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魏晋

中国的魏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的魏晋
    王诤
    推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重复,是深悟经典的必经之路!诵读论语一百遍,也许不是终点,坚持反复下去,必有意外收获。无求而学,才有所得。 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方法,很可能就是最高深的智慧。

  • 中国的魏晋
    疼小样🍰🍭🍦👠💍💋
    推荐

    论语作为四书之首,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现在的孩子读未免有些晦涩难懂,可以读弟子规,都是倡导礼、仁、孝。作为传世经典,上学时就背过好几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还有很多张口就来的也出自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赤裸裸的歧视女性。还有一些提倡愚孝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像一千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人读论语,也有一千种理解。有很多道理都是可以一读再读,每个人生的阶段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

  • 中国的魏晋
    秦锋
    推荐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被称为儒学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而用这十六字概括#论语# 要表达的思想便也未尝不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 《中庸章句集注 序》有释、《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释),人心与道心是不同的两个心,人心飘忽不定、变动不居,夹杂欲望而难以叵测,容易好高骛远而放纵不安,以至于见不到真实的道理,无论多少才智,人心的这种状态,将使人一无所成,所以孔子少言性,说了食色男女人之大欲,性便也是人心了;而道心是当下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力之心,人要见得真实的道理,必须让自己的心居于“平凡无奇,和光同尘”之处。因为所有道理的显发,恰是人心能够安于平凡日用之间,恰是在于一个人能不怨天不尤人、晏晏安安,而这即是一个人下学上达的秘密,也即是“道心惟微”所蕴含的道理,非此不能显发道心,道心之微妙盖在乎此。通观论语,便围绕道心来讲,区别于老子的天道,可称之为人道,君子之道,乃近天道之道,讲了学问,孝顺,政治,军事,文章,礼等盖儿论之便是#人道# 之体,道心为体必也要有用,所以才有”道生之,德畜之”之理,以德畜之方可达与成。古人常讲的地坤之德与天乾之德源自《易经》,可作以下理解,不怨天不尤人,接受当下的处境是坤德,其厚足载万物,可称为生生之德;将每件事做好,做到惟精惟一、尽心尽性,便是乾德。所谓“中”乃乾坤和谐,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德合则无疆,即喜悦的接受自己眼前的处境,并让自己在其中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践行,为学知,为孝全,为政厚,为君敬,为臣忠,为师表,为礼慎,概括之便也是尽心尽力止于善,也就是率性之谓道。

  • 中国的魏晋
    推荐

    书读百遍,真意自现。 搞不清这是第几本第几遍了,但肯定没有百遍,因为很多意思还不能容易的明白。[害羞]

  • 中国的魏晋
    福🇨🇳
    推荐

    《论语》。学生的营养品,老师的 必修课,商人的经商之道;和谐社会的添加剂,政府工作者的执政基石…………………《中华好儿孙》的“薪火”

  • 中国的魏晋
    📚Annie📖
    推荐

    本书就是论语原文。但和另一个版本的伦语对照,似乎有少许缺漏之处。

  • 中国的魏晋
    贾留全
    推荐

    个别排版typos, 还有一个遗漏,别的都没问题。 说点别的。 这是四刷《论语》了。 如果你比照牛津字典学习了三遍专四专八词汇,你本以为第四遍会“喝凉水”一般轻松,结果拿到一个纯单词表(没有音标、没有释义、没有例句,只有一个一个单词),你颓然又震惊地发现: 你已经忘了66.66%的单词。 #好的吧,这个66.66%是我瞎写的,我觉得4个6在一起挺喜庆的# 这个心情,就是我四刷《论语》的心情。 或许,等我六刷孔子时,我会23333地发现,居然轻松地认得66.66%的内容。 Wait and see. 

