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国学大书院)

墨子(国学大书院)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墨子(国学大书院)
    傅老师
    推荐

    当初开始读这本书是被“全球第一的秘密”吸引的,作为一个教书匠,看到这个标题,立刻产生了“好奇心”。 芬兰的教育是全球第一么?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呢? 全球第一秘密是什么呢?…… 当有这么多疑问促使我打开这本书并读了几十页后,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弃书”了。这过程普通很多“改革”或者“创业”,不知不觉就成了“烂尾项目”,我也是因为生活、工作中太多事情分散了注意,或者被某些困难改变了初心。 最近,心态被“心理学”给维修了一下,想起这本书,遂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我觉得跟笔者有很多“共振”,敬佩这位台湾女士,下面把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列举一二: 第一,全球视野。我认为全球视野是酷的,它属于我们的世界观的一部分,笔者属于生活和工作过很多国家、地区的“高级人才”。对教育的思考,对芬兰教育的观摩和旅访在我看来,太酷了,我很佩服她的经历。她的国际化的视野也是我觉得很赞的。 第二,实事求是。文中的记录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她为了探究芬兰教育的“公平、全面、差距小”,她走访那么多学校、机构,甚至不远千里去北极圈探访边陲小镇。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在令人感动。 第三,真情实感。作者是孩子的母亲,从自己跨国工作,举家搬迁到芬兰,一步步感受芬兰教育的亲身经历入手,从头到尾都有详细的“心路历程”。让人读来,普通身临其境,很棒。遗憾的是,本书没有配图,如果加入孩子们照片和实拍场景,那就完美了。 第四,教育情怀。笔者深入探访之后发展,芬兰教育的成功最大的秘密是,人本思想为价值观底层,彻底改革为制度落地和教育资源保障提供了“动力源泉”。人本思想和有教无类思想本不全什么秘密,不过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真正“践行”。笔者对芬兰教育人本思想非常推崇,我也很欣赏。 读后,我自己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也记录一下,分享一下。 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华先贤就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仁者爱人”,但是这些思想千百年来都是以“变形”的畸形状态流传的,大多数时候都被“利用”。而万里之外的西方小国芬兰却把人本教育做得这么好,这值得我们中华儿女反思。 前面,读南怀瑾先生的书,老先生一生志于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现在想想,这是一种“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令人感动。有很多人对于中国士大夫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嗤之以鼻,现在看来,实在可笑至极。 读这本书之前,一直在读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选拔制度对于“后进”学生的“摧残”。我三姑家的弟弟,我表兄家儿子,两个精神分裂。这里面都有学校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的“催化”,想到这里,百感交集。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像作者这样的妈妈,家庭教育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孩子的优秀跟父母干系最大。想到三姑的“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和“性格暴烈”,想到表格的“沉默不语”和“表嫂”的“含辛茹苦”。我不禁仰天长叹——人啊!做你自己!谈何容易! 我能做点什么呢?写下我的思考,分享出去,如果能引发哪怕一个人的思考并作出改变,那是功德无量。 共勉!

  • 墨子(国学大书院)
    洪传霖
    推荐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面了解到芬兰教育对学历的高要求,但是没想到看这本书的时候,被芬兰新的教育系学生的全新评选法所震惊了。 记得之前任正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了,我们需要用最优秀的人才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当老师,是那些考试分数最高的人学生吗?这本书里提到了芬兰的反思,他们经过几年的研究发现,最优秀的学生通常不见得会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的理解力、包容心和潜能更重要。那些高中时期考试分数高、学业优异的孩子,多半念书成绩一向很好,但在校期间通常不见得能了解书念不好时的困窘。所以当了老师以后,也不见得对学习能力和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们,能给予更多的同情、包容,或是能以同理心循循善诱,或是期盼这些老师能真正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 芬兰最新拟订出来的政策,是全国所有教育学系招生,一改过去沿用的方式,而鼓励更多成绩中等的学生、更多男性(芬兰女生普遍比男生会考试)都能参加教育系所的初选,而不要先以高中毕业会考成绩高低来加以评断。而在教育系所的招生,改成先举行一项联合会考。这项会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想观念,且考试的内容会先行在网站上公布,比如,会列出几本书名或是好几篇文章,请考生大家先自行去读,再来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当然不是问一些是非、选择、年代、人名、事迹等等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而是经由心理和性向学家设计过,能测出跨科界常识,以及教育与人际关系潜能的申述性题型。比较会背书答题,或只知道考好试的乖乖牌学生,或是性格不一定适合长期投身教育工作的,就不见得通得过这项测试。 所以,不考量高中毕业生的会考成绩,而是以整合式测试方法,先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广泛阅读与常识的能力,而且能够具体表达自我观点和思想成熟度,这就是芬兰全国教育系招生的新方法。 不过以约瓦斯曲莱大学来说,第一试毕竟只是基本功,通过的学生就得进入第二关:心理测验(Psychology Test)。 在心理测验中,会测试一个教育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合适接受培育,此位学生的人格,能否胜任未来教学需求,以及在学校能否解决各项学生学习和学生群体中各项人际冲突与融合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先在这批未来教师们进入教育系所之前很实际地被测量出来。 如果我们中国也可以这样挑选最适合的人才来当老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那些混日子的老师,没有爱心没有耐心没有包容心不善于学习的老师,都早点换工作吧,教师的选拔需要有新的变革,好的教师配得上最高的工资。

