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读完了这本著作,一段时间每天都泡在历史里,从春秋战国,楚汉双雄再到隋唐时期。四个字酣畅淋漓,但是仍觉得意犹未尽,只想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被承载浩瀚历史的文字压垮,而是享受其中。 因为自己的偏爱,会觉得世上应该无人不会爱好历史吧!世人都说读史明智,我想应该是因为在前人的人生轨迹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朝代在更替,不变的是受苦的百姓。中华名族的坚忍早已刻在了基因里,但不是毫无底线的退让。被统治机器压榨到忍无可忍,势必会反弹,其爆发的威力足以使王朝复辟,然后新一轮的统治机器开始运转,如同永远不会停止的榨汁机,榨取劳苦大众的剩余价值。古代中国皇帝如同家长式的统治者,家长明事理贤明,百姓还能得到喘息,家长昏庸无道,那普罗大众就是生不如死的日子。被拴在土地上,日复一日,沉重的喘息声在娇艳的夕阳和宁静的大地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化为丝缕的烟雾消散在空中。 依靠君主的个人约束,显然不如制度约束来得更加稳定长久。人的本性难移,但是某些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贤明如唐太宗晚年亦有骄奢,自满之势,更何况本就不如太宗之辈。所以这也是王朝更替的一大原因,也是法治为主,人治为辅的我合理性所在。骨子里的劣根性无法剔除,只能通过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不让潘多拉魔盒里的魔鬼出来。单纯的人治是不可能成功的,不符合人性,单纯的法制,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近代欧洲大陆率先领会了这个奥秘,自此一骑绝尘,与之相反的是华夏大地上,君主专治甚嚣尘上,越来越僵化的人格,毫无生气。内在的力量不足以叫醒这只雄鸡,自鸦片战争,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起,这只装睡的雄鸡被打醒去看周围的世界。 看史总会不由得惋惜,但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理解了。前人并没有上帝视角,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做出的决定谁也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在权利和自我私欲的追逐中,输赢又能怎样,还不是过眼云烟,消失在时空中。吹一吹衣袖,不会带走一丝云彩。但这也只是在和平年代的感触,真是把刀架到脖子上,你也未必会坚守你自己的原则。 中晚期的大唐藩镇割据,宦官当道,朋党之争,看得不由得为统治者忧心,甚至自己都梦回大唐,在乱世中躲藏。唉,有些皇帝也真是生不逢时,贤明也无法拯救这乱世,气运已尽。不是所有皇帝都如刘邦一样开挂,有张良,萧何韩信之辈,纵使跟刘邦的开明爱才有关,运气也占了大半,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我们能做的太少了,人生总是会充满很多无奈,得失就平常心视之吧,有所热爱,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这是一部唐史,也是一部浮世绘,千百年来历史兴亡盛衰规律全在这本书中,封建两千年,盛世往往昙花一现,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这种事往往昙花一现。
70个小时,史书细水长流,终于是在开学前看完啦听完啦啦啦。下一本明朝那些事,同时开启新的征程,fighting!
天下本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当皇帝也无可厚非,李建成当了天子未必能平定四方,也幸亏早死,保全盛名,初时英名的玄宗当皇帝久了,对于帝国简直是场灾难,直接走下坡路了,宪宗在初步平藩后就想安享太平,只能说奋斗太难了,三代有作为的皇帝都这样,只是一代更不如一代了。
以前叫《XX的盛唐》,不知后来什么时候改名了。书是好书,和《明朝》差不多,作者写得很用心。只是写的角度太单调,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这三百年的权斗与叛乱,皇权相权军权后权宦权排列组合着撕杀斗法,但那些伟大的人格才是历史的精华。
读了一部分,弃了...当然不能说我行我上,炒的菜不合胃口,我完全可以换一家餐馆!谈理由。1.动辄大段的心理描写。 看的我尴尬...2 很多地方无年份介绍,看的莫名其妙 3笔墨太多花在几个知名人物身上了。 如果当本历史小说看,也许尚可! 总之读书一定要选择性的读,不然除了浪费时间之外就是给自己添堵找难受!!!
