
    刘斌-邦比快跑
    推荐

    《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5星。尽管本书的事实部分有很多地方我认为是可商榷的,但是启发性却是一流的。特别是在看过一些复杂性科学相关的书之后,才发现凯文凯利很大一部分思想的基础来自于这里,在看的时候才更容易看懂。

  • 不可以
    MARLIN馬林
    推荐

    这是从局部出现自组织减熵体开始产生的一刻就开始的进程,我们狭义上定义的科技并不是特立独行的新东西,它和长在我们身体上的视网膜、肺泡,小到细胞结构都可以是一类,是碳基生命进一步演化的延续,这个演进方向似乎可以描述为:用更少的物质和能量,在更小的体积内,承载更大容量的信息。而且环境和历史偶然性会影响短期表现,不改长期。 为什么是信息? 熵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之矢。而信息受因果的组织。整本书看下来很多次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很多次心里咯噔一下似是感受到个中关联,却始终难以清晰描述,就很奇又很妙

  • 不可以
    🍀yan
    推荐

    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我们同样渴望创造丰富多彩的价值。 一项技术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理想角色后,会积极地为其他技术增加自主性、选择和机会。 我们的任务是引导每一项新发明培育这种内在的“善”,使之沿着所有生命的共同方向前进。

  • 不可以
    木玉
    推荐

    科技意味着文明之下的我们如何定义生存背后的残酷现实,正如同四季轮转却在不知不觉见创造和摧毁。

  • 不可以
    推荐

    凯文凯利关于科技的思考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探讨了科技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趋势。读完本书,人们会发现科技的进程是一个无法阻挡的不可逆进程,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技术都在朝向一个更高效率的发展,那些对科技发展怀有疑问的人,一方面过分夸大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一方面也高估了人类对于科技本身的影响和控制力,这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不是单个区域的人能够阻碍的。 科技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挑战,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人们总担心科技的高效会让许多人失业,但却忽视了科技同样带来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就像100年前的人们 完全无法想象今天的计算机所带来的互联网一样。然鹅,的确让人担忧的一点是人文主义的消失,科技带来了效率,但却忽视了个体的感受,就像前段时间,亚马逊的机器人解雇了快递员的故事,我想在将来还会陆续在不同的地方发生,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的延续呢,在科技快速进化的今天? 本文唯一的不足是 有些地方行文过于啰嗦了,很多概念或者观点,作者写了一长串并且非常绕的文字来描述,主旨不够清晰,尤其是作者提到本文还是经过编辑帮忙优化过的,想必原文更甚,读的时候需要费一番思考

  • 不可以
    徒步
    推荐

    (科技)系统的存在不是也不能为了满足人类需求。相反,人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系统的要求。这与那些自认为可以引导科技系统的政治或社会观念无关。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在于科技,因为引导系统的不是观念,而是科技自身的必然性。

  • 不可以
    文明
    推荐

    总算完整艰涩地啃完KK三部曲。依然是kk一贯的独特视角,将科技视为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有机系统,延续着宇宙亿万年的进化轨迹,扩展着生命文明形态的无限可能,终将走向《必然》的《失控》,读来如同坠入深邃的思想黑洞。但其看似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终究还是跳不出老子的“道法自然”四个字。

  • 不可以
    梁毅斌 Urbane
    推荐

    令人震撼的一部佳作!凯文凯利对宇宙生成到生命形成以及技术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全面和丰富的回顾,对技术元素的特征做了独到深刻的分析和总结,恢宏的想象力,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令人信服的阐述,优美流畅的文笔(翻译质量上乘),七星神作! “我们需要所有生命、所有思维和所有技术共同开始理解现实世界;需要技术元素整体——也包括我们——去发明必需的工具,为世界创造奇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强美感,同时也会制造更多问题。这一切综合起来将产生更多的善。这是一场值得参与的无限博弈。 这就是科技想要的。”

  • 不可以
    Cosimo
    推荐

    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技术历史的走向和特点。 不得不说技术在改变人类个体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由于技术越来越高度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视它,随着技术的大跨步进步,我们其实应该去了解它,保持我们的独立性。

  • 不可以
    推荐

    这本书是作者“KK三部曲”的第二部,完成于2010年,比第一部《失控》晚了差不多十六年。 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积淀,作者对科技的发展,科技和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思考。 在《失控》中,作者的思维还比较跳跃,虽然也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主题——未来科技发展应是自然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结合,但总体而言行文非常松散,基本上算是各种脑洞与各种科技动态的大杂烩,很多章节富有前瞻性,但缺乏一个明晰的理念统摄全篇。 到了本书《科技想要什么》中,作者将上一部的思想大大推进了一步。上一部中只是要求人类适当放开对科技的控制,让科技按照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而这一部中,作者将科技、技术提高到了与人类乃至所有碳基生命对等的位置上,认为科技拥有着自己的生命,有着自己的进化方式,人类不只是需要学会放手,还需要学会聆听,去适应甚至是追随科技进化的方向。 这样的观点确实有些别出心裁,比之前看过的那本《生命3.0》走的还更远一些。原来人类所需要考虑的,不是学会怎样与自己的创造物共存,而是如何学会维持与那个一直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另类技术生命的关系。 这样带有哲学意味地看待科技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审视和评价关于未来的选择的视角,并不是只有人工智能才是有可能具有生命的,人类的数百万年历史其实就是在诞生时间远远早于我们的那个叫做“技术”的生命体的陪伴和引导下走过来的。人类所留下的进步轨迹,其实都是在顺应着科技进化的规律,而一旦某项技术得以诞生,便很难再消亡,只会按照不同的技术轨迹进行演变、组合,产生新的技术。人类只能维持与科技的伴生关系,而无法真正做到颠覆或摧毁现有的科技。颇有一些“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味道。 不过作者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将科技拟人化的效果,恐怕并不符合实际,科技并没有自己的实体,科技或许更像是思想甚至是灵魂,不能脱离载体,必须依托于真实的生命。即使有一天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它能够独立于人类而存在,那也更像是科技换了个生命3.0的宿主而已。 抛开作者这个异想天开的脑洞不谈,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科技发展趋势倒是很有启发性,比如科技发展趋向于复杂和多样,比如科技发展同时具备专业性和普遍性的特征,等等。当然有些点略显牵强,比如科技趋向提高美感,恐怕用人文导向也就是人的主观选择去解释更加合理。