  • 中国的魏晋
    南北
    推荐

    平时动不动就看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以上的小说,这些年来,却从来没有把一万多字的《论语》完整地读一遍,哪怕仅仅翻阅不求甚解也没有。 想起高中时候,有位语文老师是论语爱好者,要求我们每天背一则论语,去买了书,结果同学们终因作业繁忙不了了之,其实我也知道这只是找的借口,我也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想我一定会认真地背一背论语。当然,过去的无法重新开始,十年前没有栽树,只能现在栽。 论语字数很少,仅是读一遍,几个小时就OK了。如果想理解透彻,同时躬行践履,可能就需要一生的时光。而在中国,两千年来,除了各别历史时期,论语始终是一本畅销书和影响力十足的经典。自汉代始,论语就是学习者的必读之书,从唐朝时进入了经书之列,到了两宋,论语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明清两代更是把论语奉为圭臬。 到了今天,十几年来“国学热”久盛不衰,论语又重新成为很多知识分子争相研读注解的对象,包括许多家长也开始要求孩子背诵学习论语。 这是一件好事,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展示了儒家的精神要义,并且因其简洁精炼门槛低,十分适合大众阅读习诵。 而我在读的过程中才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皆出自论语,比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道听而途说”、“欲速则不达”、“君子成人之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可见论语一书对国人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其语句早已经渗透进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正好前段时间看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其中谈到了中国人的宗教问题,说中国的大众百姓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是因为在儒家文化里有某种能代替宗教的东西,这种东西处理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头脑和心灵之间的冲突,那便是孝悌、忠恕、仁爱、礼义等。儒家是用一整套理论,为我们构建了世俗的道德观,让每个人都愿意相信它。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关系的互动会因为这种相信从而共同遵守一种契约,达到和谐共赢的状态。 这种道德观的起点是自身的修养,入门书籍便是论语。其开篇写道,“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这是教导我们先从自己做人开始,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要关心、友爱,自己也要好好学习,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经常生气。而只这几条,便值得我们恪守一生。 可见论语虽然字数少,但是很多章句的确字字珠玑。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读一读论语,对人生的修行也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很庆幸,这么多年来终于把论语翻了一遍,从中思考并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虽然只是不求甚解地粗读,但是至少打死了一只出于畏难或者缘于内心的苛求而不去面对的拦路虎。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轻松地看看一些大方之家是如何讲《论语》的了。

  • 中国的魏晋
    小飞
    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置身事外,谁都能无所事事;沉身其中,则生而践。需终身阅读,背诵下来并去理解

