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慨,这是一部伟大的家书。 相隔两地的亲情,十二年间靠书信进行交流,教育与关爱。关于音乐,思想,人格,情感,生活等,无微不至,于细节之中流露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阅读中让人有钦羡之感。 对于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绝大部分中国家长没能意识到的问题。然而,原生家庭教育恰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包括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等,这都将成为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过去的中国家庭中,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家长是少之又少的,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意识的缺乏。前者在现代基本解决,后者却仍然令人堪忧。 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基因这个不可变更的因素,环境是尤为重要的。当你经历了一些事,面对一些问题时,你的处事思想体现了你所接受的教育。 而傅雷夫妇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依然能够通过书信对儿子进行教育,与其说他们一对伟大的父母,不如说他们是一对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们不仅在给予孩子各方面的教育,而且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认知与启发。 年轻的我们总是轻易被现实左右牵制,时常感到前途渺茫遥遥无期,而亲人朋友的指引与安慰总能给我们无限的能量。我想,这就是成长与生命的意义之一。
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读这本书只是在寻找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由于生活环境,在我的生活中,并没有能够给我教育鞭策的长者,也没有激励我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优秀同伴,在书中,可以感受傅雷家风,将那种坚韧自律谦虚上进的品质作为自己平时做人的方向,愿自己常常自省,常常自勉,常常记录生活,充实过好大学四年,以及接下来的人生。
这本书看得挺慢的,书中教育的内容很多,受到的启发也很多。 这些书信随着傅聪人生阶段的变化,傅雷先生教育的内容也跟着变化,求学阶段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心态的调整方法,工作阶段谈的是工作时间的安排和人际交往,婚姻阶段谈的是经营婚姻的方法,家庭理财的方法,在傅凌霄出生后,还稍微谈到了一些亲子教育。傅雷先生的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值得借鉴使用。 所以读这本书很有用。
断断续续读完《傅雷家书》。这本书自八十年代初风行已久,不断看见将其列入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之类。但以我陋见,此书根本不适合孩子读。因为里面丰富的内容包括谈艺术,人生,家庭琐事,父子母子深情均非孩子可以理解。所以让孩子过早接触此书,其实是对这本书的损害。如果孩子成熟早一些,进入大学读这本书可能才有感触。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可能还要更晚读才好。所以,这本书对绝大部分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人来说,方是绝佳的读物。
读到最后饮恨的字眼眼圈红红的。多好的一本书,看的时候一直在用心记里面的话语,多有远见与卓识。我也在思考,越早看见这本书越受益吗?好像是,也好像不是,至少我自己会感觉再经历了很多打击后看到这些文字,更有感触,在打击后的触底反弹途中,一直在摸索破而后立的方式方法,这时候,正好遇见这本很有教育、参考意义的书籍,幸运至极!
