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用了两个阶段,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看书的目的在于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慢慢研究。抛砖引玉的介绍了很多大脑工作的机制和目前的猜想,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再去查文献看最新的进展。
对于濒死体验的解释完全不满意,那些托梦破案的案例和灵魂出体看到身体角度看不到的物质东西,然后清醒后验证那些东西存在的案例作者怎么解释呢?
难得的非RCT的书,还能同时兼顾科学性和叙事性,同时不啰嗦。
被科普了电影里常见的精神疾病的成因,回想起电影《分裂》里11个人格之间互相知晓的情节原来是个bug
一本讲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书,虽然目前很多假设还有争议,但采用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精神分裂,多重人格,幻听幻视,梦境等等,很有趣。本书的统一逻辑是人脑由无意识的系统和有意识的系统组成。
观点新颖,但是行文有点枯燥,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一般看个20来页就可以快速入睡。
神经学研究的科普故事,介绍了一些人类奇怪行为和精神疾病的生理原因,读起来很有趣。大脑比想象中的更神秘,也更有逻辑。
1. 按照神经病学的惯例,研究脑中的任何系统,第一步都是观察它出现故障之后的情况,书中虚假记忆、看见外星人、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象、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均是理性的有意识系统与神奇的无意识系统的杰作。 一、梦境 2. 视觉通路:光线到达眼球后部的视网膜后转化成电信号,然后沿着视神经快速穿过脑部,到达脑的感觉交换机——丘脑。在这之后,视觉信息再直接输送到脑后方的枕叶,传送给那里的视皮层。视皮层将处理信号的工作分成了几个部分,让它们分别计算距离、形状、色彩、尺寸和速度,以产生图像。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该技术能够随时监测血液向脑组织释放氧气的速度,从中读取所谓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这种监测的理论依据在于,神经元越是活跃,就越是需要氧气。 4. 当我们观察世界,脑中的两套系统在塑造我们的知觉。其中的一套是无意识系统,它负责识别模式、根据这些模式预测将来,并决定如何将知觉的碎片拼接到一起。另一套是有意识系统,它接受无意识系统的运算结果,在必要时加以审查,并根据由此获得的大量背景知识来制定决策。 5. 天生失明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世界的模样?当我们做梦时,丘脑不再对来自眼睛的信号做出反应,而是接受脑干的控制。也许在入睡的时候,脑干、丘脑和视皮层(PGO)形成了一条新的视觉通路。这条梦的通路和视觉的通路有诸多重叠,唯一的区别在于脑干取代眼球,成为素材的源头。在这里,脑干随机发放神经信号。这些信号从脑干到达丘脑,然后被丘脑当作一般的视觉信号处理。丘脑只是一部交换机,它无法分辨信号是来自眼球还是脑干,只是一股脑地将它们转送给下一个站点:视皮层。视皮层将离散的信号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段统一的视觉影像,在我们的体验中,这就是梦了。 6. 我们入睡之后,执行高级决策功能的前额叶皮层会完全静默。这就是为什么做梦者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也是为什么梦境如此奇怪,我们却不会有所质疑的原因。 7. 大多数的梦都摆脱了束缚的思维和意象而形成新颖而富有创意的组合。借由梦境,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得以排除觉醒时的一切干扰,向我们展示将不同的概念连接在一起的全新方法。下一次当你从梦中醒来时,赶紧抓起纸笔,记下那片刻的灵感吧。 8. 幻觉障碍:患者在观察事物时,会发现物体的大小、位置、运动或颜色发生了扭曲,或者产生鲜明的幻觉。脑干或丘脑的损伤可能是病因。 二、僵尸 9. 邦纳综合征,也称为释放性幻觉的两种解释:第一种,丧失了正常功能的脑组织开始自发行动、发出随机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发出区域的不同,患者会相应表现出幻视或者幻听。第二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脑区渐渐长出了其他系统的神经,并出现了新的互动模式。当一条感觉的干道疏于使用,某条连接着其他感官的细小上匝道就变成了感觉的主要来源。接着人脑给这条交会匝道扩出新的车道,直到它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10. 当一个人身心放松、两眼闭合、没有主动想象某个画面时,他的脑部就会呈现出阿尔法波。