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书了,请大家不要纠结能否理解,因为就目前来说,全世界能理解的人也不多。 本书最后的小词典非常喜欢,把最复杂的东西归结为清晰的语言,虽然仍然不懂为什么。但是看完之后,我都有了想搞明白宇宙的信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以为困惑我的问题是哲学,没想到在科学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找到了答案,但我又读不太懂。
断续读完,最喜欢第八章《宇宙的起源》。感谢大刘的《三体》等科幻小说,文学化了种种概念,让我这个理科白痴才能略懂《时间简史》。从看宇宙的视角看生活种种,会凸显烦恼的无意义——地球存在是神迹,人类更是——好好活着每一天,才是对神迹最大的尊重和珍惜[调皮]
再论时间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才有了时间。因为在大爆炸前的时空对于我们没有任何作用(宇宙大爆炸前是一个奇点,就是说是一个没有维度的裸点,它甚至连一维都不是),所以对我们来说大爆炸前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可以对其忽略不计。OK,爆炸了,产生了一个至今科学推断出的十维空间(长、宽、高、时间、事件、可能、可能的可能、可能的可能的时空变迁、变迁后的可能和无限),十维空间里有个维度叫时间。上次我们讨论过23时59分59秒59微秒59毫秒~~无限接近与24时又无限接近于次日零时,从理论上来说那一个断点会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翻篇。可是我们却在现实中无情的老去,时间无情的逝去,在人生的终点,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这个宇宙,从来也没有因为有了时间的标记而变得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人情味,它将古往今来的痴男怨女、灯红酒绿漠然无视的扔在地球上,在深邃的太空中冷眼相待,在绝对零度一下嘲笑着人类的思考——有用么?人类,你们的思考除了意淫般的满足了自己,何曾再有哪怕一点点的现实意义,何曾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去追求时间慷慨的赋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阿弥陀佛”[呲牙]
作为百分百纯真的文科生,并且对物理一窍不通,读完这本书真是不容易啊。还好微信读书特别方便的一点是遇到不懂的名词可以直接百度解释词义。加上霍金大师已经尽量用很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解释那些难懂的概念了,所以整本书读下来还是觉得很愉快。 我觉得自己是真的站在一个文科生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的,因为整本书读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虫洞”“黑洞”,而且霍金在整本书里所传达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这是霍金在整本书开头就提出的。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态度往后读,我之前的一些常识被推翻取而代之是一些新的常识。再整本书的最后结论一章里,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伽利略·伽利雷、艾萨克·牛顿的简介,给我们分享了这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面对质疑,甚至有人身威胁的时候所坚持的科学态度。其中举到一个例子“爱因斯坦是冷静的。当一本题为《100个反爱因斯坦的作家》的书出版时,他反驳道:“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有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可以说这些精神并不是因为他们成为了科学家才具备,而且他们具备才成为科学家……很多人只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却从未去思考过或者是关注过科学本身,包括我自己,因为感觉一提到科学,自己太渺小了,“科学”二字从小听到大,但是几乎未曾真正去思考过它的内涵。仿佛觉得这些离我们很遥远,认为科学只是和特定领域的人有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谁又能离开科学?所以科学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会读说明书会用电子产品,而是更多的去贴近科学,每个人都应该对科学存有自己的态度……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20世纪的巨著。 关于宇宙学,关于这个浩渺的世界。 我作为一名文科生,读起来里面各种科学概念非常艰涩,很多时候更是云里雾里。 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在我们存在的时间里,将不断膨胀,最后收缩,归结为最初的一个点。 