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兴亡290年,盛世大唐,太平盛世,唐朝出了最多的诗人!然而无论何朝何代轮转都伴随着血雨腥风,又因各种自然,人为影响而造成更朝换代的必然。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慎行!守信!博爱!谦逊!忠孝!量力而行才能使人生不至有惊滔巨浪,无法掌控的局面。珍惜现在,遵重人生。
有详有略,条理清晰明白,即使不通历史,看完了也对大唐有个打框架似的认识。很喜欢。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读历史莫名会有一种轮回之感。唐朝无疑是一个令后人心生向往的时代,直到读罢本书,多少思绪却还停留在那浩荡的历史洪流之中。 将近三百年的大唐历史,不同于史书的晦涩,作者用诙谐生动的口吻娓娓道来,却也引人深思。“要缔造一个繁荣而强大的帝国,既要有一袭崇文的华服,更要有一根尚武的脊梁。”这句话不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受用的。关于信念、关于管理、关于治国理政,唐末的宦官当政、文臣党政、藩镇割据...历史里有着太多的教训、也有着无数文化的基因,让后人去学习。 读史可以明鉴 知古可以鉴今。
看完书是昨晚的深夜,一直不知道怎么写书评,大唐是继明朝之后看完。每一本比较详细的历史书籍,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每一个王朝都有着腥风血雨。 李唐王朝三百年,兴衰起始入我心。 贞观年间震四海,安史之乱存祸根。 武曌堪称女一帝,腥风血雨只为权。 宦官作贱几朝代,帝王晚昏求长生。
《大唐兴亡三百年》算是为数不多的我“一口气”看完的书,花了六十多个小时,前后跨度一个来月,与一年前读完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很容易将这两本书对比在一起。我百度了一下,这类书籍的“体裁”属于通俗唐史或者通俗明史。就我自己的认为来说,写这种通俗史书的难度很大,一方面既得严谨求实达到史书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符合大众读者的口味喜好。显然这两本书都做到了,通读全书,每一章节,每一页无不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叙事功底,又运用小说的写法将历史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必要处引用正史原文对照增强可信度。《大唐兴亡三百年》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有个别章节小说手法太明显,人物心理描写的笔墨太多,尤其是叙述武瞾(武则天)的经历那几个章节,虽然能看出来作者文笔文采确实不错,但过多的猜测性的心里描写给人一种油滑做作的感觉。而令我感触最深,赞叹不绝是这一段描述“绝望的史朝义最后向李抱忠提出了一个请求———我一天没吃东西了,请给一顿饭吃。”安史之乱的最后一位领导者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四处逃窜,叛军曾席卷大半个唐帝国建立的燕国城池要么被收复,要么纷纷倒戈回唐,史朝义率领残兵逃窜经过的城池又通通紧闭城门,面对以前倒戈的以前的旧部下,无奈只好讨口饭吃。简单的几笔将叛军的凄凉状况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喜欢这样的描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油滑是创作的天敌”,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要求,而作品中使用的最高明的手法是让人看不出使用了手法的手法。 “一口气”是我能支配的所有自由时间,包括还有几个通宵的晚上都在看这本书,手指划过《大唐兴亡三百年》电子书的最后一页,我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反倒心中像被什么东西压着一样,我不得不收起手机出去走走。连绵的秋雨刚刚下结束,天空还是灰蒙蒙的,气温又降低了一个档次,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倒还不少。我把外套的拉链拉到最高,尽量让自己抬头挺胸,眼神中正的打量着对面的每一个人,可依然无法抵御寒冷以及打消内心的一种莫名的慌乱,就像是刚偷窃完怀揣着赃物却装模作样大摇大摆的在人群中穿梭。