当你“清空脑”的时候,你的脑波就以阿尔法波为主,比如当你进入冥想状态或者清晨刚从睡眠中醒来时,你的脑中就可以检出这种脑波。相反,当你开始主动观看或想象某个视觉图像时,就会发生阿尔法波阻断。 11. 盲视,盲视者的损伤发生在视觉通路末端。他们的脑依然能够探察光线的不同模式,只是意识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就只有一种无意识的视觉了。视觉信息从眼球中的光感受器出发,经过弧形的神经纤维,到达枕叶接受分析。接着再由枕叶传送到相关的运动区域,由它们来协调眼球的运动,产生固定的行为反应。 12. 司机是如何做到在交谈的同时在熟悉的路线上安全驾驶的呢?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将关于路况的知觉信息发送给脑,脑加工这些信息,并指导身体操作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司机的意识并没有参与驾驶决策。 13. 偏侧空间失调症的患者具有完全正常的视力,但是他们只对视野的一半具有意识,对另一半视若无睹。病因是右侧顶叶受损,而顶叶的功能是聚焦我们的注意。 14. 习惯系统可以追溯到脑内最深处的一个称为“纹状体”的区域。练习的次数越多,它的外侧纹状体的活动就越强烈。与此同时,参与非习惯行为的内侧纹状体和海马体的活动水平都有所下降。 15. 大脑中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有一对概念是程序性记忆和情节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如何做某事的记忆,我们对某个程序练习得越久,这种记忆就越是牢固,情节记忆则是关于个人情况的记忆,这种记忆能够让我们记住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情节记忆储存在海马,它位于脑的深处,与颞叶比邻。它往往在非习惯行为中激活,在习惯行为中沉默。程序性记忆则源于外侧纹状体,产生习惯的那个区域。 16. 如果用习惯系统完成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是不会以情节记忆的形式在海马中留下记录的。习惯不仅无法记录信息、将其转化为情节记忆,它也无法从情节记忆中提取信息。 17. 我们为什么在不饿的时候进食?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位于额叶的中下部,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估算一个即将发生的事件的价值。当它预见到某个体验会产生很高的回报时,它就活跃了起来,促使我们一再重复相同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但它终究会因行为过度而贬低行为的价值,产生负强化。 18. 当一个人额叶受伤、管控功能受损,他就可能失去计划和明智决策的能力,甚至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克制在社会礼节之内。如果人脑没有发挥管控功能、做出明智的干预,习惯系统就会接管身体,做出习惯的举动。 19. 一个人在长期练习一项任务,将其化为习惯之后,还能够同时接受第二项完全陌生的任务,并且在几乎不妨害效率和质量的情况下将它完成。 三、想象 20. 心理意象:当我们想象自己从事某个任务,我们的脑就会以身体在过去的经历为模型,模拟这项任务。平时练习得越多,脑内的模型就越是精确。 21. PETTLEP:无论在运动、音乐还是其他领域,在心理上模拟一种行为都能增强我们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也能在生理上改变这个行为背后的脑区。 22. 心理意象要行得通,从运动皮层到肌肉的神经通路都必须完好才行。要是你倚仗的那个脑区本身就已经损坏,那么心理意象也会随之失去效力。当你在想象的同时执行一项身体任务时,就可能干扰心理意象的操练。心灵和身体的操练使用的是脑内的相同区域,同时开展这两种操练,就会使神经元互相争夺资源。 23. 镜像神经元,脑细胞对某个行为产生反应,而观察相应行为时,这些脑细胞也产生反应。镜像神经元位于脑中的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网络包含了脑的运动区域、额叶和顶叶。 24. 当我们看见别人打哈欠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也在心里模拟这个动作,并由此改变我们的行为。越是感觉亲近,就越容易彼此传染哈欠。用镜像神经元模拟他人行为的能力,能帮助你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为共情创造了基础。 25. 所谓共情,就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当我们对同类感同身受时,镜像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无意识模拟影响了我们的有意识心灵,它们奠定了共情的基础。当某人下意识地将手抽离某个造成疼痛的东西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活动模式。被试只是看见了别人的手被刺,就在无意识中激活了自己的逃避反应。 26. 