我们在感叹其博大的时候,也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毕竟人类的智慧如此令人瞠目结舌。早在很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明白“道生道”“归于虚无”,人生也是,婴儿一声响亮啼哭,我们在精子卵子的奇妙偶遇里完成自己来临的使命,一生里兜兜转转,跌跌撞撞,品尝完酸甜苦辣,最后再归结为一抔黄土。 我常常觉得:人生就该是一场体验。 毕竟如此短暂而又容易快速谢幕。“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代一代人的更迭,最后的你,早已在茫茫人海里丢失了被瞩目的身影。在某个特定的时代里,大约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被注意到,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非常卓越出色的人群,跳梁小丑忽略不计。他们在这般轰轰烈烈的一生后,还是要被后浪向前推进。几亿的年月,早就不知如何灰飞烟灭,更何况于我们这种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呢? 所以有什么好无奈感伤的?享受好属于你自己的时光。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属于偶然,也属于一场恩赐。你不是四肢残缺,你不是疾病缠身,你不是生为毫无知觉的石头物质,也不是成为浑浑噩噩的牲畜,便是幸运之极啦。 我们在这个时代,科技受限,时间受限,我们看不到宇宙之前的模样,当然如果看见了,我们也不再成其为我们。我们也无法见证宇宙的毁灭。然而即使见证了,又有什么特别的呢?好玩么? 关于黑洞,与我们正常人有关么?引力再大,我们能去么?可以体验么?等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化灰了。虫洞旅行,时间穿越,自己想象就好,太过天马行空想象,最容易害了自己。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 不假,套用生活上来。 了解这些,《时间简史》,伟大科学家霍金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提升认知局限。 但是, 关心我们该关心的,哪怕家长里短,也让我们感到安定开心。这才是我们应该生活的目的。
大学时读这本书还不甚了了。十多年后再读,竟然深有同感!这么多年了,数理知识大多还给学校,文史哲知识积累不少,特别是哲学知识。而科学与哲学最终会走到一起。 科学的极致状态在普通人理解起来已经趋于哲学了,区别在于一个用数学和观测手段来推导结果,一个用语言和心理来定义现象 在看此书之前我就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波动组成!本书也赞同。 但这也许是我们的错误:也许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有波。 其它重要收获整理如下: 1,莱布尼兹认为。虚数是美妙而奇异的神灵隐蔽所,他几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两栖物,这与量子力学完美结合。史蒂夫霍金在解决虚时间这个问题上引入了数学概念是非常有创造力。 虚时间可能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事实上,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学概念。如果你取任何平常的(或“实的”)数和它自己相乘,结果是一个正数(例如2乘2是4,但-2乘-2也是这么多。)然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数(叫虚数),当它们自乘时得到负数(叫做i的数自乘时得-1,2i自乘得-4,等等)。 2,在欧几里得时空中,引入了虚时间的概念之后,时间不再只是前后。而是像空间一样是三维立体的。 在欧几里得时空中,时间方向和在空间中的方向没有不同之处。 3,想象,时间是三维的。但是只限人们可以在时间中旅行,只要给出时间坐标(x y z) 1949年库尔特·哥德尔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允许的新的时空。这首次表明物理学定律的确允许人们在时间里旅行。哥德尔是一名数学家,他由于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而名震天下。该定理是说,不可能证明所有真的陈述,即使你只试图证明像算术这么明确而且枯燥的学科中所有真的陈述。 4,平行宇宙 过。这是说宇宙不仅仅有一个单独历史,它有所有可能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有自己的概率。然 5,简单而言,时间旅行最大的障碍是:逻辑上的自洽性,从未来回到过去,会改变历史,如果改变历史,又何有回到过去的未来? 这样,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仍然未决。但是我不准备为之打赌,我的对手或许具有通晓未来的不公平的优势。 6,现代人研究哲学的,没有继续跟上科学,否则不会对本文所提内容,无动于衷。 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做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宇宙是周而复始的,只要我们保有一颗开放包容好奇心!