  • 中国的魏晋
    蓝恒
    推荐

    纵观《论语》全书,言宁讷而不求佞,行必谨且以礼约,言行皆须信。所谓正人君子可贞而不谅,而其正直与否必以察,方得至智。 一如《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一、言行皆以信                                                            ①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必须信实,这看似难以到达的高度,在孔子眼中却只是“硁硁然小人哉”——只勉强算得上是“士”的最低标准。然而“信”确实是一种很基础的君子品性,子之“四教”、“五德”、“九思”中皆有“信”,足见其重要。从正面看来,孔子说君子应主忠信,与朋友交尤其讲究信;从反面看,孔子更是主张信,子曾多次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之类的话,还以信喻大车之輗、小车之軏,来说明无信就寸步难行。故,言行讲究信用是君子正身立德的必由之路。 ②   信在不瞒 子曾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说过:“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意思是说:“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有隐瞒就算不上是信实。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微生高对向他讨醋的人隐瞒了自己没有醋的事实,而到邻居家借醋给那个人,于是孔子对众人都以为是正直的微生高这个人的品性,产生了怀疑。确实,微生高这种借花献佛做人情且隐瞒实情的行为,算不上是信实。 孔子教人既不隐瞒也不保留,可见其贤。他曾这样评价自己:“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样无隐无瞒,是信之至矣。 ③   信合情理 有子曾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要信守的诺言应合乎义(情理),才能践行。”不仅是诺言,为人处事也应该讲究合乎情理的诚信,不然就像微生高“借花献佛”一样只是虚伪的“直”。 我们学习,在于知道情理世态。好信而不好学,即不知情理,也难掩去弊病。管同的《四书纪闻》里说“苟好信而不好学,则唯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就是说,不明事理的一昧追求信实,反倒是小人的鄙陋行为了。这样的小人“讦以为直”,揭发别人的阴私却自以为是正直,就像余秋雨在《山居笔记·历史的暗角》里所说的文痞型小人一样,总是在用一种伪装的文化手段进一步地搞破坏,怎么能算是“直”呢? 言行信实要合乎情理,不然反而是不信。孔子曾反驳叶公认为的“直躬者”——那个证父攘羊的儿子。虽说他的父亲偷羊是事实,可是以他这样揭发父亲罪行的脱乎情理的直率为贤,是可笑的。一言总之,合乎情理的信才是贤。 ④    贞而不谅 信有大小之分,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这里的“贞”即“言行抱一”,是大信;“谅”是小信。于是“子绝必”(孔子说话不绝对肯定)与他强调的“言必信”的“必”之间看似矛盾的问题,便可以解释了,孔子主张的必须遵循的“信”是“贞”而非“谅”。 就像孔子对叶公所述的关于“攘羊”的故事的回答一样(“父为子瞒,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虽然也是隐瞒了而不诚信,但挽留住了孝与慈,这不诚信便无足轻重了。 二、言谨毋巧,行以礼约 ①   巧言鲜仁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文胜质则史”。就是说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够了 ,过分讲究辞藻,反倒“佞”了,虚浮了。“佞”即花言巧语、强嘴利舌。孔子厌恶“佞者”,还把便佞的人视为应远而敬之的损友。巧言者,往往因“御人以口给”而被人憎恶,于仁无益,左丘明耻之,孔子亦耻之。更有甚者,如《史记》中记载的小人费无忌,用巧言和谎言乱了整个楚国的风气与政纲。可见,巧言乱德,鲜矣仁! ②   行以礼约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即是说君子的行为应该以合宜为准,并且要依照礼节实行它。细观礼与和(合宜)还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即是说礼的作用,以处事合宜为贵,克己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无过无不及。孔子也说过君子处事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只是要干得合理恰当罢了(语见《里仁篇第四》“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平民百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仁人志士,约之以礼,可弗畔矣。 把握好度的前提是要知道度的所在,礼是和的精确化、细致化。没有确定的礼便难以界定和,故行以礼约,此理放之现今亦准。虽然我们今日所遵的“礼”未必与孔子口中的“礼”尽然相同,但因有约束在而产生过失的,毕竟少呀! 三、言在行后,讷言敏行 孔子以为君子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以免言已出口,而躬之不逮。这就要求君子时时刻刻都要慎言,因为一言之差便可见其智愚。切勿“言之不怍”,以免难于付诸行动。所以孔子以言过其行为耻,主张先行后言,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做到言行如一,不然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的,行为却跟不上,反而更显鄙陋。     “讷言敏行”是君子所追求的,即言语要谨慎迟钝,处事要谨慎敏捷。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言,则寡尤;慎行,则寡悔。孔子以为的“讷近仁”是相对于巧言而发的,就像蒙田所说的:“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交际”。此外,多言而躁,躁易致祸,是故仁者,其言也訒(迟钝)。 然而,孔子杜绝绝对的肯定。依我看来,这里所要求的“讷”,也不是绝对的。就像《乡党篇第十》里说的:“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由此可见,所谓的“讷”是看场合的 ,只要不忘谨而信的圭臬,就可以畅言,不一定非得“讷”。 四、言行必以察 在《论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则是孔子对宰予“昼寝”而发的议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而后孔子猛然发现“听其言而信其行”有时不一定能正确地认知到一个人的本性,还要“观其行”、“观其过”,才能进一步认证道听而来的第一手材料的正确与否。 关于闵子骞的孝顺,想必孔子一定本着“众好之,必察焉”的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并将闵子骞“芦衣顺母”如此长久的孝举看在眼里,继而得出“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仅闵子骞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连旁人对他的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孝也无异议)的结论,最终如此由衷地发出感慨:“孝哉闵子骞!”可见,君子不可仅以一言举人,还得审慎地“察”。  