躯体标记,每次我们有了一个体验,它都会附带一些感受或是身体状态。这些感受在神经系统留下印记,并从此和这个事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躯体标记系统位于额叶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在我们的两耳之间,称为“眼窝前额皮层”。 27. 和某些食物、场所或体验有关的情绪反应,会在我们遇到相似的环境或面临相关的决策时一下子重新触发。在我们开始思索之前,躯体标记已经在施加影响,并模拟每一种场景的走向,这就是直觉。 四、虚构 28. 在脑的深处,海马和相邻的脑区之中,记忆的机器在一张神经元交织而成的网络里运转不息。这张网络里的轴突和树突,接收并发送着称为“神经递质”的电化学信号。这些信号从上一个神经元出发,跨过轴突和树突之间称为“突触裂隙”的无人地带,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当我们积累新的经验并且回顾过往,突触的联系就会增强或者减弱。 29. 当几个神经元反复被当作一个群组激活时,它们就会召集额外的受体、形成更新更强的突触。这种突触连接的加强称为“长期增强作用”,它是记忆形成的基础。 30. 回忆越遥远,海马的活动水平越低,而脑中的其他区域,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区域,却变得越来越活跃。内侧前额叶皮层与额叶相邻,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不再是对于细节的精确记录,而是渐渐变得更加关注被试自身,进入自私模式。 31.当观看比赛时,我们将自己代入了那些球员之中,于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启动了自我中心式的加工。我们和友人一起经历了情绪的起起伏伏,因此也调动了海马旁区中的社会认知功能。当我们跟别人说起过去,我们说出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主角。 32. 闪光灯记忆:一种有着丰富细节的记忆,针对的是具有强烈情绪冲击的事件。当某个记忆富含情绪时,杏仁核就可能激活,而当人脑尝试回想事件中的方位细节时,则会激活后海马旁皮层。 33. 记忆污染:事件发生得越久,就会有越多事后的信息渗入我们的潜意识、改变我们对于事件的记忆。 34. 记忆抑制:人脑的安全阀,能够保护我们的自我感,使我们不被那些难以承受的记忆伤害。这种创伤记录,我们通常不至于到失忆的地步,更可能是把它们关在小黑屋里,不轻易去触碰。只是,我们越不去触碰它们,它们越会在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的行为。 35. 记忆忽视模型:主张人会更容易记起和自我知觉一致的事情,忽视那些和自我知觉相冲突的记忆和情感。 36. 记忆虚构的原因可能是几个脑区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损坏,比如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中心式思考)和眼窝前额皮层(负责带有情绪的直觉)。当记忆中的一些片段丢失或者扭曲,而且自我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记忆虚构就会发生。为了维护个人历史的一贯性,脑中的无意识系统会尝试将不同的记忆片段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使那样需要用编造的回忆堵住漏洞。 五、外星人 37. 睡眠瘫痪症: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我们的肌肉麻痹,意识则沉浸在梦境之中。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早晨醒来时会经历两个重大变化。第一是恢复知觉,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醒了。第二是恢复对于麻痹肌肉的控制。虽然知觉和肌肉控制对应于脑的不同区域,但是这两项功能却是同时激活的——至少大多数时候如此。有些情况下,知觉恢复和肌肉控制的恢复之间可能产生延迟,这就使得睡眠者在醒转后的一段时间内动弹不得,这段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 38. 睡眠瘫痪一般会影响全身肌肉,只有眼睛和喉咙除外,有时连呼吸肌也会收紧。伴随瘫痪的往往还有幻视和幻听。病人的耳边响起怪声,事后又很难形容,他们还可能看见可怕的身影。这些幻觉往往生动得令人震惊,还带有复杂的情节,仿佛一场醒着的噩梦。 39. 所谓癫痫就是神经元的过度活跃,就像在脑中的一场电风暴。对颞叶的精确刺激能够创造出有异物在你周围的知觉。颞叶癫痫或许就是某些人自称获得灵性启示的原因。画家梵高,就具有颞叶癫痫的一切症状。 40. 虚无妄想综合征,又叫“行尸综合征”。这种病的患者认为自己死了,他们感到与世隔绝,周围的人都已经远去,就连最亲密的人也不例外。对颞顶联合区的过度刺激,会使人感觉身边出现了另外一个实体。反过来,如果像虚无妄想综合征那样刺激不足,就会产生相反的错觉。你会觉得你自己不存在了。 41. 当流向脑和眼睛的血液被阻断,人脑便会尝试填补视觉的空缺。快速眼动入侵,指的是人脑进入了一个类似快速眼动睡眠的活动状态。