仰望星空,我们能看到多远多深? 为了纪念霍金教授,还有因为好奇心,阅读了这本时间简史,其实一开始加入书架的就是关于人类自然和科学类的书籍,很多人都说时间简史很难读,自己也被基本论调吓到,直到三月十四号得知霍金教授往生的消息,才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完,不看不知道,看了也并不是全部都不能理解,只要坚持一下,努力去构思,还是能知道一点皮毛的,只是理解了多少和深浅的问题。 科学是很有意思的,探索也是很艰难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人们都想知道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宇宙,宇宙中为什么又有星宿团,星系团里面又有星系群,星系群里面又包含了亿万个星系之一的银河系,银河系里面大约4000亿颗恒星中是否有联系,我们的恒星太阳系作为八大行星的中心,地球质量只是比火星质量大一点点,为什么只有地球能孕育出生命。如果再仔细一点深究,水星,金星是没有天然卫星的,火星则有两个天然卫星,别的行星不是太冷就是太热,而我们的月亮作为唯一的天然卫星围着地球转,万物的生长又得到了月亮多少好处。 在整个科学进程中,通过对技术的升级,人们一次比一次看得远,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宇宙的真相一次比一次接近,在太阳系和行星中的运动轨迹和结构的成分上,科学家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整个宇宙规律。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是从只有几英里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即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尺度的结构。还有量子力学处理了极小尺度,例如万亿分之1英寸的现象。一个是大尺度,一个是小尺度。现在人们知道,这两个理论不是相互协调的,因为它们不可能都对,后来才有了把它们合在一起研究的量子引力论。 科学像大海,让不畏艰难征服了大海的科学家只为真理而活。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等先辈开创的时间与空间的灿烂数学模型图景。人类之前对于宇宙的认识因为科学技术和设备局限在居住的地球上,设想的宇宙模型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之后的研究中,在世界的尽头,大海落入了地狱之中般,地球渺小的在宇宙面前也变得不值一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争论,随着科学仪器的升级,人们知道太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银河系也不是,宇宙是没有中心的,只是有限而无界的空间存在实体,猜疑链把一切归结为一个奇点,一切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由热变冷像波扩散开来,好像四维时空一样膨胀了,(说四维也不正确,智商无法准确形容)有了绝对空间,有了无所不在的以太物质,时间也成了绝对的,但过不了多久,爱因斯坦就在相对论中说,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绝对的没有错,但空间不是绝对的。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之前对时间和空间观念。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开来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时空的客体。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一次,现代人的思想被爱因斯坦刷新了。随着研究的继续,更多的事件被发现,到现在的大尺度上黑洞,虫洞的观测和超弦理论和M理论推出。而黑洞是让人敬畏又惧怕的发现,连光都被弯曲而不能逃脱,可以想象引力大到什么地步,如果一个宇航员不幸掉进了黑洞漩涡,即使有了光速飞船,也难逃被拉扯成面条的事实,这就是宇宙迷人之处,像一个审判恒星的终极牢房。人类终于有了武器征服不了的东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黑洞里面也失效了。 科学的接力棒到了霍金教授手里,让黑洞也变得可描述,而不是像神一样的存在,从第六章到第七章,阅读难读增加了不少,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黑洞二维的图景,尽管是这样的情况下,给力的霍金教授也没有止步,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黑洞不是这么黑的。一种粒子的种类能被辐射出来,这时又是一次质疑,黑洞是只进不出的,这大家都很清楚,那跟光都不能逃逸不是自相矛盾,人们又看不懂科学家的预言了,可是后来想想也对,也被证实了,黑洞也是有自身生命的,不是死一般的存在,黑洞在宇宙面前也只是工具,当吸入一定质量肚子涨了后就会吐出X射线,宇宙的时间和命运又开始了下一次创生。 到了后面的章节,字我都认识,就是没看懂是什么意思,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从我头上扯下一根头发能看到什么毛鳞片、发芯、髓质层。或撸一把把自己的精子放在显微镜下面看见了小蝌蚪的人,但量子力学是要看到如小蝌蚪里面的构造,要看到粒子里面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与性质,最后看到基本粒子——夸克。要了解宏观的宇宙已经够吃力了,“现在有了微观的宏观世界”。把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想象出来,跟想象政府机密部门里面的某处档案文件的具体真实含义是一样难,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普通人被限制在门口,或我的想象力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科学像座山,一山还有一山高,抓住本质并不容易,就像人生来就不容易一样,记忆过载,越看越迷糊。 后面,感谢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时间简史,人从哪来?又到哪里去?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带着疑惑,当然是越早解开越好咯。那些看到了实质的人答案也是惊奇的一致,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想象的认识,就一个字而已——爱。这个被用俗的字,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包含的真正含义,爱的主题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广,难道真的是人共同的想象才存在,还是像神一样的人看到了世界的本质才说出来。如果有上帝的话,上帝让我们每一天都在重生,就连死后,也有死亡三部曲,而死亡也不是真正的死亡,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会千百年永流传,像基因遗传给后世人类的大脑神经元里面,得以永生,部分也必然超越。 最后,一部经典,不会被遗忘,只会增加,让时间简史里面的问题解答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普及,如果有一天被替代了,也别忘记吃第三个馒头时第二个馒头的作用,这才是对经典最好的敬畏。