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唯一的解释是我还没有从书里走过来,依然无法处理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回到住处,我立马脱掉鞋子上床,把自己蜷成一团裹在被子里,周围弥漫着潮湿气息和淡淡的脚汗味,脑袋却在回想着唐朝的一代代帝王将相,从一个帝国的建立到它的繁荣昌盛,再到后面的藩镇割据,太阿倒持,有时还忍不住叹息:要是我当皇帝或者当那个将军就好了,但紧接着再全面一分析,当我真正坐在哪个位置,面对着那么多的大臣士兵,可能我也会被奸臣误导,也会拥兵自重,甚至做的还不如书上人的好,历史终究是不可能重来,我也不可能回去。当“大唐”的字眼一遍遍在脑海中闪过之后,又想到了作者,文末最后一章后记是作者回顾写这本书时的经历,在一千多个日夜的写作过程中,埋头在一大堆冰冷的“参考史书”,对着电脑,足不出户,也有寂寥的时候,苦苦思索如何将历史写的动人,他用力思索,构思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分析……“我该不会变成一个书呆子了吧?” 猛然间我打了个激灵,像是灵魂归位,又像是大梦初醒一般,心里默念着现实中许多该做的事情。我赶忙翻身起床,打算先洗个澡,再洗个衣服,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作为一个李唐后人我不知道应该带着怎么一种情感来阅读本书,(赣南客家人,火德公后裔,首先说明,防止被喷)也许半是敬仰半是哀叹。 首先来说本书更像是演义小说而非历史读物,当然不难发现本书很多地方对一些历史事件是慎而又慎的,面对存疑的历史有综合多方观点来阐述,这对于读者了解历史真相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很多地方作者为了增加情节的生动性,过分解读以及加工过很多关键信息,尤其在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描写一度让我有一种在读古代言情小说的错觉。总的来说本书可读性尚可,对于部分有待商榷的情节有给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但过分心里揣摩、情节再造以及爱情故事难免增添油腻。 李唐兴起于隋朝乱世,又因为黄巢起义走向灭亡,中间经历过万国来朝的盛世,也有几度长安生灵涂炭的乱局。有皇帝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也有天子一生声色犬马不干人事。有能人志士不为名利扶大厦之将倾,也有奸人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然乱朝纲。从唐诗中我们窥探出这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帝国伟业,又因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故事我们聆听到唐人的浪漫。很难想像一个国家可以在巅峰时成为国际秩序制定者和维护者,又在低谷时敌人追得皇帝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大起大落竟然有如此地步,怎能不叫人惊叹啊。 读到李世民,我猛然发觉李世民比坊间流传的更为圣明,但又少了在唐朝建国时期的过度神化。超乎寻常的智慧,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很羡慕的识人用人本领,以及变态自制力,但后期唐太宗昏聩也让我们更能意识到明君和周围贤德的人的相互成就。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为了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成功上台,采取了非常强硬以及血腥的手段,但往往有人会惊羡武皇登顶时的夺目,但往往会忽略她在此之前所做的几十年准备,而这里的前提还得是活得长,而李唐皇氏在武则天之前多是短命,武则天的长寿基因使这性状得以改善,作为后人在此感谢武曌奶奶。 唐玄宗开元天宝两个年后化作两段迥乎不同的执政生涯,开元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之作,但天宝的盛极必衰有点太过迅疾不由得让人大跌眼镜。自此盛唐不再。这段历史我见证了李白的绝世风采以及死鸭子嘴硬,看过了军人只懂军事不懂政治的下场。更深刻认识到真不愧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对面mvp已经阵中。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有很多人闪亮登场,但多数如流星陨落。从此唐朝内有藩镇割据,宦官把持朝政,外有蛮族不断侵扰,直至唐亡,中间虽然有过短暂的复兴,如“元和中兴”和“小贞观”,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未能根本解决唐朝的病患。而这中间的皇帝基本痴迷长生之术,结果长生金丹成了催命毒药。兢兢业业一阵子未能复兴结果先来享受,结果帝国只能往死亡的深渊越滑越深。终于繁华盛世化作泡影,仿佛一切不曾来过,但那些美丽动听的故事又在提醒我们他们真实发生。 