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的诗

谷川的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谷川的诗
    刘鹏
    推荐

    算是个总结吧: 中央为了加强经济的整体把控,将财权逐渐收回,才用了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相当多的收入(税收)回到中央,虽然中央定制了各种策略进行地方反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导致”赤字”。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于卖地等策略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应对日益增长的支出。这中间又穿插着中央和地方在土地开发方面的各种博弈。。最终导致近些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带来的收入,政府、银行和资本绑定在了一起,而房价则水涨船高。

  • 谷川的诗
    汗胖
    推荐

    【汗胖荐书之《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满分推荐!!!】 偶然从书友的书架上看到此书,从书名很容易误解为体制内砖家走形式的片汤之作,但冲着对那位书友水准的认可,欣然开卷,断断续续读了五个月,果然惊喜连连。这是一部切入巧妙、说理深刻、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干货宝藏,篇幅不长,内涵丰富。 熟悉历史的人都能理解中央和地方这对冤家的关系之复杂。封建时代两者的主要矛盾可能还在政治对立方面,而当代中国则基本集中在了两个字:财和权。本书主要以建国以来财税制度的变迁为抓手切入,从包干制→分税制→土地财政→城镇化这几项影响深远的制度设计或制度现象来分析当代中国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博弈关系的本质。 本书的一个亮点是学养深厚但阅读门槛不高,这可能与两位作者的年龄构成有直接关系(65后的周飞舟和85后的谭明智),全书有详实的案例调查数据,配合专业而简白的剖析,在复杂的数理统计公式图表后面,往往跟着一语中的的结论,论证过程令人信服,阅读体验无可挑剔。另一亮点则是角度客观理性,不讳疾忌医,也不抉瑕掩瑜。能够直斥改革中出现的严重错误,也做到了以历史的眼光看历史,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聚合体,蹒跚发展到今天,有幸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化覆巢危难为绝地契机,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向心力,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强势的政府运作模式,神奇地形成了国家利益与民众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避免了西方历史上常见的很多内耗,这是我们近四十年得以飞速发展的根本,但这掩盖不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中央在经历了“一放就散,一收就死”的摸索之后,走到了“财权层层上交、事权层层下移”的分税制改革节点。缺钱缺地反而刺激地方政府觉醒了自我利益意识,因缘际会之下纷纷如飞蛾扑火般投入土地财政的浪潮无法自拔,仿佛一个个已婚男对小金库的痴迷,在四万亿救市的强刺激之下沉迷卖地,债台高筑却乐此不疲,这一切饮鸩止渴的操作无疑是难以持久的,背后也暗暗藏着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捆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逐渐削弱中央掌控,倒逼改革走向的巨大风险。 我深信中央智囊团在这波博弈中的眼光魄力,不为别的,只因地方政府的出发点太浅薄单一,而中央政府则会从社会稳定、生态持续、经济平稳、内需刚健、民生保障等多维度考虑落子。但也不禁捏一把汗,地是有限的,房地产业已经暴雷,疫情、贸战等黑天鹅也三不五时给经济带来震荡,环保压力掣肘经济,人口危机来势汹汹,发展却是尝到甜头不进则退的,下一步何去何从?对新的增长点的迫切需求已经千呼万唤,但科技创新又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部书大致剖析出了几十年改革中很多问题所在,但限于篇幅也确实没有给出什么切中肯綮的解决方案,也许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点是一个完美的解答吧,美帝不傻,这脖子卡得正是时候。那就狭路相逢,走着瞧!

  • 谷川的诗
    David XIE
    推荐

    原本以为是一本充斥着套话空话的官样文章,实则大错特错,差点因为偏见就错过一本好书,须引以为戒。典型的以小见大,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引入讨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有数据,有实例,有假设,有结论,层层推进,不敢说是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至少做到了言之有物,掷地有声。不仅在常识角度学到了不少基础知识,还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衍生思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落到实际工作中和如何进一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希望有所收获吧。