三年时间,一百六十余万字,历数大唐二八九~ 唐朝对于中华儿女是一个亲切又极有意味的朝代,唐装、唐人街~时至今日,依旧在传承~ 隋末乱世起,朱温篡唐终,近三百年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初唐中唐的繁华与荣耀,亦有晚唐的凄凉与落寞~ 繁若星海的典籍中汲取提炼,加之作者独特的思想表达,难度可想而知,书成之时,头上增加的银丝,时时发作的关节响痛,殊不易也~ 纵观此书,头重脚轻,隋末至开元天宝,占据了一半还多的内容,后期的内容相对简略,如大唐最后一抹亮色的大中之治(13年)也仅仅书写了几十页~ 梦回唐朝,不仅作者,还有读者,会不自觉地梦回唐朝,会把自己的感情带入书籍,感受着她的荣耀,也体会着她的落寞~ 玄武门的四次喋血,大明宫的热闹冷清,长安古都,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各色人种汇聚的城市,见证着大唐的荣耀,也记不得多少次被攻破被焚毁~ 今日🇨🇳之版图,与唐有着莫大的关系,东北如高句丽(朝鲜半岛),南如安南(越南),西南如南诏(云南)吐蕃(西藏青海),西如安西都护府(新疆中亚)~ 生为皇族,荣耀也凄惨,与年代有关,晚唐的十六坊,大唐皇族的见证地,既有莫名其妙地成为帝王,更多地则是意料之中的政权变更的替死鬼~ 大唐兴亡三百年,读一页就上瘾,是真地~
感谢作者。三年笔耕不辍,一百六十万字,将隋唐三百年精彩历史生动再现,不容易。然而也有遗憾,这本书很容易让人跟《明朝那些事儿》作比较。个人认为,无论是史料的把握和运用上,逻辑判断能力,思维的深度还是语言的叙述风格上,似乎都略逊一筹。 一、总体行文流畅,可读性强,特别是前面部分,叙述精彩,引人入胜。但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掺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冲淡了历史题材的严肃性。而且贯穿整个书中的某些句式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地反复出现,比如“某某在心里问候了某某的十八代祖宗”,“某某笑了”,最终必然引起读者不适。 二、为了更好地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常常把当时唐朝的某些官职跟现在的行政职务做比较,可惜有些地方没有把握好,暴露了不足。如“相当于从现在的司长,一下子提为最高法院副院长”,其实,最高法虽然是副国级,但是一般的副院长却是副省部级。司长是正厅级,从正厅到副省,并非越级提拔。还有一个比喻为“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长”,然而,中央办公厅并没有秘书长这一职位。 三、最令人遗憾的,还是有关武则天的叙述。几乎全部笔墨都着眼于武曌的工于心计、心狠手辣、任用酷吏以及秽乱后宫上,而没有把握好重要史实。作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武则天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吕思勉就认为,开元盛世依赖于武则天为玄宗留下的贤臣和能臣,等这批人去世,玄宗提拔了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害我中华之烈,尤甚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所以就识人和用人上,武则天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作者这一点没有把握好。 作为历史作品不够严谨,历史观缺少格局和洞察力,不能算是一流的史学著作,不建议精读。
读完了这部巨著,走过了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仿佛经历了一个生命的轮回。身在长安的我面对现实中的西安和书中的长安,心如潮涌……,曾无数次从玄武门、大明宫走过,路过,虽觉壮观雄伟也就是古建筑而已。读完此书再看故地:似乎能听到铁骑踏破长安的战栗,似乎能闫睹李唐皇室天穹的裂变,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敲岀了大唐的强盛颓败,大明宫里展现了多少将相的治国理政智慧…… 以史为镜,师古玉今!
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算是对于唐朝有了一个笼统模糊的整体感观,尤其是中晚唐的梗概,借作者之辛劳,享通俗之快感,后续仍要详读历史,借古铜今,此乃后话。纵观有唐一朝,犹如人生之初生,幼儿,青年,壮年,老年,无法摆脱历史之循环,无数史书留名之人物,淡砖浓抹,均无法左右或者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命运,顺从之,抗拒之,妥协之,超然之,生出很多感悟,待为消化,我们身处人类历史的最前沿,变化之巨,亘古未有,如何泰然,安然,自然处之,仍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人生之命题,但望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走出自己的路吧!
