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阅微草堂笔记
    Sylvia
    推荐

    书中的语言比较艰涩,因为每一句都值得仔细研读。我们不能只是躲在祥和的权利制度的保护之下,在我们的权利受侵害时,同样要有勇气利用权利为了自己的正当的权利而斗争,这是让权利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要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 阅微草堂笔记
    D Q
    推荐

    权利不是平和而来的,是跟既有的既得利益者斗争而来的。 这本还挺难读的,什么时候能读懂原著就好了

  • 阅微草堂笔记
    Jojo
    推荐

    这本书很难读,法哲学本来就晦涩。郑永流老师为了保持耶林的风格在翻译上费了很多心血,只求信,而放弃了达和雅。

  • 阅微草堂笔记
    榕榕榕
    推荐

    初读晦涩,再读字字珠玑。 本书其实是耶林的一篇演讲稿,写于1872年,标准总分总结构,论述了为何要为权利而斗争,权利在斗争中更新,正是这种艰难斗争使得民众与法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对个人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 从个人角度讲,斗争是关乎个人是非感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个人利益,更是一个人格问题。主张自我生存,更是生物界的最高法则,放弃为权利而斗争,是道德上的自杀。而这背后的精神源头,则是痛苦这一质朴的情感,不论贫富或受教育程度高低。 从社会角度讲,这是一场共同的斗争,法律不仅由法官和执法者去维护,更是每一个人必须的使命和义务。这场斗争中,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叛逃,剩下的人受到的将会是嘲弄和失败。“从利益的低层动机,上升到了人格的道德自我维护的立场,现在最终达至协力实现权利理念这一境界”。 从国家角度讲,国家不过是个人的总和,人们如何捍卫其私权,就将如何捍卫国家,因此,保护民众的私权和健全的是非感,是比大幅提高军事预算更可靠的增强国力的途径。 因此,你在斗争中发现权利,在放弃斗争中也放弃了自己。 郑永流的译本语言古朴优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原文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同时,语序和断句不能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因此理解上会有些许吃力,需要非常投入。

  • 阅微草堂笔记
    黄衍程🐯
    推荐

    法律不仅是平和、秩序、安宁,而且是具有斗争性,法律的平和与斗争本是一体两面,斗争势必要放弃短暂的平和,为了追求平和也势必要采取斗争的手段,通过斗争维护私权的权益,维护制定法的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是维护民族的尊严,为权利而斗争。-2022.3.15

  • 阅微草堂笔记
    47688
    推荐

    权利不同于权利的标的,在权利的斗争中,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否则,也无所谓斗争

  • 阅微草堂笔记
    ChoK
    推荐

    “牺牲一种被侵害的权利是怯懦的行为,人们的这一行为招致耻辱,招致对共同体的最大损害;为权利而斗争是伦理的自我维护的行为,是一种对个人自己和集体的义务。”(论述核心) “这导致了无信用,我不敢在此继续详说我的见解,我似乎担心,当我在此极其粗暴地对抗这一倾向时,变成了诽谤,也许我也没有这个权力(呼叫:“请!”),然而,我的见解是,我们今天也在饱受这个错误之苦(暴风雨般的喝彩声)。”(最令人震撼之处) 《为权利而斗争》与耶林氏的大名,如雷贯耳。今天终于在阅读完上一部优秀作品之后的惶惶不知读何书的窘境中,抽出一个下午+整个晚上认真读完了这本小书,我要说:这本书的思想价值、语言逻辑价值太令人赞叹了,以至于我愿意再读多遍,甚至把它背诵下来! 再次为德国的学术研究者、研究界表示衷心的钦佩与无限的赞叹,为德意志民族严谨认真、虚怀若谷、激昂向上的民族精神所折服!为伟大的耶林氏——研究法学不可或缺的导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难以想象,十九世纪中期的一次演讲竟然穿越百年,思想光辉经久不衰,指引着苦闷而困顿的法律学习者、研究者追寻光明。 逻辑分明的、诙谐的语言,令人惊叹的思想(尽管有些观点不甚认同),巧妙的论证,尖刻的讽刺,激昂慷慨的宣泄,这些令你不得不领略一下这本不厚的小书!

  • 阅微草堂笔记
    王剑锋
    推荐

    为权利斗争是人高尚而自然的义务!没有抗争就没有自由,没有理性就没有民主!四星推荐。8分。

  • 阅微草堂笔记
    不知道起什么名字
    推荐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民法老师的要求下读的,刚开始接触法律看得云里雾里,几年过后再拾虽然也是懵懵懂懂,但也通晓了一些。      权利来之不易,任何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都是前人们奋斗出来的。在生活中不要理所当然地忍气吞声,有时候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这是对自己的义务,也是对集体的义务,更是遵守制定法的要求,还是弥补我们心中的是非感的需要。     大概也就读懂这么多,期望下次再翻开这本书还能有所收获吧[捂脸]

