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的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有简单的明了答案,比较普通的说法大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成才,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也有更直接的说法,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赚大钱;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梁家教育的思想根本,先生尽一生而践行,难为可贵也。常人言严父慈母,可先生每封信中毫无严厉之威,而饱含深情之关爱,以身为教,方知常人皆谬已。固有高官地位的优势,反观今多以“李刚是我爸”论。可见思想才是根,资源所用为何处尔。盖常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难以企及,然若躬身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教育根本,则子女必有所成矣。
只读了 12%,像在读琐碎的微信文字,这对于不喜琐碎的人实在是不友好。弃。下次找机会请教能看的下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的朋友,为何能坚持读下去?
本书主要记录了梁启超与孩子的书信沟通及生平事迹,好像在聊家常,夜说明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比较和睦,不是太对我的胃口,我并没有读完,感兴趣的人可以一读。
此书是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生活,婚姻,爱情和事业的尊尊教诲。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像一座指明道路的灯塔,为子女照亮前方的道路。此书中梁启超先生对于儿女的那种不纬言爱,正是我们现在作为父母的我们所缺少的,耐心与关注的同时,要敢于表达出对于儿女的情感,让其感知你对她们的尊重与温暖。此书值得一读。
先生引论:“妇人无才即是德。”此躗言也,世之瞀儒执此言也,务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
“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姊弟兄的模范。”
书是好书,非常有启发。不过精华都是分散在各个书信中,可以前言部分多读几遍,也就基本领略了全书的精髓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和孩子聊自己的事情,展示给他们大人的世界,这是对于孩子成长,尤其是尊重孩子的一种重要表现。大人往往回避都是因为觉得还孩子们说这些事情也没用,但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需要把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琐事一五一十的讲给他们听,至于从中能够学会什么,就需要他们个人的领悟。另外这也是重要的言传身教的过程。
好久不读文言文,读起来确实困难。后半部分好了一点。 通过阅读家书,被梁启超的人格深深打动。不管是自己修身,还是孩子们的成长,都用心且站位很高。 今天刚好看到一句话。说孩子的起跑线不是智商而是父母的格局。这也是梁启超后人优秀的重要原因了。
本书所学远不止书名所说的如何做父亲,而是如何做自己。 全书最有感触的两句话 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最可怖之敌 希望自己能在逆境中时历练更多,永远积极向上。 此外虽未读过王阳明的心学,但对梁启超的对此的解读非常认同。能理解格物致知修行中的难度,有多少人能事事不违背良知,只做对的事情 梁对前人思想的剖析深刻,处处有自己见解,读书到这种境界让人叹为观止,盼能到其万一
国学,启蒙教育之基本。为父者,当做到知行合一,言传身教。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知道我的言传身教,一定会在儿子的心里感动和认同。我们幸福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一定会对成年后的儿子在家庭观念,爱情信仰,与妻子平等的家庭位置,及对他的孩子教育产生积极影响。我一直认为,从小就对学习感兴趣的儿子心智定会远超与我,我相信他此生一定会幸福快乐。
希望将孟子的修养论、修养工夫融入儿女或青年之生命中去,成为他们修身之指导。在给二弟梁启勋的信中说“为群儿讲学术流别,三日后当了,更拟为讲《孟子》。彼辈如何能解,不过予以一模糊之印象,数年以后,或缘心理再显之作用,稍有会耳”。
梁启超不亏是大家,以修身为本,专业研究与兴趣爱好相互滋养促进--一百年前就对教育有此见地,难怪成就“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佳话。尤为难能可贵是在所有书信中不吝言辞力透纸背地表达他对9个子女的爱,这在儒家传统教育里实属罕见。
历史总是重演,人类最大的bug就是代代需要重塑心智,或许这也是优势。ps,百年之前的梁先生已然炒股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