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王先生文章里叙述的一样,立嫡立长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东周之后的乱像就在于立谁这件事上,坏了规矩,导致后面乱想丛生,平王东迁。
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 从阎步克老师那里过来的,趁着上午读了这篇小论文,王国维先生认为殷周时期乃大变革时期,在这篇文章中,以四章来论述。 前三张主要论述“尊尊、亲亲”之事,1章讲述兄终弟及的传子之制,2章讲述由于兄弟之间不亲,引发的争位问题,进而开辟的嫡庶之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的来源),3章讲述丧服之制,就更强调大功小功、祭祀之礼,体现的更为严格。 第四章则着重于卿大夫任命与男女有别的出现,讲述的更偏向于社会层面。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仅仅十页,对于探讨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足的是王国维先生处于史料迸发的年代,对于新出土的史料没有精细的甄别和审查,在继承制、嫡庶之制、分封之制方面,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有出入。这并不影响其 必读 的地位。
商周之交,周公建制,这两个话题不要说钱穆,即便陈寅恪都不曾碰过。因为史料的匮乏,更因为孔儒的种种伪造,真假难辨。中国上古史始终云遮雾障,历史地表被重重叠叠地覆盖在《春秋》、《史记》的伪形之下。要不是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无意间撕开了一道裂缝,很难找到揭开儒家话语表皮还原历史的途径。
仁为德之本,礼为彝之则。 国无德不继,民无彝不宁。 商周之变,在于周公立制,故王国维先生认为,殷周之变在于德,且是一次根本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