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死亡如此多情
    系甲藤蘿
    推荐

    『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你來之後數千年歲月在靜默中等待』

  • 死亡如此多情
    铟子L
    推荐

    很不错的书,启迪了我关于西方政治(以前只了解过我国的,和部分英国的)很多结论今天依然适用,带有极强的普适性,甚至说此书是预言家也不为过。搭配列宁的书一起阅读有奇效。

  • 死亡如此多情
    Ya Chen
    推荐

    对学术政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对极权政府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影响一针见血,神级人物

  • 死亡如此多情
    wqy
    推荐

    本书以一种价值基本中立的立场,一种暗藏的悲观主义基调,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科技发展的去魅时期如何重新看待学术与政治是否可以,如何做到一种职业,答案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以美丽的文辞,交叉的多学科路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各社会科学门类交织的发展前景。同时,韦伯作为其时代的先行者和医师,十分准确地描绘了德国未来的发展图景。在一个动乱的,尤其是思想混乱的时代,如何实现人作为理性个体而存在,如何避免皇室—诸多权力主体对于学者和个人判断力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 死亡如此多情
    林潇
    推荐

    虽然十年前就开始在大学课堂频繁地接触韦伯,但个人认为,还是需要一些对于正经史哲、艺术、宗教等等的思考以及社畜的经验等,这些杂糅在一起的沉淀、纵向横向的震荡,才能更深刻地领回韦伯之妙。

  • 死亡如此多情
    林潇
    推荐

    有人可以把一份热忱的真心表达得如此冷峻克制。深邃睿智,令人泪目。好书易得,真心难求。

  • 死亡如此多情
    卷施🍃
    推荐

    本科毕业的时候,读完了《以学术为志业》,当时以为自己不需要读第二篇了。现在研究生要毕业了,读完了全本。“其实,不少史学家虽努力地去了解前人的生命,但从不同样地质询自己。也有不少从政的人,从不考虑在他们的职业及他们生存的最终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曾经纠结的选择,在韦伯这里似乎不够标准。或许一些现实世界之外的价值感,才会让人长久的抱有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去应对繁杂的工作。

  • 死亡如此多情
    杨夕兵
    推荐

    从更广阔的意义而言,韦伯在一百年前的警诫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便我们不需要像政治领袖们一般为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朝受命而夕饮冰”,在最低的程度上,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这责任的要求,即是平实而“切事”的品质,用韦伯的原话,就是“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在“诸神之战”的一次又一次冲突中谨守我们自己已选择的价值所在,终始无违。

  • 死亡如此多情
    林小懒
    推荐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间直接关系上的-种博爱。 在教室的范围内,唯- -的德性便是平实的智性诚实。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 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我是一个复印机。

  • 死亡如此多情
    Ray⚡
    推荐

    四星评价。 从专业角度或许是一部好作品。但是翻译的流畅程度的确影响了感官。虽然翻译团队付诸了努力,并力求还原本真,但满屏的破折号,颠倒的修辞手段,生造的词组让读者很难说这是一部好的译著,与"信达雅"还有差距。 本书内容略。 啃完,三星评价给本书,加一星给原著。

