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阿q正传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阿q正传
    赵东
    推荐

    前言: 由于本人对中国近代史了解较少,本书看的很慢很慢~~ 后来咨询了两位爱看书的小伙伴,大概可能是因为自己是理科生的缘故吧(好不容易找到的借口,不接受反驳,哈哈哈哈哈) 本书只有六章,其实是非完整版本(原书共十章,热爱读书的XL同学已找到完整版,在此非常感谢) 正式读后感: 读历史书的情感变化总是很微妙,尤其是近代史(课本上介绍的不完全,并且有些事情和自己所了解的不一致,哈哈哈,dddd) 历史总是踏着相同的韵脚 从中苏关系变化进展来看,真的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的远近亲疏来自于自身力量的变化,这点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看,苏联的历史很有趣,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但历史的进程可能确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事情的发生可能真无法避免,不过对比赫鲁晓夫,好在我们有一位老人。

  • 阿q正传
    David XIE
    推荐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关系 以前有朋友问我关于历史书的推荐,彼此嘿嘿一笑,这可是个好问题,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至于答案,虽然不至于千人千面,每人心中还是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 简单来说,如果外语足够好,原版书比翻译书要好一些,道理很简单,每多一次中转,多多少少总是会有些损失的。如果选择中文版,外国作者和国内大家的作品更值得推荐,不是我瞧不起谁,而是国内很多所谓的网红历史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如果用垃圾来形容,那简直是对垃圾的侮辱,哪怕有些人曾经标榜自己是一个历史老师,实在是毁人子弟,有辱斯文。 具体来说,如果对于建国初期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会强烈推荐沈志华老师的作品。原因有二,一是作者收集的史料之丰富,国内无出其右,二是写作态度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有一说一,说一那就不二。 比如这本,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关系,非常值得一读。 从1945年到1969年,这十五年是中苏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十五年,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中苏两国关系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蜜月期,而是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站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来看当时的每一个决定,往往忍不住慨叹所谓造化弄人,不过如此吧。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说,苏联帮助刚刚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会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是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不管施恩者抱着如何居心叵测的目的,新中国毕竟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证据便是一个刚刚摆脱战火,一穷二白的农业国,短短十五年间成为了一个配套齐全,生机勃勃的工业国,旧貌换新颜之余,泽被后世,绝不为过,直到今天后人依然可以享有前人栽树的红利。 大到编制年度政府财务预算,小到如何管理一个车间的工作效率,从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以及物资支持,包罗万象,力度之大居然会占到1959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7.9%,不可谓不尽心尽力。与之相比,抗美援朝期间的军事支持只是其中较为人所知的一部分而已。 然而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正如美国人乔治·凯南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本质上首先是民族主义者,然后才是共产主义者,而这是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乃至后来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等直到未来都无法完全接受的,甚至无法理解的。更为吊诡玄妙的是双方最高领导人强烈而鲜明的个人性格又总是在历史车轮即将转弯的一瞬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切可以用人力不可为来解释吗? 这一道横亘在两国中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在双方的蜜月期,都在时不时的泛着冰冷的寒光,无法被鲜花和掌声所遮盖,更不要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两个曾经称兄道弟的大国终于开启了另外一种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新关系。时也?命也? 读了这本书,如果感兴趣,还可以去瞧瞧另外一本书,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看看世界各地在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再看看今天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可以浮一大白。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是如果随便想想,其实有时候不是也挺有意思的嘛?

  • 阿q正传
    孙琳
    推荐

    资料翔实,皆有出处; 大量实据,还原真相。 历史事件,如实论述; 层层梳理,深入剖析。 以史为镜,以史为鉴; 实事求是,启迪后人。

  • 阿q正传
    侯锐
    推荐

    好像没有写完。从书中可以看到,苏联占到自己GDP接近10%的对中国援助,即使双方关系破裂后还重新恢复对中国的援助,这些都是之前未知我们并不宣传的,白眼狼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意境,而其他的朝鲜等等我们又能说什么好呢?

  • 阿q正传
    惜尔弗慢:绿濡蓝
    推荐

    档案搜集的过程让沈志华感慨万千。第一次到俄国查阅档案时,常常是到小窗口先递上介绍信,等两个小时后,被告知今天看不了。后来沈志华发现俄罗斯对自己人要宽容得多,就委托俄国同行查,给每人几百美元作为劳务费,有效率还省钱。沈志华的商人天赋,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1997年,沈志华飞到美国查找档案时,感觉顺利多了。在那里,只要能够开放的档案,不仅一路绿灯,还有志愿者服务,又方便又快捷。 不管是受到冷遇还是周到服务,沈志华都在国外达到了自己的搜集目的,最令沈志华挠头的,反而是在自己家门口查档案。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他常常被问到,你研究中苏历史,为什么只有苏联的档案,没有中国的档案?他无言以对。他曾经去过中央档案馆三次,手续复杂不说,连个纸片也没有见着。一次想查找苏联专家的资料,向一个部委的档案馆求助,被对方干脆地拒绝说,不向外人开放。沈志华问什么叫外人,对方回答:该部委以外的人都是外人。 ——百科摘引