在快速眼动入侵期间,梦一般的幻象进入了意识,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分野。 42. 蓝斑核,位于脑干,可能参与了幻象的生成。它会释放一种叫作“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递质,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和惊慌,这就是著名的“作战或逃跑反应”。当人陷入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生理上又遇到了低血压和缺氧这样的应激源时,蓝斑核便会做出反应。当他的身体试着抵消蓝斑核的作用时,快速眼动入侵就发生了,于是他进入了一个光明和喜乐的世界。 六、精神分裂 43. 无声语言,颞叶的激活通常是非常轻微的。一般来说,当你在心中思考某事,脑就会激活语言通路,有时语言肌肉也会微微收缩,但是幅度很小,发出的声音轻不可闻。 44.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认不出自己的声音,还容易将它认作是外来的。当一名患者听见自己的声音,他的比对功能会得出错误的否定结论。于是患者无法意识到听见的是自己的声音,而会认为那是由别人发出的。这一回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做出了基本的解释。 45. 当你挠自己痒痒时,这个动作的副本发送到了神经系统,并引发了一个推测放电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和你的实际感觉体验相匹配,你的脑会检测到这次匹配,推测放电信号也会抑制这次挠痒痒的效果。如果你感觉到的刺激在时间和模式上都和你的计划不同,那么推测放电就无法和来自皮肤的感觉反馈相匹配。这时的脑就会将这感觉当作外来的,于是你就感到了痒。 46. 在健康状态下,脑的无意识架构设计了一个方案,使我们能将自身心灵的产物和来自外界的信息分隔开来。正是对于这个分隔的认识使我们在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保持独立。我们得以在自我和非我之间做出关键的区分,而这重区分正是我们的自我感和人格建立的基础。 七、催眠 47. 催眠状态的起源和本质是引起心灵的力量完全集中于某一个念头或某一串想法,一时之间,被催眠者对其他的念头、印象和想法都不再留意,即使留意了也无动于衷。催眠使人的精神完全集中于某一串想法,因此极易受到外部暗示的入侵。 48. 鸡尾酒会效应,在一片嘈杂声中,你能够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某一场对话,同时将其他动静屏蔽。 49. 文字的意义是东,颜色偏偏是西。在我们能够正确说出颜色之前,脑必须先将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表征厘清,这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反应时间的增加,我们就称之为斯特鲁普效应。 50. 催眠能够消除斯特鲁普效应。前扣带皮层位于前额叶下方,它的功能就是在混乱局面中理出头绪,厘清其中的某些冲突。催眠解除了前扣带皮层的无意识冲突监测功能和额叶的有意识分析功能之间的联系。结果就是前扣带皮层虽然觉察到了文字的意义和颜色之间的冲突,但额叶始终没有收到这个消息。 51. 阈下信息,尽管先行图像对被试近乎隐形,它所包含的信息还是会在被试脑中的无意识部分留下深刻的印记。 52. 百事悖论,在双盲的尝味测试中,被试喜欢百事可乐超过可口可乐。尽管可口可乐的销量几乎是百事的两倍。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加工使得品牌名称对你的决策产生了影响。这就是百事悖论的神经基础。在一般消费者看来,无论百事的口感多好,它都及不上可口可乐这块招牌,除非是他们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受了损伤。 53. 催眠或许会抑制前扣带皮层的活动,但它不会关闭前额叶。一个被催眠的人依然是有意识的,也依然能对自己的行为保留几分监督。 八、自我 54. 尚不确定自我居于脑中的哪一部分。大体而言,很可能位于右侧额叶,但右侧额叶绝不是产生同一性的唯一区域。 55. 裂脑综合征,脑的两个半球在彼此切断之后自行其是的现象。胼胝体是左右脑之间那条粗壮的神经束,将它切断,使脑一分为二。癫痫好比一场电的风暴,沿着神经束在脑中蔓延;将脑切成两半能够阻止电的扩散。 56. 过度觉醒,是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解离,即感到和自己的情绪及体验之间拉开了距离。心理创伤能够摧毁人的行动意愿,使身体健康的人深陷在抑郁或悲伤之中。心理创伤也可能使人产生与自己解离的感觉。 57. 解离性身份障碍,患者会在人格中相互分离的部分之间切换。其中的一个是日常的平常自我,他在社会中正常度日,但总觉得和自己、和世界隔了一层。另一个是反常自我,为情绪创伤所扭曲。解离性身份障碍可以看作是解离和过度觉醒的混合,其中解离的自我是根本,而其他过度觉醒的不稳定的自我只是偶尔出现。 58. 压力是在解离性身份障碍触发人格切换的机关。最大的压力莫过于当初造成这种障碍的痛苦经历。