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全四册)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全四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全四册)
    后青春期的诗
    推荐

    读陶行知、杜威《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教育集》《陶行知谈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2021.08.07 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现状十分的令人头疼,其前景十分的令人堪忧。简单来说,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老师很累,学生很累,家长很累还很焦虑。正常的、健康的教育不会是这样,这种不正常,也侧面说明了眼下的教育一定是有哪些地方出了问题,一定有某些做法是不合理的。 面对现实的教育形势,该怎么办呢?国家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并采取了行动——整顿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但能不能有效的解决矛盾,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和老师不那么累,让家长不那么焦虑?这个很难说。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其中有一条是需求决定供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校外培训机构会多如过江之鲫,因为市场需求量巨大。国家打压校外培训的政策,相当于是采用行政手段强行掐断了供给,但并没有减少需求,家长仍然会想办法为孩子寻找补习的机会,可能只是会换一种符合政策的形式而已。因为中考和高考两大指挥棒仍然没变,甚至随着中考分流政策的出台,半数的初中生毕业后会进入职高,与大学无缘,而使得竞争愈加激烈,情况愈加严峻,家长愈加焦虑。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那百分之五十,国家的初衷是想像德国那样,职业技术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双轨制并行,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问题是就目前的事实来看,国内职业中专教育的成才率极低、学坏率极高。国人思想观念上,就对职高教育存在天然的歧视与抵触,仿佛孩子进了职高,这一辈子就没希望了。即使言语上不会承认,但内心偏见仍是根深蒂固,从各种学历的鄙视链中就能窥见一二。 所以,为了在中考这一关卡上能够鱼跃龙门,从小学甚至更早,很多家长就开始了培训补习,什么早教班、思维课、幼小衔接、小升初等等,美其名曰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就是内卷,中考录取的比率并没有增加,所有的家长和学生付出了几倍的辛劳与代价,得到的其实还是一样的结果。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挺好的,但有那么几个前排的人站起来看了,搞得身边乃至所有的人都跟着站起来看,其实看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没有人敢坐下了,于是大家只能都站着看原来的电影了。 再加上一些无良机构的宣传忽悠和贩卖焦虑,比如“你不补习,我就给你的竞争对手补习”等口号,哪个家长看了心里能淡定?于是,补习成了一个常态,所有人都去补习,这其实和所有人都不补习是一样的,但已经骑虎难下了,于是便造成了今日之军备竞赛的局面。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位小学生的暑假日程表,令人瞠目结舌,堪称“鸡娃”中的战斗机。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安排的满满当当,密密麻麻。吃饭、学习、玩耍的时间都严格控制,精确到了分钟。看似劳逸结合,但细看学习和玩耍的时长对比,玩耍只能算是点缀了,比上学期间更加辛苦。而且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把人当成了机器,更忽视了小孩所处的年龄阶段与心理发展特点。但我也并未过多担忧,因为我知道这个日程表根本就实施不了,因为大人都无法做到,又怎么去要求小孩呢? 最近流行的“鸡娃”一词,也真实的反应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和过程中疲惫焦虑。但我想说,“鸡娃”这事在方向上就出错了。“鸡娃”和“躺平”从根源上其实师出同门,都是因为内卷所导致的。内卷的加剧,让如今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于是做出了两种无力的反应:一种是有了孩子的年轻人选择了转移,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便出现了“鸡娃;另一种是还未结婚的年轻人选择了回避,既然怎么努力奋斗都实现不了目标,干脆就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减少欲望维持基本生存就够了,于是便出现了“躺平”。两种反应无所谓对错,都是国人在现实摩擦之下无声的呐喊。“躺平”只要自己愿意不影响他人无可厚非,但“鸡娃”其实对孩子极不公平,没道理去要求天真无辜的孩子背负父母世俗的期望和压力。并且“鸡娃”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即便孩子在成绩上会短期提升,但长期下去往往会后劲不足,而且容易在心理上留下长久的阴影或隐疾,得不偿失。另外,其实每个人这一生除了自己之外控制不了其他任何人,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控制不了,又如何能去控制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呢? 所以家长能做的地方其实很有限,国家的教育政策我们改变不了,孩子的个人成长我们同样决定不了。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家长不应该“鸡娃”,而是应该并且只能“鸡自己”。如何科学有效的“鸡自己”?我想博览群书和独立思考,应该是最经济易行并相对有效的途径吧。 这几本书都是教育学的经典,相比市面上鱼目混杂层出不穷的新兴育儿书籍,这些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沉淀,更加适合老师和家长来读。我也是读了这几本书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百年前就已有前辈为我们准备好了。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做不好呢,还是没有解决今天的这些问题呢? 从这几本书中看来,再结合当前的教育乱象,反思和分析之后,确实能看出不少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教育当然很深奥,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一个孩子在不同阶段也不一样,教育无定法教育无恒法,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好,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良好的三观和品性,需要花费巨大的心血和长久的坚持,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育也可以很简单,把孩子当孩子,让他做孩子们该做的事,不过多的去干涉与控制,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给予适时的引导和亲身的示范,剩下的交给时间,就自然生长也能成才。 二、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成绩,忽视身心的解放。陶行知有一个六大解放的思想,即要解放儿童的“手、脑、心、口、时间和空间”,就是要解放天性发掘天赋,让孩子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了爱迪生的母亲和富兰克林的父亲,他们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就归功于他们父母亲的培养和熏陶。保护并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得以自由的来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而不是只盯着试卷上的分数。 三、只重视了考试相关的学习,忽视了生活中的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世事洞明皆学问,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学习。陶行知请来木匠教他的学生自己动手做课桌椅子,维修手表时也让学生来围观,在教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无穷的知识值得去学习。教育和生活从来不是割裂开来的,而且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现在的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只专注学习,对所有事全部包办,最后孩子生活技能全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培养成了一个个巨婴,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四、家长更多是语言上的吼叫,忽视了身体力行的示范。郑渊洁说过:家里没有教育,只有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孩子看在眼里并模仿学习。多少父母让孩子去学习,自己却在看电视;让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旁边刷手机。这样的要求当然没有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大人也应放下手机,坐在孩子旁边和她一起看书。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你想让她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并演示给她看。 五、对孩子的教育不够用心,全权交给学校和补习机构。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同,她们已经很累,每天为孩子尽心伺候吃喝、接送上学放学,放学后和周末时,还要继续负责到培训班的接送。可以说生活的全部,几乎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还说不用心可谓冤枉。但不少父母把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兴趣班当做是自己用心的体现,这想法是不对的。报了补习班和孩子学习提升没有联系,很可能还有负面的影响。甚至不少家长为了避免鸡飞狗跳的作业辅导现场,就把孩子送到专门的作业晚辅班,觉得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这样一来,父母了解孩子学习的最佳机会也被送走了,实际上只买了个心理安慰,只买来了自己省心。我始终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得靠自己用心,全指望学校和机构的老师这些外人,是件很恐怖的事。 。。。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但多了也记不住,先从我认为最重要的这五点开始吧。家庭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为人父母要做到不疾不徐不焦不躁,和孩子一起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给自己一个无悔的人生。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