  • 阿q正传
    驴肝肺
    推荐

    实践证明,中苏结盟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苏联的帮助,东北可能就是国民党的天下,结果难料。一言以蔽之,意识形态决定一切。

  • 阿q正传
    莫名其妙
    推荐

    政治家哪有对错?只有输赢!所以总是不断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辛苦了那帮歌功颂德的政客们了!

  • 阿q正传
    四喜
    推荐

    #2020年第28本# 接连看了《中国1945-中国革命和美国的抉择》以及《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本是无意之举,却没想到这两本书相互映证,正适合放在一起读。 中国建国道路的选择,是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美苏两国对华关系以及冷战格局演变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两本书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明确结论,即中国究竟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而是尝试在历史迷雾中,剥茧抽丝般找出影响决策的真实因素。这种扎实的学术研究工作,最终将那段影响无数中国人命运的历史史实逐渐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犹如解密之旅,着实享受、令人兴奋。 这段历史,值得一读再读,而且对当前中美新冷战有启发。

  • 阿q正传
    雪夜书虫(李老师)
    推荐

    史料价值很赞! 读史使人明智?不,一点也不! 读史令我悲观,人类之间的斗争、杀戮何时是尽头? 尼采说:人类是地球上的一群病菌。然!

  • 阿q正传
    农夫-山泉-有点田
    推荐

    读历史,最怕先入为主,尤其是政治史。是个人有张嘴,谁都能信口开河,这是很要命的。既然各说各话,谁都不服谁,那么最好就是选择摆出事实,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书里历史都是有史料的,史料是档案馆的,档案是官方的,作者又是在官方手里买的。这一系列的组合就是客观的证明。

  • 阿q正传
    蒋山
    推荐

    此书史料丰富,如果全是真实的话,的确是有益的。但是书名用“无奈”一词值得商榷,在“冷战”大背景之下,在新中国建立前以及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苏结盟是必然的,对双方都是利大于弊,何谈“无奈”?

  • 阿q正传
    黄元
    推荐

    历史不是由结论构成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细节和瞬间组成的,沈教授的书把能找到的历史细节串联起来,让普通人也能对过去的事情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真是善莫大焉!

  • 阿q正传
    竹里馆
    推荐

    这是一本可借此了解抗美援朝,中苏互助,中苏交恶等重大史实的深刻详实的书,值得一看!感触尤深的是毛主席为维护中国民族利益与斯大林的激烈交锋!无论怎样,感念毛主席为维护名族利益不惧苏美敢于斗争的智慧和霸气!

  • 阿q正传
    孟夏
    推荐

    不出所料,和时政历史有关的书籍,评论区总有千百种水军发布的万千个论点。所以你的任何观点都足以引来口水淹没的危险,这对启发脑洞很有效果,个人认为很过瘾。 读书写书评,应该先明确一点:沈志华教授的书所有素材基础信息来源,均为苏联解体后他带人自费抢来的第一手档案。目前分别备份赠予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图书馆,唯一条件是面对所有借阅者免费。这一点应该没有多少人否认。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治学态度。 至于其本人由此资料分析而发布的个人观点,是他写书的基本权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好了。吵什么吵? 推荐。

  • 阿q正传
    尹微澜。
    推荐

    很多分析确实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惯式,特别是对二战结束后美苏国共四方,以及朝鲜战争爆发前美苏中朝四方的博弈剖析非常细致。此外,他论断了很重要的一点:在中苏交恶的过程中,“国家利益”的主要分歧胜过了“意识形态”的一致。在传统研究中,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被高估了。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论断令人信服。 但对于他所论述的“苏共二十大没有成为中苏之间的关系转折的关键点”这一点,我个人是持不同意见的,我更倾向于传统观点,即苏共二十大事实上造成了中苏之间的明显分歧。即使在赫氏执政时期,中苏迎来了程度上远超斯大林时期的蜜月,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从国家利益和在国际共运地位两个层面上,被孤立、被歧视、被支配的阴霾长期存在,这种阴霾在苏共二十大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即两个同一阵营的大党在政治上的不能互信。固然有中共政治上快速崛起成熟的因素所在,但赫氏否定斯大林,事实上在整个阵营中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混乱,特别是对于已经呈现出个人崇拜倾向的中国而言,与其说八大对个人崇拜“拨乱反正”,不如说“暂且屈从”。这种混乱的冲击是后来苏联的慷慨援助也无法对冲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