“你能听见我吗? 能够活着,并且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是一件壮丽的事。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我们关于宇宙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在其中略有贡献,就甚感欣慰了。我们人类本身只是自然基本粒子的集合,而我们却接近理解了主导我们和宇宙的法则,这本身就是灿烂的胜利。我希望能够分享我在这一探索中的兴奋和热情。 所以,记得抬头仰望星空,而不要只顾脚下。尝试去理解你所看到的事物,对宇宙何以存在保持好奇。不管生活看上去怎样困难,总有你能做,并且能做好的事。你不轻易说放弃,这很重要。 谢谢你的聆听。”
真的是阅读了此书,内心特别愧对大师,内容好深奥,真的就这样的看着文字阅读完……神奇的宇宙,大师走好……
这么薄的一本书,看了这么长时间,真难啃!试着以哲学思想来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有一定收获。
在慕课上听过一个天文学方面的课,对许多专业名词已有印象,但离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还有很大距离。这并不影响我的好奇心,没有真正看懂的部分在我琢磨它的瞬间,也在开拓我大脑中新的疆域,说不定能有效预防阿尔兹海默症。 前一阵跟朋友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完全理解不了对方的角度,讨论后友情几乎破裂。现在想想人总是自视过高,真实的情况是,谁敢说自己的想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吗?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推翻和更新自己想法的历史,我欣赏它是理性的、物质的,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类本身分解起来也不过是几种元素,我也喜欢它的神秘,毕竟人类还没有找到那个能够解释一切的终极理论。弄明白我们到底怎么来的,将来又是怎么没的也许不是最难的事。 更难的也许是 “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电影《大佛普拉斯》”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立即想到《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城孙区长������,一边是研究天文物理的痴迷和全神贯注,一边是政务工作中的怠惰和不务正业,剧中这个桥段可谓是给了有此爱好的同仁们一个当头棒喝。它非常现实地、不留情面地揭示了研究“宇宙终极定律”之于经纶事务的看似格格不入的矛盾——人们终究都是要食人间烟火的。那么霍金为代表的科学巨匠们存在的意义又如何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吃饱,要穿暖,有酒色财气,有七情六欲,如此则不免终日营营,甚至还会活的很苟且。这是因为太过注重物质而忽略了灵魂。引用鸡汤里的说法,是身体走得太快,把灵魂甩在后面了。这时候我们不妨让身体停一停,让灵魂得到充足的营养——比如探究探究我们的起源和归宿、了解了解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应该感激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以及霍金这些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探究宇宙真理上的巨匠和先行者们,是他们让我们望向苍穹和宇宙的目光更加清晰,也更加坚定;是他们让我们落后于身体的灵魂更加渊博、也更加充盈。 食人间烟火的我们,既要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呀。 没想到结尾处还有“彩蛋”,还附上了几位大师们的逸事,读来不觉引发了关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感慨。科学家也需要优秀的人格呀,牛顿自是反例,但霍金严谨、进取的科研态度和包容、幽默的处世风度值得我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讲圣人“立德”、“立言”,霍金近圣矣。 这是凝聚了作者生平所学和研究所得、清通简要、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评五星只因为没有六星。
既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普小说家的霍金教授,在1988年撰写了宇宙学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该书至今已经发行几千万册,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宇宙的存在与意义,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在上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人类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逐渐到达了解宇宙之谜的边缘。该片耗资350万英镑,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
真的懵懵懂懂。看这本书没少百度,看评论。但发现有启发性的评论太少,几乎为零。这本书是看不懂的地方多,明白的少,尽管如此,也是有收获。再望天际,我的眼睛看到的不止于表面,而会穿越一层层的大气,遨游于无限大却又无边界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