  • 阅微草堂笔记
    问书,让天下没有难读的书
    推荐

    师书说阅读练习66 阅读速度:4000字/分钟 人伴随斗争而生,从亿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才拥有生命的权利。 生而为人,力争上游。 ◆ 为权利而斗争 >> 在法权的概念中存有下列对立:斗争与和平相伴——和平是法权的目标,斗争为其手段,两者经由法权的概念和谐一致地得出,且与之分不开。 >> 所形成的一切,是值得毁灭的。 >> 一个民族用来信奉和主张自己法的挚爱程度,取决于为获得法而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 法所要求的斗争,不是不幸,而是恩典。 >> 主张自我生存是整个生物界的最高法则; >> 权利是个人的道德的生存条件,主张它是对个人道德的自我维护。 >> 权利的第一规则是:不容忍不法(dulde kein Unrecht);第二规则为:不为不法(thue kein Unrecht) >> 唯有为自由和生活付出者,[插图]才应该每天获得它们。

  • 阅微草堂笔记
    如日方升
    推荐

    本人能力有限,读起来确实困难,学到的大概有3方面    1,本意 为法权(Recht)斗争 Recht这个词的双重意义——客观意义的法和主体意义的权利。据前一方向,斗争伴随着历史上的抽象法的产生、形成和进步,后一方向,斗争是为了实现具体的权利,法权的本质也是斗争。 同时在法权的概念中也存有下列对立:斗争与和平相伴——和平是法权的目标,斗争为其手段,两者经由法权的概念和谐一致地得出,且与之分不开。 2,为是非感斗争 当我使物变成我的之时,我就使之烙上我的人格之印;谁侵犯了它,就是侵犯了我的人格,人们对它的打击,就是打击置身于其中的我本身——财产只是我的人格在物上外展的末梢。 权利与人格的这一关联,不论权利的类别如何,赋予了一切权利无与伦比的价值,耶林将这种价值称为与纯物质价值不同的理想价值。 人格的敏感性,我们也能将之称为对是非感的敏感性,名誉之于军官,所有权之于农民,信誉之于商人等等,不同人有不同的人格指向,同样在不同的时代,在每个民族那里,也是不同的。 3,为法权而斗争不只是权利人对自身的义务,更是对集体、国家、民族的义务 让人对不法进行斗争的,不是认识,不是教养,而是痛苦这一个质朴的情感。痛苦是对受威胁状况的紧急呼喊和求救声。因软弱无能而遭受到的不法,在其心灵中留下的怨恨,在道德上失血而亡,且失去了对权利的信仰。一个国家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民族的道德力量和是非感才可能构成抵御外敌的坚强堡垒! 不是去说咬文嚼字和无谓之争,而是论庄严的抗争,即个人以自身并竭尽全力为其自身权利和民族权利的抗争。 牺牲一种被侵害的权利是怯懦的行为,人们的这一行为招致耻辱,招致对共同体的最大损害;为权利而斗争是伦理的自我维护的行为,是一种对个人自己和集体的义务。

  • 阅微草堂笔记
    刘凡
    推荐

    正文确实比较难读,附录里的现场讲座实录相对容易读一些。之前就听过一种说法: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诉讼时效也是基于这个观点产生的),但当时以为不维护自己的权利,只是对自己有害而已。耶林这本书提出,不为权利而斗争,不但对自己有害,还对集体有害,这一点很新颖,和我们长期以来“忍一时,风平浪静”的信念不同,是个很好的角度。耶林认为,有时候为了1块钱的标的物,花10块钱进行斗争也是值得的,因为是非感。感觉这个“是非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蒸馒头争口气”,哈哈。

  • 阅微草堂笔记
    文刀石页
    推荐

    这是一本经典著作,但我学识尚浅,读起来颇为吃力 有一天,我排着队在看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我在医院被插队了,我提醒了一下那位女士,勉强也算斗争吧,可是我的斗争远远不够。 耶林说为权利而斗争是一种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对集体的义务。 我们平时都讲以和为贵,我感觉被拖几分钟问题不大,所以就不去说什么了 可是这也是问题所在,我放弃自己的时间可以,但是其他人的时间也会被推后,也是对他们权利的一种侵犯。再一方面,这可能还是对规则和秩序的一种侵犯。 不过故事结局还是好的,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事情,也都克制自己遵守规则。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往往会考虑到斗争的成本就不去斗争了,这无可厚非,做到不计成本的斗争还是有些难,但我希望大家都为权利而斗争

  • 阅微草堂笔记
    刘凤萍
    推荐

    “牺牲一种被侵害的权利是怯懦的行为,人们的这一行为招致耻辱,招致对共同体的最大损害;为权利而斗争是伦理的自我维护的行为,是一种对个人自己和集体的义务。”

  • 阅微草堂笔记
    小石頭
    推荐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经典、深刻。 书名开宗明义,人的一生都应当为法而斗争,为权利而斗争,在作者看来,为了实现这两种斗争,应该着重培养人们的是非感,并且使之成为未来的使命。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来自两百年前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法律这门年轻的学科,要想变得成熟,还要走一段好长的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