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看了10%,有点枯燥,如果不是对二战的各种细节非常感兴趣就不推荐。 这是微信读书第一本中途放弃的书。
二战时的德军是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一向视军人的荣誉为生命的德军职业将军,一直听命于一个退役下士,无恶不作。其中除了军队国家化的原因之外,从个人道德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宣过誓终于希特勒”(见《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是一种让中国人耻笑的迂腐。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军,文化素养和所作所为完全背离。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来评价纳粹时期的德国军官:“原来有一种忠诚叫做为虎作伥,有一种坚定叫作死不悔改,有一种理性叫做丧尽天良。”我觉得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纳粹时期的德军军官,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作为英国坦克战理论的专家,尤其是经历战后直接访谈的深入交流,对第三帝国的军人有着深刻的认识。有极强的可读性。不仅仅是二战史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也是战后各国装甲部队发现的重要指导文献。
看历史应该是多角度的,我方、对方、第三方,各方对同一件事的描述都应该看,之后在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任何一方的观点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作者是英国坦克战理论的专家,战后直接与德国将领深入交谈,对“山的那一边”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希特勒与军事集团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大部分德军将领主要从军事的角度考虑战略,要为具体战役的成败负责,要为手下将士的生命负责;而希特勒的战略制定则是充分考虑了政治和外交影响。希特勒面对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而犹豫不决,一方面考虑到战场劣势难以行进,另一方面幻想留一条生路,与英国进行政治媾和。这一点还体现在德国的总体战略上,德军横扫欧洲大际陆后,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的进攻英伦三岛的计划。战争后期,希特勒经常受诟病的“不许撤退”,也考虑到为了政治宣传需要和保持军队士气。1944年的德国,撤退比进攻更加困难。 作为德国军人,忠于职业素养与忠于元首存在巨大的矛盾,在纳粹体制下,前者往往迁就后者。书中提到,将领们提出的想法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后,往往变成了希特勒自己的想法,对于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希特勒只是避重就轻提一嘴而已。胜功归元首,败罪归将领。纳粹德国将领们独到的甩锅艺术,与自己无法充分自由的指挥有密切的关系。 希特勒有很强的军事天赋,他是战略大师,却不是战术天才。希特勒始终缺乏学院派的军事素养。前期战略上的巨大胜利,让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充分自信。到了后期,这样的自信造成了他的盲目自大,以至于将第三帝国送进坟墓。莫斯科战役后,斯大林将具体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手底下的人;丘吉尔和罗斯福也知道自己没有金刚钻,作为政治家,不参与军事微操。唯有常凯申在淮海战役中空投手令,依旧心系物流事业。希特勒和常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过分自信,不信任手底下的将领。 (可希特勒的军事才能比常凯申高出许多) 如何看待战争?我欣赏战争的艺术,因为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战争背后是残酷的政治,诡诈的外交,纷争的利益。历史研究者们往往以此为题,书写了大量精彩的著作。战争过程是指挥的艺术,时运的巧合,战术的妙用,士兵的发挥,奇迹的诞生。军事学家们往往乐此不疲,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们痛斥战争某一方的反人类罪行。战争是维护正当利益的手段,而不是进行屠杀的工具。无论侵略者及其后人如何为战争的“正当性”辩护,南京城下30万冤魂,纳粹集中营中600万受害者,是他们永远的罪证。 从战争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如何避免战争?如何恰当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如何建立一种可以用政治和外交解决的国际秩序?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
战争时政治的破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这本书总体来讲还是很有启示。揭示了很多我没意识到的东西。比如纳粹德国的军政高层在对波,对法,对苏的战前都是心惊胆战的,犹豫会失败。会重蹈覆辙。一战时的或者,当年拿破仑的。 这些德军将领的自述,真是一种甩锅的艺术。全文没有提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对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龙德施泰特,曼陀菲尔,隆美尔一顿猛吹,对德军军官,军队的素养,贵族气质一顿猛吹。偶尔肯定一下希特勒还是有一点创见的,又说最高统帅部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完全脱离实际。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就可以成功。真的吗?这些将领也完全缺少一种整体观念,只会局部看问题。比如东线分为两个主轴,靠北的柏林莫斯科轴线,中间是白俄罗斯,波兰。靠南是乌克兰,罗马尼亚的战争资源。在战争的开头和结尾,重点都在政治轴线上,拿下莫斯科或者柏林。而中间的主要争夺都在为了战争资源的战斗。从42年到44年主要的战役都打响在南线,为了争夺资源。而希特勒说这些将军不懂战争经济学,这也不是一个笑话,只知道要装备,要汽油,要坦克,不管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只顾及自己打的嗨。比如曼施坦因要求从库尔斯克战后的战线,一路撤到第聂伯河的东方壁垒,结果直接就被苏军跟进,突破了第聂伯河,完全没有达到撤退的效果。 希特勒就更没啥好说的了,前期还可以,后期越来越疯狂,沉浸在幻觉之中。固然战略上不好,不过客观上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神化的领袖,确实有着失真的滤镜。 盟军水平也差的很,在意大利本来可以快速取胜,一路墨迹,错失战机。不过盟军在绝对优势下,就像蒙哥马利一样,完全没必要冒险,不像苏军,在反攻时步子跨的太大,容易被反杀。 毕竟都是人类,不是神明,战役开始实行,谁都无法预料结果。双方也会因为各种疏忽犯错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过在力量对比差别越来越大,战略达成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我来说,主要还是通过这个喜欢的材料,波澜壮阔的二战,领会到一些东西,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