  • 不可以
    邵伟一飞跃
    推荐

    与其说是科技想要什么,不如说是“人类想要什么”。 科技是人类的产物,所有的的科技发展都是为人类所服务。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但最终的目的和结果不会变。

  • 不可以
    凌诗豪
    推荐

    外部条件具备,新的科技必然出现。爱迪生不发明灯泡,张迪生也会发明

  • 不可以
    青青
    推荐

    主要启示: 1、科技自诞生起就有了自主性,其倾向于自我延伸并适应社会,以取得发展成长。 2、科技呈波状发展,且震动频率越来越高。 3、当条件具备时,一系列的科技发现发明将如潮涌般出现,它们之间关联性极强,且很可能由不同团队独立发现。一项新的科技的出现,往往是一系列成果涌现的先兆。 4、科技是一个累积的系统,基础牢不牢靠,深不深厚,决定了后续发展的潜力。 5、科技是一个系统,仅从技术角度来考虑是不够的,需要包含社会在内的整个体系协同推进。 6、一项科技的发现,往往不是一个团队独享,而是多团队都在逼近,只是表现形式会有一些差异,进度也有差异。

  • 不可以
    赵文佳
    推荐

    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803天 书名:《科技想要什么》 分类:科学理念探讨 分享: 作者凯文•凯利。作者介绍了一种新的科技观,他认为科技不是冰冷的机械技术发展,也不是短期发展的产物,而是像其他生命体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化,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的初始阶段。 在这漫长的发展中,人类“保持差异的努力与熵的拉力之间的斗争,创造了自然界的奇观”,这种抵抗熵增加的力量,即是所谓“外熵”。 而“超越大脑母体”的“技术元素”,就是伴随生命出现的“外熵”力量,它“正在重新征服地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文秉持的是科技有害论,或者科技发展和文明成反比例。他驳斥了“历史上的部落和现代智人的史前氏族达到了平等、公正、自由、自主、和谐的社会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情况江河日下”的观点。 凯文认为人类本性是可塑的。我们通过思维改变自己的价值、预期和自我认知。从类猿人时期开始我们就在改变本性,而一旦发生改变,我们将继续深入地改造自己。 知识增多,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制造更多工具,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发现和学习更多知识,而工具和知识共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寿命更长。知识、安逸生活和选择——以及幸福感——的总体增加被称为进步。 纵观电子技术、太阳能、飞行器、DNA 排序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凯文·凯利归纳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小型化”,“整个新经济是围绕这样的技术建立起来的:能源消耗很少,小型化程度很高”;另一个是科技稳步加速的“倍增时间”,即科技新品性能提升、成本下降、快速普及的速度,是按照指数曲线“窄幅波动”的。 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力量,是“倾听科技之声”时,必须用心捕捉、屏息分辨的“命运轨迹”。“看到科技在遥远未来的命运后,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它的必然性而退缩。相反,我们应该作好准备,奋力前行。” “禁令原则”没有实质的区别。比如1992年世界首脑峰会达成的《里约宣言》中,有这样的话:“具有造成重大危害之不确定可能性的活动应被禁止。除非该活动支持者证明不存在造成危害的巨大风险。” 凯文·凯利认为,这种原则理论上好听,但实际行不通。技术的负面效应既不可能完全祛除,也不可能完全预知。比如DDT的使用就是这样。60年前DDT是有功之臣,它消灭了50%以上的疟疾。但是十几年后,DDT对水资源、土壤、物种的侵害就昭然天下了。 面对科技的发展,凯文认为我们应该秉持“警醒原则”: 主动地预测和评估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如同对待生物后代一样,“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为科技后代寻找技术‘益友’,引导它们朝最好的方向发展”。 他提醒道:在基因技术、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这四个领域,自我复制、自我繁殖、滚雪球式的发展,已经大大提高了技术元素的复杂性,科技的自主性也在同步增长。 “对有害技术的合理反应,不是放弃研发或者停止生产科技产品,而是开发更好的、更具生命亲和力的技术。” 善用“我们的选择”,这就是出路。 技术的生命亲和力表现为: • 合作性。它推动人和机构的合作。 • 透明性。它的来源和所有权清晰明了,使用方法简单,非专业用户容易上手。对某些用户来说,不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 • 分散性。它的所有权、产品和控制是分散的,不会被某个专业精英垄断。 • 灵活性。用户可轻松改动、调试、提升或检测它的核心,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或放弃。 • 冗余性。它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不是垄断技术,而是若干选择之一。 • 高效性。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最低程度,高效利用能源和物资,易于重复使用。 这就是我们的选择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新技术的进化是必然的,无法阻挡,但是每一项技术的特性将由我们决定。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