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从书写,表达,礼仪,学习方法,性格特点,恋爱劝诫等各个方面给予傅聪意见,建议,分享感悟。而且字里行间全是关心和爱。母亲也从一些不同的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真的是让人赞叹这样的家庭氛围!目前为止看的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很喜欢这本书了。我能感受到一些傅聪先生成长中收获成绩时的青春肆意,和父母的骄傲但沉稳抑制,以及在低潮期的支持力量。这样的家庭环境真的是很难得,独一无二。并且,还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的严谨,认真,博学和批判思维。总之,初读是很喜欢这本书了,可惜小时候没有遇到。长大了才有心境。
傅雷家书 ———傅敏 谈一谈看完傅雷家书的感受,其中最甚的是傅雷与妻子一起要求以及乞求儿子傅聪多写信给他们,告诉他的近况,身体以及思想各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感知,想着傅聪20岁左右开始出国去波兰学习进修,后因国内形势转变辗转到英国,之后在各国之间来回演出,想来也是辛苦的。在上世纪60年代,傅聪就能被国外媒体邀约去多国演出,技术之高超不是我一个外行人能够明白的,书中描述了很多傅雷给予傅聪在练琴、为人处世、金钱管理以及夫妻相处之道上引导要求以及建议,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不是金钱或者物质可以衡量的,这也让我知道了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之间那些微妙不可言的关系。 傅雷夫妇多次恳求式的要求傅聪抽出时间写信,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告知身体健康,演出繁忙就好,只想知道关爱的孩子健康的活着就是心满意足的事情,这里我有很深的代入感,作为现阶段的年轻人,跟着父母有很大的代沟,很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多做沟通交流,甚至逃避跟父母来往,说到底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出的问题,以及这种可怕的家庭教育,父母一味的要求子女如何如何,全然不顾他们到底想如何?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工作等等。除了一味的责怪教育的缺失,我也希望我能够做到一些改善,我自己在这一块做的也不好,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让父母知道自己过得好,即便是报喜不报忧也好,多给父母展示一些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安心放心其实就够了,年长的父母想要的不多,无非是一家人健康平安。 还有一点是傅雷对两个儿子的一碗水没有端平的事情,对傅聪过多的偏爱,对傅敏的几乎不过问,这种父亲是我最不喜的。所以对于傅雷真没有多么的喜欢跟敬仰,而傅聪更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这里傅雷的夫人真真是一个好母亲好太太,满足了我对妈妈这个角色所有的期望,温柔、耐心、慈爱,他们家是中国典型的严爸慈母家庭,好与不好,不做评论,世间人事那么多,说得清道的明的却不多,我们只能说自己,因为自己对自己才懂那么一点点,其他人就更不可知了。 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已。何必在意、何必攀比,胜过昨天的自己就是今天最大的进步以及胜利。
特殊时代,相同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许与厚爱,通讯不发达,真的是家书抵万金,不断催促孩子寄信回家,感觉令人窒息,但这正是父母爱的体现,是她们孤独晚年的寄托。
硕士毕业后才读这本书深切地感到读的太晚了………若早点读会比现在的自己更好,生命短暂却无力挽回[心碎]
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感谢让我用心感受到这样的爱其实一直都在身边…… 做人,立业,成家,理财,陪伴,教育……读完这一生,自己依旧前路漫漫,学而不倦。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些。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不愧是名士。然而一生如此坚持高洁品德的人,在乱世也落得个和爱人赴死,和家人分离的结局。可在所谓太平的时代,也有品行低劣的人靠手段和诡计扬名。品行高洁的人,虽然衣食相对安稳,但可能反倒不易像傅雷这样,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这让人不知道何种世道才是好的。又也许君子登高,小人蛰伏的世道只存于理想中吧。
我揣测——与其说是傅雷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不如说是傅雷在用书信的方式企图理解孩子,正如书中所言,“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纵有一身奇才,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完美的。这也便是人格的最高境界——自我道德约束。
令人恶心,何堪为人父,为人夫?傅雷出轨妻子,强迫大儿子傅聪练钢琴,动辄打骂,甚至把年幼的傅聪吊树上。明明二儿子傅敏在外人看来更有音乐才能,他视若无睹,细数过收信对象吗?傅聪两百多封,傅敏只有4,5封。哈哈哈哈傅聪自己说的:这些家书自己都不怎么看。大众只看到几个成才的,就把教育方法奉为圭臬,海洋里有大片大片折戟沉沙,他们看不到,也不想看到,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
家暴孩子,对妻子不忠(怀孕期间出轨),对老大近乎摧残式的管教,对老二完全不近人情的冷漠……这样的人也能被称为好父亲、教育家,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傅雷在家信中对做人做事、爱国、读书、学习、生活,还有钢琴演奏等文学艺术方面给孩子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让我体会到了每一位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正如信中所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二点是我个人的看法,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近乎偏执的父爱,让我觉得里面有些事情有点反复说教的感觉,对孩子的管教是必须得,也肯定需要言传身教的,但很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成年的孩子有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格。 总体来说傅雷家书里面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非常令人感动的维持了12年的上百封家书,初读时候觉得有点繁琐啰嗦,后面越读越能深深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细致的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艺术方面,父亲的书信绝对是傅聪成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只可惜傅雷夫妇最后惨遭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书信只截止到了1966年,哎[难过]
全书里很喜欢傅雷先生对傅聪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要勇于和自己做斗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打开《傅雷家书》,你就能遇见一位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朴实无华,真挚感人的爱。 这份爱是从心底里涌出的清泉,不仅滋养着他的孩子,也滋养着我们每个朗读者的心灵。🍜早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