  • 死亡如此多情
    赵泽宇
    推荐

    读研?韦伯的“劝退”与“鸡血” 毕业论文太难写了。 旺柴现在正在写毕业论文,身边的同学有即将就业的,申请出国深造的,也有留在国内读研又更上一层楼的。 ​ 虽然大家都奔着更高的学历去,可是不少人都在抱怨,毕业论文太难了,不知道研究生是不是也天天写论文,要是这样岂不是要心理崩溃。 旺柴也不知道研究生的生活到底是啥样,看到知乎上好多因为读研“崩溃”的学长学姐,有时候也挺怵。 为了不崩溃,今天旺柴就带大家一起读一读学术领域的大牛马克斯·韦伯的书,《学术与政治》。 看看一个世纪前,韦伯怎么给当时的大学生们做了哪几点“读研前心理建设”。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 韦伯的劝退 韦伯的鸡血 由于字数很多,分上下两集推出来,今天跟大家分享 韦伯的劝退:不读研究生的三个理由 Q1:研究生生活啥样啊? 答案:穷 韦伯首先提了个很实用主义的问题。 “一个决心取在学院里从事学术工作为职业的研究生,居于怎样的处境?” 韦伯用德国和美国的研究生做了个对比。 首先他表示,德国和美国的研究生开始都很穷,而且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有点劝退的意思。 “事实上,一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要面对学院生涯的这种现实,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至少几年之内,时间长短不定,他必须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美国年轻人一踏进学术圈,就开始有薪水可领。当然,他的薪水很微薄,几乎比不上一个半熟练劳工的收入。可是,表面上他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他有一份固定收入。” “不过,通常他也和德国的助理一样,有被解聘的危险(如果他的表现不符合期望)。这些期望是什么呢?很简单,他必须招徕众多学生。” “类此不幸事件,不会威胁到德国的私讲师。他的情形是一朝在位,没有人可以请他走路。但是德国与美国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在德国,一般情形是私讲师开的课比他希望的要少。” “照规定,他有权开他研究范围之内的任何一门课。但是,此举若付诸实行,将会被认为是对资深的先生们不恭敬。因此,重头课都留给正教授,私讲师则开次要课程。” “这种安排的好处是,学者在年轻的时候,有充裕的时间作研究,虽然这不一定出于当事人自愿。” 读到这儿,旺柴觉得今天中国的研究生还是很爽的,不用担心生活。生活费有爸妈出,如果努力,各种奖学金,科研补助源源不断。 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还不用开课教学,更不用担心被解雇,每天最多帮着导师开展项目,报报账单,有人带着你工作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韦伯还从制度层面批判了一下德国和美国“国家资本主义化”的科研机构。把研究生比喻成“工人”,把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比喻成“雇主”周扒皮。 “大型医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本是“国家资本主义形态”的企业;如果没有庞大经费,这些机构即难以维持。” “这里,我们碰到一个一切资本主义企业滋长之后都会造成的情况:工人与生产工具的分离。如此一来,他(研究生)依赖所属机构的负责人,就如同工厂工人依赖雇主。” “机构负责人诚心地认为机构是‘他的’机构,用他的方式去管理。因而助理的位置,经常和‘准无产阶级’或美国大学助理的差事一样,缺乏保障。” 看完这些论述,再想想自己和蔼可亲的导师,说实话不禁流下感动的泪两行。 时代还是在进步,学生真的好幸福。 Q2:老师讲课好枯燥,听不进去咋办? 答案:忍着 韦伯抛出的观点是: 学者与教师的身份是的难以得兼的。 “每位受到召唤、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重任具有双重面貌。” “他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必须能够做一位好老师,而这两种条件并不一定全然吻合。一个人可能是十分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一位糟糕透顶的老师。” 然而现实是,“几乎每个人都为学生众多及因此而带来的好处而眩惑。说某某教授是个糟糕的老师,通常无异宣布他学术生命的死刑,即使他是举世数一数二的学者。” “我对那些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课程,有很深的怀疑” “以适当方式呈现学术问题,而使一个未曾学而能学的心灵,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并且对这些问题作独立的思考,或许是教育使命里最艰巨的一项工作。” “大学应同时肩负研究与教学两种责任。至于一个人是否同时兼备这两种能力,完全得靠运气。” Q3:研究生怎么在学术上出头啊? 答案:靠运气 韦伯上来就给大学生们泼了一盆冷水: 科研出头靠运气。 “机运(Hasard)在大学学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一个私讲师,乃至于一名助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成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主持人,纯粹靠运气。” 不过韦伯让大家别气馁,not personal,而是制度问题。 “机运,而非真才实学,之所以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不能完全归咎于人性,甚至我们不能说人性是主要因素。” “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在这里,这是指负责推荐的教授与教育官员之间的协调合作。” “几个世纪以来选举教宗的情形与此相似。‘众望看好’枢机主教,很少有机会脱颖而出,获胜的反而往往是那排名第二或第三的。” “美国总统大选也是一样:如果最杰出的一流人才得到党代表大会提名,那是例外。多数情况下,都是名列第二、经常是第三的候选人获得提名,参加最后的大选。”(旺柴式恍然大悟:难怪川普选上了美国总统。) “因政治原因干预学术界的用人时,我们才能确定有人和的平庸之辈及一心向上爬的人会垄断贤路。” “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亦无创痛吗?” “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活着只是为了我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 “因此,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看到这儿,旺柴不禁有些忧桑,学术真的能不受干扰,保持永久的纯粹嘛? 韦伯的劝退是不是给正要读研究生的你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呢? 别气馁,关注旺柴,明天分享韦伯给研究者打的鸡血! 旺柴读书学社 wangchaiRG_365 扫码关注我们[/cp]