  • 谷川的诗
    slvher
    推荐

    本书篇幅适中,干货满满,尤其是对 以分税制为代表的税收体制,以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 这些知识点的分析和解释,对于理解一些财经时政政策极有帮助。部分扫盲点列出如下: 1)央地关系涉及财政、人事、军事、行政等领域,本书主要涉及财政方面。从财政角度,政府职能主要分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四个方面。 2)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财权和事权的分配决定了中央地方关系的基本构架。其中,财权可理解为财政收入权(即哪些收入应该归谁),事权可理解为财政支出权(即谁应该花哪些钱做哪些事)。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表面上是财权和事权的分配,实际上是权力的分配。 3)我国财政体制的三大原则:对称原则、均等化原则、支出效率原则。我国的预算都是平衡预算,一般不允许赤字预算。 4)中地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可用“集权”和“分权”理论来概括,这也是描述中央地方关系的核心理论概念。过度的集权和分权都容易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 5)建国初期我国财政体制曾是“统收统支”,80年代实行过“财政包干制”,还实行了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包干制逐渐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出现了“诸侯经济”态势,加上“利改税”后,地方政府及其辖区国有企业有偷税漏税&隐藏收入的动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6)1993年我国财政体制开始实行“分税制”,分税制最为明显的效应还是收入向中央的集中。书中详细解释了改革背景、目标及分税制整体框架,是很体系的科普知识。此外,作者还分析评价了分税制改革的实际效果(均等化原则执行效果还不够),值得了解。 7)自上而下的规模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 8)分税制的“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移”效应,使得地方政府可自由支配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驱使地方政府走上依靠土地财政的“创收”之路。文中科普了一些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指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城乡统筹试点),很实用的知识点。 9)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除了考虑土地开发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土地开发对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而粮食安全的担忧也并非地方所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凸显。 10)在中央与地方的角力过程中,中央虽然表面上保有“最终追究”的权力,也有很多学者所强调的“人事权”,但这类政治性权力虽然威猛却不能轻易或经常使用,更不能落实到具体行政过程之始终。在中央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有逐步走向占据主导权的趋势,即使中央政府仍严格地控有财税权和人事权。中央与地方之间博弈的方式和结果取决于上下级政府各自的控制能力。 11)地方政府采取的“土地-财政-金融”发展模式,不依靠产业和人口,完全靠投资和金融杠杆驱动,虽能应付GDP指标考核,但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堪忧。另外,由于涉及金融杠杆,埋下的泡沫风险如何化解又是棘手的问题。

  • 谷川的诗
    Zack
    推荐

    2021年的第6本书,给10分。 书不厚,抽时间2天就能读完。 你可能读过很多社会学的书,比如《变量 看见人口小趋势》,但是像这种从财务的角度,专业地分析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书,我是第一回读。 读之前,我的目的是,寻找房价高涨背后的推手,以及解决办法。读罢,第一个目的算是达到了。第二个目的,需要做更多的主题阅读(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根据教材经典的理论,一直以来,我们把政府看成调节市场的一只无形的手。但实际上,这可不是一只手。在很多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劲并不往一处使,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大打折扣。 我们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并不是说,像两个人有矛盾吵架一样。这种矛盾是桌面下的。中央政府一方面希望地方政府能够有积极性搞经济,一方面又希望上交更多的钱,让中央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就是中央集权。 所以在制定政策上,就要谨慎更谨慎,让地方积极性和集权达到平衡。 这其中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94年分税制税务改革,一个是08年之后土地财政的风气蔓延。 在90年代早期,中央对地方的政策下达结果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始终没办法平衡。而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和补偿返还的方式,让地方愿意上交很多税,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但没几年就出现了,县乡级基层政府,基本上财政破产(原因见我的书评),甚至出现了江西丰城事件。后来政府虽然取消了农业税等,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直到第二次分水岭,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可以算得上是地方政府的金库,不仅仅包括土地出让金,税等直接收入,也包括了土地产值的经济发展。在各地开始搞城市化,其实是一种土地城市化,农民上楼,资本下乡。目的都是整备农村土地,放到地方政府土地交易平台来置换优质土地。 此外,土地财政其实是个杠杆。 政府用土地作为抵押,让城投公司跟银行进行贷款建设,进一步为地方财政做贡献。当抵款到期以后,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新的地块,以提高地价的方式,滚雪球式的连本带利把银行的贷款还了。但问题出在,这种抵押基本上空手套白狼,或者我们说的庞氏骗局。通过不断提高土地拍卖价格,偿还越来越高的银行贷款。这个泡沫迟早有一天要破灭。这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房价高涨的原因。房地产公司的年报看的清清楚楚,利润没多少,钱被谁赚走了,不言而喻。 所以房地产的泡沫,其实并不在于房地产公司的泡沫,而是在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泡沫。 关于未来。 土地财政在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弊端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 结合前一段时间中国最大的不良资产处理公司华融,预亏1900亿元。我不可避免的联想到这家公司是帮助很多地方政府处理了债务危机。 在未来,这种财政模式将越来越不可取。毕竟土地价格不能无限制的上涨,那地方政府的债务总有一天会暴雷。但是中央也没办法一刀切,让地方政府放弃土地财政。毕竟地方经济已经和土地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这也是近些年来为什么一些限制房价的政策往往是走走形式,没有办法实际落地,利害关系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太多太多。限制房价,暴雷的不是房地产公司,而是地方政府的债务。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