  • 墨子(国学大书院)
    九月菊
    推荐

    了解了芬兰的教育状况后,曾经做过老师的我感慨万千。 其实芬兰的教育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百年来一直在教改,而且持续不断,唯一改变的是“思想”,而唯一不变的,必然是其中的基本“价值”与“精神”。这些“价值”与“精神”取得最大多数人民的共识,才是驱使整体教育体系与父母家长一起去落实这些理念的根本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价值观的认同始终是一致的。 跟我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同的是,芬兰着重起跑点式的公平,以及对“后进”和“弱势”学生投入更多的心力,这与我们一向只注重、看好“优等生”的心态截然不同。但芬兰实实在在地不放弃相对弱势的孩子,却成为芬兰教育被全球评鉴为最平衡,以及受测学生通过比例最高国家的最关键因素。 芬兰教育理念的精髓就是“不让一人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陪着那一群“不一样”的孩子们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学得课本和生活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学生的自尊与自重。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没有完全不能教的孩子,只有愿意给孩子希望,以及耐心陪伴、等待他们的老师、学校与社会。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啊!

  • 墨子(国学大书院)
    🐻God Bless Jora
    推荐

    ⭐️⭐️⭐️ 两年多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其中印象最深并且最向往的就是芬兰的教育。 芬兰教育坚持以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的教育本质。从不鼓励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他们把学习视为一场马拉松,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 从小生活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常常听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时要想通过“独木桥”就得经过一套“模板”的打磨,不适合这种考核机制的人,即使有其他优势也会被淘汰。长期在这种竞争为主导的环境下的人,很容易产生焦虑,即使离开考试、离开学校多年,还是会以竞争为主导,不愿意比别人差,即使不知道人生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也只想要赢,就,过得很累。不仅自己累,还会把焦虑转移到下一代,学区房、鸡娃、内卷的话题层出不穷。 记得《他乡的童年》中说,芬兰没有好坏学校之分,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学校。工作后,他们也不会有升职加薪的焦虑,在他们看来,总经理和普通职员只是分工不同,没有任何高低之分。 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性竞争。芬兰的想法是,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 十分喜欢芬兰的教育理念,但尝试想了想,我们亚洲的国家们有没有可能减少竞争,采取芬兰的理念?如果可能,应该如何做?我想不出答案。当然这本书也不会给出答案。这本书整体来说是比较浅的,书像是在一个在芬兰生活的台湾妈妈的博客文章合集,如果当成文章来看还不错,出成书就差了一点。 大陆简体版的腰封上印着的“不让孩子输给世界”真是莫大的讽刺,全书都在强调平等和不竞争,而封面就说“不要输”,真的是……以亚洲教育之心度芬兰教育之腹。

  • 墨子(国学大书院)
    Cika_露西卡🦌
    推荐

    📚【2021年第二十八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作者:陈之华】 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来源于他的社会发展和结构。大国如俄罗斯,中美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适者生存、能者出头”,这对于新加坡城或伦敦这种大都市也一样。市面上的“替代品”太多,导致更多的人们觉得学识并非一定是提高自我,成就一定要与他人比对,拥有知识更多是为了混口饭吃,在这些想法的积累之下的教育让孩子们感觉到的往往是来自生活的压力,得到的多数是压迫,少了很多必要的思考。(书中提到)“对于芬兰和北欧这些人口数目不多的“小国”,教育根本理念在于国家和社会没有本钱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制度早早地去“筛选”,从而贴上“落后”的标签。芬兰及北欧早早就认识到,孩子一旦跟不上学习,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去特意照顾和鼓励,那学习与教育就不平等、不均衡,最终就是整个社会都要为这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更糟的是这些国民素质缺口,即便再投入更多的资源矫正或改善,效果都有限了!” 这个教育观点十分成熟。 对于出生地的社会结构如何,我们无力改变,但我觉得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学习生活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我也相信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学习将事半功倍。——— 2021.6.18 (4:03am) 本书主要讲述芬兰这个世界上教育落差最小的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教育系统的,读起来饶有兴趣,值得思考。芬兰教育以“先见林,后见树”的方法,在学习的初期为孩子提供一个大范围知识面儿,最后逐一侦破一个个小知识点的学习方式。而非国内教育以“先见树,后见林”的方式慢慢把课程挤牙膏式输入给孩子,再反复演练。读完书的前一部分,我觉得前者更能培养孩子对于知识有一个大方向的理解,便于孩子产生兴趣。运用书中的一段话,这种学习方法可终生受益:“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此外,本书提及芬兰的教育改革过程,我也积极地读了一些,里面有一代人对于教育的大量思考和反思。可惜短期之内我们国家应该无法实施。现在国内的教育越来越压抑,人们越来越不快乐了。——— 2021.6.18 (23:09) 最后看完这段竟然有些感动:“芬兰孩子们从五、六年级开始上初级的《物理与化学》课。课程设计是希望鼓励孩子们了解美好环境和安全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对于环境有责任感,以及学会如何处理与环保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 2021.6.22 特别羡慕芬兰🇫🇮的图书馆:“一切的书籍、报章杂志、期刊、CD与DVD、微缩影片等等,都已经全国网络信息化,个人想借阅的书册影音数据,可以在任何一家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上查询,并能一览自己的借书清单。” ——— 2021.8.9 2021年8月16日读完 四星推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