  • 死亡如此多情
    王三土
    推荐

    杭州35℃高温,躲进即将搬离的宿舍,在马克思韦伯逝世100周年的今天,读完这本以韦伯两篇演讲为核心编写的《学术与政治》,感受有二:一则幸福、二则痛苦。幸福于偶遇这本对于时下身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我充满启示的书,这段短暂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开启了我对于大师的了解之旅,也开始重新思考学术与政治以及其他;痛苦在于对学术与政治的更深认知将我引入更深的思想上的疲惫,缺乏意志与信心的疲惫与无奈,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面对德国哲学时的蒙昧与惭愧。 马克思韦伯的两篇演讲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为了服务读者更好理解,前后做了众多导读与辅读工作。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容易,涉及到的外延十分宽广。

  • 死亡如此多情
    Carpe Diem
    推荐

    韦伯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知识与信仰、事实与价值的分裂。自古希腊以降的理性主义经过千年发展,扫荡一切异己,最终将上帝也连根拔起,人类迎来了祛魅的世界,昔日的精神家园瓦解,那些崇高的终极价值都从公共领域隐退。工具理性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突破,却也将人变成机器。人类从物质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走入精神普遍不安宁的时代。韦伯认为,成熟的现代人必须以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直面世界的真相,以责任伦理的态度投身志业,忠诚于自己的神魔,因为“这就是我的立场,我责无旁贷!”

  • 死亡如此多情
    Razer📖
    推荐

    是带着崇敬之心第二遍精读韦伯这两篇演讲的,这遍用了近7个小时,前后两遍相隔一年。读第一遍时,我很期待偶像的两篇演讲,潜意识里就觉得定会有那么一句像马丁路德金的那句I have a dream一样流脍人口,但事实的情况是在阅读过程中几经放弃。一年间,也正好赶上疫情期间,粗读了《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方法论》和《韦伯传》,在看二手文献的过程中又回过头第二遍精读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还读了几本吉登斯的小书。时至今日,虽是第二次读到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却是第一次感受到韦伯字里行间那振聋发聩的力量。尤其是在《以学术为业》中,结合他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中立”的意义》这篇文章中的观点,韦伯着实是一个将“价值中立”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哲学者”呀。之前看《经济与社会》的时候特别的难受,光第一章《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就给我绕晕了,那时总会萌生退意,觉得如果读了博士选题的时候就再也不要选韦伯了,当然那时也不知究竟为何要读博,现在倒是清晰了,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就是还有问题没解决,而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或许博士阶段真的不会再做韦伯了,但或许我的偶像也可化作我的“脚手架”继续指引着我,不,不是或许。

  • 死亡如此多情
    伯儀
    推荐

    一届一届学生走过,用在想处于高校这样的环境中,该如何给予学生希望而非焦虑,畅通路径而非设置障碍。专业能力自然是必须的,在专业能力之外,如何启迪他者之反思,增加以融入同一语境的能力,却是无法经过训练而获取。 从韦伯冷峻的分析之中,倒是能感觉到一丝安宁。无论是从学术走向官僚的一代(非政治家),还是夹在学术与实践之中的迷茫,现代的学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除魅的时代,无从解脱。当速度(效率)作为力量的一部分,我们又回到了《技术与时间》所描述的情境中。 “知识乃为了预知,预知则为了力量” 冷峻的学术与热烈的政治之间,有历史的眼睛在观察,而社会在不断流动的信息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学者是不可实践的预言家,他只能表达担忧,以自我最合理的计划安排(个人)引导大多数人的需求和渴望(主观),而现实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的结果。 功过是非,后人评说,延续下来作为提醒的,便是历史与法律的样子。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