  • 中国的魏晋
    淡定
    推荐

    一辈子的修养→学者与君子 读书感触----------NO.24 文字间的血脉之默契,环抱组合在一起,一高一低,一长一短,每一句短小精炼。 穿越千古的文字与礼仪在我眼睛流逝,慢慢的清晰,我害怕当年的时代在不经意间,把这一本传世之作遗忘了,他的博学和伟大,经历千年的风雪洗礼,在今天广为流传,闪闪发光。 我昂首挺胸的走在充满文言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千年的美,千百年来这一段仁德佳作。 不曾难过,我飘荡了,宛如桶钟声回响在静静的心房之间。他颤抖,也刺痛了,不要问我什么感受,我陶醉了。我在这精炼的伏笔之下,醉了,醉了很久,如同在做梦。 论语,华人之萃。传也,现世之宝。德也,同鸣君子。感叹古人智慧,竖拇指于敬。 仁之篇 孝:孝者,心静者也,善以心之善。君子以此为举,能德万人所附。与父与母,以亲为待,不行为恶,此为孝德。 父母大地的生命之火,在燃烧的每一刻都有爱的保障,我把手高高的举过头顶,让阳光照在我的手心,把内心深处的波涛,传达在阳光谱写下的蓝天白云里。妈妈、爸爸我爱你们。 忠:忠者为和也,不贱不盗,以和为贵。忠者善和之人,效忠余力,不反不闭。义为命者,本为忠所附,长久志见,忠也。 彼此的忧伤你读我听,我们都有同一颗心,你在照耀着我,我在守护着你。你把你的忧伤挂在南方的艳阳里,我用东方的大雪纷飞倾听你。你忠与我,我爱于你。我们不浮浮沉沉,我们只愿朝朝暮暮。 信:守信,可交之人,商场之核心,买卖只本质。信者,为事事大流传,反信者,被唾弃之。为信,为人,为齐家,信者走天下,皆可活。 写满文字的淡黄色纸张,盖上红色印章的那一刻,你知道我的内心在思索什么?这红色印章下,为数不多的花白银两,是买卖者之间如爱人牵手一般的信任,你懂我的那些文字和花白,你懂我的那些数字和印章,而我信一直在心中闪亮,照耀我们彼此商场的前程。 直:正为万事所需,正乃世间所喜。为正事,方可得福报。反正为虚,伪不接不纳,奸诈者反自闭。虚、伪、奸、诈、逆道而行,终为不直,此为唾弃。为正为直者,喜福同报也。 灯光下,灰暗。不懂那长长幽静的小道,为何传达点点的哭泣之声,明月赐予我正直的力量,可以踏平一切黑暗,我把白天采集的光阳之正,挥动在随手捡到的白色木棍上。哭泣声停止的那一刻,一份正直属于他,一份真实属于我。一句谢谢,把打破了小道的这份幽静,而正直却伴随,仓促逃跑的两个坏人,感染了虚伪、奸诈的世界。 学之篇 上学时期,朗朗上口的那些经典文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与说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老师不断在要求我们去阅读的金典桥段。 而孔子也在劝解当下,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习中找到内心深处的自我,现在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世界,关于学习,这个时代的人理解的越来越浮躁。 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主播一个月10万的收入,学历也一般般,而且很多有学习,有能力的人也纷纷的加入这个主播大军。让部分人感觉学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变的越来越没有价值。而环顾四周,那些站在金子塔顶端的人,都是很爱学习,不断更新大脑的人。 虽然穿越千古,真理还是真理,一个人的收入只是一方面,而通过学习,通过思考得到心智成长,整个心理过程的实践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让百世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要浮躁,要做一个仁德之君子,肯定也离不开学习之道。

