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难道是像格子码好,依次颜色,依次再索引为什么这个颜色叫这个颜色,为什么数据库能解释一切?
比起最近看的胡塞尔,这本书可真是轻松愉快不费脑子,脑细胞可算是舒服了。书中整体上是在讲故事,118种已知元素的故事以及元素背后的科学家们的故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有趣冷知识,涉及到的知识深深浅浅 没学太深的话看了之后或许会觉得有些内容依旧是云里雾里 学得比较深的话又难免会觉得这本书写的很不专业,大概比较适合小学四五年级以上的小朋友读 有点像《十万个为什么》。 元素的故事如何讲述呢?在化学里,常言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那元素的故事就离不开其结构了,也就离不开从量子力学出发建立的物质结构理论了,得益于这本书,我之后看元素周期表可能就不仅仅是氢氦锂铍硼 金属非金属 原子半径 活泼性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了吧,可能会自然地看到电子云 轨道能级 杂化轨道吧哈哈。那元素与元素之间的故事如何讲述呢?原/分子与原/分子之间,是电磁力的作用,通过光子传递的电磁力使原/分子的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并重新分布,也就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现象。至于书名《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我倒想问,元素周期表是否可以解释一切?🤣
巨赞!微缩版《十万个是什么》,银屏和银有关,硅谷也和硅有关,镓有法国的意思,从没想过打交道四五年的Br竟然代表恶臭…[汗]
翻来这本书是因为我是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刚好讲到元素周期表这个章节,微信读书就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很多化学反应,化学名人,我们最终只知道其科学成果,并不知道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有时候过程也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一本很具有吸引力的科普读物!
世界最基本的组成,世界存在的根本构成,整的宇宙的存在莫不是如此,真的很神奇,不同的组合,千差万别的世界,等到多样,精彩无比,这个世界多美好,让人流连忘返,穷尽一生能看到的世界也不到冰山一角,都是过客,多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吧,不枉此生,当你也懂得了这个世界的基本组成,基本规律,对这个世界就看的越明白,越清楚,也就越爱这个复杂纷繁的世界。
和上一本一样,我也是因为要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文章,所以在微信读书里查资料找到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读物,涉及面儿广,写的有趣并且十分科学。对于我当下的目的来说,它就没有多大用了,我看了几章,也做了一些勾画,觉得挺有趣的。然后就放下他去继续找别的资料了。
早在中学学习化学时接触过《元素周期表》,当时并没有多深的印象,只是知道有很多格子很多元素,元素都是按周期和族划分的,同一族元素的化学特性是相似的。让人没想到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曾经有很多化学家成功地完成了相关的元素周期表,而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是最为著名的一种,它揭示了各种元素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化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现在才知道,自从1869年门捷列夫创立周期表以来,陆续出现的周期表已有一百七十多种,归纳起来分为三种:短式表--门捷列夫式;长式表--维尔纳式;以及特长表--波尔塔式;它们形状不一:圆环、螺旋形、双纽线、金字塔形、三角形等,而现在流行的长式表是苏黎世大学教授维尔纳制成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所包含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化学本身,涵盖了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物理理论,它是物理、化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既然所有元素都是恒星内核聚变反应的产物或是超新星爆发的结果,那也就是说本质上我们人类都是星星的孩子,而且不止人类,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宇宙星辰的后代,每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回望自己的过去,就仿佛是在做非常细致的太空考古。
迷上了电子的运动轨道方式,化学反应就是操纵电子。薛定谔方程中衍生出的轨道概念,轨道是原子核周围的区域,电子只在这里运动。电子可以跳跃,从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称之为“量子跃迁”。量子跃迁可以发生在任意两个轨道之间,即使有一个轨道是空轨。原子内部实际上很拥堵、忙乱,靠近原子核的轨道相当于学区房,每个电子都想住进来。如果靠近原子核的某个电子恰好出于某个原因偏离了轨道,外面的电子就会发生量子跃迁,进来取代它。电子更希望占据原子核附近的轨道,因为原子核与电子有相反的电荷。但并不是每个电子都能达到。如果靠近原子核的轨道已经有电子了,其他电子就必须敬而远之。量子跃迁不是随机发生的。化学的解释如下:如果电子吸收了一束光的能量,就会跃迁到外面的轨道;如果电子发射了一束光,就会跌落到内部的轨道。一切化学反应都涉及电子,原子核比原子半径小得多,所以是电子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的反应。