在平常状态下,解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有害情绪得到了抑制,使他们大致能够平静地面对过去。一旦防御失守、反常自我出现,他们的情绪系统就变得脆弱,内心被痛苦占据。 59. 解离性身份障碍是催眠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催眠中,催眠师利用外部的暗示来引导被催眠者的注意,并集中他的想象。在解离性身份障碍中,暗示来自患者内心,由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发动。解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自我暗示”的疾病、一种自我催眠的综合征。 60. 经常使用的脑区会长出新的神经元,面积也会增大。而不常使用的脑区会出现神经萎缩,面积变小。如果你封闭了某些情绪和记忆、隔离了海马和杏仁核中与它们有关的神经元,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就会因为使用不足而渐渐缩小。
斯滕伯格跟克拉克在《惊人的假说》一书中同样考察了脑中系统的意识运作情况,也都使用了“卡尼萨三角”来解释视觉对于世界并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对它的一种解释。克拉克的书更严肃,专业性较强。而斯滕伯格在书中更偏向用现代日常行为趣事来阐释脑神经科学,比如人脑在沉迷于色情时是什么样的?fMRI显示,当被试观看色情录像时,他们额叶和顶叶的特定区域中出现了BOLD信号,而这些区域是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也影响了共情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越强,她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也越是活跃。两本比较阅读收获更多。
从最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神经的逻辑》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
从演化的角度看,自省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 通过维护我们个人故事的完整,脑使我们能够洞察自己的思想。 它还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意图,反省自己的逻辑,审视自己的抉择,并作出符合我们的目标和欲望的举动。 拥有一个身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性,并提高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 因此,人脑才会竭力为我们维持一个健全的个人故事。” 必要的时刻,大脑为了维护我们个人健全的身份,会自动处理很多事情,比如,遗忘掉那些不愉快的记忆,编造出一个故事来应对尴尬的局面,而且会让你自己相信这些都是真实的,实在厉害👍 读到这里,大家尽可以放心了:像“尴尬至死”这种事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大脑会帮助我们找到一种处理方式让我们全身心度过种种“至暗时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会发生记忆扭曲或失忆——是大脑出于保护我们的目的自作主张修改了我们的记忆。 造物主多么神奇![撇嘴][奸笑]
为什么嗑CP很快乐/打哈欠会传染,为什么记忆有时具有欺骗性,为什么会产生幻觉/清醒梦/梦游/幻肢,为什么心盲/声色可视化无能,为什么精神/人格分裂等等。 作者深入大脑和大脑神经的内部,假定大脑逻辑分为有意识的系统和潜意识的系统,来解读大脑并阐释以上各种奇异的现象。 特别关于梦这方面,对于心盲症患者无法重忆、描述的光怪陆离的想象画面或梦境或概念,也许今敏的红辣椒和诺兰的盗梦空间能补下。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的科普书,核心观点是潜意识对于意识构建的逻辑,就是神经的逻辑。 大脑潜意识不仅会用PS、会剪辑拼接,还会虚构角色、虚构场景、虚构故事。这都应该缘于大脑认知是按照对象或事件拆散的属性进行分区识别、分别记忆、重新整合构建的。 大脑记忆就像个千丝万缕相互连接的素材库,从基本的概念层层堆叠表征。相互连接的素材总有机会插入某一部缺乏了相关素材的故事,以确保故事的一致性,或满足编剧的某些小心思。最关键的是,这个编剧居然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一角,也可能,绝大部分时间仅仅是个自以为是导演的观众。 正如运动扎根于感觉,但感觉可以离开运动独自运行(故镜像神经元不成立);同样可以说,意识扎根于潜意识,但潜意识可以脱离意识单独运行。意识过程背后有许多的潜意识在时刻支撑,所以才念念不息。离开潜意识,意识也不会存在了。
神经的逻辑就是大脑的逻辑,大脑的逻辑就是心理的逻辑,心理的逻辑就是行为和思维的逻辑,也是我们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逻辑。因此,理解大脑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