隋唐终结了中国的分裂局面,最终又化作混乱的五代十国,这兴兴亡亡可以是笑谈,可以是我们不住怀念的往事,也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智慧。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朝代,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前150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国家,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看到唐明皇大宴群臣,八方来朝,万邦来拜的盛唐神韵,但后面150年就病恹恹的,被公元759年的安史之乱撞了腰伤了肾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然而国家的衰落已不能挽回了
经过80小时连读带听终于啃完了一部《大唐兴亡三百年》的历史。大唐历遍风霜289年。后来群龙无首藩镇割据激烈。还经历了五代时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枢政权,史称“五代”。与此同时,散处四方的藩镇也分别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开始南征北讨,一一消灭了散处四方的割据政权,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乱世残局才逐步走向终结。 我觉的本书基本上以皇帝为支架,宰相宦官为肉身,又以他们权术智商为灵魂共同演绎了大唐的一生。 整个大唐就像一根甘蔗中间还是蛮甜的,相信你懂的。😂😂😂 当李世民从玄五门之变把政权从他爹李渊手中夺过来之后,和杜如晦,房玄龄等宰相班子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是与李世民在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分不开的。 当唐玄宗李隆基从他奶奶武则天那儿把权力接过来之后就发动唐隆政变,铲除韦后势力,中兴了唐室集团,又一次开创了一个新的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和杨贵妃共同演绎一段精彩的爱情故事!一骑绝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惜安史之乱将其终结在马嵬坡下。而变成凄美的爱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侵染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终将使白居易的《长恨歌》名传千古。 纵观唐朝时期女性的私生活,以武则天同学开创先河,那是相当相当的糜烂。哈哈简直颠覆你的想象…… 疫情之下还是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读一本书寻一处静…… 不说了看下一家扒历史了……
《大唐兴亡三百年》跟随着作者王觉仁老师一起回溯千载、神游物外,一起望向一千多年前那座名叫长安的城,心如潮涌,纵情狂奔…… 从杨广华丽而凄迷的目光中,我看见了隋末大地的滚滚烽烟;在李世民纵横驰骋的马背上,我听见了大唐雄浑的脉动与心跳。 我见过玄武门前的四度喋血,也见过大明宫中的万国衣冠;我听过箭指天山的壮士长歌,也听过折戟辽东的英雄叹惋。 感业寺内,女尼武媚泪痕犹在;洛阳宫中,一代女皇却已笑靥嫣然。太液池旁,霓裳羽衣歌舞未歇;燕赵大地,渔阳鼙鼓却已动地而来。 当藩镇铁骑踏破长安,我感受了大地的战栗;当李唐皇室屡屡播迁,我目睹了天穹的裂变。在九世纪的黑夜里,“元和”与“大中”曾经光芒乍现,可当它们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接踵而来的,却是更深更浓的黑暗。 当黄巢种下的菊花开满长安,我闻到了一个王朝衰朽弥留的气息;当朱温点燃的兵燹燃遍中原,我看见了一个帝国仓皇趔趄的身影…… 就这样作者带着我走过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仿佛经历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三到四星吧,主要是给作者的辛苦分。 这是一部在《资治通鉴》《全唐书》等史书基础上通过白话文讲述的完整唐朝入门史。作者一贯的春秋笔法,刚开始看挺难受的,等那么多本看完了,也习惯了。 怎么说呢,总体一般吧,但是对于只想知道唐朝发生了点什么的人来说,还是可以一看的,至少看得不费劲。
不知从何時开始听此书, 今天忽然听完了。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太宗李世民的勤政爱民打造下的大唐盛世的根基;之后近三百年的内外战争,争权夺利,帝皇的个人能力及求长生不死,象电影一样重复上演,血雨腥风中无不感受到军权与民心的重要!