  • 中国的魏晋
    蟾蜍君
    推荐

    作为中国读书人,无论你喜不喜欢,都至少应把《论语》完整读一遍。为什么?我们谈天说地,开口闭口,凡谈及古今社会时政人生学习,难免提到孔子、论语。然而大家真的都完整读过一遍论语吗?论语有多少章?共约多少字?这都不知道的话,盲人说象、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岂不尴尬?这个版本是《论语》最精简的版本,只有原文,无注释、翻译和阐述,适合从头到尾一次性读完,以窥见论语全貌,一个小时足矣,然后若有兴趣,可以再找具有注解的版本详细研究。

  • 中国的魏晋
    路遥
    推荐

    须用一生来读,孔子儒家思想,却是集体智慧,其中孔门十哲居功甚伟,当然亦不能否定其余七十子及儒家后学的协作之功,虽不过两万余字,却实堪称千古一书,中华文化在“轴心时代”最伟大创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砖之弥坚!

  • 中国的魏晋
    kanshanyugong
    推荐

    从大学期间有主题地接触了“论语”,所谓有主题,是因为上大学后第一次买书就是买了两本一套的教育古典语录,里面有夫子论教育的只言片语。上学期间及工作后,时有接触论语,支离破碎地。自始至终,我对论语的评价不如一般中国人那么高,对此我深感内疚;并且,一直一来,我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真如此,要么是论语混蛋本来半部解决的问题非得磨叽成一部,要么是天下混蛋让论语那么三言两语就给掰扯明白了。我深感内疚的另外原因是没有系统读完就无可救药地下了结论。而这次,我是一句一句地读完了论语。让我有点内疚的是,我对论语价值的估量没见提高。 轴心时代的那些圣人也不知咋的,都有“述而不作”的习性,给后人预留无数思想的想象空间。苏格拉底揪人言语上的小辫子成瘾,好好的羊皮纸上就没有功夫涂抹字墨;释迦牟尼忙的活计也是讲课,佛祖就没有想到把“如是我闻”的内容整理成讲义刊行传播;“子曰”的或论或语,难为弟子们或详或略的记述,辛苦是免不了的,但总感觉离思想体系的建构还差了千年距离。 论语的价值,此前不止一端,如它被董仲舒氏等拿来当了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如被朱熹氏等拿来当了选贤与能的评量工具,如被帝都的一个女子拿来当了挤榨内心幸福感的重器,等等。我想,它今后还会体现无量价值,特别是滋润那些“暂时做稳了奴隶”以及“做奴隶而不可得”的焦渴心灵,前些时日“立儒教为国教”的鼓噪可为例证。不过,若有人真的以为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非要拿它来“治天下”,我以为“不知其可也”。 前面说论语的价值,非关“利”也。不过,论语的先在价值就是“利”,各出版商卯足了劲鼓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表现就是书店书架上挤满了各种版本的论语,赚钱不赚钱不敢说,但都是奔着钱而喷薄的热情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论语是本有趣的书。闲了摩挲着古老的字句,同情理解夫子所思所为,能感受到古道热肠的脉脉气息,这个和读老庄真不一样。和读老庄一样的是,它们都是就茶的好食果。 这本论语,不适合初读者,没有注释。我读的时候,一大半的内容是借助网络才囫囵半片吞下去的。

  • 中国的魏晋
    Apple谕
    推荐

    孔子到个国家,了解当地的情况,通过人们的种种行为,从而进一步思考其行为方式,得出一定概论总结。 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会通过某种行为来了解这个环境的具体情况。 比如同事的性格,籍贯,爱好,甚至种族。最近的商店,好吃的餐馆,附近派出所和医院的电话(地址),什么时候是雨季,打折季等。 人文环境比自然环境重要。 生活在人群中,如果不明白周边环境,必然会招致更多的麻烦。如果是异国他乡,则更严重。不同国家有不同风俗习惯,需要提前了解,避免犯怵。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思考总结,得出合适自己的生活方法。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