比赛要存“得失置之度外”、“胜败兵家之常”那样无挂无碍的心,还有饮食寒暖要极小心,一点儿差池不得。比赛以前,连小伤风都不让它有,那就行了。
寄托我们的哀思,并献给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傅雷家书抵万金 第一次对于信件类、特别是家书有深切感触时,是在董卿主持的央视节目《朗读者》中。当那些尘封的信件被人们一一翻开,细细道来时,不只是董卿与嘉宾时常眼泛泪花,远在屏幕这头的我也时时被那些前辈们的情怀与精神所牵动。 历经一月,走走停停,终于看完了这部经典家书。傅雷,一个才华横溢、理智、敬业、充满生活哲学、有趣的学者,也是父亲。朱梅馥,一个温柔善良、大度、渴望学习、贤惠的妻子,也是母亲。他们身上也有缺点,带有大众父母对儿女们都无法丢弃的担忧和唠叨:全书中催促儿子多给他们回信的话语不下三百遍吧。但他们尊重儿子,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生活,从来不要求对方做什么,只是单纯想要将自己学到的所有好的知识都全盘馈赠给对方。甚至想要被更多的青少年所学习,并悉心将这些礼物保存下来,这才有幸被多年后的我们所看到。 他们用自身的经验和博学,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路,一刻不停歇地给他指引。从学习方法、待人接物、感情态度、艺术研究,婚姻维系、理财观念、健康保养等各个方面不仅给予了相应的劝导和建议,还日日身体力行。 傅雷长子傅聪也切实令人敬佩,拥有非常人所拥有之悟性、聪慧和刻苦。在前半本书里,常有他回信可见,文笔虽没有父亲之好,但暗暗流露出一股子只有年轻人有的冲劲和果敢。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远赴他乡学习钢琴,每天都要稳稳练习7-8小时之上,其毅力、其决心天地可鉴。他能有如今之成就,实属水到渠成之事。虽然他在2020年的圣诞节前夕由于感染新型新冠肺炎在英国与世长辞,但他的钢琴之音将永世流传。 我承认,这本书一遍通读后,其中的营养我只汲取了百分之一不足,因为有太多的建议和方法,我还无法全身心地去感受。原因大概就是我现如今的心智还无法达到傅聪当时二十出头的心智年纪。我想,当我三十岁再翻开它时,我能吃透消化的绝对比百分之一要多得多。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生朗读。
特定时代、特定身份的非作之品。父母子女间的交流一直都有,只是已被电话、微信等快餐式语言所替代,缺少了“写下来的深刻”。 对傅雷的生平事迹并未详细介绍,阅读过程中常常惊叹于他知识的渊博和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体验表述的精准。读过的父母们甚至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的思想和日常语言被傅雷总结修饰后写在了家书中。 写是写得真好,用心用情用时常年不断。唠叨也确实唠叨,事无巨细反复叮嘱。按照这样的方式,如果傅聪不去国外,父子关系估计不会有多好,更不可能有这些书信,最多跟与傅敏一样,平平淡淡吧。 怎么教育孩子,傅雷家书至少提供了一种路径,当然是比较极端的路径,但是可以借鉴参考。
秉着汲取经验教育下一代的想法,打开了这本书,没成想,傅雷却像一位穿越时空的父亲,能看穿一切,看出我的许多问题,并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问题并手把手的教我该怎么做[嘿哈]。真是一位好父亲。 傅雷夫妇对孩子特别关心,不管是学业,还是思想,乃至待人接物,上场表演,能想到的,都会一一阐述,拳拳父母心,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后来对待儿媳弥拉的关心,以及持家过日子等等,也是阐述的很亲切,不会让人觉得“管的宽”,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对孩子的耐性和关心远不及傅雷夫妇的十分之一,想来真是惭愧。还是,先做好自己吧。
对于傅聪和傅敏两个孩子,傅雷确实是有偏爱的,对于傅聪的爱,既有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对艺术的爱,把孩子当作自己终生造就的一件艺术,每封信中都是像雕刻艺术品一样雕琢,就连他的另一半都不放过~每封信中并不是父母与孩子拉家常,而是谈艺术,最为形象的展现出一个父亲把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转嫁到了自己的孩子生上,不知道傅聪和妻子弥拉对这位要求严格的父亲是什么态度。而对于傅敏这个孩子,偶然中提起,不过就是他工作的事情,教育不好让他接受社会的教育,得过且过~有一种老子不想再管他的嫌弃在里面~~呵呵,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二胎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在这样一个父系社会,父亲喜欢并重视聪明听话乖巧的并能继承他各种愿望和意志的孩子,不喜欢忤逆他的孩子,而母亲多数情况下不会,都是十月怀胎的辛苦~反而愿意花更多的爱和精力去给弱一点的孩子
感觉一般般。苦口婆心的引导孩子走向所谓成功的又一个鸡娃的爹而已。书中看不到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对孩子立身为人的价值观的引导。有的只是精致的走向成功的方法。颇为失望。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0万字的《傅雷家书》,一个字一个字读完,边读边写笔记,写了将近2万字!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爱子心切,盼信来欣喜若狂。没信来恍然若失。 通篇先做人,再做艺术家,爱国,爱民族文化,爱艺术! 傅雷被错误打成右派,又被摘帽平反。母亲说,你爸爸倒没什么反应,说,戴帽子,摘帽子都是他们做的,与我无关! 那段至暗时刻真是可怕!!人性真是可怕!如此爱国爱党爱民族文化艺术的人怎么就变成反革命了呢!! 士可杀不可辱啊!怎样的折磨才让人觉得这是非人间啊!夫妇俩多么舍不得儿子,没有见面的孙儿!这一片热土!! 信至最后一封,几乎潸然泪下!唉!