唐朝建立者李淵,再到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開創了貞觀之治,還給了天下老百姓一個人人安居樂業,夜不閉戶……作者寫到唐太宗李世民總是反復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政治是聰明人玩的遊戲”,“政治是聰明人玩的遊戲”……這話說得很好,很正確,的確如此,政治如果不厲害那還什麼奪取天下呢?唐朝大約三百年的歷史,其中有明君,也🈶昏君……唐朝在當時文化、經濟、是個很鼎盛的朝代,百邦朝賀,那時的唐朝🈶唐三彩、化妝品、藝術品、瓦舍、唐朝美女以胖為美,唐玄宗的妃子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就是胖子,楊貴妃🈶狐臭,所以最先就發明了香水。如果說🈶穿越的話,那麼我想穿越到唐朝,不要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喜歡唐朝,我要交很多的詩人,特別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淵明……
如果对唐朝的历史感兴趣,那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推荐,不深奥、不复杂、有事实、有观点,还好看到容易上瘾! 做个小结: 最强帝王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唐宪宗李纯 唐宣宗李忱 最强宰相 房玄龄 杜如晦 长孙无忌 李靖 李勣 狄仁杰 张柬之 姚崇 宋璟 李泌 裴度 李德裕 最强将星 李靖 李勣 侯君集 苏定方 薛仁贵 刘仁轨 裴行俭 黑齿常之 王忠嗣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郭子仪 李光弼 仆固怀恩 李晟 马燧 浑瑊 李愬 裴度 最强宦官 高力士 李辅国 鱼朝恩 仇士良 程元振 俱文珍 王守澄 田令孜 最强奸相 李义府 李林甫 许敬宗 杨国忠 卢杞
终于看完了!大唐289年,除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外,就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了!血腥的大唐还差不多!读史悟人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叹可悲! 感谢作者!写成这样的大作不容易!
#2021读书打卡 No12 这是一本比《唐书》更有趣易读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兴亡浮沉史,适合想要了解唐朝历史、但苦于文言文阅读障碍、而且时间多的人看。 同时也推荐给爱读鸡汤、爱读成功学的人,没有任何一本成功学的书会比几百年的历史教会你更多。 7000多页,从9月13日至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一有空闲时间就翻开看看,就好像在唐朝和现实的隧道里来回穿梭驻留,终于到今天10月19日,我可以打下这几个字(全书完)。 现在想说点什么。 回顾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好像成了唐朝这个时代的旁观者,那只推动历史发展的手也同样推着我向前向前,走马观花地见证了大唐的开国、惨痛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称帝、四分五裂的晚唐……也目睹了李渊的左右为难、太宗君臣的和谐信任、李隆基的荒唐晚年、武曌的雄心壮志…… 这个时代的人们,就好像是黑暗中的烟火一样转瞬即逝,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浮沉面前小如蝼蚁、轻若浮毛。 谁能数得过来一整个夜空的星星呢? 【摘录】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一利起则一害生。想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就必然要得罪人;想要一团和气不得罪人,就只能以丧失原则,混淆是非为代价。二者必居其一,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好事。 年轻时受些刺激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他会激发人的斗志,迫使人更快地成长。用佛教术语来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正面助力,称之为“增上缘”,反面助力则称之为“逆增上缘”。 无论古今中外,要判断一个执政者(或执政集团)是否合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利益,这个人(或这个集团)愿不愿意用权力的右手砍断权力的左手?或者退一步说,愿不愿意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和监督? 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时代,富有弹性的柔弱,都远比一意孤行的刚强更适合在官场上立足,也更适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生存。 黑格尔说过的那句话: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人一辈子要干什么,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了事情,而是事情选择了我们。而在三年前的那个夏天,我知道,是唐朝选中了我。 当然,面对卷帙浩繁的唐朝史料,我也产生过一丝惶恐,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于是,我一头扎进故纸堆,开始回溯千载、神游物外,开始面朝一千多年前那座名叫长安的城,心如潮涌,纵情狂奔…… 从杨广华丽而凄迷的目光中,我看见了隋末大地的滚滚烽烟;在李世民纵横驰骋的马背上,我听见了大唐雄浑的脉动与心跳。 我见过玄武门前的四度喋血,也见过大明宫中的万国衣冠;我听过箭指天山的壮士长歌,也听过折戟辽东的英雄叹惋。 感业寺内,女尼武媚泪痕犹在;洛阳宫中,一代女皇却已笑靥嫣然。太液池旁,霓裳羽衣歌舞未歇;燕赵大地,渔阳鼙鼓却已动地而来。 当藩镇铁骑踏破长安,我感受了大地的战栗;当李唐皇室屡屡播迁,我目睹了天穹的裂变。在九世纪的黑夜里,“元和”与“大中”曾经光芒乍现,可当它们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接踵而来的,却是更深更浓的黑暗。 当黄巢种下的菊花开满长安,我闻到了一个王朝衰朽弥留的气息;当朱温点燃的兵燹燃遍中原,我看见了一个帝国仓皇趔趄的身影…… 我就这样走过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仿佛经历了一个生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