终于把《大唐兴亡三百年》看完了,在看这本书的这段日子,我还了一个欠了很久的人情,我以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报答的恩情,了了一段仇恨,我以为我一旦抓住机会就会狠狠还击的仇恨,可是我放过了他。历史是如此相似,也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恩恩怨怨又何时能了却呢?是这段跌宕起伏,惨烈厚重的故事,让我平静对待了得失与荣辱。 回顾这几百个小时连听带读,突然有点舍不得放下了,心里莫名惆怅起来,唐朝一代一代皇帝的命运,一个一个时代的终结,无声诉说这历史可怕的轮回,谁又能逃脱这种不断轮回的宿命,又能留下什么永久的辉煌?终将是一抹黄沙飘落世间,繁华过后,终将是寂寞陪伴。
从杨广华丽而凄迷的目光中,我看见了隋末大地的滚滚烽烟;在李世民纵横驰骋的马背上,我听见了大唐雄浑的脉动与心跳。 我见过玄武门前的四度喋血,也见过大明宫中的万国衣冠;我听过箭指天山的壮士长歌,也听过折戟辽东的英雄叹惋。 感业寺内,女尼武媚泪痕犹在;洛阳宫中,一代女皇却已笑靥嫣然。太液池旁,霓裳羽衣歌舞未歇;燕赵大地,渔阳鼙鼓却已动地而来。 当藩镇铁骑踏破长安,我感受了大地的战栗;当李唐皇室屡屡播迁,我目睹了天穹的裂变。在九世纪的黑夜里,“元和”与“大中”曾经光芒乍现,可当它们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接踵而来的,却是更深更浓的黑暗。 当黄巢种下的菊花开满长安,我闻到了一个王朝衰朽弥留的气息;当朱温点燃的兵燹燃遍中原,我看见了一个帝国仓皇趔趄的身影…… 我就这样走过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仿佛经历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中国历史上最爱的朝代就是大唐,无论是千古一帝、名将还是诗人,每回都是让我很想读了又读,那么多位帝王,最有好感的还是“济世安民”的李世民和年轻时候的李隆基。 以下借用书里的两段话来总结这两个人物,也是我一直在将两人作对比时觉得最客观的评价: 早年的李隆基与李世民极为相似,他以“贞观之治”为执政范本,处处“依贞观故事”,时时刻刻向李世民看齐,任贤纳谏,励精图治,才使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从而缔造了一个“朝清道泰,垂三十年”的太平盛世。 假如李世民不是在五十一岁那年英年早逝,而是像李隆基一样活到七十八岁,那么彪炳千秋、震烁古今的“贞观之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又会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个怎样的晚年形象呢? 再者,假如李隆基没有活到七十八岁高龄,而是像李世民那样英年早逝,那么他的历史形象是不是就会定格在开元时代,从而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个没有瑕疵的完美版呢?而骄奢淫逸的天宝时代,连同后来这个天翻地覆的“安史之乱”,是不是也就无从谈起了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花了很长时间看完本书,《大唐兴亡三百年》很是值得珍藏!
大唐兴亡三百年,世事浮沉一梦间。盛世霓裳,乱世烽火,人间谁主浮沉?都道是以古为鉴知兴替,奈何后人复哀后人矣![大哭]
血腥的盛唐:大唐存在289年,共二十一帝,从李渊与李世民的开拓奋进,到宣宗最后余辉,大唐的有为之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周,玄宗,代宗,宪宗,武宗,宣宗,其间名将贤相倍出,房谋杜断,凌烟阁二十名臣,姚崇宋璟,开元名相张九龄,李泌,李逄,裴度,李德裕~无不炳榜史册!大唐也有1O8将的开疆拓,以天策大将军李世民为首,李靖李勣为辅,壮大军威,天可汗的太宗开大唐雍容华贵的气度包容天下,毛爷爷言:自古能出兵者无出李世民之右尔,朱元璋次之。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与魏征合成名君良臣之典范。王觉仁的才气点评文中的节奏把控与幽默风趣比比皆是,不失为一本唐史之佳作,细细读完此书,对于大唐的轮廓韵脉当如数家珍。小时候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的十三好汉,四猛四绝,也是神往,评书中的夸张处有些也在正史中得到有力的展现,精彩只是表像,展开图书定当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