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西游记
    看不完一本书的猫主子
    推荐

    2020是迷茫又蜕变的一年。年初悟不出从业的意义,一度想远离互联网,误打误撞走进公益圈,看到形形色色做公益的人和模式,也在尝试验证自己构想的模式,慢慢发现互联网业务的逻辑和意义。 传统模式下的公益链路,大概是参与者要主动搜寻公益项目,然后打电话去了解真实性,再到银行去转账,就完了。这一步步看着多么反人性,之前活着没做过公益,不是我的错。 好在多难兴邦,08年汶川地震极速膨胀的捐款规模和执行乱象,652亿捐款中仅约151亿被记录用于赈灾,所剩77%的善款消失无踪,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加速了《慈善法》的修订,互联网技术的介入。 互联网介入的大逻辑是,用自有平台或产品的优势去赋能传统链路的每一环痛点。创新公益模式随互联网时代从1.0迭代到如今3.0。 1.0 模式,Web时代下基于门户网、论坛的用户规模,媒体公信力,进行公益信息传播,让更多人开始单向、被动,认识了解到一些较大型的公益项目。 2.0模式,移动互联网带来即时性、互动性和便捷性优势,社交网络高效、双向的公益信息传播,大幅降低了人们从认识到信任的Gap,其次便捷移动支付的诞生,让随时随地小额捐款成为可能,大幅提升了草根群众的参与度。 人参与公益的行为路径:认知 -> 信任 -> 行动 = 改变 + 频次 = 习惯 前两个模式都是基于,互联网高速、跨地域的信息传输,降低人对公益的认知和行动成本,从而更容易达成信任,完成了为公益事业提供经济适用的基建阶段。 3.0模式,互联网公司对公益业务植入更本质的优势,“以人为本理念+数据处理能力” ,进一步提升信任获取效率、用户参与频次,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粘性泛公益生态。 泛公益生态模式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1. 基于大数据,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为参与者提供高频、刚需场景下的个性化公益选择。 2. 平台联合劝募模式,助力中小公益组织认证,实现去中心化的传播、标准化的执行,以及透明化的物资流转,提升整个公益组织生态的公平与效率。 3. 奉行“授人以渔”方式,利用商业思路和链路,帮助弱势群体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C端 泛公益产品,典型逻辑是用户活跃兑换公益权益,达成公益认证。最早尝试这一逻辑的是QQ公益,用户可以将聊天场景积分,兑换成免费的捐赠权益,捐给公益组织后就可以点亮终身有效的公益勋章,充分满足普遍用户低成本投入的需求。最具代表性的是蚂蚁森林,公益权益不同于传统的捐钱捐物,而是有趣的经营养成类游戏——种树,用户将线下支付和日常运动等场景积分,兑换免费树苗和种树工具,虚拟养成后就可以在现实种上一棵真树,公益足迹和爱心“资产”均被记录于公益账户,实现了无成本获得高参与感和荣誉感的需求。 另一种C端逻辑是OKU传播模式(普通民众Organization+意见领袖KOL+普通用户User)。最具代表的是微公益,设计有仪式感的引子,利用KOL的影响力来引爆,“冰桶挑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同时将“大V-粉丝”的社交关系引入公益领域,“大V”不定期发布或转发公益事件,粉丝们在其影响下会更积极地关注、转发甚至捐赠,从而达到激发个人公益参与的效果。 B端 泛公益产品,典型逻辑是通过联合劝募来加强资质审核(互联网平台皆为非公募机构,需公募机构分享公募权才能发起众筹,且执行要接受公募监督),在此保障下打造UGC公益平台,人人发起 -> 资质认领 -> 人人捐款 -> 项目反馈 -> 公众监督。最具代表的是腾讯公益,对组织者提供低成本和门槛的发起机会,对用户引导小额捐款和复捐,据平台数据显示,单次捐款20元以下的用户占比70%+,且平均复捐率达到20%+。 互联网泛公益产品用低参与门槛和成本,带来高参与感、高荣誉感的体验,打开了人人公益的密钥,同时通过信任背书(知名平台/名人)提升信任获取效率,实现破圈层传播。 以上,让我更加坚信,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人人公益的构想方向是正确的。理想态的互联网可能就是公益本身,希望我们在未来,会遇到一个公益、普惠属性越来越强的赛博空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