是那种好玩儿的科普呀。作者会带着情感检视元素们,探究世界上最辣的物质、最黑暗的物质、能点燃一切的物质…… 生动解释:“如果把电压想象成握拳挤压牙膏管的末端,把电阻想象成牙膏管的直径,那么挤出来的牙膏的量就是我们所说的“电流”,单位是“安培”(简称“安”)。” 最后带我一个文科生,第一次看懂了一点点,优美简洁的薛定谔方程。
元素周期表或许解释了一切,赫拉克利特迷恋火,宣称火就是元素。从火开始,我们分离各种物质,从火到水,我们理解物质的形态和性质。 自从工作之后把会的不会得都还给老师之后,太久没看过化学相关的科普了。最有趣的书最好是基于历史的,由各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鲜活的情节,并能引发读者好奇的那种。本书在这个方面相当成功 人类从现象的迷雾下寻找规律和真相的热情,从古希腊至今从未停歇。 古代的人,在没有足够多的实验观测方法时,究竟是怎么发现并分类这些元素的 从最古老的四元素说,到拉瓦锡的气体,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的4元素说,再到纽兰兹的七音律表(第一次提出了族这个概念),再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最后由薛定谔波动方程奠定了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 经历了久远的时光,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才有了我们从小就知道的,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的基本底层规律 然而,从恒星的爆炸中所产生的元素,是如何形成一颗颗类地行星的?我们的地球的地核为什么能产生磁场而火星就不存在磁场? 单层的石墨烯无电阻可以被人类利用么?基于电子云而结合的元素们,它们的结构是如何形成各种物体特性的? 是否有大一统的结构化学,可以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制造各类人类所需要的各种性质的物理材料呢? 我也曾用充满好奇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希望看到这本时,你也能重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宇宙并不在乎我们,但是我们很想知道宇宙的规律。正是这种在乎和好奇,才使得我们的祖先小心翼翼的走向火,小心翼翼的使用它,并探索着自然的规律 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在心里点燃对未知的火苗,并燃烧出璀璨的光
相对浅显易懂,又非常幽默的科普,从化学的角度去看量子和宇宙,与从物理角度出发虽然也有许多重叠(越是基础越是相似),但也有些不一样的趣味。其实很多都是中学学过,或者之前看过的知识了,但再复习复习也不错。 也有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像是酸性最强的物质,像是沥青的跨越近一百年的滴落实验,像是元素周期表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很奇怪我以前为什么没有觉得奇怪)。 十分喜欢作者的口吻,非常可爱,也必须要感谢译者翻译恰到好处。 没什么门槛,是这本书的优点,因此不够深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还是很推荐的~
有点惭愧,我是理科生,当年化学成绩貌似还可以,但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天马行空,百度补充勉强有依稀记忆,当然,也有非常熟悉的桥段,就像他乡遇故知,还有新发现,激动&有趣。 不懂的更要多看看,尤其理科生,里面很多生活常识,温故而知新,所以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科普读物,侧重于讲化学元素以及其背后的小故事,量子力学也很自然地被引入来解释化学现象。其实如果从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的角度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原子通过光子来传递电磁力,从而影响了原子/分子外围电子跃迁及重新分布的过程,也就是说,纷繁的化学反应其实只涉及电磁力。此外,薛定谔方程的微分形式与流体力学的Navier-Stokes 方程以及麦克斯韦方程在形式上高度相似,都可以表达为一个矢量的汉密尔顿算子与该矢量对时间的偏导数之和。
化学家们呕心沥血一两百年发现的元素,被我三个小多时看完了。对于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的学渣来讲,这本良心读物是真不错,让我把忘的差不多一干二净的化学有又学了一遍,虽然对于提升自己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是站在人类历程的角度来看,化学的发展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以及有趣。这足以表明,化学是人类历史上一门伟大的学科之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好好了解下。
为什么突然有了划线的感觉? 因为本书讲的很浅显,甚至说很肤浅。 而我又不是什么博古通今的人,只是普通的大学水平,实际上就是高中水平,因为大学专业跟这个无关。 所以我有很多的想法。 但实际上…… 本书只是在文法上与教科书略有区别而已。 最多语言活泼幽默一些。 因此才契合了我们这些落后的头脑。 本身并没有太高的价值之处。 希望阅读者以此为鉴。 另外如果您认为这本书确实有用的话,干脆背下来好了,他确实像一个简历的教科书那样介绍了科学史上很多有用的东西。 但我们虽然活在科学史上,却不在这些科学史上,我们要更多的专注于眼下的生产方法。 当然,这话有些多余了。至少对这本书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