《傅雷家书》中的教育话题 这是一部父子间讨论音乐艺术鉴赏和追求为主的家信集合,体现父子在艺术上、生活上的严格自律和思想追求,令我辈非常敬佩。傅雷自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西方艺术、文学翻译等专业领域造诣颇深,无可挑剔。“先要为人,再为艺术家,最后是钢琴家或演奏家。”我感同身受,深知这个人生境界是不易的。 傅雷对儿子是严苛的,似乎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我并不赞同。那种把每封家信都编号存档的习惯体现了傅雷超凡的严谨作风,令我们了解了傅聪在国外磨炼成长、成家立业的过程,也清楚地显示出父子二人的艺术和生活的分歧。傅雷会仔细查看儿子来信的邮戳,核对写信的日期,时常埋怨儿子写了信以后没有立刻寄出。给这样的父亲当儿子多不容易啊。信中多次提到,傅聪的性格其实与父亲非常相像,也是脾气急躁,生活中时常苛责妻子,在专业方面非常自律,即使在演奏方面成绩突出,仍然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父子俩很像,本该惺惺相惜才好。如果傅雷清楚地理解这一点,本应该更多地给予儿子心理关怀、疏解儿子的心理压力,才是双方谋求心理健康的途径。但,傅雷的信中显露出不容质疑的专业权威和生活权威。从我的教育理念上,并不赞同傅雷这样的做法。表明家长身份,一贯的高标准,持续要求一个成年很久的艺术家儿子,甚至对儿子的家庭生活细节喋喋不休,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知识分子傅雷本人在社会生活方面也是不成熟的,其家庭教育方式也会给儿子带来许多苦楚。这应该是傅聪经常懒于回信的重要原因。 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傅雷仔细分析了儿子容易急躁的问题,说:“我真着急,你能不能改改着急的毛病啊?”真是可爱的老头。当今的家长特别要引以为戒,要想孩子自立自强,一定要适时放手。自己照照镜子,如果自己始终是焦虑的“巨婴”,怎么能教育出成熟的孩子呢。 为傅雷夫妇最终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祝福孩子们都能懂得追寻自己心底的幸福。 2018-5-5
“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如果抓住这些角度 读这本名著就太老土了。其实在新世纪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没有多大改观,特别在中国这种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民族,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记深远,有些路注定要自己亲自去走,父母的教导有时是失灵的,而作为公公婆婆去教导西方媳妇就更有点不可思议……西方教育与国内确实太不一样,米拉作为儿媳妇多半的回信是出于礼貌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反馈…… 我们为了求学很早就离开了父母,除了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记忆,基本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回忆,过年回家就是匆匆过客,近来由于养育下一代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时有有了新的议题,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是所有人都有像傅聪一样的家庭,我们都有各自的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就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这样表述似乎没毛病,然而成才首先要成人,我们自身存在的特别是致命的弱点多半是从原生家庭那里继承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怪原生家庭,作为成年人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些弱点怎么去克服,父母那一代人已经过去了,他们年纪大了,喜欢把希望放儿女身上,这些毋庸置疑,但是有本领的人绝不会至此方休……有些事情不能强求也无可奈何,人作为个体从离开父母的那一刻就应该明白这个世界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人才能活得明白,喜欢到处炫耀的就是没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